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幸运是我 幸運是我(2016)

简介:

    一个在城市中游荡的不羁少年阿旭(陈家乐 饰),因一盒鸡蛋而结识了孤独老人芬姨(惠英红 饰),因为工作失意、生活窘迫,无处可去的阿旭利用“计谋”住进了芬姨的老屋,两个完全没有交集的人成为了临时室友。

演员:



影评:

  1. 前一阵母亲从老家过来陪我几周,家里没电视,怕她人生地不熟太无聊,就买了平板电脑给她玩。感觉现在电子产品的设计已经日臻便捷完善,音量、亮度、屏幕翻转都异常简单,只需要手指一拨一划。但令我讶然的是,粗略快速地教了她一遍基本操作后,母亲对如此简单的操作仍无法谙熟于心,抱着平板电脑像一块烫手的山芋,最后目光哀切地望着我说,还是给我找几本书看看吧。

    她怕我气恼,我却真的气不打一处来。

    花了钱买了高科技产品,母亲却像一个时代的弃儿,跟不上这个变化飞速的科技时代,我却再也没有耐心一遍遍教她,只剩埋怨。

    这一幕,当阿旭给芬姨买了新的3D电视,芬姨最爱的亚视从频道2被换成了11的时候发生了惊人的吻合。老年人看了半辈子的电视,早已熟稔按到哪个键必定是哪个频道,你给她换了,她肯定要发火。而阿旭此刻的盛怒与我如出一辙——换了好的产品,你没一句赞扬,反倒怪我搅扰了你的习惯。这是新与旧的势不两立,也是编剧对生活细致入微体察后的产物。

    霎时我就泪流满面,于是一部好的电影,总是能让你产生共情,而每个人都是在电影里看自己,审视自己的生活,大抵如此。

    开头给阿旭抱着骨灰罐的手一次特写,奠定下全片人与人牵系不断的基调。阿旭打工因为牛河里有猫腻愤而离职,与女性朋友欢愉过后翻对方钱包赶人家走,走在路上帮陌生的芬姨捡拾橙子。寥寥几笔没有废戏,一个多面、矛盾的人物马上变得立体。他和我们诸多背井离乡的打工仔太相似了,没有人是纯净无暇的好,也没有人是彻头彻尾的恶,都不过是湮没在流光溢彩霓虹车流中的小人物。

    芬姨照镜子揪了一缕额际的白发,仿佛隔着大银幕已经听到了一声岁月的叹息。这样的叹息贯穿了她孤老的后半生。孤独终老,这是对一个人最恶毒的诅咒之一,应验到她的身上时,每个人都只剩向命运乞讨一丝怜悯的份了。所以她与阿旭聊起刚刚搬走的女租客时,表面的云淡风轻掩藏不住即将重回孤独的黯然神伤。

    导演是编剧出身,看得出剧作的巧思雕琢,铺陈了大量的细节。阿旭卖掉的古董椅、那个总也打不通的号码、冰箱里满满的鸡蛋、给弟弟买的玩具,几乎每处细节都行使了塑造人物酝酿情感的任务。芬姨也和大多数典型的独居老太太一样,唠叨、毒舌、脾气倔,却在发现阿旭消失顶着染了一半的头发满大街找寻、听说阿旭要搬走泪水涟涟哀求不要留她一人的时候,真实地反映出了一个被时代抛弃的老人,对生活的苦苦相求。

    值得一提的是两位主角的演技,在这样一部几乎全凭人物撑持起的电影来说,演技显得尤为重要。同样是关注阿尔兹海默的奥斯卡作品《依然爱丽丝》里,几乎全是朱利安•摩尔的演技在闪耀,光芒盖过了所有人。金像奖影后惠英红奉献了完全不输奥斯卡影后的精湛演技,红姐特意强调,她不是在演芬姨,她真切地就把自己当成了芬姨。这个角色让她每一次的表演都想起年迈的母亲。而陈家乐也打破了颜值和演技成反比的刻板概念,对峙时眼神中的暗涌,相处时神态中的温情,尤其是在病房走廊情绪彻底爆发的那场哭戏,鼻涕都清晰可见,看得出在演技上下过工夫。

