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大火将至 O que arde(2019)

大火将至 O que arde(2019)

又名: 风火临山(港) / 烈火将袭(台) / A Sun That Never Sets / La part du feu / Fire Will Come

导演: 奥利维尔·拉克谢

编剧: 奥利维尔·拉克谢 圣地亚哥·菲洛尔

主演: Amador Arias 贝内迪克达·桑切斯 Alvaro de Bazal Elena Mar Fernández Inazio Abrao Luis Manuel Guerrero Sánchez Rubén Gómez Coelho David de Peso Nando Vázquez Nuria Sotelo Ivan Yañez

类型: 剧情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西班牙 法国 卢森堡

上映日期: 2019-05-21(戛纳电影节) 2019-10-11(西班牙)

片长: 86分钟 IMDb: tt8212958 豆瓣评分:6.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被指控纵火的阿莫多出狱了,却没有人等着他。他回到家乡,一个位于加利西亚深山、全欧洲森林大火发生最为频繁的村庄,与八十三岁的老母亲和三头乳牛一起生活。跨过湿冷阴郁的冬季,阿莫多循着自然的节奏缓慢生活,曾经干枯的生命在春日微风和盛夏阳光里逐渐舒展,直到森林的滥垦越来越近,漫山的烈火再度袭卷而来……。

演员:



影评:

  1. 如果说去年戛纳有一部电影最能让人感觉到自然的静谧与震撼,那就一定是这部《大火将至》。导演奥利维尔·拉克谢(Oliver Laxe)以熟识的当地素人为主角,在充满仪式感的摄影机运动与超十六毫米胶卷质地的影像中,凝视这片被他誉为“拥有极端美感、高反差又难以预测“的山林和一个纵火犯——一个不合群的痛苦之人,而整个世界的疯狂都在这个男人身上找到了出口。

    拉克谢产量不高,但却已经可以算是是戛纳电影节的常客了:2010年他凭借《我们都是队长》获得导演双周单元费比西奖,六年之后又凭借《含羞草》获得影评人周单元大奖。去年,他的新片《大火将至》进入了“一种关注”单元,并获得了评审团奖。在去年的媒体材料中,拉克谢亲自撰写了这篇手记,谈论他创作的源泉和他使用的诸种意象。

    阿莫多被指控纵火。终于出狱了,却没有人在等他。他回到加利西亚乡村,藏匿在群山中的家,与母亲贝内迪克达,和三只奶牛一起生活。生活随着自然的节奏缓慢流淌。直到有一天夜里,大火几乎再次照亮天际。

    加利西亚(Galicia)是欧洲野火发生地最高的地区之一。大火的原因包括闪电和多种情况下的疏忽,但是大部分都是人为的:比如,农民们会为了让土地恢复肥力再生放火,却最终失去控制;火也常常被用来作为政治抗议的工具,被用来改变事实走向,降低木材价格,成为政客们每年赖以争取回报肥硕的合同的工具之一……原因多种多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

    野火是当下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公众的关注方向,总是去追责,去寻求报复。当然,狂人在当今世界是最被妖魔化的形象之一。我总会为这社会是如何对个体进行流放和驱逐的而感到震惊。

    从电影的第二个片段开始,我们就知道主人公被指控纵火。他是无辜的吗?他与世界,与自然和解了吗?他是毫无希望的惯犯吗?如果他确实是无辜的怎么办?我们会在观影过程中不断问自己这些问题。而一旦我们得以与阿莫多,他的母亲以及他们的动物们,共度日常生活,随他们面对着艰难的自然条件赶羊群去山上或山谷吃草,但我们听到炉子咕噜咕噜作响,雨水不断落在他们头上,我们与他们分享着私密的生活。我们甚至会喜欢上阿莫多。同情一旦着落,问题便被消融。我们可以感受阿莫多的颠倒,他压抑着的痛苦,他的精神伤疤。“如果他们让别人痛苦,那是因为他们自己也在遭遇痛苦。”贝内迪克达说。

    加利西亚

    我生在法国,但我的父母都来自加利西亚。我对安塔勒斯(Ancares)最初的记忆可以追溯到四岁的时候。像许多西班牙移民一样,我们每个夏天都会回到西班牙。我的外公会和他的驴子一起在一条羊肠小道的尽头等我们,帮我们把行李驼回家。随后我们就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样,在山脉中心,人们活得充满尊严,将自己全然交付给自然元素。他们依赖于自然如此简单和甜美的接纳,也同时被提醒着,生命是多么短暂。我被这种人生态度深刻地影响着。我从六岁起生活在加利西亚,直到十八岁开始在巴塞罗那和伦敦之间往返,之后又在摩洛哥生活了十年。但加利西亚永远是我的家,我的根基所在。我们在我外公外婆居住的村庄拍摄了这部电影,和我童年就熟悉了的村民们一起……这片在欧洲大陆边境的土地,是矛盾的,充满了反差:这反差是甜与糙,也是雨与光。一切都是神秘的。我试过去捕捉它极端的美,一种激烈而难以捉摸的美,无边无际。

