Home New

毕业(2012)

毕业(2012)

又名: ESCAPE

导演: 冬子

主演: 周星彤 赵群 吕永振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12-07-30(中国大陆)

片长: 124分钟(完整版) 豆瓣评分:7.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毕业》跟拍大四学生一年,记录了江苏无锡江南大学三个大学毕业生的毕业:一个搞摇滚却找不到工作的东北男生、一个创业却被骗的南方女生以及一对为未来担忧的女同。

影评:

  1. 文/关关

      现在是凌晨四点,我吃了一盒泡面,在此之前,我关掉灯,戴上耳机,花了完整的两个小时看完了《毕业》。本来片子中出现的每一个场景我都看了不下二十遍,冬子每天拍完之后我会把素材拿来看一看,他做后期的时候我也是在旁边剪完一段看一段,都快把所有字幕背出来了。
          我觉得再看我就要吐了。现在我吃饱了,没有吐,好像也有力气说话了。
          首先,我称它是一部纪录片,不是一个几分钟的视频,看完它需要浪费一点时间。其次,它叫《毕业》,片名多么煽情啊,可惜这是部超级大闷片,毕业生不要被这个名字骗了,在里头是找不到共鸣的。

          去年这个时候,我们准大四,冬子说想要拍一部纪录片,跟拍几组大四的学生,记录他们一年的生活状态,等毕业的时候看看这一年他们身上发生的变化。当时的计划很宏伟,想要拍下所有毕业生的普遍状态,包括文科的工科的理科的,考研的、考证的、找工作的、不知道要干什么的。如果这个计划能实施的话,也许可以做成一部电视连续剧,也许能让很多毕业生在里头找到自己的影子并且痛哭流涕。哈,反正没拍成,就准许我这么意淫一下吧。
          前半年我们有两部机子,还有皓杨。我们曾让拍摄对象站在黑板前说出他们对于大四的安排,一年后拿出来与现实做个比较。很不幸后来硬盘坏了,数据全部丢失,包括这几段十分珍贵的素材。再加上那阵子冬子导演沉迷于FM,拍得懒懒散散,片子几乎流产。
          过年回来,冬子说不行了,要重新开始,现在只有他一个人,一台机子,根本没有办法跟拍很多人,只能挑几个拍。于是排除了一部分人,也有一些人自己退出了,最后剩下的,就是片子中出现的这三位主角。
          故事是他们的,所有事件的发生都不可能事先安排,也不可能重来一条。我们只负责记录,而且记录下的也只是其中一部分,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更少了。这曾让我对纪录片这个东西产生质疑,究竟纪录片能记录下什么?我们根本不可能通过影像将一个人或一件事完整地摆在你的面前,那这究竟还有什么意义?
          好吧,我们不谈意义。也不谈这部片子有什么主题,它就是在说三个大学生在临近毕业的一段时间里都干了什么、吃了什么、想了什么、去了哪里,赞同也好反对也罢,事情就是这么发生了。
    做后期剪辑之前,冬子很失落地告诉我片子可能站在基耶斯洛夫斯基、达内兄弟甚至吴文光的后面,不可避免地有他们的影子,我就知道完蛋了,这片子的节奏一定会缓慢地叫人抓狂,也赚不到一滴眼泪。
          果然,片子又臭又长。剪辑过程中冬子几度崩溃,三番两次想撒手不干,剪完之后更是空虚绝望,企图要毁掉这部片子,他对自己的作品永远不满意。我多次以死相逼,总算把它留了下来……好吧,这句是瞎掰的。
          其实我是想说,这里面有我很喜欢的气味流动,所以我想留住它。

          赵群盘下饭店实属偶然,瞒着家里人,房租是东拼西揍借来的。起初当然是满怀希望,鞭炮声中出现店里焕然一新的场景,不热闹,但让我觉得是个新的开始。她在学校门口发优惠券拉客,镜头很长,她拨弄着手中的卡片,不说话,就这么张望着,很无助。算算帐,钱不知道哪里去了,长时间的沉默。刷牙洗脸,打理好自己,跟家里人说一切都好,然后一个人站在店门口抽烟,背影凄凉。房租被骗,钱要不回来,我很喜欢出租车一直开的那段,她说话的声音出现,她的夜生活,唱着《公路之歌》,一直往南方开。
          其实镜头外她有好几次情绪的崩溃,但生活总要继续。
          去南京面试,在很郊外的地方找到这个据说很高级的公司,站在楼底下一脸失望。找饭店经手人谈判,谈不拢,表情尴尬。变卖店里的东西,很便宜的价格卖出去,还是脸部特写,是气愤。店里做最后的清扫,小孩子从空荡荡的屋子里跑出去,冷冷清清的。
          赵群最后留在了无锡,做销售,来钱快,挣了钱得先还债,这是我们看不到的了。可能因为她是与我最亲近的,所以她在片子里留给我的都是熟悉的表情和细微的小动作。她毕业前最后的状态是看看电视,炒炒菜,从头到尾,她一直都是一个人,孤零零的。

