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Japan's Longest Day / The Longest Day of Japan
导演: 冈本喜八
主演: 宫口精二 户浦六宏 笠智众 山村聪 三船敏郎 小杉义男 志村乔 高桥悦史 中丸忠雄 黑泽年男 香川良介 明石潮 玉川伊佐男 二本柳宽 武内亨 加藤武 江原达怡 三井弘次 土屋嘉男 岛田正吾 堤康久 高田稔 加东大介 田崎润 平田昭彦 堺左千夫 中村伸郎 北龙二 藤木悠 北村和夫 村上冬树 北泽彪 今福将雄 天本英世 神山繁 浜村纯 佐藤允 久保明 石山健二郎 藤田进 田中浩 佐田丰 上田忠好 伊藤雄之助 长谷川弘 青野平义 儿玉清 浜田寅彦 小林桂树 中谷一郎 山本廉 森干太 伊吹彻 小川安三 田岛义文 加山雄三 新珠三千代 井川比佐志 小泉博 松本幸四郎 仲代达矢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上映日期: 1967-08-03(日本)
片长: 157分钟 IMDb: tt0062041 豆瓣评分: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1
见证日本暴力美学的绝佳机会。那种满头大汗,那种歇斯底里,那种正经威严,除了在这部影片当中就无法体验。
我勒个去,这个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引子就占了21分钟。讲述“日本最长的一天”之前的20天。(根据大宅壮一编著的同名书籍改编,中文译本的副标题叫815投降纪实!)
从7月26号波茨坦宣言开始,首相官邸就开始了争锋,以阿南惟几大将为首表示要反对宣言,最后大家只好达成一致,让媒体淡化宣言的新闻。这就是典型的日本行为。在铃木贯太郎首相宣布的默杀两个字,被英美翻译成忽略或者反对以后,8月6号在广岛投下了第1颗原子弹。于是开始了8月15号这最长的一天。
电影虽然表现的节制,并且表现了军国主义者的疯狂,他们的歇斯底里。我们看到畑中,石原,井田,椎崎,黑田,还有其他的一些少佐中佐,都眼睛里泛出了狂暴。那是一个帝国的梦,覆灭了。
片子的高潮当然是阿南惟几大将的切腹谢罪,它代表了帝国的灭亡。他是为帝国送葬,还是帝国为他送葬,总之他们一起太阳落山了。
大家的认知还是很清晰的:“我们这一代已经结束了”,就和铃木首相一样,剩下的事情日本要转向了,要靠年轻人来完成了。
儿童的杂耍也最终结束了,他们把日本的皇宫,搅翻得一塌糊涂。每个地方都搜了,就是没有搜出玉音盘。军国内部体现了海军中队,还有神风突击队,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言论并不是个案,而是广泛存在于,反复被洗脑的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头脑中。
所以可怕也就在于此,2015年由役所广司主演的翻版又重新推出,由原田真人导演,这帮演员又过了一遍的瘾,快看啊。
2
虽然不少新闻纪录片被很好的夹杂在电影中,但是我们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这些军国主义者最后在失败的时候无以泄愤,所以就砍了官邸外面的松树。烧了首相的别墅。还有畑中骑着马狂暴地像撒雪片一样的把声明发给大众。
知耻而后勇。理解了日本军国的这种深刻的羞耻感,你就能理解战后日本经济的起飞。日本人憋足了劲,要在商业战争中战胜所有的国家,特别是赶英超美。这就是他们所谓的年轻人的动力。 供我们思维菊与刀的日本矛盾性格的最佳机会。为什么会产生日本人的这些举动,他们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如此特殊。玉碎到最后一人,也不放弃。都是思想惹的祸。
这其实就是阿南惟几将军一个人的战争,此前整个国家都受他制约,也由此可见。什么外相,根本就是听从陆军大将的外相(第1个镜头给了他重光葵)。10年前在联合国的丑陋表演,也是因为这个。
说实话,军部这帮人真的很丑陋,因为他们想的就是有尊严的自杀而已。其他他们什么也不顾,甚至是国家的利益。武士道的极致就是死亡。
看看第50分钟的一段对话就知道了!阿南惟几大将说,只有本土决战才能分出最后胜负。而海军米内大将说:“那么陆相之意,开战至今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冲突?您是否是对其他部门有不满呢?想想我们的损失,23.6万人送去缅甸,牺牲了16.4万人。10.2万名勇士到冲绳,9万人死亡。还要加上冲绳9.2万一般国民的牺牲。”
