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水中女妖 Lady in the Water(2006)

水中女妖 Lady in the Water(2006)

又名: 祸水(港) / 水中的女人(台) / 水妖 / 水中精灵

导演: M·奈特·沙马兰

编剧: M·奈特·沙马兰

主演: 保罗·吉亚玛提 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 杰弗里·怀特 M·奈特·沙马兰

类型: 悬疑 惊悚 奇幻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06-07-21

片长: 110 分钟 IMDb: tt0452637 豆瓣评分:5.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水妖”的传说在西方家喻户晓,据说那是一群住在海、河或森林中的美丽少女。一栋公寓的门卫克里夫兰(保罗·吉亚玛提 Paul Giamatti 饰)在夜里巡逻时,发现在游泳池里有一位少女,他救她出来,得知她名叫斯托丽(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 Bryce Dallas Howard 饰),原来就是传说中的水妖,正在被怪兽追逐。为了帮助斯托丽回到原来的世界,克里夫兰找来许多大厦住户帮助,也慢慢爱上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女孩,可惜时间紧迫,斯托丽在这个世界耽搁越久,越会惹来怪兽袭击,甚至开始威胁这个世界人们的生命……

演员:



影评:

  1.     开篇一段简单的动画,配合解说,甚至让我联想到魔戒的开篇。
    这段动画讲述水中的精灵失去了与人类长久的联系,失去精灵指引的人类饱受战争之苦。现在有些精灵又重新寻找人类,甚至牺牲自己。动画画面幼稚简朴,好象只是一个讲给小孩的简单的故事,但其中融合了史诗,神话,童话,寓言的神秘色彩,透露出多种经典主题的气氛,包括了背叛、启示、救赎和牺牲。这种双重气质让人仿佛在听人类生活现实和幻想奇异等色彩融合的重要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实际有两层意思。
        女妖给人以启示,指引人类的同时也完成自身的使命。被她所影响的人也辨认出自己的内在期望,各自找寻自己恰当的位置完善自身,激发出自身的潜能,成为保护女妖注定需要的人,发挥自己的作用。
        作家Vick,受到女妖启发,感受到象针扎一样的灵感。他不再受自我怀疑的困扰,写出了一本将对后来影响巨大的书。
        公寓管理员克里夫兰的家庭曾遭受事故,妻子和孩子都丧失了生命,克里夫兰从这一事件中受到沉重的打击,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且不再相信自己的能力。女妖带来的影响是双向的,最后在治愈者治愈女妖的同时治愈了自己心灵深处的伤痕。
        另外一层意义则是导演对自己创作过程和心理的投射。
        在创作的过程中“他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去阐明(interpret), 治疗(heal), 和守护(guard) 他的‘故事’,必须杀死自我批判的潜意识(critics),并保卫自己的创造性不被一切外来因素(creatures) 的干扰。水妖,既故事,是脆弱的,只有不顾一切地保护,她才能够回家,故事才能完成。”(见tailup的评论)
        人们过去经历了一些伤害,治愈的方法就是正视这些事情,通过语言重新讲述,创造出新的故事 这同时也会治愈事情对自己造成的创伤。或者在大鱼里也表现过类似的观点。这似乎是总结创作和讲故事的功能了,具有元小说的性质。
        本来这个电影的脚本就来自导演给自己小孩临睡前讲的故事。剧中的一段情节也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当韩裔母亲不想继续讲故事时,只有克里夫兰表现得象是一个听故事的小孩,女士才会继续讲下去。这也是每个给小孩讲故事的人所怀有的疑问。孩子是否能辨认出故事深层的含义呢?如果不明白的话还能不能理解这个故事呢?等他们成长以后也许会更好的理解故事其中的意味。
        然而一方面是给小朋友看的睡前故事,另一方面又具有丰富的文化意味。影片将一些贯穿许多的经典故事中的原始抽象的意象和母题提炼出来。比如守护人类的精灵,人类对精灵的背叛和疏远。精灵为指引人类所做出的牺牲。通过考验成为精灵女王。通过精灵的救赎抚慰人类的心灵。
        容格认为原始意象即原型是一个或作为精灵、男子,或作为重复出现的形象,创造性的幻想一旦自由表现,常常透露出神话意象。这些意象乃是我们祖先的无数典型经验所公式化了的结果。仿佛它们是无数同类经验在心灵上的积淀物。
    影片中出现的水的意象,就象征创造的神秘性,诞生-死亡-复活,净化与赎救,繁殖与生长。