          周星彤说不上有什么故事,她在恋爱,她的生活细密宁静。跟女朋友窝在宿舍看电影,女朋友给她剥栗子;去常州看李志,两个人的背影温柔;去杭州考雅思,在房间里斗斗嘴聊聊家常。跟所有的情侣一样,却又不一样,她们是她们。
          周星彤的焦虑在于毕业之后就要面对分离,以及将来不知该如何解决的婚姻。所以在毕业之前仅剩的时间里,她们一直在一起,吃吃喝喝走走玩玩,给我的感觉好像是对未来毫无把握,就趁现在尽情狂欢,这样说也许有些严重。她是一个十分诚实的人,没有虚伪,采访的时候问什么答什么,毫无保留,包括她的家庭、她的妥协、她的担忧、她的打算,我觉得她是对这个世界完全没有戒备的人。
          某些方面来讲,她是幸运的,起码她不必为生计担忧,很多毕业生面对的问题她轻易地躲避了过去,但同时,她遇到的问题也是大多数人面对不了的。我不知道她们最终会有一个怎样的结果,惟有祝福。好在,在这部片子里,她们一直是两个人,也让这部惨烈的片子显得温馨了一点。

          永振出现的时候总是热热闹闹的一群人。说起毕业演出的时候嘻嘻哈哈的,没事儿就调侃老蔡。等到真正开始筹备的时候,他在乐队中的决策地位开始突出,做海报时提出创意,现场准备时他是领导,指挥成员布置舞台,要求大家保持心态。我非常非常喜欢那场黑白的演出,舞台上永振多么张扬潇洒。听台下的观众一起合唱,一起尖叫,疯狂地投入地,我就想跟着一起喊叫。我能在里头感受出一种属于青春的躁动不安,需要释放需要发泄。庆功宴上永振一杯一杯喝,拉着老蔡说一起留下,年轻时候的兄弟,跟年轻时候的恋爱一样单纯。
          回到现实,该考虑生计了,永振在招聘会上茫然无措,淹没在人群里再也找不出一丝舞台上的风光。有时候我会想象永振这么一个意气风发的人居然穿得笔挺坐在办公室里做文案,就觉得特别难受。他现在还在琴行教吉他,认真地耐心地。暑假学琴的人比较多,还能糊口,虽然我不知道他那份稳定的工作究竟什么时候能找着,但我知道他一定会去找。他是个踏踏实实的人。

          朱天文说电影是导演的,但这部片子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属于上面三个人的。导演只是给了片子一个结构和整体气氛。
          导演能力有限,拍摄器材也少得可怜,声音、画面上的硬伤根本没办法解决,所以这部片子有很多毛病。冬子剪完后跟我说,他再也不一个人做片子了,要是皓杨在该多好。他是怪自己舍不得对片子做减法,以至于最后的成片如此冗长。
          他说这话的时候我突然就想到了《赛德克•巴莱》,我是先看了它的幕后制作纪录片,再看的电影。《赛德克•巴莱》也是分了上下部,而且相当冗长拖沓,在结构上甚至都有些混乱,但我完全不忍心去批评它,因为片子拍得太艰辛,导演倾注了太多的感情,所以他舍不得删减。我觉得冬子大概也遇到了差不多的情况。
          至于做这部片子的辛苦,我倒觉得还好。反正在我看来,全部器材也就一架相机、两个镜头、一部小录音机,看冬子扛来扛去也不是很重。熬夜什么的我都不好意思说他,明明剪片子没时间了还天天欧洲杯呢。只是这一年我们没有任何收入,花了家里不少钱,很惭愧。
          影片结尾冬子终于把自己放进这部片子了,他说“等等我”,是的,他做这部片子的时候好像忘了自己也大四毕业了,他进入毕业生的角色似乎比我们慢了一拍,他得赶上我们。
          他也要找工作养家糊口了。如果说世界上有理想这么个东西,又如果说电影是冬子的理想,那么要让这个理想纯粹的话,就必须呵护它,供养它。所以冬子选择低头工作,挣钱养活自己和电影,没有高举着理想做一个为艺术献身的无业游民。
          对我来说,这部片子结束了,我的大学才跟着结束。我要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待业青年行业中去寻找饭碗,而冬子还会继续摆弄他的相机然后穷三代,下一个片子也许什么时候就出生了。
          不过他说,他再也不想拍纪录片了。我真的很欣慰,我非常非常希望他学会偷懒,也非常非常害怕他过于热情以致透支了自己的生命,这实在是太累了。

