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吾家有女艾芙琳 Evelyn(2002)

吾家有女艾芙琳 Evelyn(2002)

又名: 法.父.情 / 伊芙琳

导演: 布鲁斯·贝尔斯福德

编剧: Paul Pender

主演: 皮尔斯·布鲁斯南 索菲·瓦瓦塞尔 斯蒂芬·瑞 艾丹·奎因 阿兰·贝茨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德国 爱尔兰 英国 荷兰

上映日期: 2002-12-13

片长: 94 分钟 IMDb: tt0298856 豆瓣评分:7.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故事发生在50年代的爱尔兰,德斯蒙德(皮尔斯·布鲁斯南 Pierce Brosnan 饰)的妻子离开了他,留下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艾芙琳(索菲·瓦瓦塞尔 Sophie Vavasseur 饰)同他相依为命。祸不单行,德斯蒙德在一场意外中丢掉了工作,没有收入的他选择夜夜在酒吧流连,依靠酒精来麻痹痛苦的神经。

演员:



影评:

  1. 你根本无法想象皮尔斯.布鲁斯南穷困撩倒是个啥样子。

    事实上,在皮尔斯.布鲁斯南是007的每一部片子我都有DVD,每部我都反复的看过N遍,没有一遍不是在痛骂,我狠得牙痒痒。老皮的罪过不仅仅是帅,还有BMW、勃朗宁以及苏菲.玛索、哈里.贝瑞等等等等,一个男人该有的不该有的他都有了,一个男人该经历不该经历的他也经历了。全世界男人的梦想让他一个人给实现并且占有了。

    所以当我发现皮尔斯.布鲁斯南成为了一个油漆匠,并且是失了业的油漆匠时,我忍不住笑了,很阴险的那种笑!象韦小宝。

    我的笑容很快停止。

    50年前,爱尔兰法律规定,当一个家庭失去正常的经济来源,家庭成员缺失,如父母离异或是任意一方逝去,未成年子女必须被送进教会开办的教会学校去。从字面上看,这条法律显得很仁慈,似乎体现了政府对未成年子女的关爱。但在教会学校中,失去父母庇护的孩子们的遭遇却让人感到那么的酸楚与无奈。小时看多了小人书,我们都知道,帝国主义的嬷嬷是多么的冷酷、凶残和毫无人性。

    很不幸,戴斯蒙.多伊,一个失了业的油漆匠遭遇了这条法律。同时遭遇这条法律的还有他的女儿伊芙琳和两个儿子。多伊因经常醉酒而失业而更加沉湎于酒精,他的妻子因贫困而离家出走一去不返。于是,伊芙琳和两个弟弟被政府强行送进了不同的教会学校。

      家庭变故使戴斯蒙.多伊深受刺激,特别是当他看到修女虐待他的子女时,他决心向不可一世的爱尔兰司法和宗教体制发起挑战,夺回自己的孩子。在律师和朋友的帮助下,多伊戒了酒,重新努力的工作。并且按照可遵循的法律规则向政府部门及法院申请接回孩子们。戴斯蒙.多伊的努力赢得了社会公众的支持,尽管接连被教育部和法院宣判申请无效,但迫于舆论压力,此案上诉到了爱尔兰高等法院进行审理。最终,油漆匠对子女的爱改变了这个国家的法律。高等法院裁定:父母拥有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权、监护权、教育权。根据这一判例,爱尔兰数以千计被强行移送教会学校的孩子回到了他们贫困但却是最深深爱着他们的父母身边,当然也包括戴斯蒙.多伊的女儿伊芙琳和她的两个弟弟。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成电影叫《伊芙琳》,饰演戴斯蒙.多伊的便是一贯风流倜傥的皮尔斯.布鲁斯南。我是抱着看看007如何落魄潦倒的念头开始播放的。却渐渐被为人父亲对自己子女表露无遗而且坚韧执着的爱深深打动。至于布鲁斯南倒不被在意了。组建一个家庭其实是一件容易的事,问题是当家庭猛然间遭到破坏而岌岌可危时,而你的对手又强大到如法律一般,你该如何作出选择,放弃or抗争?我实在不敢想象到我的李彦泰头上。

    电影其实并不重要。
  2. 从心理学角度看电影:  
           我看《伊芙琳》:想做游戏就要守规则            
       1950年代,爱尔兰都柏林一个失业的油漆匠戴斯蒙.多伊(Pierce Brosnan 扮演),天天在小酒馆借酒浇愁,妻子不堪贫困在圣诞节那天与人私奔,留下他和三个孩子。当地政府发现多伊的三个孩子没有可靠的经济保障、没有母亲的照顾、父亲又酗酒时,立刻根据爱尔兰法律强行带走了三个孩子,并把他们分别送进天主教教会开办的孤儿院。
     
