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索兰琪的少女心事(台) / 小索朗日 / 小索朗热
导演: 阿克塞尔·罗贝尔
编剧: 阿克塞尔·罗贝尔
主演: 杰德·斯普林格 蕾雅·德吕盖 菲烈·卡特林 Grégoire Montana Chloé Astor Marthe Léon Léo Ferreira Benjamin Esdraffo Joanna Grudzinska Laurence Huby Camille Cayol Claire Théodoly Jean-Baptiste Breton Maxime Droguet Hélène Humbert Camille Le Jeune Maxime Bonnin Antoine Orhon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上映日期: 2021-08(洛迦诺电影节) 2022-02-02(法国)
片长: 86分钟 IMDb: tt10376800 豆瓣评分:7.3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十二岁的索朗琪穿着蓝色外套坐在街角咖啡屋,为了顺利点餐,她谎称自己16岁,她花了2.9欧点了一杯热可可,又花了1.2欧点了一杯咖啡,却始终没有等到约定的哥哥到来;容易脸红的索朗琪暗恋上了隔壁班同样穿着蓝色外套的卷发男生亚瑟,因为“他的钢琴真的弹得不怎么样,但是长得很帅”;和爸爸无话不谈的索朗琪,认为“男女之间存在着永恒的分歧”;和妈妈不是很亲的索朗琪认为母亲总是用戏剧探讨所谓的“形式婚姻”,而且“母亲总是不太在乎女儿是否幸福”;有着和外婆一样意大利名字的索朗琪,知道“光的传递其实也是需要时间的,即使是太阳死了,我们要过8分22秒才能知道”;喜欢哥哥从马德里带回的蓝色围巾的索朗琪,认为“小鸟喜欢振翅飞行是为了向妈妈讨要一点食物”;喜欢吃香蕉船的索朗琪觉得“所谓的血腥玛丽只不过是放了一点伏特加的番茄酱而已”;喜欢看海,不喜欢古迹的索朗琪在法文课上读保罗·魏伦的诗歌时掩面而泣,黯然神伤,因为“爸爸妈妈都不爱对方了”,她也别无选择的快速成长,小心翼翼地适应即将到来的生活~~
十三岁的索朗日,心思单纯细腻又敏感脆弱,当她发现父母的争吵、疏远,哥哥的逃避,母亲对其他男人交谈时的笑意,父亲的出轨……一切都在快速且尖锐地打破她平静美好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欢快的少女突然有了沉重难解的愁绪,灵动的眼神也变得黯淡无光。而她少女心思爱恋的男孩,也会对所有漂亮女孩言谈甚欢。 十三岁的少女为什么不能那样痛哭,她也懂得她所深爱的家人不再相爱,她也会害怕稳定的家庭生活变得支离破碎。在发现信任的哥哥在家庭的问题上依旧对她隐瞒,少女压抑且隐忍的内心也终于崩溃,独自出逃,将喜爱的蓝色围巾丢弃在海里,犹如将过去的烦恼丢弃在时间长河。 她本可以慢慢成长,但生活的节奏顷刻间被击碎,她不再执着,不再停留在对父母家人的依恋。最后的家庭聚餐上,她宣布来年暑假去希腊的旅行规划——既然被迫成长,那就接受割舍,接受独立,接受孤独。
故事的发生地是法国。开头有城市协助拍摄鸣谢,可惜没太记住名字(反正不是那些知名城市)。字体基调很复古的海报上的风格——边缘有弧度的字体,明亮的配色。但就如宣传单评价的那样:“真诚隐忍而克制,于无声处展现不可挽回的撕裂感。”是有“小津安二郎”的意味。
叙事结构上并不复杂,从一个关键节点开始,由女主索朗日的反常开始回溯到导致其反常的不同节点。总体上来看是线性的,但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又一个分散的片段,需要观众自己拼接出整条故事时间线。然后与开头的关键节点回合,再开始一段故事叙述。
情节也不复杂,算是成长小说里常见的:索朗日活泼开朗,内心却有不为人知的敏感,也许是独属于女性的。她有一个深沉严肃的哥哥罗曼,一个活跃于舞台上的演员母亲,一个开乐器行的父亲。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甚至开头度过了父母难得的20周年结婚纪念日。但随之而来的是丝绒布揭开,假象破碎。索朗日在各种蛛丝马迹间发现父母感情破裂、濒临离婚的迹象,而哥哥罗曼早已知道,但选择和父母一样对索朗日闭口不谈。故事中期哥哥也为家庭的这种氛围窒息,选择“提早去学校”而达到逃离目的。剩下索朗日一个人面对残破不堪的家庭,内心风暴四起,充满焦虑……