    片子也并非完美,除了塑造两位主角之外,阿旭的朋友同事也都性格各异让人印象颇深。唯独备受诟病的刘雅瑟扮演负责爱情线的角色非常失败,最后的留信独白和绿色外套也显得刻意造作,毁了前面酝酿好的情绪。那种“曾经的相遇”因为是“人为”而显得虚假。倘若如《树大招风》三个悍匪酒店相遇的“天意”,或许更显得真实。

    芬姨只习惯亚视的2频道,因为那是记忆的印记;阿旭的耳后胎记,那又是血缘的印记。甚至连陈家乐本人都不太清楚,那个明显的胎记是什么用意。在映后沙龙里,红姐代为解读了导演的意图,虽然阿旭被亲情所弃,但是这样一枚胎记,是父母与子女牵系的凭证,有了这样的证据,父与子才不应该是冷冰冰的毫无关联。而人与人之间同样如此,彼此相互牵系才能相遇、相识、相知。

    看《幸运是我》不免让人联想起许鞍华的《桃姐》《天水围的日与夜》,一个同是人与人的感情,一个同是反映香港的庶民故事。在日本有山田洋次、是枝裕和、阪本顺治这样专注于表现庶民的生活题材的导演,《家族之苦》里普通家庭啼笑皆非的离婚闹剧、《步履不停》里寻常百姓背后不忍提及的过往、《团地》里日本小区街坊邻里的口耳相传的流言蜚语,因为将人与人的牵系展现得生动而显现出人性的多样,让观众有所代入。而反观当下盲目追求IP,把电影当项目来拍的国产影坛,观众对青春电影无感、对特效大片冷漠,究其原因还是没有以情动人。因此《幸运是我》这样一部在院线公映的影片就显得弥足珍贵,它可以让人审视自己的生活,代入自己的情感,像一盏浓酽的香茗,历久弥新,回味无穷。

    阿旭曾经在福利中心看到母亲带着孩子而神伤,遇到芬姨之后人生有了亮色,两个人缺失的情感得到了相互补充,在大街上再看到别人相互抱怨,阿旭却涌起了暖人的微笑,这是一个成长与改变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纪念物,从来都不只是我买来送你的3D电视、你给我煮的没放米的稀粥,甚至也不是我递给你的一盒鸡蛋、你赠予我的全部遗产。人与人最珍贵的纪念物,是你留在我身上的,如同河川留给地形的,那些你对我造成的改变。
  2.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推荐《幸运是我》,并非因为电影有破格之举。 正相反,影片符合多数人对它的预期或设想。些许悲伤,有点温暖,最终,实现治愈。 就像观众会联想到的《桃姐》、《岁月神偷》甚至是更早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幸运是我》出现的老年痴呆症,年轻人与老年人的相伴,社工中心的援助……常见于诸多中外电影,同时也变成了港人对老龄化社会的普遍共识。

    由当年的风华正茂,到今时的承认衰老,这些表现人间烟火的香港电影,慢慢从商业娱乐类型片中析出,成为能够保真港片品质,留驻城市影像的动人佳作。 我看的是粤语版。观看过程中,好几次跟自己说,这才是2016年在内地电影院看到的,第一部真正能够称之为“香港电影”的港片。春节档的票房三雄不是,虚张声势的《寒战2》不是,粗制滥造TVB级别的《使徒行者》更加不是。 电影能够称之为电影,不是中国人发明的微电影、网络大电影,肯定有它的道理。我们熟悉和迷恋有港味的香港电影,也自有一套情感逻辑。 《幸运是我》的开头是阿旭返回香港,做一份厨师工作,跟邵音音饰演的市侩老板娘打起了嘴仗。他气急败坏,甩脸走人。电影有一大半时间,都在重复引燃阿旭的烂脾气,没有耐心,缺乏教养。 这会吓到一部分观众,但却是编剧导演罗耀辉布好全局的精心设置。这个失去亲人的年轻人,对父亲有所期待又心怀愤恨。然后,一个几乎要放弃人生的年轻小伙,一个被动放弃人生的古怪阿姨,他们因为买鸡蛋,相遇了。又正如可以预见的,他们终将被社会抛弃之际,社工中心的古怪厨子,以过分热情的系鞋带举动,闯进画面来。 简洁的手法,串起了阿旭的寻父之旅。以他和女朋友的一场戏为例,他自私到家,根本不想交流,也不理会别人的好意。镜头一划而过,没有废话,也没有多余的镜头。如此简单的一次剪切,这就是一部好电影的微小组成。 电影再现了底层香港人的真实生活处境,不是中环的白领,不是官府的精英。逼仄狭窄的住所,无非更像个容身的监牢。流落街头的认知障碍者,念念叨叨的独居老人,找不到归属感的小年轻。人们在这边受气,在那边撒火。