    8月4日
  2. 泰兴城是一座位于长江以北的小城,以盛产玻璃制品和乐器而驰名全省。城市西北紧挨着扬州,京杭大运河两岸繁华的往日云烟带来了商业的繁盛记忆,六朝古都金陵的江南贡院旧时来来往往多少儒生,也给这座小城沾上了几分书卷气,这使得这里的家庭大都尊师重教,历代也有大家辈出。在物质还不那么丰腴的八九十年代,教育是这里改变出身的重要途径,许许多多的孩子通过教育走出这座小城,来到省会和江南地区。老季,就是由这江北广袤的平原水土所滋养,他出生于八十年代初的小镇,从小就在江边成长,习惯了江边湿润的风,淮扬味道的软糯,见证了这座古老大地的转型变革,也跟随别人的脚步,作为『小镇做题家』成为了这其中的一员,于2000年离开家乡来到南京念大学。2004年毕业后,他没有留在南京,而是通过朋友关系来到了泉州,在这里的一家电气测试机构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工作了不到一年,他又转战魔都,来到了远郊区的一家制造业工厂做电气设计。在单位兢兢业业花了两年电气图之后,年轻气盛的老季毛遂自荐,选择调到这家公司新成立的一个做工业驱动器的子公司。这家子公司的第一批团队选拔标准非常高,都是各路名校的博士,资质尚浅的老季就在他们下面从头开始打下手。博士们写好了程式,他就冒着酷暑在现场一个参数一个参数的调试,有了问题及时反馈请他们再改,直到调到性能符合要求。时隔近十五年,直到现在,老季调出来的原型机依旧运行,性能稳定,舒适性良好,成为了公司无声的证明。老季有着很好的整理资料的能力,对于资料是来者不拒,归类整理,接触到了产品初开发时期大量的原始材料,包括修改了多次的设计资料,测试资料和算法资料,可以说收获颇丰。 老季工作八年后,因为管理层的内部激烈的斗争,母公司本地高管被『下岗』,这个代表了本地实控者利益的子公司自然难以幸免,成了牺牲品,一年时间内,博士团队就被迫解散,成员们也在接下来的一年内陆陆续续离开,子公司的开发和生产,只保留了最基础最小的配置。老季因为是从母公司调过去的,没有收到牵连,就又调回了母公司。回到母公司的老季没有回到原来的部门,而是到了硬件开发部门。由于长期收到博士们的『熏陶』,对于深耕多年母公司尾大不掉的官僚主义有些嗤之以鼻,但是他没有选择离开,而是认识了母公司招来的第一位博士,大家都尊称他为Z博。Z博原先在东北顶级名校任职,后来选择离开体制到了扶桑任职多年,技术积累雄厚,近年来因为孩子的教育原因回国,来到了本公司就职。Z博性格和善,遇事沉着冷静,打印象里,他总是说话不紧不慢的样子,也没见他和谁发过脾气,主打一个儒雅路线。Z博在智能控制领域有着丰富的造诣,给公司带来了技术提升,此外,他还循循善诱,轻轻一点拨,同事就顿悟了。Z博还兼任开发部门的面试经理,在母公司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为公司选了不少『潜力股』。 早已在外成家有娃的老季只身一人在魔都,长期住在公司提供的宿舍,每到周末才会回家,周天晚上又会回来。单位宿舍是五人间,很像大学宿舍的布局,没有个人的独立空间,老季除了睡觉,基本不在宿舍,每天下了班吃完晚饭,就一人窝在实验室里面埋头研究学习,对着书点着电路板看示波器上的信号,旁边放着厚厚一摞纸,拿着笔随时进行演算,久而久之,老季就被别人封为了单位的“四大才子”之一,坦率讲,其他那三大是谁至今我都不晓得,老季在这其中妥妥的算最出名的,尽管他很低调,但是像他这样做事风格的气人在公司还是太少,所以,他莫名的就出名了。 Z博很欣赏年轻的老季,两人很快成为了至交,看老季挤在集体宿舍里经常被失眠困扰,Z博主动把公司给他配的单间的钥匙给了他,让他住到他这里,改善了老季的生活环境。除此之外,Z博还很关心老季的日常生活,成了老季的知心老哥,老季生活上遇到了困难或者心情抑郁的时候,都会很积极的开导他,帮助老季融入开发部门。 和老季初相识,是六年前的深秋,在做一个项目的时候,经理让我找隔壁部门一个叫老季的人要图纸和程式,老季常年不在工位上坐着,得等到快下班才能等到他,老季了解了情况,嘴右部轻轻一咧,发出哼的一声,说知道了,后续发邮箱给我。这年冬天,因为一个调研需要硬件配合,和老季部门的一个同事合作。这个同事在技术上是『半碗水』,总是指示应该如何如何做,反问我为何做不到,直线经理指示说啥做啥,绝不越过框架,属于『交作业』式的态度。老季就在实验室旁边坐着听着,后来实在看不下去了,晚上就拉着我私自来研究,老季是真的认真,也是真的『卷』,三个工作日晚上在实验室拉着我不停地试各种条件,天天到十点以后,试到我的耐性已经被磨尽,完全是强行坚持附和,他也还乐此不疲。项目结束后,他请我到他寓所串个门,老季坐在沙发上翘着腿,在Z博的单间一根又一根的享受着烟雾缭绕。