所有的人都在等待阿南大将在那里咬文嚼字。 3
我们也无法忘记,在铃木首相请天皇在《终战诏书》(投降书)上签字、盖大御印的时候,神风突击队的队员们马上就要上战场,儿玉县的领导们一副坚定的神情。每个人都在唱着鼓劲加油的歌曲,而飞行员的手也在像指挥家一样的晃动着。
他们似乎被打了鸡血,一直唱不完。全社会上下处于一种欺骗和自我欺骗的氛围,告诉大家,告诉他们自己:我们还没有输,我们还可以继续奋斗。完全忽视原子弹带来的巨大死亡,一杀就是20万。
当时的首相平均一年换一个人。1945年4月7日,65岁的小矶国昭下台,77岁的铃木贯太郎上任。他成名于半个世纪前的甲午战争,因率鱼雷艇冲入威海卫锚地击沉铁甲舰“定远”而扬名。
那种什么皇恩浩荡,什么天皇万岁,根本就是这个国家最大的谎言。还好裕仁天皇有良知,在御裁的时候仍然决定投降。夏目漱石的小说少爷当中就讲到了这种社会性的假少爷,对一个叫豪猪的人特别好,却时刻惦记着他报答这种恩,好像我们施恩就是一定要图报的,这就是恩的本质。
所以在日本这个社会结构当中,就是一种虚假的扮演角色的过程。特别是在明治维新之前,在一个封闭的幕末武士的社会结构,你要做的就是安守自己的角色,不要有妄想。藤泽周平的小说都反映了这一点,所以黄昏清兵卫安守本分,天天念论语,不去夜总会,这就是清醒的人。
否则你一出门,就得面临社会假性关系,就得扮演角色。就得和大家一起假装日本没有输。
如果再这么下去,美国继续施原子弹,柯蒂斯·李梅继续火烧日本与“饥饿行动”,后果是不可想象的。今天想想不过投了两颗原子弹,那既有英美强硬的原因,那更有日本态度的问题。此片是具体而微的体现。
冈本喜八导演真牛。他为整个日本高层画了一幅群像。签字《终战诏书》上依次写着裕仁天皇,内阁总理(铃木),海军大臣(米内),司法大臣(松板),陆军大臣,军需大臣(丰田贞次郎),厚生大臣,三位国务大臣。 “……今征伐已历四载,虽我将兵骁勇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一亿众庶奉公体国,然时局每况愈下,失势之征已现。及今,夷军弹石之残虐,频杀无辜,惨害生灵,实难逆料。如若征伐相续,则我生民不存于世,被发左衽之期重现;如此,则朕何以保全亿兆赤子、何面目复见列祖列宗乎?此朕所以敕令廷臣接受联军之诰者也。” 4
看到演职员名单赫然有仲代达矢,这个大师表演的哪个角色呢?我怎么没注意到?
看影片名字自然会联想到这是从美国电影《最长的一天》引申而来。虽然都是二战中的大事件,所不同的是,诺曼底的一天叙述的是胜利的延续,而这部影片则是描述了失败的疯狂。
日本拍摄的同名电影有两部。一部是1967年版的,一部是2015年版的。两部电影的情节几乎一样,甚至有些对话也一字不差。2015年版的导演原田真人一定是看过并仔细研究过1967年版的导演冈本喜八的原作,才有了现在我看到的这部抄袭大作。并且获得了比原作更高的评分。相比之下,1967年版的偏重纪实性,2015年版的则着重于事件里的戏剧冲突,可劲的煽情,更耐看一些。
影片详细展示了二战时期的日本在遭到美国原子弹轰炸到宣布投降的那几天里高层的一系列做为。当时美英中三国发布了《波茨坦宣言》之后,日本方面还抱有侥幸心理,等待苏联的态度。没成想广岛挨炸之后,紧接着就是苏联出兵,日本受此双重打击,一下子乱了方寸。(现在二战史学领域还纠结在是原子弹还是苏联出兵导致日本的投降。实际上,这两个行动对于日本政府的打击都是致命的。)当时的日本陆军大臣是阿南惟几。也是这部电影的男主角。他是一个典型的日本军人。脑子里装满了武士道情结。当天皇表示希望终战的“圣断”下达后,是忠君还是主战?把阿南推上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影片大部分的剧情都是围绕着阿南的思考展现的。他最后思考的结果就是切腹。让我们局外人仔细想来,也只有这个办法了。
说到阿南,熟悉抗日战争史的朋友都知道,他曾经担任侵华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在长沙会战中,是薛岳的手下败将。以长沙会战为标志,日军的败像已现。之后,这个败军之将反而不断的得到提升,或许是因为他的经验和思维都用在了官场上。在决定日本命运的最后时刻,从军人的荣誉和职责看,他是决定死战到底的。然而决定战争胜负的并不仅仅依靠军人的勇气,还要看国力、民心等诸多因素。所以阿南最初的思考实质上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自己也很明白这个。天皇的“圣断”堵住了他打算死战到底这条路,按理说也是对阿南的解脱。可是这样一来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如何维护天皇的权威,如何保证部队的稳定?部下会怎样看待自己?如何面对疯狂的国人?最重要的是:如何维护自己勇武的军人形象?他最后的切腹也是为了自己。影片中描绘他的最后时刻,从容镇定,甚至有些许悲壮。