    阿旭的性格,恰好说明了他的身份、背景和现实处境。无论是染一头黄毛,还是耳朵后面的胎记,都说明了一个个体的独一无二。而在镜头中反复被强调的醒目胎记,最后似乎变成了逾越血缘的存在。 说来可笑,作为一个影评人,也自称喜欢香港电影,但我对《幸运是我》的制作与幕后并不了解。只知道,这是一部由惠英红主演的电影,也许是像《可爱的你》那种,有助本港人自己消化的社会议题。除此之外,我不了解罗耀辉,不认识陈家乐,总之,就是看完一部电影下来,觉得这个人有点眼熟,哪里有点像哪部电影来着。 几乎是在同一个年份,惠英红与鲍起静,突然重新回到香港影迷的视野。她们戏路宽广,演技朴实。从《心魔》到《僵尸》,惠英红的角色,大多是精神濒临崩溃的虐心女人形象。固然挑战不大,但以《幸运是我》的表现,尤其是芬姨和阿旭的人物情感转变过程中,她从一开始的排斥和抵抗,扬言报警,到后面慢慢变成了包容与接受,甚至有了落泪的委屈。这是极其耐心的渐变过程,也展现了惠英红对人物与内心反应的良好控制。 明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惠英红拿个提名毫无悬念,带走第三座金像奖杯,也不无可能。 《幸运是我》没有停留在一味的苦情,也不只是一上来就想打动你,煽情到死。阿旭和芬姨,始于偶然的帮助,但互不信任,夹带欺骗、算计和贪便宜。如果让电影人物变成有故事的人,创作者需要章法,节奏还不能乱。 主角以外,从火爆骂人的邵音音,到延续了《重口味》中浮夸演技的张继聪(社工中心的肌肉厨子),以及那位习惯闹乌龙,一心打边炉的修车朋友。影片并没有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主角人物身上,同时也塑造出活灵活现的一干配角。他们都起到了幽默调剂的作用,适时打断观众的悲伤情绪,制造出生活本来就有喜有悲的真实面貌。这比一味地喂灌鸡汤,再用台词进行说教要合理得多。在吞下并消化痛苦的过程中,《幸运是我》再次重复了罗耀辉总结过的人生忠告:运气好不好不在于你得到了什么,而是你放弃了什么。

    常见于香港影视剧的心灵慰藉,未必是过来人想灌输的人情味,而是对废物翻身的美好期望。无论看亚视,调侃3D,还是失败父亲钱小豪脸上的复杂表情,它们都充分体现了罗耀辉的用心,注重对香港社会的细微观察。从鸡蛋青菜开始,最后落到了音乐绘画,这样立足于俗世生活的变化升华,远比一个拯救失足青年的刻板故事,更具有说服力。 当芬姨回忆往事,因不舍得离开香港最终跟爱人分开,希望把骨灰撒在大海之际,电影流露出了悲伤。可这种一闪而过的情感调子,又在最后画画的片刻,不复存在。死亡是逃不过的结局,但人海之中遇见了你,一切变得有意义。【】 -------------------------------------------------------------------------------------------------------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3. 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刚刚颁完奖,不出意外,《树大招风》成最大赢家,拿下了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电影几个大奖。
    在颁奖礼前,宣传稿不是没关注获6项提名的《树大招风》,不过获得12项提名的《七月与安生》更有成为大热门的谈资,周冬雨马思纯继在金马擒双黄之后又在金像奖争影后也着实很吸睛,但最终只拿到了原创电影音乐奖。
    为什么说《树大招风》成大赢家不意外呢?因为金像奖的本土意识强是固有性格嘛,尤其它在大陆被禁(本片故事取材自真实人物,香港三大贼王季炳雄、叶继欢、张子强,里面有当街弑警、向内地贪官行贿等“不良示范”),更凸显了香港特有色彩。《七月与安生》的导演曾国祥(曾志伟的儿子)虽说也是香港人,但制片地区是中国大陆。