他和我简单聊了聊,交流了一下学习和工作背景,老季点着烟笑眯眯地听完,给了我他的联系方式,说以后有机会交流。 Z博在五年前的年初因为子女的教育离开了公司,回到了东北,老季便又搬回了集体宿舍,又回归了他熟悉的作息,一人来来往往,一个人上班,吃饭,瞄闷烟,成为了单位里面的一个怪怪咖。 老季不怎么看得上母公司的技术,总是表现出一副清高的样子,经常对着他在子公司的图纸研究,做笔记,除了技术,和同事们聊天,基本上是浅尝辄止,这么多年,他不属于任何圈子,也不屑于抱团,记得单位里的资深员工『大嘴』老刘在EMC实验室笑着跟我说,他们几个人从来不和老季打交道,因为无话可说,老季是杜绝无效社交的。 2021年单位被外资大厂收购,旋即陷入人事动荡,接下来的一年内,开发部门的同事陆陆续续的选择了离开。和老季一个团队的人也陆陆续续离开,2022年02月底,老季也选择离开工作了十六年半的单位,离开前,他将一些技术书籍送给了我,还写了赠语,并且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他来到了一家世界500强的国内大厂,这家大厂这几年向各个领域踔厉开拓,前一年刚刚成立了隶属于智慧交通/楼宇科技事业部。初初来到,他就被许诺分配了组建团队的责任。大厂雄心壮志,短短一年时间里就招募了几十号各个背景优异的开发人员,计划在这年下半年就做出可以上试验塔的原型试验机。 老季刚刚到岗了两周,就向我发来了邀约。起先,他是借让我帮他对比单位的方案来开启话题,一个语音就打一个来小时,当然知道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但早就听说这里盛行『狼性文化』,996是家常便饭,据说每个办公桌下一拉开就是一部行军床,每年『大干xx天』的时候可以直接住在办公室,我个人性格是比较懒的,其实是不太愿意来这里卷的,但是考虑到单位正在经历年后的“离职潮”,人心动摇,我也有些犹豫。老季似乎看穿了这一点,三番五次的给我打电话,借着问问题的方式攻心,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他说自己出来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技术落后了,有些跟不上现在的节奏了,他说,你在一家单位里待了五年了,也该出来走走看看了,出来看看,你就会发现,『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于是,开始走面试流程。一位博士全程和蔼的态度同我交流,没有咄咄逼人的一问一答。结束后,老季po出截屏,说领导已经指定录用,让我准备一下材料。我按照要求发送,一切似乎就绪。 等了五天,没有其他的消息。这天下午老季突然联系,说公司下午开会得到消息要紧急停止招聘问我有木有收到合同要约,得知没有后,他懊恼地开门见山说道,那没戏了,太可惜,祝我一切顺利。果然,在他这通电话后,人力资源专员那边就没有了信息。随后,魔都疫情管控断断续续,为了赶进度,老季也被公司不惜花成本发专车暂调到了南方的总部工作,在那里呆了三个月。 八月初的一天,老季突然给我发消息说,他从南方回来了,问我有木有空,到他寓所那里他点饭好好聊聊。我没有想太多,以为他要介绍南国公司总部的见闻,便答应了五点半过去。夏季的骤雨总是不期而至,到了五点左右的时候,雨就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我还是打着伞出门。他的寓所是Z博之前买的,Z博回东北后,这间屋子就空了出来,距离我这里步行需要十五分钟。这天风很大,雨滴杂乱地随着风打在身上,用了二十五分钟才到他那里。老季已然把菜备好,还开了两瓶酒,已经准备小酌了。老季开门见山,告诉我说,事情没有如他所愿的方向发展,他没有决定团队成员的权利,而且,他和大厂的主管经理分歧严重,他说,经理任人唯亲,他和经理的亲信合作的很不愉快,他也没有办法要求什么资源支持,所以,他已经决定要离开大厂,到一家位于本区的外资本行业公司工作,已经谈好合同了。说罢,给我看了一下他和HR的聊天信息。他点燃一根烟,几分置之事外地说,还好没有把你拉入局,不然我抽身了,把你坑那里了如何是好,有时候,也算天意。他又就着一口酒,喃喃自语道。我便和他说,真巧,自己也在内推到这家公司,老季反问道,你怎么也要来这里,这里是外资系公司,在技术开发的方向上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你可要想好了。我表示同意。现实是,没有其他的选择,于是,我们又一次成为了同事。 老季,选择住在了距离公司几公里外的赵巷,住着一个农家的三层自建房。农家小院新翻的泥土,种着绿油油的各种菜,给了老季多年未有的似曾相识的感觉。