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8年到2024年,儿童电影《胆小的“龙”》几乎走遍了国内大部分知名电影节展的创投单元,如金鸡创投、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FIRST青年电影展等,也得到了业内普遍认可,并获得多项扶持奖项和奖金。
导演涂海伦自主宣发、自主制片,在电影节展上总能看见他身着明黄色李小龙套装,手举一面“拍电影、寻投资、想批评、找导演”的牌子,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2024年7月,《胆小的“龙”》在第18届FIRST青年电影展全球首映,却收获了与此前创投单元截然不同的反馈,引发了观众们对儿童电影和生态题材作品的深度讨论,有观众将其贴上了幼稚的的标签,认为它缺乏对成年观众的深刻启发,并忽视了电影影像语言的表达。
在7月24日晚间,《胆小的“龙”》在锅庄广场露天放映,涂海伦导演为此努力许久,打印了2500张放映宣传海报,在街道上寻觅家长和小朋友一同前来观影。当电影开始放映,孩子们的笑声此起彼伏,这部电影是孩子们真正想观看的儿童电影吗?导演的创作初衷是什么?《胆小的“龙”》究竟该面对怎样的受众群体?西部影谈专访《胆小的“龙”》涂海伦导演,与他一同走进儿童电影的“野性”世界。
采访人
金慕唯 西部影谈编辑
受访人
涂海伦 电影《胆小的“龙”》导演
杨 瑾 电影《胆小的“龙”》制片
金慕唯
您之前在谈及《胆小的“龙”》的缘起时,说到故事源于一个离家出走的小孩在山谷生存的真实经历。作为导演,您在创作《胆小的“龙”》之前还拍摄了纪录片。请问,您在创作《胆小的“龙”》时,是如何通过改编和想象来丰富原有的故事内容?
涂海伦
确实是先拍了一个纪录片,当时看到这个新闻事件,我第一反应是:“哇哦,这孩子野外生存能力太强了”,简直是“中国式贝爷”,也是带着好奇的心理去找到孩子拍了纪录片。在纪录片完成后,我就感受到了很多孩子们可能缺乏和大自然的关系,于是就开始写剧本,在2018 年有了《兔瓜瓜历险记》,以此为基础制作了《胆小的“龙”》,之后故事被天画画天影业和制片人杨瑾看到,觉得是这部电影值得去创作的,所以才有了现在的《胆小的“龙”》。
金慕唯
在了解您的创作履历时,我们发现您在视频号、抖音、快手上也都有账号,叫“野涂涂的童话世界”,会发布一些由您和团队表演的儿童故事短视频。您为什么专注于儿童题材创作?
涂海伦
因为我有三个孩子,所以我希望我的创作能让更多的孩子看到可能性。我觉得儿童文学不会过时,一代一代的孩子出生,一代一代的孩子再去看,这是一种刚需。
我开始制作这个系列的原因,纯粹源自我的日常生活和对孩子们的关爱。每天早晨,只要我在家并有时间,我都会给孩子们读诗,一起吃早餐,并且晚上尽可能地为他们讲故事。这些亲子时光对我而言是非常珍贵的。但是,我也意识到现代科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短视频对孩子们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这让我深感担忧。
同样,因为我来自农村,所以我也经常会回农村,我深知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时代趋势。城市里,孩子们可能有更多的监护和关注,而农村的孩子们往往只能依赖手机去获取资讯。我决定不再抱怨这个现实,而是积极参与,为孩子们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我决心把我们的小故事发布到快手和抖音上,以吸引更多孩子们的关注。我希望通过影像化和表演化的方式,把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带给他们,让他们能看到不同的世界。
我们的视频都是正方形的,无论是横屏还是竖屏,我们的内容都能适应,这是为了让孩子们知道,他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我不想成为一个说教的父亲,我也并不确定我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或者能否真正帮到他们。但我希望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们展示另一种可能性,让他们知道,他们有能力去探索不同的世界。
金慕唯
您为什么想成为儿童电影导演呢?
