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1999)

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1999)

又名: 我们的留学生活 / Our Study Of Life - Life In Japan

导演: 张焕琦

主演: 张丽玲 陈汉元 张焕琦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日本

上映日期: 1999-11-20(中国大陆) 2000-05-05(日本)

集数: 10 单集片长: 48分钟 IMDb: tt11953870 豆瓣评分:9.3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20世纪90年代,不同世代的中国人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下,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走出国门。他们跨海东渡,来至岛国日本。异国他乡,言语不通,他们深藏心中的种种苦楚与对故乡的思念,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朝着梦想迈进。这些人中,有的百折不挠,艰苦求学;有奔波学校、住处和打工地之间,电车成了暂且休息的小小温床;有的为了女儿的未来外出八年,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活重压;有的则以黑户身份逡巡在东京的阴暗角落,依靠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在这座繁华大都市搜寻生机;有的则小小年纪背起书包进入日本人的小学,展开她小小留学生的旅程。芸芸众生相,凝聚成不可磨灭的留学回忆……

演员:



影评:

  1. 初中的时候在电视上看过这个系列的纪录片,今天重新翻看的时候,又重新听到了那两个熟悉的名字:王尔敏,韩松。晃晃差不多过去了十年时间。

    看的时候就在想,王尔敏如今应该是33岁了吧,她现在会是什么样?回到国内了吗,还是选择留在了日本。韩松呢,再过一两年,他的儿子也快到选择自己人生的年龄了吧。

    看着纪录片中那些当初青涩的背影,非常遥远,觉得自己一定还不如97年时的他们。但是,和当初的他们一样,漂浮不定的如今的我,不自觉地从这部纪录片中获得力量。

    看着初到东京,土到掉渣,恶心到掉渣的韩松,”天皇级“的韩松,27岁的韩松。你会觉得,现在,过去,未来,都只在一念之间,又紧紧地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人总是贱的,不到危机的边缘,是不会挺身而出的,不到被逼疯的时候,是不会拿出人的本性的。在生活中的自己,能找到的只是那些说不出口的动物本性。人的本性,人的追求,在茫茫天地之间,在自己的头顶上漂浮着。如果没人把你往下拽,活着自己不把自己往下拽,你就永远只会贪婪地吮吸,而不是去痛苦地挣扎,挣扎出自己未来。

    看到韩松在打工餐厅的厨房吃饭的镜头,看着他为自己吃两碗半的饭而进行自嘲的片段,心里的滋味是什么?我不敢想自己的心理是什么滋味,因为我很惭愧,因为我还不能体会当是的韩松,他心里是什么滋味。

    淡淡的香甜,这才应该是饭的味道。安逸的生活过惯了,嘴里的味道就是苦涩的。睁开眼,明天的阳光,是今天的安逸所看不见的。

    韩松瘦了,他的日本生活在那些洗碗槽中慢慢绽放,慢慢地,褪去了那层最苦涩的外衣,他换上的那套已经显得过于宽大的西装,他赚到了自己的意义,足够了。

    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这无疑是迄今为止,国人拍出的最好的纪录片,最好的电视剧,最好的电影。因为里面有灵魂,带着宝贵的记忆,不能磨灭的青春和奋斗
  2.    昨天终于完完整整地看完了《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又一次被感动的一塌糊涂。

        记得上一次看时大概在7、8年前,当时浙江台播的,断断续续地看了几集,当时很励志。

      《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是当时在日留学生自己拍的一部纪录片,讲述了中国人在日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感觉自己真的很幸福。里面每一集的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那个面对困难始终面带微笑的王尔敏、那个经历巨大变化的韩松、为了女儿考上国外大学几十年如一日的老丁,聪明伶俐的小留学生、还有《我的太阳》中的博士生李仲生,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么多人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韩松。他离开他已经结婚的妻子,连一句日语都不会,孤身一人去了日本。一开始到日本,去咖啡厅喝咖啡,上日语学校时一个劲地那个人讲英语,话语间很高傲,给人感觉典型的官宦子弟,让人特不踏实。但是环境不得不使他改变,住的是不到10平方的房子和很臭的厕所,东西是捡来的。不得不脱去西装开始白天刷盘子,凌晨看书,每天只吃一餐还是餐馆里剩菜,有时还酱油拌饭。一年半廋了30斤。但是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硬是学完了日语一级和明治大学。