    阿莫多

    我执导的每一部电影,几乎都是先发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后让他们来扮演主角。像是《你们都是队长》(You All Are Captains),《含羞草》(Mimosas),再到现在《大火将至》里的阿莫多。在阿莫多郁然的双眼和下塌的双肩间有一种深刻的真实。他是帅气的,但你也可以看出他是痛苦的:他极度敏感。现代生活无法容纳如此脆弱。

    饰演阿莫多的阿莫多本人,曾是一名看林人。如今,他在森林中照顾生病的动物。在西语中,阿莫多的意思是“爱人之人”,我选择为这个角色,保留这个住在山里的害羞男人的本名。阿莫多是心中有爱的人,而大多数人都把他看作是破坏的人,除了那些不对他做评判的人,也就是他的母亲和他们的动物们。阿莫多是一个具有赎罪色彩的人物,一个无辜的(就像《含羞草》中的Shakib),一个不合群的人。世界的疯狂,受苦的自然界在这个男人身上找到了出口。

    贝尼迪克达

    像阿莫多一样,我选择保留她意为“被佑护的”的真名。贝尼迪克达同样也用她自己的方式,佑护着我们这部电影。她今年已经83岁了。

    阿莫多出狱后径直来到了母亲的住处。她只是抬起头问:“你饿了吗?”,就好像他从未入狱,好像他前一天也来过,在炉边静坐。贝尼迪克达对阿莫多的爱无止境。无论是否有罪,他都是她的儿子,这是最重要的事情。她对加利西亚十分熟悉,那是母亲般的故土,而非父亲。

    这是贝尼迪克达和阿莫多第一次出演电影。人物和真人之间需要达到一种平衡。阿莫多在电影和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一样的,而电影中的贝尼迪克达就跟真正的贝尼迪克达没什么关系了。她对于这个角色来说实在是太有能量了。我一度担心,她的急躁会将观众领向贝尼迪克达是一个保护欲过强的母亲,而阿莫多是被此摧毁的孩子这样仓促草率而简单的结论。但奇怪的是,一旦我们对贝尼迪克达过剩的能量加以约束,我们便接近了她的内核。这是我第一次因为电影如此靠近某个人的内核…以一种迂回的方式。

    干燥的情景剧

    我想让《大火将至》成为一部干燥的情景剧,克制泪水。在我的写作中,我试图去嵌入一种简单的心理特点,靠近内在:角色们粗糙的情感与赤裸的环境相呼应。他们被压抑的情感最终随着大火一起爆炸。

    桉树是一种入侵性非常强的树木,有部分加利西亚人甚至认为它们是有害的。它会吸干土壤中的养分以遏止其他植物的生长。

    电影的开端,是巨大的机器一棵一棵推倒桉树的画面,就像是在除草一样,毫无仁慈可言。机器突然在一棵百岁之老的老桉树前停了下来,似乎在对它的宏伟表达敬畏。

    《大火将至》展示了最后遗存的乡村世界是如何面临着灭绝的威胁。开场的桉树片段,和闭幕的大火,同是自然界迈向死亡大门时的交响。

    动物

    它们深沉又温柔的目光可以看透和质疑人性。它们是俗世与圣世,虚构与现实间的媒介。狗,牛,羊和烧焦的马,它们邀请着我们改变回看自己的方式。

    命运

    我非常喜欢小提琴和它被琴盒包裹的样子,因为它也讲述了人类自己的周旋余地。宽容度甚少:不比乐器和容器之间的空间更多一些。因此,阿莫多除了将自己交予决定论,或者去寻求自身之外的东西,别无选择。

    人是如此渺小的生物,依附于广袤,无法预测又无法控制的自然环境。但在这部电影中,人类并不直面自然,他们并不反抗,他们与自然相融。他们接受自己的角色,就像阿莫多,贝尼迪克达,以及那些动物。他们在这种接受中找到自主和自由。

    电影的加利西亚片名,O que Arde,直译为“燃烧的”。电影的法语名也富有预言性,“大火将至”;它与宿命相关,一种黄昏般的直觉感受。

    追随四季步伐的拍摄

    拍野火,需要与火共同拍摄。我们首先需要跟着消防员进行身体和理论的培训。我们以一个小队的形式完成了第一个夏天的尝试拍摄,去理解拍摄所需,这一步没有演员加入。我们并不知道16毫米的胶片是否能够抵抗热度,镜头会否融化,消防员是否能及时出现……等了两周左右。我们一直都开着收音机,在火警响起的时候,就跟出去拍摄。慢慢的,我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和尊重。