涂海伦
我成为一个儿童电影导演完全是因为我爱好电影,但是我没有受过正规的影视教育。在我年轻的时候,我在北京打工,通过卖碟片来维持生计,当然啦,这是不对的(笑)。我一直对电影充满热爱,虽然没有机会接受专业的培训,但我想要深入这个行业。我曾经有机会在北大蹭戴锦华老师的课,她对我影响深远。我记得她曾在黑板上写下“流动”两个字,这深刻地触动了我,我认为这代表了我们这块土地上的所有人的精神状态。
金慕唯
在观影时,我们拿到了您发的调查问卷,关于年龄段的划分我们很好奇,为什么会划分15 岁以下, 15- 21 岁, 21 岁以上三个年龄区间呢?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涂海伦
儿童片是一个特别大的体系,它有给低幼小朋友看的《小猪佩奇》,也有面对偏小学生的成长,以及进入青春期、叛逆期需要看的电影,这些电影跟他们产生交流,因为反映特定时间段的心理特征以及要讨论的话题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21 岁以上基本进入成人社会了,所以我们没有按照法律18 岁成年去划分一个人社会化与否,而是按照人的内心和真正的社会关系去进行划分。当我们看到调查问卷中每个人的评论,再看到他年龄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个问题对我们的有效度是多少。我们比较在乎的是 14 岁以下的观众,并期待与 14 岁之下的观众产生更多的交流。
金慕唯
您觉得儿童电影应该具有教育性吗?
涂海伦
如果把一个儿童作品的教育性视作它的缺点,那我认为就等同于主张将整个人类历史上几千年甚至几十年、几百年的儿童文学和绘本都抛弃。就像狮子母亲教导幼崽如何捕猎一样,绘本和儿童文学作品教给我们如何解决问题和处理情感上的困扰。
我觉得孩子们非常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从未想过我的作品会教育任何人。我想的是为孩子们提供多样的选择,对于那些胆小的孩子,我的作品可能会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让他们感到有人在支持他们。至于胆大的孩子,如果他们觉得我的作品不符合他们的口味,那也没关系,每个人有不同的喜好和需求。
金慕唯
我们了解到您带着孩子们一起在热带雨林里面生活,小朋友们都已经成为了您摄影剧组的工作人员,《胆小的龙》的取景地具体是在哪里呢?在拍摄的过程当中有没有遇到一些困难或者有趣的事?
涂海伦
取景地是在云南,我们基本把云南的边境地区跑遍了:怒江、德宏、临沧、西蒙、西双版纳,还有澜沧,云南边境线上这 6 个城市。我们就是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想象中的奇幻的森林,所以整部电影的摄制全是拍摄难度:转景太难,成本太高,拍摄战线拉到了六个月,从我们十几个人的剧组到后来五个人的剧组,再到最后我自己一个人在山里面拍那些动物的特写镜头。
但是快乐是真的快乐,在大自然里实在太快乐。孩子们在剧组里给美人鱼身上刷油漆,找道具,整个剧组的饭是我母亲做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吃得舒适,我们的制片方式就是让大家自主宣发、自主制片。有一次我们突然碰到了一个马蜂窝,马蜂就开始追大家,所有人开始往车里跑,就我一个人在外面,就开始打自己,他们还在车里面录下来了整个这个视频(笑)。
金慕唯
刚刚您提到自主宣发、自主制片,那您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一种方式呢?除了想让自己的电影被看见之外,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涂海伦
我觉得电影节对我来说是“菜市场”,我是一个种菜的,但是我不能让我的菜烂掉,我的菜可能有点特殊,不好卖,但是我是认认真真地种菜,就算它不好吃,我还是希望能卖出去,买了的人可能觉得不好吃,但是我还是得继续去卖出去它。对我来说,我是一个手艺人,但也是一个二道贩子,二道贩子要把菜卖掉,就是他信任那个种菜的人,要把菜好好卖出去。那电影节是我最好的市场,因为电影人你只能来在电影节或者电影院里去卖自己的菜,所以我要负责任,我觉得我对团队的人也会负责任。
金慕唯
第一次公众放映后,观众们对于《胆小的“龙”》有很多不同的评价,你们是如何看待这些评价的呢?