赵巷河道林立,绿化达标,老季就喜欢晚上吃完饭在河边自顾自的瞄烟,静静地望着远处空旷大地上的一轮夕阳。每天起着小电驴往返,经常看到他到了停车处还要自在瞄一根烟再上楼。天气好的时候,下了班,老季就喜欢去看不远处虹桥机场起起落落的飞机,在这里,他认识了一位老先生,老先生一人开着奔驰过来,他一人生活,子女都在海外,平时也没什么交流,每次拿着长枪短炮拍拍拍。他和老季聊得很投缘,很快就成了忘年交,经常发讯息问老季什么时候有空来看飞机,说要开车带着老季各个视角拍摄,于是乎,老季的烟消耗得要比以前更快了,此后也经常看到他在公司角落里吞云吐雾,也就这时候能够看到他久违的好一派神气十足。 经理问老季想做什么,给了老季两个方向,一个是智能调度,一个是他的老本行,老季仔细想了想,也咨询了一下他在前公司进行前者研究推心置腹的Z博,了解基本现状后,老季便选择了后者,在这里完成他在大厂未竟的事业,并且承诺一年之内完成两篇专利申请。老季便立刻想到了我,在他的脑海里有了一个最小团队成员的意向图。 在新单位,他谨小慎微,见了谁都毕恭毕敬的,生怕别人给他扣上『小团体』的帽子。经理建议他拉个常规团队,他婉言谢绝了,表示自己只做带头人,大家都是合作关系,没有管理关系。老季谨言慎行,说话非常小心,和我讲话还不在办公室里,还是在茶水间,食堂也避着同桌就餐,总跟我说,你不懂,这边规矩多。不要表现出我们俩很熟,我们只是工作上的合作者,老季说道。 老季顺利建组后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工作中,基于他在大厂的项目框架,他按照自己思路搭建了项目思路,确立了几个项目节点,还招募了一个新员工,和我作为全职项目成员。老季对于这个新成员要求比较高,招了差不多六个月才和候选人达成一致,这也导致其薪资也超过了预算标准,经理一咬相人力资源部申请特批了这个名额,为此他总觉得欠经理个人情。除此之外,还有三位成员是临时借调,属于兼职,需要的时候进来工作几天,完成后即时撤出。老季对于自己的进度节点严格要求,危机感十足,把兼职的同事『卷』的一塌糊涂,鉴于他在行业内的积累深厚,敢怒而不敢言。老季的卷在于,还没有完成当下步骤,他就开始愁下一步是否可以顺利展开。一遇到问题,老季就十分的焦虑,这种焦虑倒不是因为他解决不了,以他雄厚的技术底蕴,都是时间问题而已,而是他天性使然,就是不能将问题隔夜,纠结也要纠结出来。 老季对数据手册啃到了字句珠玑的程度,对于芯片的资源信手拈来,做到了和厂商技术支持对于芯片的熟稔程度相当。老季也拿出来了很多开箱底的资源,手把手教我们抓硬件波信号,对于硬件机构和参数娓娓道来。与我而言,之前在老东家很多东西都是拿来主义,只知道搬现成,在开发层面考量几乎没有,无法形成逻辑闭环。在老季这里,我有幸第一次见到了原始了开发资源。我们的第一个时间节点很顺利,第二个项目节点愈来愈近时,有一个问题解决不了,他就彻夜难眠,做梦都在想问题,烟抽的更凶了。老季是严格要求的,由于他在分公司是经历过项目的全程的,可以说见证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及一系列数据,他总是,想当然的以为我好些地方应该都懂,走了弯路,了解到是因为我不清楚某些概念时,他总是说,怎么这个都不懂,然后发出『哎呀』的抱怨,调侃道,『我要给你前经理打电话,退货!』。经过一个星期的排查,发现是兼职的同事在改板子的时候图管脚走线方便,改了原始的技术方案,老季得知后,自己埋怨自己作为老将想当然了,由着他们改了,毕竟他们是第一次做,没有经验。在之后的进程中,一直有小的磕磕绊绊,原因也大多是我之前的拿来主义,搬运过来时没有搞懂底层,换了芯片,就『露馅』了,老季被『折磨』和自我『折磨』的有些心力交瘁。即便如此,他还是一味地赶进度,把时间节点往前压,给我们说,在这里,找资源做事,完全自己搭实验室是多么的不容易,你们要珍惜。 国庆后过后,他突然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他说,到了年底,我们节点尽快完成后,你们就各回各组,我也回到自己组里面,等后面领导再有需求再说。 他说叠加家里事情,这个项目让他太累了。他想做一些常规的项目,说着他把手放在依稀锃亮的前额,在头发上蹭一蹭,然后嗦到鼻子那里嗅几下,便长吁一口气。 听到他这样说,让人感到有些失望和泄气,毕竟,一个项目做到了基本的里程碑,就像刚刚燃起的火苗被浇灭一样。其实大概也知道,他是想拿Z博之前的资源在这里另组项目,做智能调度相关,然而这个课题,因为各中原因,可能避嫌为主,他又不想拉我们进来,此后一个月,他加快了项目步伐,尽快要求我们在12月份把项目结束掉,多次重复『到时候你们各回各的小组』, 他说,你们不懂,我这是保护你们。 几番下来,便动了离开的想法。