    然后冬天来了……我们拍摄了电影开始时,艰难的生存环境。动作缓慢,因寒冷而麻木。几乎没有人向下看。阿莫多回来了,带着他的悲伤,沿着在加利西亚多雨的天空下潮湿的小路。加利西亚的冬天也是阿莫多的冬天——他的避难所。

    然后春天来了。身体舒展,动物苏醒,再次回归的季节。自然再次由收缩到扩张。阿莫多飞奔下山去营救他的动物们。时间流逝,季节来了又去,也许有人会觉得,阿莫多会等到救赎,解脱终会降临。

    之后的夏天,我们做好了迎接新经验的准备,这次演员们也都到齐了,两个年轻的消防队员在一旁等待着火焰的洗礼,邻居们试图保护他们的财产免受即将到来的火灾破坏…而二零一八年的夏天,却是加利西亚历史上最最湿润的一个夏天:野火寥寥无几。再一次地,自然设定了自己的规矩,并且测试着我们接受的能力,我们的屈服,我们的敬意。当我们为时两周的拍摄终于接近尾声的时候,大火将临。

    等待可怕的火焰是一件令人不安的事情。我们想要的,是加利西亚所无法避免的。

    我们虽对火期盼,仍需火对我们回应。

    原作者:Oliver Laxe,《大火将至》导演

  2. 如果它们伤害别人,那是因为它们也在被伤害。

    阿莫多与母亲坐在山头,望着远山淡影。几株高拔的桉树跃入眼帘,挤兑着周盘的杂树。母亲对此感到疑惑不解,是阿莫多告诉了她为何如此。桉树并非当地的树种,而是由澳大利亚移植而来。作为外来树种,其强大的生命力蔓延山坡,当地植被逐渐丧失了生命力。

    结合电影开头推土机推倒树木的镜头,以及当地所经营的伐木产业,我们能明白这座僻远的小山村正在发生的状况:很可能,桉树是被人为引进的,目的是发展林业。而林业并非打破村落静谧生活的唯一外来物,还有正在酝酿发展的旅游业。

    归来的阿莫多在母亲的介绍下,本可以从事房屋返修工作,为游客的到来做好准备。但他冷漠地“拒绝”了,其背后的原因似乎不难寻见:阿莫多厌恶村庄的宁静被旅客的嘈杂声所打破;他似乎,自小便是与自然为伍的人:放牧、漫步山野,在草地上休憩……

    这些信息给了我们提示,透露我们阿莫多纵火的原因。他是好人,确实,如邻人所说;但同时,他也是一位固执的人。他一直与世无争、孤独地生活着,大自然给了他所需要的喜悦和乐趣。当自小生活的环境遭到破坏,他显然愤怒,对此感到无法接受。

    当然,总是需要一个契机,来让他做出极端的举动。当他对女兽医纯正的爱慕之心遭到伤害后,他再次走上了老路。虽然导演没有明说纵火的人到底是谁,但我们很清楚是阿莫多。因为火灾的镜头仅仅接续在阿莫多从城里归来的路途之后。

    为什么一个善良的好人会做出纵火的举动?因为他被伤害了。正如阿莫多的母亲所说,“如果它们伤害别人,那是因为它们也在被伤害”。阿莫多没有伤害别人,他也不是把怒火发泄在大自然身上。因为纵火可以阻止伐木和旅游业,让生活重回平静,他才纵火了。

    这是一个极端可怜的人,内心有深不可测的孤独。我们很难为阿莫多纵火的原因找到确切的理由,正如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极端行为其实是无意识中做出的。导演对此做了留白处理,是极为明智的。这也是整部电影显得迷人、深邃的原因。

    奥利维尔·拉克谢在《大火将至》中显示出了青年导演不常见的掌控力。不少时候,我们在电影中能找到一些伟大导演的影子:阿莫多出狱回家的归途,穿越雾气弥漫的山林,加上弦乐和歌咏,让我们想及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还有跟随人物缓慢推动的远景镜头,则是塔科夫斯基的招牌。

    最重要的是,《大火将至》对生活有一种深沉、静谧的呈现。在摄影机和物像间营造出迷人的疏离质感,这无疑让我们想到了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和他那么伟大的电影:简约、深邃,恰到好处的省略和留白,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这是一部真正的佳作,需要静下心来观看。