涂海伦
当时在映后现场时,我觉得对不起我的孩子们,因为我带他们去了那个场合,让他们目睹了那些评论。我的女儿一出来就哭了,她哭得很厉害。我们全家都在努力制作这部电影,但遭到了一些批评,有人觉得内容幼稚或者无聊。
孩子们回家后告诉我,不用在意那些评论,因为他们不理解我们的意图。这些话真的鼓舞了我很多。家庭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对于下一部电影,我已经有了计划,它的名字会是《我们家没有失败》,因为对我们来说,创作的旅程本身就是成功。
无论外界如何评价,我们将继续创作这类内容,让孩子们看到。有人或许会觉得我们简单或者幼稚,但这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但其实,我对此还是感到抱歉,我可以接受批评,但于我的孩子们我真的很抱歉。我的孩子们一直支持我,他们告诉我,他们愿意为我加油打气。昨天的现场让我非常自责,因为我让他们经历了这一切,他们毕竟还是孩子。
金慕唯
《胆小的“龙”》参与了大部分国内知名的电影节展创投单元,并获得了较好的成绩与业内评审的认可。但是在FIRST青年电影展展映后,我们发现一部分观众可能不太接受具有科普性、教育性的电影表达方式。您和制片杨瑾老师如何看待《胆小的“龙”》在创投单元和电影节展竞赛的评价体系中所收到反馈的差异?
杨 瑾
导演每次前往创投,都会“自主宣发”,一般导演可能不会像他一样那么“e”(活泼开放)。他什么也不害怕,只是希望自己的影片能被更多人看到,能获得更多前辈的帮助。在不懈的努力下,也让业内的很多人对他有了认可。《胆小的“龙”》有三个剪辑指导,参与过《少年的你》《刺客聂隐娘》《奇迹笨小孩》的制作,都是非常著名的老师。
还有王红卫老师也非常支持我们的电影。关于《胆小的“龙”》,其实我们也讨论过它是否适合参加一个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但是FIRST青年电影展也是一个很另类的平台,它在不断鼓励年轻人创作,这部儿童电影在这里也是非常特别的。
涂海伦
昨天我们剧组的大家也讨论了关于电影节的事情。电影展映后,豆瓣上出现了一些低分评价,我也认真思看了观众们的反馈。有些人觉得,即使是儿童片,也应该遵循FIRST的实验精神和独特的艺术表达,《胆小的“龙”》可能没有满足观众对于FIRST青年电影展基本期待。
可能有些观众会认为《胆小的“龙”》可以是儿童片,可以是真正给孩子看的电影,但是这部电影为什么要来FIRST?我作为观众来看电影为什么要看这么幼稚的电影?我深知自己的电影可能不会迎合所有人的口味,但我致力于为孩子们创作一部有意义的影片,尽管这可能引发观众之间的不同看法。
金慕唯
这部影片孩子们的反馈是如何呢?
杨 瑾
在这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导演非常注重孩子们的反馈。他住在北京的一个村子里,经常让村里的孩子们一起观看影片,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对导演来说,这些孩子们的意见比任何精细的技术评估更为重要,他希望尊重孩子们的创意。
涂海伦
按照孩子们的意见去修改电影,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儿。我发现孩子眼中的电影和成年人眼中的电影完全不一样。
第一个反馈就是时间长度,孩子们都觉得太短了。
第二个是里边的动物体系,孩子们会有代入感,孩子们想看的更清楚,想知道它长什么样,想知道它有几根毛。里边有非常多科普性的动物植物的名称,未来我们都会加到影片里面,直接让孩子们知道这是什么。
金慕唯
在本年度的FIRST青年电影展,您有三部作品入围不同单元,《胆小的“龙”》入围主竞赛单元,《三个爸爸》入围纪录片实验室并获得特别推荐项目称号,《最贵的面条》入选本年度300击·超短片发展计划。三部作品类型不同、题材各异,您对于电影的作者化表达有何思考?