       这样的人,这样的情境,除了听天由命,还能有其它什么办法吗?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这样的情境中,戴斯蒙.多伊——一个与众不同的深爱孩子的慈父,为了夺回孩子的监护权,为了“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长大成人”,他做了在他之前从来没有人敢想更别说敢做的事:向爱尔兰最高法院和天主教会挑战。

        最后的结果是:戴斯蒙.多伊成功了,他改变了国家的一个法律,他为近千有同样情形的爱尔兰儿童赢得了与亲人共同生活的权利。

       这是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

       戴斯蒙.多伊的爱、信念、信心与坚忍,都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尤其他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忍不拔的精神最是感人。

       坚忍是一个人能够成功的重要条件,但是,仅有坚忍是不够的,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并且不肯遵守游戏规则,那么,坚忍这个人格特质就只能使他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这就是为什么真正成功的人比追求成功的人要少许多的原因所在。

        在戴斯蒙.多伊这个史无前例的案例中,一个失业的油漆匠要打赢这场官司,其难度可想而知。而让他成功的最主要的秘诀就在于:他是一个懂得遵守游戏规则的人。

        其实起初他是没有打算按游戏规则来的,因为他需要逾越的障碍实在是太多而且也太大,其难度就如同圣经故事中那个普通人大卫想要打败巨人哥利亚一样。所以,最初多伊曾经想过要带着孩子逃到苏格兰,他的票都已经买好,只等哪天把三个孩子从孤儿院偷带出来就可以成行了。幸好他的朋友及时发现了他的侥幸心理,幸好他是个善于学习的人,他懂得择善固执,所以,当他的好友向他指出这样做的后果有可能是让他永远失去孩子的监护权时,他选择了遵守游戏规则。

        就一个社会人而言,游戏规则就是社会规范,也就是存在于社会中的行为常规,社会规范的存在,使得人们之间的合作与双赢成为可能。社会规范因角色而有所差异,比如,人们对一个失业的人和对一个事业有成的人的要求和预期就是不一样的。

        那时的戴斯蒙.多伊是这样一个油漆匠:一头蓬乱的头发、满脸胡子茬、一身破旧的休闲装,没有工作,天天在小酒馆里借酒浇愁。这样一个从头到脚都写着“落魄”二字的样子,是很难让律师与法官相信他打官司的诚意和实力的。

       所以,他要遵守的第一个游戏规则就是:至少先在外表上让自己看起来像一个有条件、有可能打官司的人,为此,他戒了酒,在去见律师和法官时他换上了西装,他刮去了满脸的胡子,把头发梳理整齐,并且,还听律师的建议,去买了一双皮鞋。在性格上,他也努力做着积极的调整,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而不是冲动的拳头表达自己的权利和愿望。

       此外,为了有足够的钱打官司,他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则和父亲在小酒馆拉琴卖唱。

        就这样,他的爱和他坚定地按照游戏规则行事的行为不仅为他赢得了他所请的律师的尊重,而且为他赢得了律师朋友和老师的支持……

        是否肯遵守游戏规则,是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能否实现梦想、能否建立良好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操作方面的原因,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人社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比如学生想要好成绩,但是却不肯为了好成绩而努力学习;比如农村人到城市或者城市人到农村去创业,却不知道先要入乡问俗、入乡随俗;比如城乡结合的婚姻中,一方拒绝尊重城市人的卫生习惯(如把配偶的卫生要求解读为看不起自己),另一方不肯尊重农村人的年节礼俗(如把农村的年节礼俗当作封建迷信)。

        这样的人由于常常会把别人要他按游戏规则行事的建议当成是对他个人尊严的侵犯并做出强烈的情绪反应,久而久之,别人就只能对他敬而远之了。我见过不少这样的个案,有些人怀着梦想到了一个新环境中,但是,就是因为不懂得甚至拒绝遵守新环境中的游戏规则而使自己处于孤立的状态。

        如果戴斯蒙.多伊也是这样一个拒绝遵守游戏规则的人,如果他在困境面前只知道抱怨世事不公,只知道咒骂社会的黑暗,只知道借酒浇愁,只知道痛苦自怜;如果他拒绝做任何改变并且把律师有关要他做改变的建议当作对自己的嘲笑甚至侮辱,那么他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成功。

