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巴马科的扭转 Twist à Bamako(2021)

简介:

    罗贝尔·盖迪吉昂执导的第22部长片[巴马科的扭转](Twist à Bamako)将于2月24日开拍。影片卡司包括Alicia Da Luz Gomes、斯特凡·巴克([篷车之旅])、伊萨卡·萨瓦多戈([桑巴])等。罗贝尔与吉尔·托兰([野芦苇])共同操刀剧本。影片设定在1960年非洲巴马科,讲述激进主义者桑巴在巴马科的一家跳舞俱乐部遇到了劳拉,劳拉从家人强迫的婚姻中逃跑出来。两人一见倾心,发誓彼此不分离。但当桑巴开始反对上级做出的一些决定时,一切都开始变得失控起来。

演员:



影评:

  1. 在法语活动月观看一部回溯非洲国家摆脱法国殖民统治、开展社会变革的影片,不得不佩服主办方敢于面对历史的勇气,不过看完之后却发现未必如此,确实有点耐人寻味。影片导演罗贝尔·盖迪吉昂一向专注于拍摄马赛——他成长地的故事,虽说新片的时空跨度有点不可思议,但在这个陌生的异国故事里,依然不难看出他的标签特色:浪漫爱情反抗社会不公的现象《巴马科的扭转》分成两条叙事线索展开,一边是马里脱离法国的殖民统治不久,总统由上至下发动社会主义的改革,并引来男主角为代表的热血左翼青年的狂热追随。另一边是女主角反抗家族包办婚姻,逐渐走上女性独立和觉醒的道路。片名中的 Twist 是一种扭摆舞,这种来自西方的消遣娱乐成为连结两条线索的关键,它既见证着男女主角爱情的萌生发展,也作为一种西方文化象征触怒了政府,成为被禁止的对象。

    ▲理想天真的左翼青年

    剧本借用莎士比亚《罗密欧与茱丽叶》的经典套路,刻画这两个来自不同阶级的男女爱情悲剧。不过叙事重点似乎落到了这个西非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后的前途命运抉择上,而男主角则成为这种艰难选择的现实缩影:他出身于资产阶级,他的商人父亲拥护自由开放的经济,而他自己却是反对资本的社会主义革命青年。深陷于两种矛盾的身份和思想理念里,他根本无力权衡,最终被排斥出统治阶层,更引致家族悲剧,命丧黄泉。 导演在处理这个陌生的历史题材时未免野心太大,全景式地描绘了 60 年代马里的面貌:社会、政治、不同阶层、女性地位、西方价值观对年轻人的影响等话题此起彼伏,却无法深入阐述只是粗浅地掠过,模糊了叙事的焦点。最后一幕呈现 21 世纪当下马里的现状,伊斯兰教义对女性的压迫,触目惊心的倒退现象让人感概万千。不过,这种突兀的视角转变显得相当生硬,尤其是此前情节并没有太过强调女性觉醒的主题,感觉利用了当下女性主义的热点。

    ▲跨越阶级的爱情

    影片结局似乎在暗示,这个脱离了殖民统治的西非国家并没有过上好日子,而这种西方视角下的论调难免又引出创作者为殖民主义辩护的争议。尽管有令人遗憾之处,但这部带有电视剧质感的历史片却让观众在短短两个小时里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政治历史课,对一个陌生的非洲国度有了意想不到的亲密接触。