    在这期间,我完成了三篇专利的申请稿,这也是老季之前向经理承诺的。公司的申请流程繁琐,我每天铺在这里抓紧完成。在交稿时老季却明确表示不要写他的名字在上面,对于另一篇借鉴别人的思路破口大骂,强行让退了这一篇。并且觉得我上班写这种灌水文,浪费了他的时间。可这不是你之前承诺的吗,其中的思路,不还是你之前茶叙谈笑风声中提到的吗?

    可老季,就是这种矛盾型的人格,一直都是,从前东家到大厂,再到这里。他对于项目的要求高,做过的不懂的他要质疑,但是有时候问他硬件相关的东西,他却又说,这个你不需要懂,你现在要做的就是按部就班,在项目节点前完成任务,你们是不知道我一人扛着这个任务多么不容易。 一个半月后的一个周四晚上,我向经理提请了离开。老季当天晚上知道了,第二天,他便成了经理的说客,让我想好了,可在小组成员这里,他又是另一套说辞,说不劝不谈,去留自愿。 在餐厅的三层,老季却又语重心长地说,望我三思,领导和他说,不要把年轻人逼得太紧,他们不是自己这一代,不一样。他说尽可能会在来年年提供一些新的课题和资源,也会想办法和经历说招博士进来,把我们交给一个靠谱的团队。 可第二天,他却说,没有权力,不劝,随他去吧。他又念叨了起来那句口头禅,『记住,我们还是合作关系』,推了推厚重的眼镜框,然后出去瞄烟去了。 我还是,提了离职。 当天下班后,和经理简单寒暄后,看到老季过来了,因为要赶班车,和老季简单打了招呼,就离开了单位。 此后,老季兼任了我之前的工作内容,不时还会交流一些问题,基于他之前在行业深耕二十年的积淀,很快,他就将原型机上了试验塔。习惯了“内卷奋斗文化”的老季责任在肩,此时也没人可卷,只能自己卷自己,他为了解决塔试中遇到的问题,多日逼着自己思考问题到深夜,彻夜难眠,自言道压力山大,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深啃手册反复阅读反复理解和咨询以前的大神资源下,他找到了解决方案,达成了目标,完成了他在大厂未竟的目标,把项目成功close掉了。