涂海伦
对我来说,创作是一种完全自由表达的过程。作为一个作者,我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影片表达我内心的想法和情感。比如这次在FIRST还要放的另一部我的作品《三个爸爸》,它完全展现了我的个人视角,探讨了父子关系和家庭动态。这种类型的影片可能不适合儿童观众,或者他们可能对其内容不感兴趣,但这是我作为创作者在表达自己想法时的一种选择。
那对于创作儿童电影,我和老杨都是希望能够一辈子投入到电影创作中的人。我们希望制作出那种不分电影节观众和普通观众的作品。我们希望我们的电影不仅能让孩子们喜欢,还能让成年观众喜爱。但是,我的能力有限,我必须一步步来。我首先要让孩子们满意,我知道自己无法一下子做到像迪士尼那样既受到孩子们喜爱,又能让成人观众接受。我正在尽我所能,希望能赢得所有人的喜爱。我会继续努力,一步一步向前。但首先是让孩子们满意,这对我来说是毫不动摇的信念。
金慕唯
请您和我们分享一下未来的创作规划。
涂海伦
我已经写了五六个儿童片的剧本,涵盖了各种奇幻、冒险主题,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其中包括青少年面对青春期问题的故事,以及年幼的孩子们面对成长挑战的故事。我特别写了一个关于幼儿园小朋友的故事,这个故事探讨了他们面对上小学的恐惧,这也是我小时候曾经经历过的问题。我希望通过这些剧本,告诉年幼的孩子们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面对全新的世界。
金慕唯
《胆小的“龙”》会在7月24日晚上在锅庄广场进行露天放映,公开放映会让作品被非影视专业的观众看见,包括家长、孩子,对于您来说露天放映有何意义?您的其他作品会以怎样的形式和更多的观众见面?
涂海伦
我一直在期待露天放映,我印刷了2500张放映宣传单,这几天我们剧组一直在发,发给孩子和带着孩子的家长,希望在露天放映的时候,能收到不一样的反馈。
我也想了一下,我肯定希望我的电影被更多人看见。我当时跟老杨说过,如果我有版权的话,我会尊重各个公司的意见。我愿意自己骑着自行车带着DCP,从云南一路向北骑行半年,到中国最北的地方,在路上的露天广场、村子里甚至学校里,用投影仪给孩子们播放电影。
《胆小的“龙”》,一部具有童真和想象力的儿童片。影片对于色彩的运用十分大胆,多处采用饱和度较高的对比色,充分构建出孩童内心的异想世界。例如逃出森林时,艾孟红色的衣服与绿色树林之间的对比;摘桃子遇见美人鱼时,粉色主色调与蓝色瀑布、美人鱼之间的对比。
在视听语言方面,《胆小的“龙”》也十分具有巧思。艾孟逃出森林的历程中,运用了大量的手持摄影与主观镜头,让观众更好地代入孩童的视角。艾孟击碎玻璃、救小野猪、帮爸爸洗澡等片段运用了升格镜头,这些都是艾孟获得成长、产生人物弧光的时刻。爸爸骨折、艾孟遇见“野兽”、掉入陷阱等片段运用了动画、游戏的展现形式,与儿童片类型相得益彰。
在刚开始的建制部分,后期采用电视机的构图,运用大量的快切镜头引出人物小传与故事背景,与法国导演让·皮埃尔·热内的《天使爱美丽》人物家庭背景介绍部分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已经离开first,离开西宁,坐在兰州黄河边写repo,笑着流眼泪。 ?《胆小的“龙”》:用丰富生动的自然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对当代人类提出清澈的疑问。 1️⃣ 我们的眼睛,该盛装些什么? 电影画面和色彩真的绝美,开头就绝!切换不同动物的瞳孔(应该也有人的吧),当看到瞳孔里出现森林?