      有的人把遵守游戏规则和丧失个性混为一谈,并且以此作为不守社会规范的借口,这是荒谬的。社会规范是社会进化过程中筛选出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遵守它,通常都可以保证当事人自己和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利益。

       所以,做游戏就要守游戏规则,这是做人或做事能够成功的规律之一。而那些能够改变游戏规则或者说能够在游戏规则上留下自己痕迹的人,从来都是肯先遵守游戏规则的人,如戴斯蒙.多伊。

       这个故事值得看的地方还非常多,比如那个同样是模范父亲的爷爷,戴斯蒙.多伊正是向自己的父亲学会了做一个好爸爸的;正是这个爷爷,在几乎一无所有的情况下,让孙女相信了阳光来自于天使,有阳光就是有天使在等着帮助自己;还有戴斯蒙.多伊的大女儿伊芙琳(Sophie Vavasseur扮演),,那个和她的父亲以及祖父一样充满爱与慈悲,对神怀着最深切的信心的小姑娘,那个用她的爱心、信心和希望感动了法官和无数听众的小姑娘,那个在自己身处孤儿院时却不忘向上帝祈祷:“愿和平长存,真理与正义彰显”的小姑娘……这个家庭虽然物质上十分贫困,处境十分艰难,但是,这是一个健康的家庭,他们不仅有一个家庭得以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东西:爱、信与望,而且他们懂得择善固执,懂得遵守游戏规则(就连9岁的小伊芙琳都知道即使修道院的修女喜欢自己,自己也不能够搞特殊,而应该和其它女孩子一样按规矩剪掉头发),所以,他们不仅成为规则的受益者而且还成了规则的创造者!
                      2007.2
      
      最后,欢迎各位到我的网站上浏览,那里有很多真正本土化后的心理学资料,谢谢。                    
      也可以直接在google上用中文搜"杨眉心理学网站".
  3.        最初听到这个译名,总有种《小鬼当家》的感觉,似乎是这孩子的努力使父亲胜诉。阅过,确觉得《法,父,情》这译名更合适。女儿是父亲的贴心小棉袄,多伊敢于抗衡法律也确因为大儿艾芙琳,但对于修道院里每个女孩的父母来说,谁又不希望这项法律能够变改?人们总是后来去夸赞吃螃蟹的人,但谁敢说之前自己不想吃?想吃干嘛不吃?为什么几百万人里就一个勇敢地去吃了?多伊确实不是那种“居家过日子型好男人”,但他的伟大在于敢去为了孩子斗争,哪怕花光所有积蓄,也永不满足于16岁前定期的探望。
           多伊的父亲出现不多,却告诉了我们多伊抗衡力量的又一源头:他的家庭虽不富裕,但他和父亲很幸福。对于现代成年一代来说,“成年”的一大意义就是摆脱父母的束缚,这或许也是为何现代人越来越不幸福。对生活在50年代的多伊来说,父母意义非凡,尤其是早年丧母,也让他更明白父母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也因此他必须要回孩子。而这件事以后,艾芙琳和她的两个弟弟也必将明白这一道理,并因此同父亲待自己一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传承,而如今不少“虎妈”“狼爸”如此对待孩子,也正因为父母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
           从小,身边同学不少在抱怨自己的父母。本人算是幸运吧,父母是遵从多伊这种“爱之教育法”。诚然,不是每个父母都有多伊这样展现爱的机会,但你有因为孩子被欺负而愤愤不平么?有花时间与孩子一同玩乐么?有与孩子聊过学校的事么?或者说,孩子与你聊天时,你有用心听过么?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但如果父母不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什么叫爰,孩子又怎会懂呢?又怎会以真诚友善对待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呢?50年代的真事,2000年才被拍摄,这或许正是导演、乃至本片真正用心良苦所在吧。
  4. 皮尔斯.布鲁斯南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就是那个风流倜傥智勇双全的007,要么就是专门盗取珍贵艺术品的手段高超的飞天大盗,其实面孔英俊的皮尔斯演起温情脉脉的感情戏来也是很有说服力的。在02年出品的《伊芙琳》中,他扮演一位穷困潦倒,失去孩子监护权的单身父亲,与三个可爱的孩子之间浓浓的亲情非常感人。不过,他的歌喉真是不敢恭维。小女孩伊夫林在法庭上与政府律师唇枪舌剑的辩论十分精彩,这样聪明美丽的女儿是父亲的骄傲。判决时主审大法官那连绵不绝的五六个however真是够吊人胃口的,把橄榄球球员出身的法律顾问老头的心脏病都快给弄出来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