       从他的身上看到了生活坏境对一个人的改变,看到一个平凡人的蜕变。日本的环境使他不得不改变自己。无论你在国内你父母是谁,无论你的家庭有多优越,在日本你什么都不是,得从刷盘子开始,踏踏实实。现在想想自己有时老抱怨别人过的比自己好时,也许应该想想自己为什么过的不如别人?从他的身上我知道了什么叫生活、什么叫人生、更学到什么叫“踏实”。

        最后,正像他在考上大学那一刻所说的话:“刚来日本时候的我,现在回想起来,感到非常难为情,真的,现在回想起来的话....为什么呢?以前的我真是....现在我觉得比以前实在了...人要实在,就要实实在在做人,实实在在做事,每天都要实实在在的,不要追求的太高。任何一个人到日本来走一趟.不光是日本,法国,美国留学一趟,你一下子会理解我。随便是谁听了笑了也好,信不信也好,他走过这一趟就会知道。”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其实,苦难是上天赠予我们最好的礼物,就看我们怎么对待这个礼物了!!
  3. 寒假才看的这部老的纪录片。初来乍到。
    很喜欢韩松。
    一开始的埋怨、一开始的不满甚至是有些小市民想法的势力的话语,以及后来不负责任的突然失踪。这些缺点让这个人物更加可爱和真实。
    也正是这些缺点,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成长和改变。
    他密密麻麻的笔记本,一直陪伴他的岳父的书法题字,和他凌晨3点看书的样子。虽然一开始软弱、娇气,可是现在却变得坚强。
    最终如愿以偿。明治大学商学部。