和天空☁️,直接就是一个vocal!! 总觉得人类某种基因和记忆是从最初流传下来的,它可能被时代更迭冲刷得微小或是隐藏很深,但莫名会被一些“钥匙”?开启,原始森林里的动植物是、想象力也是。 ? 眼睛,在现代社会很有用。用来盯住屏幕、用来察言观色…只是这些让我疲惫又空洞。但,《胆小的“龙”》提醒我们,视野里还有其他东西可以盛装,去看天空和溪流、去看菌子和昆虫、去看小动物是不是有点儿饿了…而这些,令我们的眼睛澄澈而明亮。 2️⃣ 是低幼,还是刻板印象? 其他作品的高分当然有他们的名副其实,但《胆小的“龙”》的低分,恕我直言,是我们对某一部分自我的辜负。 有个infj朋友看了第一场,安利说我一定喜欢。也同时听到其他人评价“低幼”、“不适合来first”。 很幸运没有错过最后一场放映,刚好又是露天。再说一次,这真是一场太适合户外放映的电影了,它是风物诗?! 说回来,当我们坐在影厅里觉得它低幼的时候,大概是因为“天花板”——剧场的、心里的,因为我们习惯了范式化的东西,甚至某种意义上,所谓先锋和深刻也成了文艺圈儿的“成规”。? 就像我们觉得导演好像可以是严肃的、亲切的、低调的、骄傲的……但为什么不能是蹦蹦跳跳的、大喊大叫的、抱紧观众的?!觉得影展的片子就该是深刻的、沉重的、尖锐的…但为什么不能是轻松的、绮丽的、温柔又热烈的?! 有时候我们以为大人失去了童心,有人说“已经被磨灭了童趣,再看这种只觉得窒息”。可是,有没有可能,是我们越来越胆小,不再敢面对自己的童心? ❗❗❗ ✨ 提出疑问不难,可我爱《胆小的“龙”》更重要的原因,是它非常郑重地、热切地给出鼓舞。 ? 电影本身的 很喜欢电影里问出的那个对话—— “你不是有翅膀么?你怎么出不去?” “我不敢飞。” 你看,有时候不是能力问题,不过是个勇气问题。 前面小龙作为“勇气陪练”出场的时候,我就悄悄偷笑,其实也不是小孩脑海里的虚拟好友啊,这不就是“自我”的一部分。 快结尾小龙真的说“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其实,像小龙的存在一样。引导我们走向勇敢的,就是另一部分的自我。人是模块化的,希望我们接纳自己胆小的部分,也记住勇敢的那部分正等候出场! ????幕后团队的 我是第一次来first,看到的宣传方式,基本就是官方或者影迷群里,只有《胆小的“龙”》从第一天就开始“刷存在”。他们穿着李小龙黄,在开幕活动就开始巡游。 我问身边的小孩哥是怎么知道来这里看电影的(现场来了超级多小孩),小孩哥说“拿了他们发的传单”。这种朴素又“丢人”的笨办法,是触动我的。 为你所爱,做什么都不丢人。而且他们没拿这事儿卖惨,连夜翻导演朋友圈,发现他只是抱歉“打扰大家了”。 映后交流,导演说把时间留给孩子们,所以他跳下台采访小朋友们,可是!大孩子也没被冷落!每一个都合影!每一个想交流的观众团队也认真倾听回应,聊嗨了直接拥抱!谁懂啊这种赤诚热烈生猛莽撞! ? 真诚、热爱、勇敢、好奇心和探索欲……这些美好词汇确实不能敌万难,可这一路仍值得一走,因为目的不是抵达,而是自由。 ⚠️ 观影中唯一的担心是“小朋友们会不会喜欢?会不会变成了我们大人的自嗨”? 可我隔壁的小孩哥非常开心地告诉我“姐姐,我超级喜欢,而且他真的好用心的想给我们孩子看些东西”。很好,孩子很开心,孩子叫我姐姐,我也很开心。 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观影,但不是一次酣畅淋漓的repo,我还有太多太多想分享和表达的东西,但,为新的相遇,总是到了收尾的时间。 影展的slogan很适合用来评价《胆小的“龙”》—— Back to first.Back to future.??
