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透析(2009)

透析(2009)

又名: Judge

导演: 刘杰

编剧: 刘杰 高山

主演: 倪大红 梅婷 奇道 宋迎春 郑铮 高群书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09-09-09(威尼斯电影节)

片长: 100分钟 IMDb: tt1499698 豆瓣评分:7.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A condemned thief wants to donate a kidney to an ill businessman in exchange for a lighter sentence.

演员:



影评:

  1. 电影的主线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97年10月1日刑法修订正式实施前后,在此前因盗窃两辆车依照旧刑法判处死刑的主人公在新修订开始实施的清晨接到了判决书,而依据新的修订他罪不致死,所以刑场上,行刑的枪已经抵住他的头之后,执行却被叫停了。叫停的主检查官是个一丝不苟遵循法律的男人,他的一丝不苟在别人眼里算做不近人情,所以女儿的死被别人说做报应,而他遇到事情的时候也会遭遇别人报复性的对待,在来自权、钱、亲情等各个方向的重压下,他还是不顾一切地挽救一条生命。这样的两个男人,加上因不理解丈夫而变得寡言的妻子,穷苦的犯人的亲属,想要犯人肾脏做手术的医生律师民企老板,各种犯人和执法人员,共同构成了纠缠的中国式人际关系。当影片慢慢把这个人际关系网络铺陈开来的时候,作为不得不在这个网络中挣扎的观众都会有思有想吧。
    片中的笑点是ZF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抓狗的城管大人什么模样自不必多说了,警察在面对法院人员和城管人员冲突时避开锋芒跑去泡茶,法院领导在面对一条生命的时候冲口说出的是自己的面子问题。。。这一切,好象过了这么多年都没怎么改变。。。比较惊讶的是这片子竟然已经通过了审查拿到了放映权。。。尽管有十几段更加直白的戏被删掉了,但还是多少算做前进了,革命的道路上些许牺牲在所难免,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在银幕上看到各种真实。

    PS.推个看片时想到的记录片《最后的晚餐》,说的是死刑犯的最后一餐,值得一看。
  2. 文/王栩

    (影片信息:《透析》,导演:刘杰,编剧:刘杰、高山,主演:倪大红、梅婷、奇道、郑铮、高群书,中国大陆,2009年)

    法官老田的女儿三个月前在一场车祸中不幸身亡,而肇事车辆经查明是一辆被盗的汽车,这让老田作为邱武盗车案的主审法官,在对案件的审理、定罪、量刑诸环节所表现出来的不近人情的固执似乎有着主观情绪主导的心理意愿刺激下怨愤交集的一面。至少,这个故事里的老田以他低沉的嗓音、阴郁的面容在其甫一出场,就给观众留下了一个此人不好打交道的印象。

    随着情节的展开,邱武盗车案清晰的浮现在观众眼前。这个只偷盗了两辆汽车的盗窃犯,以合计六万元的案值就要面临被处以死刑的命运。这一刻,观众的心不由得被揪扯得五味杂陈,对主审法官老田的固执又多了一番难以名状的况味。尤其在审判委员会对邱武一案进行集体讨论的一幕里,有审判员提出,当前所适用的刑法是“严打”那会儿沿袭至今的旧刑法,比照时下的物价,以当年“严打”时的旧刑法中对盗窃案值的认定就判处邱武死刑未免不太合适。这一异议却遭到了老田的否决。彼时,正值司法改革之际,新刑法还未生效,新的司法解释还未出台,在对邱武的量刑定罪上仍然沿用了旧刑法中的相关规定而予以执行。由于老田对此案的态度强硬,因此,在观众看来,其丧女之痛的心绪难免不会成为邱武一案审判过程中的干扰素,若隐若现的引导着案件最终判决的走向。这却正是《透析》的成功之处,因为影片弃置了对法官回避制度的相关展现,而以一名爱女丧命于被盗车辆轮下的法官来主审一个普通的盗车案彰显了电影切入当下的张力。

    这个“当下”在影片里是邱武为保命,争取减刑的急智。在看守所,邱武以捐献肾脏为由,希图以此得到对自己的从宽处理。邱武此举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震动,上上下下都将在押犯捐献器官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热点加以关注的时候,老田以不同的意见给大伙儿浇了一瓢凉水的同时,维持了对邱武原有判决的严肃性。

