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Death of a Virgin / and the Sin of Not Living
编剧: 乔治·彼得·巴巴里
主演: Etienne Assal Adnan Khabbaz Jean Paul Frangieh Elias Saad Feyrouz Abi Hassan Souraya Baghdadi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黎巴嫩
上映日期: 2021-03(柏林电影节)
片长: 87分钟 IMDb: tt14004136 豆瓣评分:0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如果Venice Atienza《海边最后的夏天》(Last Days at Seas)里的男孩Reyboy是“成年(coming-to-age)”这一动作的前奏/起点,那九零后导演George Peter Barbari的《处男之死与不生之罪》(Death of a Virgin, and the Sin of Not Living)则是成年的尾声。
“我绝对不想以处男之身死去!”
在去妓院的路上,四名即将成年的青少年互相调侃。影片中,导演结合具体的空间与“抽象延伸的时间”,结合男生们一个下午的“破处”之旅和不同角色各自大量的内心独白,素描出今日黎巴嫩小镇青年的“成人礼”。
看完影片,和好友S聊观后感,说,“对青少年来说,能够想象到的最悲惨的事是以处男之身死去;等长大成人经历更多,才知道有超出当年想象的各种痛苦和不幸。”也许身为“中年男性”的S,从片中少年身上看到一些些青少年时期自己的影子。
而对我而言,这部影片可以算一堂意义丰富的“(性别)教育课”,它提供另一个版本的“挣扎”——空间是与我家乡相似的价值观保守的小镇,主角是超出我认知/经验范围的小镇青少年。有人对家乡有归属感,乐意重复父辈的生活;有人带著先天的“怀远病”,渴望离开家乡去更广阔天地闯荡;有人经历家庭变故,逐渐酒精成瘾,在成年之前已经“预见”自己“早逝的中年”......听完男孩们的内心独白,我开始理解“小镇少年”们玩世态度与各种“傻气行为”背后的迷茫和紧张——他们渴望长大,又充满对未来的问号,和压迫环境下生出的无力无望感。
在《处男之死与不生之罪》里,我看到了以尊重为基础的“理解式的同情”(出自胡适先生某演讲),也第一次破除多年的偏见,对“被力比多攻陷/无所事事”的(小地方)青少年有了更立体更深入的了解。
写到这儿,想到贾樟柯镜头下的“县城青年”,李一凡《杀马特我爱你》里那些当年的“杀马特”,在充满对各类“他者”误解、嘲讽、(恶意)标签、不耐烦、污名化的当下,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平视”视角呈现各种“少数”、“边缘”群体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