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最不好的一点就是:短评的字数限制的太少,只能写成影评。但把短评当作影评,也不大正规。
此片短评: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颇为相似。白桦树林里的战斗,女英雄的故事,最后载入史册。但苏联这部电影对人物的描写很深入,中国就只为了革命宣传,为政治服务,对人物的表现过于廉价。胡秀之崛起的动机是闪回指导员的鼓励,这个处理太过低劣。为影片的评为大打折扣。不要人物画面,只出现指导员们激励她的声音,也要比上则处理方法好太多。
本片的优点还是有的,环境元素与人物的内心活动结合挺好,例如:日军烧毁人民的房屋,女人从火烧房屋旁站了起来,房屋顶上的火一直往下掉,此火象征着女人的怒火。与黑泽明《七武士》里山贼为了夺取农民的利益,火烧房屋,武士们在战火中崛起也着异曲同工之妙。森林里的环境很美,但战争很残酷!波涛汹涌的海浪象征着八个女战士不屈服的决心!
为这场戏的处理鼓掌!镜头的画面先是局限在挂在棍子上的烧水壶,指导员的声音先入场,之后镜头慢慢打开,战士们都围坐在一起商量作战对策。这是《电影作为艺术》中提摩盛科的“扩大“蒙太奇。即是先走细节,再展示全景。(看的时候,还以为是旁白,先懵逼几秒......结果不是,而是指导员的画外音啊)
指导员与丈夫在小树旁商谈作战计划时,看得出创作者想用长镜头,但到了树叶要挡住镜头时,就义无反顾的切换了,但之后的镜头也跟了两人很久。可能当时创作者不知道如何把不是长镜头的长镜头连接的天衣无缝。现在就办的到。或者当时就用树叶挡黑在进行衔接即可。 长镜头的功能是为了表现人和事,不是为了卖弄技巧。但是在谈话中运用长镜头,是为了让观众专注于对话内容吗?因为如果切换的话会影响观众的注意力。
本片由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年出品。根据东北抗日联军 “八女投江”的真人真事改编。
点评:限于当年的创作拍摄条件,这部影片现在看来,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与制作等各方面,显然都还是比较简单粗浅的。字幕介绍历史的段落,采用了当时社会的纪录片画面,具有比较强烈的时代气息。但进入故事情节之后,其节奏过于缓慢,场景画面的调度缺乏有机关联,人物语言很不协调,大概是因为演员的关系,有的人物语速极慢,与二三十代上海都市老电影中贵族小姐们的声音颇为相似。而有的人物则属于正常生活中常见的东北人说话口气。比如于洋扮演的炸桥战士张勇,就基本是生活中的语速,而指导员冷云以及大队长等,就是那种“极慢”式表现。编剧方面,将生活原型中的八位女抗联战士年龄普遍加大,或许是为了剧情的需要。但不知为何要将主人公冷云处理成投江之前就已经牺牲,让胡秀芝背着她的遗体与另几位女战士走入江水中。而历史资料记载的,是冷云带领那几位姐妹,尤其是抱着年仅13岁的最小战士一起投入江中,那场面应当更加能够感人肺腑。可惜,创作者舍去生活真实,反倒使影片平淡了很多……
当然,影片留下一些遗憾,为后人再度拍摄同一题材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