    天威集团的李总正是一个急需换肾的危症病人。在得知邱武的肾脏同自己配型成功的消息后,动用了寻常人难以想象的力量对邱武的肾脏进行了志在必得的攻势。这番攻势影片除了对个人财势做出了惯常性的演绎之外,还对社会活动中各类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有着较为深刻的触及。

    由于老田的坚持,原本就无法可依的一审死刑犯捐献器官的申请未获许可。郑律师又帮李总出了一个看起来万无一失的主意。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几个部委有过一个关于死刑犯器官利用的暂行规定。参照这个暂行规定所赋予的“有法可依”,从执行了死刑后的邱武尸体上取肾,就成为影片情节进行到此对邱武必须死的暗示性指向。

    在这一指向的支配下,伴着高院的终审判决,郑律师要求老田尽快安排邱武的行刑日期也就有了外部力量对法官正常工作的催促意味。影片里,外部力量的施加让观众对老田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个犹如“温吞水“般脾性的人,用自己不冷不热的姿态面对周遭的人事,在人情和法治的夹缝里艰难的维护着法律的尊严。诸如,他在城管老张为报父仇对自己的求助声里不为所动,在交警大队试图将女儿的车祸给定性为犯罪分子对执法人员家属的报复行为时断然否认,凡此种种生活细节,无一不在印证着一个老法官秉持个人良知行事的做人原则。

    老田的原则多次同生活里的大众发生难以避免的冲突。这使得原本就人缘不好的老田在刑场喊停成了倍受指责的事件。这一事件在老田对上级领导的解释下同近日已经生效的新刑法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邱武最终以适用于新刑法的规定获得了改判,在老田看来,这依旧是自己维护法律的结果。

    《透析》以张弛有度的情节讲述了司法改革进程中一个盗车案所引起的人情和法治、良知与人性层面上的深度思考。这个案子简单,复杂的是掺和在案子背后各种人事的角力,它们在新旧刑法废止和生效的一段时期内见证了明面上风平浪静,暗地里波翻潮涌的艰辛日子。

    (全文完。作于2021年10月22日)

    作者注:2015年1月1日,中国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愿捐献成为器官移植供体的唯一来源。


    ——文中观点属于作者本人,本人文责自负,与发文平台(含各类网站、论坛、自媒体、公众号)、转载纸媒、以及他人无涉——

    作者简介:王栩。所用笔名有王沐雨、许沐雨、许沐雨的藏书柜、王栩326,定居重庆。

  3. 故事开头:

    1、法官女儿死于盗窃车辆交通事故

    2、法官主审偷车犯,偷车犯在当时的法规则下该判死刑

    故事结尾:

    1、新法规颁布,在新旧法规都有道理的边界地带,在死刑场上,法官制止了死刑,他遭到了阻力和质疑,但最终改按新法,救人一命

    2、夫妻关系好转,妻子得知还能生育

    这个片子大的方面可以探讨的有很多,但我感触最大的是法官的转变

    在以前,或许因为他是一个执法者,他铁面无私,甚至有些古板,原则有余而人情不足

    社会关系上:他拒绝过某警官提出的帮忙请求,致使该警官怀恨在心,落井下石,甚至查狗证的有意刁难也和该警官有关

    夫妻关系上:夫妻不能正常交流,妻子“精神不能受刺激”,提出想离婚

    也就是这样一个执法者,不巧遭到了“不守法”的挑战——养了狗但无狗证,不巧城管(狗证执法者)也是非常古板的执法者,必须当场把狗带走,而这会激怒“精神不能受刺激”的妻子

    法官协商无果,把狗交出,妻子跑出来疯狂制止,一开法官沉默,任由城管和妻子撕扯,后来终于帮妻子护狗,把城管挡在门外。

    正是这点转变:

    一方面,他被法律为难了,挂彩了,被上级批评了

    另一方面,妻子变的正常了,原来是法官做饭,现在回到家妻子已经把饭菜做好了,甚至慢慢有了交流

    他开始关注到人情了,这也就间接帮助他完成了自我的突破:从无情的执行者,到以情理为本的对已定执法方案say No的正义的反叛者

    法官为什么遇到这种遭遇?