    之前的专利稿,被领导指示隐去了我的名字,贴上了其他人的名字,老季则明确表示他不管,自顾自地研究他的材料。 逐渐逐渐,老季也成了联系人中“沉默的大多数”,只在新春佳节时寒暄下简单的三言两语,此后就归于沉寂,就像是以前上下班熟识的公共汽车出行,走走停停,上车下车,赵巷站到了,开门关门,汽车起步,又从赵巷站疾驰而去。

  3.                                            ———— 我们该怎样浪费最后的无聊岁月

    睡前点开这部片子本来是打算扫一眼而已,没成想一下就沉浸在了其中,等抬头看表时已经2:40了,Vita上进度条已经显示电影看了一小半了。想一想今天白天要赶一天的飞机有的是时间补觉,索性起身下床打开显示器,冲了一大杯浓浓的咖啡,趁着自己毕业的那点小情绪还没散尽索性把这部片子看完吧。
    之前是在微博上无意得知这部片子的,看了看豆瓣上仅有的几篇评论,感谢导演最终坚持完成了繁复的剪辑工作做出成片,感谢那位因白血病去世的摄影师,感谢片中几位主角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毕业季。
    现实题材的纪录片一直不好拍,彼得摩尔的法子不一定适用在中国,好在片中人物在镜头前都没显出任何刻意的感觉。想一想这都是与我同龄的人,心中不禁暗自为他们的大方、诚恳赞叹一番。

    1.周星彤
    周是以一个女同的身份出场,乍一看噱头十足但其实导演在处理过程中更想体现的是普通大学生的爱情问题,令人非常舒服的做法。
    周是三个主角中唯一一个全片一直有人在陪伴的角色,出现在她身上的第一个标签是考雅思。仍然记得自己去年10月被老妈“逼着”去考雅思,国庆节去朋友家开Party玩耍后在图书馆刷了3天题就直接上阵了。和周星彤一样在考口语的前一晚我会和室友在酒店互相“盘问”,简直是一模一样的场景。后来口语考试时被要求介绍一本杂志,自己作死给考官推荐电影杂志说到一半发现原来电影术语自己一个都不会讲。写作大作文的题目让说说现今智能手机对人们的影响,自己哪能料到居然12月考研时的作文题目依然是这个。好在自己还是蒙到了7分后来申请到了学校,一定是室友定的五星级酒店大床房有加成!
    出现在周段落中第二个标签就是她和女友的关系,片中那一段黑白自拍非常干净,我们能透过镜头看到一对在分享彼此的情侣。这也算是全片中最美好的一段感情。
    之后还在周的部分中出现了穿学士服拍照、摆摊卖东西,这应该是每一个毕业生都有的记忆。她们学校的牌坊简直和我们的南门贞节牌坊一模一样。
    周在收拾寝室时说了一句“其实留下来的比较难过”,被送的人可以就那么直接走了。7月2日收拾东西离开寝室时自己就是班里离开学校的最后一批,周围寝室已经变得空空落落,揭了寝室牌、和楼妈合影,住了4年的信园一下变成了一个压得人喘不过气的地方。周收拾好东西最后一次走过走廊时想起了GALA的《骊歌》配乐,杰哥当时送我到机场时放的就是这首歌啊233333

    2.吕永振
    三个主角中唯一的男性,长得很像我高中一个室友。吕永振出场时正在和朋友组乐队以筹备毕业演出,他们既是在向台下的观众表演亦是整个乐队的最后一次完整演出。到现在还记得我们社团自己的告别赛,已然毕业的学长学姐从世界各地飞回来就只为了大家在一起打一场球,红白色的缝线背后是大家共同挥棒的汗水,衷心祝愿棒球社能迎来一波又一波的新人。
    辞退工作、双选会、毕业聚餐,吕永振用一杯又一杯的啤酒来向自己的四年告别。