日本的这个结局有很深的原因。中山先生早就说过:““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当今时代早已不是几千年前罗马帝国任意扩张的时候了,同样也不是几百年前殖民主义肆意横行的年代了。无论是裕仁的狂妄,田中奏折的无耻。逆潮流而动的任何做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这或许也是日本军人的悲哀。
平心而论,日军的战斗力是很强的。在武器装备上,自然不能和美军相比,但也比中国军队强很多。兵员的素质很高,一是头脑中被灌输的是为天皇战斗无限光荣,二是单兵训练很到位,每月训练消耗的子弹不得少于100发。而中国那些被抓壮丁的农民,上了战场还不会放枪呢。日军在指挥层面上有一批优秀的指挥官,熟悉现代战争,但战术手段的运用上却比较单一。战斗双方一接触,首先想到的是偷袭,在珍珠港、杭州湾、缅甸的同古都屡屡得手。在坚固阵地防御上也是十分老到而顽强。然而随着战争的持久,日军消耗越来越大,资源枯竭,很难得到补充。而中国军队的实力有增无减。作战经验也逐渐增强。到了后期,中国军队和日军战斗力的对比已经接近1:1了。加上太平洋上美军自中途岛战役之后,占据了海上作战主动权,运用“蛙跳战术”不断蚕食日军的岛屿。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日本离死不远了。
在作战与终战的辩论中,无论哪一派,都坚持这个条件:要保留国体。既保留天皇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日本人心中,天皇代表了他们的希望。天皇在,他们就能够从战败中走出,重振往日的雄风,重走田中奏折的道路。所以日本的投降并非是以前我们所理解的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投降。最终麦克阿瑟也是这样做的。其实这并非是老麦的个人意愿,而是西方世界普遍的短视看法。为了抗衡苏联,为了东西方的战略平衡。却埋下了令世界不安的定时炸弹。
曾经有这样的传说:很早以前,日本人就注意向中国人学习。派来使者到中国学习兵法,看到《孙子兵法》上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很高兴,马上带着这五个字漂洋过海回国。没想到海上风浪一起,不留神掉到海里一个字,所以只带回去四个字。丢失的这个字就是“仁”。正如影片中所刻意宣传的,日本军人为天皇英勇捐躯,日本百姓争先恐后为战争出力,神风特工队与敌人同归于尽,一旦战败毫不犹豫切腹自杀。阿南的妻子向阿南滔滔不绝的夸赞儿子在中国常德城下的英勇。然而却没有人去静下来想一想:你们发动的这场战争是正义的吗?
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全盘西化,学到了西方不少东西。影片中铃木首相早餐煮鸡蛋,要放在精致的金属蛋托上,用调羹敲破蛋壳,再以优雅的姿势慢慢品尝。内阁会议室的墙上,悬挂的是欧洲巴洛克时期的油画。内阁成员里,也有几个留着欧洲老头的八字胡。学的很好,很精致很准确。学到了西方的风俗习惯、民主制度和举止做派。不过这种学习如同丢掉了那个“仁”字一样,他们没有学到当代西方思想的精髓:自由、平等和公正。见了天皇依然是前恭后倨,军队少壮派们依然是动不动就发动兵变,甚至无视基督教文化中不许自杀的告诫。那么,这样的学习还有用吗?
有人说:人的模样四十岁之前是父母给的,四十岁之后是自己修的。影片中那些执政的人们,一个个目光无神,嘴往下撇。其实不光是因为对于日本即将失败的恐惧,也是日本的民族通性。看看现在的日本人,多数也是这样的面相。可见在他们的生活中,充满着不安和焦虑。这种不安和焦虑往往会伴随他们的一生。也许他们是在思考,而这种思考似乎永远是悲观的没有结论的。日本人有许多好的品格,他们勤勉,他们细致,他们追求完美,独独没有快乐。而幸福和快乐,难道不正是我们生活的目的吗?