    他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特定社会角色的扮演者,环境和个人性格共同塑造了现实境遇。如果我们站在理解他而不是对他点评论足的角度,是非常能理解他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不善于人情世故的处理,

    女儿死后,他接受了生活带给他的不幸,但没找到夫妻关系的处理方案,并长期照既定的方式生活而已

    通过这件事我觉得

    1、人生是有惯性,人是有盲点的

    你过往所有的经历塑造了你,你的盲点一直都在。

    生活顺遂时,盲点被遮蔽,人在惯性下生活

    生活突变时,某些事情会通过你的盲点对你造成伤害,你可能会怀疑当下的惯性,并且意识到自己的盲点

    人面对危机大概率会采取行动,而行动会带给你新的改变和视角,这就是捅破盲点的契机

    2、一点点戳破自己的盲点,一点点重建新我,是每个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我们的生命会经历从依赖→独立→互赖的转变,我们要先获得个人领域的成功,才能获得公众领域的成功

    打破盲点的时机越早,付出的代价越小,承受的痛苦越小,并且会越来越走向正轨

    3、道德优先于情感(人性)优先于理性(观点出自《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每个角色的理性可能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而道德是一切的原则

    人是群居动物,感情倾向统一相较于干讲理性讲道理在社会生活中更行得通

    4、相较于关注圈,关注并改变影像圈威力巨大

    生活中的一点小小改进,可能会撬动更大的改进:你变了,你周边的人也就变了,你会发现周边的所有情况都变了。其威力真可以说是指数级

    5、人都是有盲点的,每个人的盲点都不一样。但有些盲点具有共性,比如说偏见推脱逃避

    最近身边发现一个很怪诞的现象,东西出了问题,大家都下意识的反应是不是刚离职的XX留的坑。其实都不是。

    或许先把事情推给一个这样的角色是大家能想到的最快的结论,因为足够简单就可以撇清自己或者说让自己有个方向可以心安了,它足够没有争议、好达成一致、且无人反驳

    但其实这可能都是偏见,有时时间会带来真相有时时间也会无言(比如弄不清原委的吃瓜群众将偏见误以为真相并且信息得不到更新)

    我也反思了,我之前也会有这种偏见,比如遇到了问题或坑,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不是之前的XXX留下的

    但最近这件事,是别人误以为坑是我认可的朋友留下的,我是信任他的,最后证明和他无关

    偏见产生于自己的盲点和对他人的不了解。

    6、如何应对自身的盲点和偏见

    人一生都在和自己相处,自己的盲点是自己终生的课题,人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会看到自己的盲点。我们完全可以欣然接受所携带的盲点,慢慢完成修正之旅,每走一步就离完善更进一步。

    对别人的不了解,对我来说还是很难的课题。

    用客观的角度待人接物,主观视角审视自己

    如果是有相同的兴趣爱好或者生活接触,会增进了解,做事沟通就方便;而如果是兴趣性格差距较大找不到融合点的,我觉得能做的只有道德优先于理性的原则,尽量摘掉偏见的眼镜,先改变自己。

    如果真的是对方的局限或盲点,保持自己的本心和情绪不要受到影响就好。如果你不能对他造成直接的影响,让他看到自己的盲点,说明要完成这个使命的另有其人,或者起码不是当下的你。我们能影响的人是有限的,也要辨别识趣爱惜羽毛,在影像圈一点点发挥光和热并逐步扩大影响圈就好~

  4. 去年湖南卫视曾经放了连续剧《底线》,被群嘲为没有底线偏说自己有底线!

    这片子下载放硬盘有几天了,一直没看,上次拖了看了一下,刑场叫停的场景。这刑场是很真实的,虽然我没有现场看过,但我看过集中执行死刑的视频,应该是在片中的1997年之后。1980年代,严打的时候,确实有盗窃1万多元被判处死刑的。我对这个涉案金额印象非常深刻,应该是小学的时候,看到一连串七八张大布告,其他可能都是杀人,唯有一张是盗窃,当时的金额我如果到现在没记错,就是1万多元。不过那时候1万多元确实是个非常大的数字了。那时候一个月工资可能在百元以下,现在工资万元以上也不稀奇。

    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跟现在的法院肯定区别很大了。我因为最近几年接触了几个民事法官,也去过法院好几次,我相信现在到法院找法官随便聊的情形应该很少了,法官也要避嫌。片中民营企业家97年的装修真让人惊叹,25年之后的我们也不过如此,甚至还不如呢。那时候法官制服还是挺土气的,死刑复核也没有全部收到最高人民法院。当然观影中我又提了一次赖小民从一审到最高法复核再执行,总计20多天,这个记录估计空前绝后!

    不管如何,我觉得法官判决每一个案子,都应该尊重事实,更要严格按照法律来。刑法如果出修正案,肯定提前很久就发布了到期执行,不应该如片中法官、副院长、院长都不知道。我也希望,每一个枉法裁判的法官,都应该被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