    我们祝福他。这个可爱的有很多小缺点的上海男人。

  4. 1980年代兴起的留学潮,中国的两拨“年轻人”,一批去了遥远的美国,一批去了海那边的日本。这些年轻人们,怀揣着不同的目的,背负迥异的背景,坐上飞机,倏尔踏在陌生的国土上,开始一个人或者一家人的奋斗。
    这个纪录片拍摄于1996至1998年,由留学生自发出资出力,怀着复杂的感情,将摄影机面向了自己的群体。观看的过程是艰难而愉悦的,许多抑制不住的落泪,许多次感慨嗟叹,而那个略显刻意的煽情旁白,显然对整个纪录片而言显得苍白了。
    印象比较深也是比较喜欢的几个主角是《初来乍到》里的王尔敏、韩松,《彼岸的青春》中的陈晨、陈琪,《家在我心中》的丁尚彪一家,《小留学生》里的张素一家...
    王尔敏和韩松的对比在初看第一集的时候,给我的冲击非常大。前者是渔村出生初出社会稍显稚嫩的小女孩,后者是个成家立业的高干子弟,前者不善言辞真诚坦然,后者信誓旦旦官腔十足,在国内两种背景两种身份的人,最终却是殊途同归。王尔敏很优秀,她看似小小的身板,却能默默承受巨大的重压,以优秀的表现只读了一年语言学校就考上了大学,靠自己打工挣钱来租房上学生活,那种背后的坚强让人无比感动。观片的过程中,我的脑中不断响起的是周杰伦那首《蜗牛》,尤其是在看到刚开始一边豪言壮语一边玩失踪怕吃苦的韩松最终瘦了30多斤背了1w多个单词考上大学后说的那一句“踏踏实实”,眼泪夺眶而出,那种自己蜕变后有所成就的复杂心情,真的冷暖自知。
    丁尚彪一家和张素一家其实是两代人的家庭。
    丁尚彪是上海人,我也是,上海有许许多多老丁那样的家庭,我的家族里就有这样一个例子,父母在国外拼命打拼,从最初出国被人骗掉所有的积蓄,到每天过得像乞丐四处拾捡别人丢下的家具度日,再到不断的打工赚钱以致身体出现了问题,孩子在国内由祖辈拉扯长大直到10岁,到家人团聚的时候,孩子已经不认识他的父母,那种一家人骨肉分离,相见不相识的痛苦我是能体会的。父女二人电车告别的那一幕,永远都忘不去,“丁桑,真的有个女儿啊”,拉面店的店员这样感叹着,他们在那么多年里,只听到老丁谈论过而从未见过的女儿,胖嘟嘟笑嘻嘻的出现在他们面前,那是身为父亲十多年顶着黑户的风险,忍者寂寞和极度的穷苦生活换来的唯一一次团聚。中国人的亲情,含蓄深沉甚至有些不可理喻,父母对孩子不顾一切的完全付出,孩子们或许并不能完全理解并接受,即使丁啉最后考上了NYU,实现了父亲多年的期许,但她内心或许更渴望的是一家三口聚在一起吃上一口热乎乎的饭,嘘寒问暖,父亲把着他的手教她写字,昏暗的窄小的房间,温暖的亲情。丁啉妈妈真的太不容易,一家人分三个地方,她说那句话的时候是该有多心酸,五味俱全的分离和相距,一辈子那么短,为什么要选择用这样的方式来培养孩子,也许即使母亲本人也无解。我的父母是他们同一辈的人,这也是我从小比同龄人更了解“那个”时代,也背负了更多负担的原因,“知青子女”,因为是“知青子女”,于是需要更努力的学习,背负着父母亲没有得到的那许多年青春,那些梦想,我们只能举步维艰地前行。
    相比之下,小留学生张素一家的生活则趣味更多于负担。张素的父亲应该是50末60初生人,赶上了文革结束,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兴起的好时代,对张素而言,2年的东京生活更多的或许是一种“开眼界”式的体验之旅。张素不很可爱,因为她的要强好胜,唯一一次让我对她有些改观的地方是更因为她流露出一个9岁的孩子该有的脆弱和童稚心,要强的眼神抑制不了陌生环境下的胆怯,忙不迭地逃出教室,扑到妈妈怀里。我本人并不喜欢她,尤其她在全校面前说的那句“国家和国家之间…”,为什么一个孩子要像外交使者一样在一堆和她同龄的孩子面前说这样一句不着调的话,没人教她脱口而出?不,是因为她内心有那样的企图心,这样的天朝儿童,从小接受的干部教育,来到陌生的国度,她不想丢自己国家的脸,更不想输给仇敌国度的小孩们,更有甚者想用绝对的实力来压倒他们。但是他们没有讥笑,甚至只是傻傻的宽容,片子里,日本师生们的热情和包容让我映像深刻。尤其是那个每天等待张素上学一起回家的yukigo酱,比起张素,她显出单纯的善良,没有企图心甘当绿叶的安分守己。而张素同学,在离去时候并没有显出任何的留恋,一个男孩扑到窗口对她大声叫喊“さよなら”,她几乎没有驻足,只是回头挥手。可以说张素很坚强,也可以说她铁石心肠(腹黑?)。在机场迎接班主任中村老师时,张素妈妈显得更为热情,而我们的小留学生,她脸上没有笑容,多的是生分。
    观片的过程很多感动,很多记忆犹新,在写这篇的时候,豆瓣FM给我播了宋捷的《我不想遗忘》,于是顺势就做了题目,居然也很贴切,包含了我想表达的意思。
    在《彼岸的青春》里的陈琪,1986年毕业于上海市第一中学,我的中学,我的学长。他们,真的离我们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