    3.赵群
    赵群是个人最喜欢的一段故事。一上来就是盘下了一家餐厅自主创业,很难想象一个如此娇小的女生居然有这么大的气魄。站在校门口给过往同学发传单那里导演特别的选择了只是静静的拍,没有额外的采访,摇摇晃晃的镜头就像赵群心里对餐厅开张的那份紧张不安一样。巧合的一句“我们餐厅就在学校小东门那边”立马勾起了我对我们学校自己东门的回忆,烤鱼、冒菜、凉面,屏幕前的我到现在都还能闻到阵阵香味。
    随后餐厅运营因为受到诈骗而不得不中断,赵群此时展现出了一股与其年龄不相符的冷静,换做是我自己估计早已哭晕在厕所了吧哈哈。之后去南京面试工作时看到对方公司与自己想象的差很多,赵群还是没有把不开心写到脸上。特别喜欢她对自己情绪的把控,不论是在镜头里还是镜头外。看到不少评论觉得看火车那一段很多余,但我觉得那一段反倒代表了生活中偶有的细小精彩。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失意的时候,总需要通过某种方式来调节自己的心情。也许是朋友的一两句鼓励,也许是一首歌的慰藉,也许需要的真的只是火车开过时带来的阵阵微风。
    我觉得赵群身上带有一种永远不会被生活消耗殆尽的闪光,希望她的眼神可以永远保持成片中这样。

    也许再过那么一两个月等自己毕业情绪散尽了,那时候再看这部片子我一定不会有像现在这么激动的感觉。可我也一直觉得能在一个合适的时间点上遇到一部合适的片子,这样的机会实在太少,纵使自己已经看了1000多部电影这也不过是我尝试写的第4篇评论。希望我写第5篇评论的日子不会离的太远。

    2015.7.11 我的学生证已经过期了11天。
  4.    会看到这部片子是很偶然的,本准备一晚上就看完,结果因为半路断网,又第二天一早起来看。
      我从来不是一个苛刻的观众,只要那部片子有打动我,基本四星无误。
      曾经和一个学编导的同学一起去看电影,看完之后我抱怨那部片子真傻逼,根本不值得浪费时间去看,那个同学却只是说,你知道拍一部电影有多辛苦吗?
      先不说这部片怎么样,要跟拍几个人整整一年,拍完之后还要各种剪辑,并且,自己本身也是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我自问,你会把这件事善始善终吗?

      回归到片子本身。
        
      周星彤和陈怡是一对同性恋人,周星彤准备考雅思出国,以而陈怡才刚刚大二,她们和任何一对恋人都一样,一起去看演唱会,一起旅游,一个考试,一个在外等待,平淡,但是快乐并温情。

      赵群是个南方的女生,离开父母在无锡上学,在要毕业的当口,她盘下来一个店面,准备开一家小饭馆,自主创业,她和一个朋友,忙里忙外,布置饭馆,购置所有所需的物件,在学校门口发小卡片招揽生意,终于到了饭馆开张的那天。

      吕永振穿格子衬衫,牛仔裤,戴黑框眼镜,他弹吉他,有一个乐队,在舞台上嘶吼,是个风光无限的摇滚青年,当别人都忙着找工作的时候,他坚持写歌,写着自己的梦想。

      毕业意味着什么?

      我想,那是人生另一个阶段的开启。

      周星彤最终还是没有出国,在父亲的安排下回到家乡进入银行工作,和陈怡开始异地恋。

      赵群的房租被二房东卷走,创业失败,还欠下了一点债务,不得不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来还钱。

      吕永振的乐队有人要离开,他的女友希望他有一份正当体面的工作,而他的歌还没写完,但是看着周围的同学都有了方向,他开始惶恐,暂时在朋友那里帮忙教吉他,然后继续找工作。
     
      那些曾经的梦想好像在现实的面前都被打破了。

      但是,如果再来一次,他们一定还会是如此选择。

      因为,这就是青春,没有值不值得,没有是否后悔,只有我们想不想做。

      周星彤和陈怡后来还是分手了,而赵群,那个坚强的女孩子,做了销售,吕永振应该是找到了工作。

      毕业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毕业带来的痛苦,迷茫,悲伤和兴奋,终将散去。
      镜头里他们的故事结束了,而镜头外的生活仍旧继续。

      这或许是一篇不合格的影评,写得零零散散毫无框架,但这就是我想说的全部了。

      希望大家都幸福。
    【如此生活三十年 直到大厦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