  3. 奥利维尔·拉克谢(Oliver Laxe)成为新一代戛纳宠儿可谓指日可待,他迄今为止的三部长片作品均入围戛纳,而且奖项从不落空。去年的《大火将至》在“一种注目”单元获得评审团奖,估计他下一部新片很有可能会进入主竞赛单元。这位法籍西班牙导演早年在摩洛哥生活了10多年,他的前两部作品讲述着摩洛哥的故事,让观众对北非这个神秘国度有所了解。而这部新作终于回到他的老家——西班牙的北部村庄拍摄,讲述一位纵火犯从监狱释放后,回到家中与母亲的生活。

    早在去年釜山电影节上,我已看过这部极简主义的作品,当时给影片里的瓦格纳歌剧和Leonard Coen那首Suzanne完全迷住了,却又不满足于那个猝不及防的结局,不禁想再看多一遍。最近有机会二刷后,终于证实了我此前的一些想法。明显地,这部作品再一次延续了导演自处女作以来的鲜明标签风格:非职业演员、真实外景地,以及16毫米胶片拍摄,这部甚至还回归到处女作《你们都是队长》虚构与纪实结合的叙事方式,前半段男主角和母亲生活的情节是虚构叙事,最后半小时的山火场景可是导演团队不惜冒险跟随救火员拍到的货真价实的纪录片段。

    俗话说,有因必有果,但拉克谢给出观众的却只有“果”,至于是导致男主角去纵火的原因在叙事中被悬置了。这种极简叙事里的留白手法是近年来欧洲三大电影节上拿奖的杀手锏,一方面给予观众广阔的想象空间,对结尾那场大火的来由有不同的解释;另一方面,却又隐约暴露出导演取巧的嫌疑,角色的性格塑造不足,叙事单薄无力,仅仅凭情绪状态难以支撑起这个故事,我非常认同谢飞老师的这一句评语。

    当然,有别于导演前一部作品《含羞草》的神秘主义而导致的晦涩难懂,这部在叙事里依然留有不少蛛丝马迹供观众“解谜”:开头砍伐森林的挖掘机,母亲与男主角关于外来树种的谈话,以及男主角对村庄开发旅游资源的抗拒。这些细节足以让不少拥护的影迷反复品味,再加上诗意迷人的胶片影像,山野丛林和雨雾蒙蒙的光线处理。特别是最后的那场山火,作为是男主角情绪外化的象征展示,跟阿根廷女导演多明加·索托迈约·卡斯蒂略(Dominga Sotomayor Castillo)在洛迦诺获奖的《死在青春》里的那场山火有异曲同工之妙,最终令影片一举赢得影评人的芳心也实在不足为奇。

  4. 无论《燃烧》的结尾,刘亚仁饰演的男主焚毁大棚的举动是实际的行为,还是想象(小说)中的内容,都不及《大火将至》的处理来得高级。《大火将至》同样聚焦于一个动作:焚烧,但并没有直接告知观众这个举动是谁做出的,即便大多数有理性的人都能猜到这一后果只能是那位沉默寡言的男主导致的。

    设立阶级、制造矛盾,通过一场大火来发泄底层民众的愤怒,这种立意即便不是刻意的,也在向观众直接的传达导演想表达的意图。说实话,《燃烧》只比《寄生虫》高级了一点,李沧东懂得将自己的观念裹藏在精致又迷人、似真又幻的影像中。使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寄生虫》却只能被当做寓言(脱离现实)来看,《燃烧》在不断滑入虚构的陷阱时反而可以当成一个写实的故事看待。

    《大火将至》的答案隐藏在自始而终的细节中。它建构了一个谜团,而谜底就是这个谜团本身,不需要外在的讲述来阐释背后的主题。这是导演用影像来与观众交流,而是借助于一份以影像为幌子的文本。文本永远是低级的,虽然影像可以将文本直接表露的意图隐藏,但依然躲不过资深观众的法眼。最终的结果是,影像被文本化。

    越来越多的艺术电影走入了这种误区:表面上建构能被体验的影像,实际上在影像背后潜在地留了一份文本,先有文本,然后才有影像,再将影像从文本中拉离,好像影像是先在的。这是当下电影的困境:越来越多的导演丧失了影像思维,而坠入文本的谜团中。他们好像无法再观看、聆听、感知或体验,只有一颗大脑在持续运转着。

    而电影要发展,只能从影像上入手。培养影像思维,培养观看、聆听、感知或体验的能力,将其变为一种表达和交流的本能。而不是开发一颗智性的大脑。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在百多年写下的日记中,感慨:大地上令人赞叹的事情,就是人被迫感受多于思考。如今,我们进入倒置的时代:思考多过感受,而且是远远多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