  2. 向往非洲这片神秘热土久矣(那是我们全人类生命源头啊),无缘亲近,只好这样“曲线救国”,呵呵。电影看完了,简述下观感。1、西非马里。百度了一下,西非马里是个内陆国家。人口近2000万,就是不足北京的规模。2、巴马科都。马里首都巴马科,是马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3、法属殖民。法国殖民地真盘了不少啊,之前只明确越南。百度了一下,法国在非洲殖民地,在巅峰时候仅次于英国,规模约1350万平方公里。4、独立时间。百度了一下,影片背景1960年正是其独立年份。国庆日为1960年9月22日。5、进步退步。独立伊始,政局动荡/经济凋敝尚可理解(各种思潮盛行,包括当时占据主流的社会主义)。片尾到了2012,女主拉荷以及镜头街景中所有女性竟然像包裹粽子一样从头到脚蒙面穿戴了[囧](对比1960年那种全民OPEN装束)。半个世纪过去,民族化的发展成果竟然如此“进步”(街边军人荷枪实弹,估计是映射那年军人政变吧),啧啧。6、黑人审美。这有色人种的审美真的是够特别,女主拉荷美么?男主桑巴帅么?完全get不到。7、黑人身材。客观评价,黑妹身材真的是普遍傲娇。那翘臀(据说非洲女子多窈窕,典型的凸凹有致),那蜂腰,我去,撩人百分百。8、官方语言。马里官方语言法语。9、影片拍摄。查了一下,因为故事发生地拍摄困难,片子全部场景都变通在邻国塞内加尔。有心明眼亮者指责两国风土人情显见差异什么的,但是于我等啥傻不了解彼地情况的人而言。AB均可,区别不大。10、TWIST释义。百度了一下,字面意思是扭摆舞。引申义可以自行咂摸。11、开幕影片。去之前压根没想到,此片竟然是法语电影荟萃活动月开片电影。啧啧。现场布置了特约嘉宾签到桌,上面赫然陈列着纪念帆布包以及宣传册。难怪提前被锁定了那么多座位,原来如此。12、宣传海报。片中对应宣传海报桑巴拉荷定情照那幕很惊艳,色彩和图像都美。给赞。7.8/10分吧。

  3. 我终于看到了马里的样子,1965年,马里刚从法国那里独立,社会主义思想如火如荼,西非共同体法郎,凯塔总统,巴马科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个出现,我就是这样靠近非洲的。

    一开始让我觉得如同十八小镇的巴马科也是乡村女孩向往的地方,因为那里现代,自由,有工作,有希望。我又想起来城市是最重要的,人的聚集真的能产生很大的力量,但纯粹的人数的堆积意义不大,是mind的结合,创造出新的idea,当然这都是从表面的经济和丰富多彩性来讲的,小镇青年都要去首都,去大城市,我不例外,马里的人也不例外。(马里GDP是171亿美元,和绵阳的涪城区差不多,而绵阳市500亿美元都超过刚果金了,产业结构很单一,这是自然的。)

    电影制造了两条主线,一个是凯塔总统自上而下领导了socialism革命,这被热血男主和他的朋友认为是摆脱法国(资本主义)实现真正独立的标志,极端的左派超越的追求是很难的,因为这就是挑战人性改变社会,在基层遇到了长老酋长为领导的乡村的抵抗,在城市里可以搞退出西非法郎,自己控制货币发行权,然后搞保护主义,不准进口邻国的产品,当然很快遭到了贸易和商人阶层的抵抗,甚至高喊戴高乐万岁,自然让凯塔很不爽,这样一上一下的革命都失败了,不过65年的马里似乎也好过目前极端伊斯兰化的马里北部(最后5分钟的对比有点风格化,差点意思)。男主戏剧性的既是热血左派青年,也是一个大商人的儿子,最后被老爸的遭遇所触动,去高层委员会叫喊,算是一种反省;另一条是女主反抗包办婚姻的过程,拒绝被有权势的酋长控制,引出强奸的概念,甚至引出独立女性、自我选择到底是不是西方的遗毒,恢复男耕女织的原始社会秩序是否是马里的文化,寻找文化认同与反殖民地联合在一起。两条线差不多戏份,又加上爱情戏,感觉焦点有点模糊。就是部还算完整的马里历史故事片,还行。

    看到乡村这么多没受教育的人,觉得现代化的确需要大量的基础教育,甚至是很大比例的高等教育,不然人的主体性何以体现。尽管最近和朋友聊天,也认为主体性的介绍是来自西方的,可以认为是侵略,原生态的生活其实也是靠近家园,未尝不是一条通达的道路。

    巴马科总在一片黄沙之中,有些殖民前留下的建筑,但繁华程度不高,但又有慵懒舒适的情趣,真的很好奇自然环境对人生活的塑造。

    居然来自法语活动月第一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