影片由女性电影人拍摄,几乎95%都在展现索朗日作为少女的隐秘内心和纤细情绪。前期索朗日一直是学生乖乖女的马尾造型,直到末尾她从姑妈家回来与“家”告别(父母离婚后卖掉了房子)才换了一头黑长直,和之前的马尾形象判若两人,气质上更加不羁但又显得犹豫不安。发现父母要离婚的她14岁,身边有因为父母离婚不得不与父亲和继母同住的好友莉莉。莉莉的遭遇让她对自己所发现的事实倍感恐惧,因此在极力维持家庭的秩序,至少是不希望父母就如此破裂。但她的可悲在于找不到人容纳她的不安与恐惧——莉莉的亲身经历在不断加强她对“父母离婚”的抗拒,哥哥罗曼的冷漠逃离让她失去了唯一可能的倾诉对象。一般来说,这种力挽狂澜模式失败后,角色走向黑化的可能极大。我也以为她要堕落,因为镜头不断给出她新认识的男伴和美术老师特写,配合她眼睛里的明亮与依赖,我一度以为她会在被“家庭”抛弃后另外选择一个替代对象来填补这种“被背叛”/“被抛弃”的空虚。这样的设置没什么问题,但就显得流于庸俗了。但后来的发展倒也没按照这个“俗”的思路(看来是我俗了)。一切都很平和,索朗日发现拯救无果也和哥哥一样选择了逃离。逃离之后她选择了去看心理医生,并接受了长期稳定的咨询,最终获得了重回“家”中告别那片即将成为“别人的家”的“废墟”的勇气。
她说:“我以前不知道生活这么艰难。但是我还是想要开始生活。”这对应到她之前与父亲安东尼的对话,安东尼告诉她:“成年人的世界可不是那么简单。”索朗日在试图阻止父母离婚的同时,接触到了无数的困惑,最大的困惑莫过于“对爱的困惑”。她在思考人需要多少爱,而爱又能维持多长时间?末尾索朗日之口说出的问题大概是每一段亲密关系里都存在但不被直视甚至不敢承认的问题:“妈妈,我知道你不能接受爸爸不爱你了,但你也发现你无法爱他了。你们不能够再相爱了。”也许心理咨询能够让她接受“父母离婚”的事实,但关于“爱”的困惑她或许还要继续在即将向她扑来的“生活”中去解谜。
一些细节也处理得不错。个人记忆点深刻的有:餐厅里她谎称自己的年龄16(实际14),点的餐从热巧克力到咖啡(食物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象征了心理上倾向于对身份的认知,我以为可能会演变到酒精,但没有),扔掉了哥哥送的围巾(围巾在夜色中沉溺于水,也许是最后一点幻想的抛弃,也是希望的破灭,所以她要寻求咨询使自己不至于彻底堕落)。还有课堂上读魏尔伦的诗歌读到痛哭流涕(影片开头,也是后续情节汇合的转折点。魏尔伦的诗歌里反复凸显出“被抛弃感”——“一个孤儿似的”。恰好是对索朗日当时焦虑不安情绪爆炸的心声的有声传达。然后才有了老师的电话(不得不说老师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学生当堂朗诵诗歌哭得一塌糊涂,能够及时通知父母沟通以便了解问题),才有了父母短暂的“和睦”(逢场作戏),之后又被房地产中介的电话打破。经过两次撕裂感后,索朗日接受了命运(生活)。
有人讨论到了索朗日游荡街头的城市结构实际上是对其家庭结构/氛围的映射。这个没太联系起来,不过她那种游荡街头不想回家感受窒息的感觉我倒很能理解。
完了回味一下,其实很像《城南旧事》的感觉。生命里的花儿落了,没有谁会再是小孩子。英子也好,索朗日也好,还是其他人也好,都是在往复的“相遇-得到-失去”中,继续“生活”。
因为有这种相似感,所以此篇是为“高卢旧事”。
整体平淡,却不是这类电影的缺点,而是本片缺少有力的场景,对比《夏日细语》逊色很多。
片中有个至关重要的情节,导演没有处理好,就是少女带着心思像往常一样在课上读诗时,却感受到了诗的沉重,哭了出来。我想就算是追究极简的布列松也不会如此草率地处理,只是通过老师与母亲的电话间接知道,显然也不存在导演有意这样处理是为了表达成人对孩子的漠不关心,因为她母亲困在破裂的婚姻中无心接电话,听到女儿的事情后立马就接,后面情节也给了女儿极大的照顾。结尾处有点类似说教的话语中,对着镜头凝视。观众看到的不是少女的眼睛,听到的也不是少女的声音,而是藏在少女身后的导演。
如果一句话不说,把少女和房子告别的细节拍出来,最后也不用刻意特写,凝视镜头,只是一个淡淡的侧面,再到中景远景,融入人群,消失,结束。仿佛什么也没发生,一切习以为常,但观众会知道,一个少女的夏天结束了,成人的不易迎接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