    目力所及,今年金像奖颁奖典礼好像没有哪个大平台直播(红毯部分腾讯有直播),我估计也是因为《树大招风》这个敏感因子,要录播也得清洗先,遑论直播。不过现在网络直播资源十分发达,我是在微博上看到流出了来自叫“火猫直播”的资源,看了从“最佳两岸华语电影”起后面几个大奖的直播。

    腾讯娱乐的稿子(腾讯新闻客户端第一时间发push)里列了林家栋拿影帝,但隐去了他拿奖的片名,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电影直接阙如。
    网易的稿子更狠,包含影帝在内,《树大招风》所获奖项全部空缺。
    新浪的稿子则温和不少,只有最佳影片因为无可避所以直接去掉了,编剧、导演、男主角的奖项和人名都有列出,但隐去了片名。

    其实去年在香港金像奖同样闪耀的《踏雪寻梅》(横扫全部五大表演奖)因为题材尺度(大陆妹援交、杀人分尸)在内地也成了禁片,一国两制,香港和内地终究还是言论自由程度不同,内地没有电影分级制,这种涉及政治层面的事,咱们也无法多言,明白就好。

    按一般颁奖惯例,是由上一年的影帝(郭富城)颁这届影后,上一年影后(春夏)颁这届影帝,但今年是章子怡颁影后,黎明颁影帝。不过这种惯例也不是定律,所以顺笔一提,其中或许有深意,但欲辨已忘言。

    国内娱乐圈常说的“三金”(内地的金鸡、香港的金像、台湾的金马),其中金像奖比较关注和保护香港本土,以致于曾有人怒言“现在的金像奖就是香港人的自娱自乐,也就在香港本土还有点影响力”,内地影人拿奖多了,在香港本地还会引起反弹。但香港电影人才青黄不接是事实,关于港片已死的论调近年依然不减,港人纷纷北上已成蔚为大观,而金像奖作为香港电影创作与发展的风向标,今年把重要奖项都给了香港本土电影,意味不言自明。


    OK,抛开以上有的没的,我们谈谈帮助惠英红第三次夺得金像影后的《幸运是我》。爱奇艺有资源,而且国语粤语版本都有。
    看《幸运是我》,很容易联想起港片《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都是讲述一对母子(或类似母子情)的生活故事。该片讲工作不得志、生活窘迫、寻求生父遭拒的浪荡青年阿旭为占便宜利用“计谋”住进患有认知障碍症(老年痴呆的前奏)的独居老人芬姨(惠英红饰)的老屋,这对临时室友在摩擦斗嘴、迁就磨合中彼此理解、相互温暖。都是底层失意人,却也成了冰冷都市里幸运儿。
    惠英红击败此前呼声最高的周冬雨也不是没有理由。首届金像奖就拿过影后的惠英红已满57岁,保养得宜风韵犹存,但化起老妆完全没包袱,片中回顾年轻片段也有美艳扮相演出,一对比就知是为演出故意扮老,而漂亮女演员自毁外貌形象很是评奖加分项。惠英红在2010年拿第29届金像奖影后的《心魔》里扮演外形邋遢的酒鬼母亲也是扮相真实而有加分吧。
    不得不说,惠英红的演技很细腻,例如颁奖礼上播放提名名单VCR截取的那一段,惠英红又一次买鸡蛋忘给钱,回家清理所买的菜,番茄十块四个,大辣椒五块一个,葱八毛一根,她想不起鸡蛋多少钱,打开冰箱,发现早已整屉塞满鸡蛋(她像没有安全感一样总是重复购买,根本吃不过来),她突然意识到自己病得不轻,掩嘴痛哭,懊悔、不甘、恐惧的情绪很饱满。
    再比如影片最后,惠英红正在作画,和阿旭通完电话(她忘了刚打过电话给阿旭)之后,她手伸向桌子上三支画笔却想不起来该用哪支笔,然后抬起头看着面前的画布,一脸懵逼,停顿须臾,笑意却浮上了脸庞。不知她是想起来画布上的人就是阿旭,还是画布上的那个人能让她感到安心,想必此时此时的笑,是她一直期盼的安全感。好催泪,一个老戏骨的自我修养跃然于屏幕。