影片中,在天皇决意终战后,单独找来阿南,语重心长的对他说:“我知道陆军饱受煎熬,要忍耐!”这后三个字是影片编导着意提醒观众们的,也应该是战后日本的治国方略吧?这两天,他们正琢磨着把“出云”号改造成真正的航空母舰。或许是他们认为,六十多年的忍耐已经快到尽头了,是时候了。
本人评分:7.0。
接着影片时间线后面就是美军登陆,接管了日本,老大是麦克阿瑟,他第一站就是去了皇宫,天皇侍卫长对美军说不能拍照,而且天皇不能站着见麦克阿瑟,老麦一边点头一边让摄影师跟着自己,完了进去之后把所有凳子收走,只留下自己做的沙发,完了一屁股坐在沙发上等天皇,天皇因为身份尊贵,所以必须后到,但是到了傻眼了,麦克阿瑟翘着二郎腿,起身跟天皇握了手,马上招呼摄影师拍下了自己跟天皇的站立照片,完了自己又坐下了,天皇站着听他“训话”。当时麦克阿瑟成了日本真正意义上的天皇。
为啥派麦克阿瑟接管日本,一是因为他资历高,二是他是美军高级将领里最恨日本的一个,因为之前日本攻击菲律宾,他被迫撤退了,这被他视为一生的耻辱,还撂下一句狠话:我迟早会回来的。美国为了满足麦克的复仇心也同时想震慑日本(后者原因为主),就刻意安排了麦克阿瑟接管,果然,他接管日本采取了雷霆手段,毫不手软,天皇的面子也不给,用牛仔的方式对待日本之至尊,一下就把日本国内震服住了。
紧接着他就在日本国内推行美式民主,所有官员公投产生,任何关于军国主义的人或言论,零容忍,所有宣传机器和学校,全部换血,新闻媒体必须马上解禁,实现新闻自由(之前的日本新闻媒体只能报道军国主义相关的正能量),学校换教材,不能教武士道和玉碎思维,只能教普师价值观,订立法律草案,从宪法上保障日本的体制,租借日本领土,设立美军永久基地,同时解散日本海陆空三军,只保留少数治安部队,名称也不能叫皇军,必须叫自卫队,战略层面的日本国防由美军永久负责(后来自卫队扩编那是后话这里不说)这些都是麦克阿瑟时期开始。所以今日之日本,说由麦克阿瑟一手缔造也不为过。当这些都定下来之后,日本的国家行政权才交到日本人手里,美国就只掌握武力,所以日本极右翼把日本称之为“非正常国家”,小泉纯一郎时期还出现了国家正常化的趋势,结果被美国给按下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美国并没有想把日本作为在东亚的重要盟友对待,只是对于一个普通占领国而已,因为当时中国的局势还不明朗,蒋要是不败,美国在东亚就有一个战略盟友对抗苏联,美是一直指望中国的,东亚对苏只能是中国。但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蒋败了,于是日本备胎上位,美国对日本立马变脸,极尽扶持,对日本进行科技和经济支援,将日本迅速打造成一个发达国家,成为美在东亚最重要的盟国,所以日本才能那么快再次崛起,要知道当时的日本成为一片废墟的可不止广岛和长崎,只是他俩挨了原子弹,成了网红而已,其实当时日本大半国土都被炸成一片废墟了,主要是凝固汽油弹,有针对性的对日式木制结构城市进行轰炸。无独有偶,德国的命运几乎和日本一模一样,德国战败之后比日本还惨,因为德国进行了本土战争,全国打成一片焦土,战败之后还被瓜分,所有的人才、科学家、先进设备都被抢走了(最熟悉的就是冯布劳恩,世界火箭之父,被美国抢走了,这才让后来美国在洲际导弹上独步全球,他只是被抢走的众多科学家中的一个而已),完了国家也被分为东西德,成为美苏对抗在欧洲的前线,所以两方都极力扶持,让德国也迅速从焦土中崛起,但德国比日本命好好就好在它在欧洲,二战结束后美国和欧洲从明面上的盟友慢慢转变成竞争对手,虽然还是同一阵营,但利益关系却是各管各的,所以欧洲诸国都不想让美军在欧洲长期且大量存在,所以德国迅速摆脱了被占领国的局面,国家也发展起来了,也不再被占领了,后来还成了欧盟的老大(英国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欧洲,英国的传统是永远联合欧盟老二对抗老大)所以欧洲从苏联解体后就一直是德法轮流坐庄,英国充当小三,后面干脆脱欧了,从而保住了英镑的世界老二位置(加入欧盟就要用欧元结算,而英镑的地位又非常高,所以加入欧盟对英国来说是吃亏的,加之前面说的英国历史习惯,所以英国果断脱欧)所以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明明是两个战败国,为啥才用了30年,又成了发达国家?因为他们在刀尖上跳舞的状态并没有随着战败而消失,他们一直在刀尖上跳舞,他们充当世界两大阵营的马前卒,好就让你发达,不好你就第一个毁灭,高杠杆,同时也高回报和高风险,庆幸的是,世界大局一直和平,所以他们得到了高回报,这就是他们为啥能快速发达的底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