人已经离开first,离开西宁,坐在兰州黄河边写repo,笑着流眼泪。 ?《胆小的龙》:用丰富生动的自然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对当代人类提出清澈的疑问。 1️⃣ 我们的眼睛,该盛装些什么? 电影画面和色彩真的绝美,开头就绝!切换不同动物的瞳孔(应该也有人的吧),当看到瞳孔里出现森林?和天空☁️,直接就是一个vocal!! 总觉得人类某种基因和记忆是从最初流传下来的,它可能被时代更迭冲刷得微小或是隐藏很深,但莫名会被一些“钥匙”?开启,原始森林里的动植物是、想象力也是。 ? 眼睛,在现代社会很有用。用来盯住屏幕、用来察言观色…只是这些让我疲惫又空洞。但,《胆小的龙》提醒我们,视野里还有其他东西可以盛装,去看天空和溪流、去看菌子和昆虫、去看小动物是不是有点儿饿了…而这些,令我们的眼睛澄澈而明亮。 2️⃣ 是低幼,还是刻板印象? 其他作品的高分当然有他们的名副其实,但《胆小的龙》的低分,恕我直言,是我们对某一部分自我的辜负。 有个infj朋友看了第一场,安利说我一定喜欢。也同时听到其他人评价“低幼”、“不适合来first”。 很幸运没有错过最后一场放映,刚好又是露天。再说一次,这真是一场太适合户外放映的电影了,它是风物诗?! 说回来,当我们坐在影厅里觉得它低幼的时候,大概是因为“天花板”——剧场的、心里的,因为我们习惯了范式化的东西,甚至某种意义上,所谓先锋和深刻也成了文艺圈儿的“成规”。? 就像我们觉得导演好像可以是严肃的、亲切的、低调的、骄傲的……但为什么不能是蹦蹦跳跳的、大喊大叫的、抱紧观众的?!觉得影展的片子就该是深刻的、沉重的、尖锐的…但为什么不能是轻松的、绮丽的、温柔又热烈的?! 有时候我们以为大人失去了童心,有人说“已经被磨灭了童趣,再看这种只觉得窒息”。可是,有没有可能,是我们越来越胆小,不再敢面对自己的童心? ❗❗❗ ✨ 提出疑问不难,可我爱《胆小的龙》更重要的原因,是它非常郑重地、热切地给出鼓舞。 ? 电影本身的 很喜欢电影里问出的那个对话—— “你不是有翅膀么?你怎么出不去?” “我不敢飞。” 你看,有时候不是能力问题,不过是个勇气问题。 前面小龙作为“勇气陪练”出场的时候,我就悄悄偷笑,其实也不是小孩脑海里的虚拟好友啊,这不就是“自我”的一部分。 快结尾小龙真的说“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其实,像小龙的存在一样。引导我们走向勇敢的,就是另一部分的自我。人是模块化的,希望我们接纳自己胆小的部分,也记住勇敢的那部分正等候出场! ????幕后团队的 我是第一次来first,看到的宣传方式,基本就是官方或者影迷群里,只有《胆小的龙》从第一天就开始“刷存在”。他们穿着李小龙黄,在开幕活动就开始巡游。 我问身边的小孩哥是怎么知道来这里看电影的(现场来了超级多小孩),小孩哥说“拿了他们发的传单”。这种朴素又“丢人”的笨办法,是触动我的。 为你所爱,做什么都不丢人。而且他们没拿这事儿卖惨,连夜翻导演朋友圈,发现他只是抱歉“打扰大家了”。 映后交流,导演说把时间留给孩子们,所以他跳下台采访小朋友们,可是!大孩子也没被冷落!每一个都合影!每一个想交流的观众团队也认真倾听回应,聊嗨了直接拥抱!谁懂啊这种赤诚热烈生猛莽撞! ? 真诚、热爱、勇敢、好奇心和探索欲……这些美好词汇确实不能敌万难,可这一路仍值得一走,因为目的不是抵达,而是自由。 ⚠️ 观影中唯一的担心是“小朋友们会不会喜欢?会不会变成了我们大人的自嗨”? 可我隔壁的小孩哥非常开心地告诉我“姐姐,我超级喜欢,而且他真的好用心的想给我们孩子看些东西”。很好,孩子很开心,孩子叫我姐姐,我也很开心。 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观影,但不是一次酣畅淋漓的repo,我还有太多太多想分享和表达的东西,但,为新的相遇,总是到了收尾的时间。 影展的slogan很适合用来评价《胆小的龙》—— Back to first.Back to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