    当时看电影的时候,我感触最多的是,老年痴呆真是很残忍的一种疾病,让人失去做人的乐趣,因为没有记忆就不知道从哪里来,因为力不从心就会不知道往哪里去。

    我们呀,都要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如果你再善良一点,最好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4. 有幸在华盛顿看到了首映,最惊喜的是两位主演惠英红与陈家乐都在场,并且与观众进行了将近一个小时的交流。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这部戏意在拍香港市井小人物的生活。剧情如下:陈家乐饰演的少年人失去了母亲,一个人从广州来到香港寻找父亲,早已组成新的家庭的父亲却不愿与他有过多交集,连他电话也懒得接。在饭店里打工的陈被狂躁老板娘骂到忍无可忍走人,却因欠交房租被痛打一顿赶出蜗居的小房间,露宿街头之后被福利机构的好心人救起,找到一份工,又偶然结识了独居的孤僻老人惠英红,阴差阳错成为了她的房客。同样刀子嘴豆腐心的两个人在天天为各种琐事吵架之后渐渐产生一种类似于母子之间的亲情,但此时陈发现惠有老年痴呆症,而且越来越严重,他开始摇摆,思考自己到底有没有义务去照顾这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这是一部相当用心,而且可以说是相当令人心酸的戏,因为导演罗耀辉和女主角惠英红的母亲都患有老年痴呆症。惠英红说,她母亲今年已90多岁,从70岁左右患上老年痴呆症,一年比一年状态差,现在已经到了全天卧床完全不会认人的地步。而一开始她并没有意识到母亲的症状意味着什么,只是一味地怪她为什么记性变差,为什么变得这么烦人。她重复了好几次,她之所以在这部戏里演一个老年痴呆症患者,是想借此为自己当年的不耐烦和不理解道歉向母亲道歉。

    作为老戏骨惠英红的演技是完全在线的,该煽情的时候煽情,该有爆发力的时候有爆发力,看着她在电影里披着灰白的头发,微驼着背,谨慎地挽着包的形象,你会觉得她就是这个人物,一个又温暖又倔强又坏脾气的阿婆,但是瞪着圆圆的充满泪水的眼睛对陈家乐说“你不会放我一个人死在家里吧”的时候,就像小孩子一样脆弱无助。

    陈家乐之前我以为是新人,没想到已经29岁了,看起来好年轻。相比之下他的演技中规中矩,不算差,但是上升的余地还很多,眼神不够灵,表情有时不自然。但是全片里最令观众飙泪的一幕反而是他演的。陈去探望父亲,本来满腔愤懑,在父亲开的店门上狠狠吐了口唾沫,但转眼发现父亲和后母生的弟弟在那里写作业,于是悄悄带着弟弟去电子游戏厅玩(刚开始我还以为他是故意绑架弟弟来折磨他爸,我心理太阴暗了)。由于陈不小心给对花生过敏的弟弟买了带花生的冰激凌,导致弟弟被送入急诊抢救,而闻讯赶来的父亲也气得对陈破口大骂,说“我只有一个儿子,”还叫警察给他带话,叫他以后不许联系自己,不许骚扰自己的家人。想到父亲连自己的号码都没有存进手机,陈彻底崩溃大哭,哭得鼻涕满地流…… 看到这里,影院里基本上是哀鸿遍野,所有的人都在擦泪……

    打四星的原因是这部很有诚意的电影到后面基本上烂尾了,每到一个圆满的点,观众都觉得,哦,这该结束了吧,但是镜头一转,后面还有……来来回回好几次,一直拖到两个多小时才结束。感觉编剧在少年与‘养母’的感情升华之后就不知道该怎么写下去了,只知道把一些无甚关联的小碎片拼凑在一起,直到草草结束。还有一个比较败笔的角色,陈在片中暗恋的女孩子,因为是大陆演员的缘故,设了‘大陆人来到香港做义工’的人物背景也就算了,这个人物在戏中一句台词讲广东话,下一句台词莫名其妙转回普通话,然后再下一句台词又回归广东话…… 搞乜介?系咪黐線呀你?专门安排让观众出戏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