        影片也包含弗雷德?格林( Wilfred L.Guerin )等人归纳的原型母题和英雄原型。 原型妇女的意象有(1) 伟大母亲、善良母亲、大地母亲:与诞生、温暖、保护、肥沃、生长、丰富有关;也象征无意识。 (2) 恐怖母亲(女巫,女术士,女妖):与恐怖、危险和死亡有关。 (3) 情人(公主或"漂亮女子"):是灵感和精神满足的体现。
        实际上电影里称为精灵更为恰当,而不是女妖。所以可能并没有第2点的意味。
        另外女妖周围的人是追寻和领悟英雄原型的混合。他必须完成十分艰难的任务,与妖怪战斗,解开难解之谜,越过难以逾越的障碍,为的是保护公主。并且经受考验,由无知、稚嫩到领悟到自己的责任。
        导演夏马兰没有被过去的作品和评论束缚住,体现了完全的自由。就像在影片中做的那样,他把评论家杀死了。
        评论的人能够明白通常故事里出现的人物的意义,节奏和作用。但是却认为是刻板的套路的安排。所以只是期望类似的故事,满足自己脑中想象的形象。就像看了第六感感觉很好,就一直期望导演拍出类似的故事。实际上导演每部影片都借用了故事的外壳做了深层的意义的阐发,并且保证每个故事都是新鲜的,都是具有创造性的,都是别人没有从这个角度讲过的。如果这个故事一旦脱离了固有的模式,给出新的发展空间和意义,刻板的评论家就完全不能明白了,并且给出了错误的指引和理解。这里也是导演对于评论家和观众一点点嘲讽吧。
    那么偷懒的观众,只希望看一个惊悚或悬念影片,被情节牵着鼻子走,而不是主动敏锐的和导演的意图交流。这样的观众很可能会觉得本片无聊,不知讲了什么,而且画面灰暗,会大失所望。
        影片中一处情节,评论家问克里夫兰,为什么电影的结尾老是俗套的男女主角在雨中亲吻呢?
        克里夫兰则答到,因为这是体现心灵的救赎和清洗。
        实际上处处包含的救赎、牺牲、启示、保护、治愈的母题,让本片无时无刻相当温暖,且抓紧神经。因为这是人所面临的精神危机的时候所获得的希望的亮光。让我观影时时泪流。
        如果看懂了此片,会对那些批评的论调感到哑然失笑。表现的手法和节奏有以前的作品具有同样的水准,但这种特殊的意味和他已往的作品完全不类似。说什么夏马兰江朗才尽了,超越不了自己了,这些都很可笑。
         只是这部片为什么不适合大众接受呢?从别人的好恶中猜测影片实际的水准,这始终是一个迷。如果说是不够敏感,也许会被大家当成是一种侮辱。但我很难找出其他的解释。
         不过我承认这部片完全不适合当作商业大片全面推广,应该象第六感当年一样在艺术院线作小范围放映。连导演自己都觉得推广的策略不适合。IMDB上评分为6.3,但是10分满分的比例占23.8%,比其他分数比例都高。8-10分的比例和占50.6%,说明还是有相当多的人喜欢本片,并且评论存在两级分化的趋势。
        本片的表演其实不是重点,当然布莱斯?达拉斯?霍华德完全称职的表现了女妖的未开化的纯真,脆弱,恍惚,象是一个有点笨的涉世不深的小孩子。或者有点象少数派报告里的女预言者的形象。
        音乐也完美的表现了主题,传达出惊恐紧张的气氛,和温暖的希望的气氛。
        最后我想谢谢tailup 。Thank you,tailup。You are the interpreter too。目前我看到你是唯一一个做出这样深入理解和阐述的人。
        我是否对这部影片说得太多太好,会让观众期望落空呢?只是如果大家因为评论而错过了这部影片,如果是热爱解读影片所传达的深层含义的人,一定要给这个影片一个机会。
  2. M·奈特·夏马兰(M. Night Shyamalan)一直是好莱坞类型片中导演的异类,这个印度裔的英国人,像是一个悖论。他身在好莱坞,用着好莱坞的演员,拍着好莱坞的类型片,用着好莱坞式的宣传方式,赚着好莱坞式的票房,结果呈现在你眼前的却是散发着强烈自己哲学甚至接近于传教概念的诡异的影像,神奇的是全世界的观众和影评人似乎还都买他的帐!

    同样《Lady In The Water》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和部分资深人士对它的好评,但是仍旧不能阻挡它的怪异。你可以说这是一部垃圾,充满了落魄底层的角色、俗气没啥高潮的幻想、神经质的自以为是的逻辑、令人难以信服的劣质童话故事和差劲儿的视觉效果,甚至还包括了导演自己赤膊上阵扮演哲学先知的自恋情结,然后像是看到一坨狗屎,嗤之以鼻转身就走,我绝对不会按照通常的观点说你没品位、没思想、不懂深沉和哲理;你也可说这是一部启示录,充满了符号象征、哲学反思和虔诚信仰,唤醒了人们对自然、神秘甚至是邪恶的原始的代号式的幻想,是导演世界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一度失败沉沦的受伤者重新找回信仰和力量的灵药,然后像是看到基督再现,伏地膜拜,我也绝对不会像通常的观点一样,说你故作清高姿态、盲目轻信、不懂装懂做样子。

    事实上,这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的怪异。

    我还要说一下我总结出来的M·奈特·夏马兰的逻辑,他把他自己的那种对神秘未知的敬仰,再混合了西方宗教和东方传说甚至加上外星人理论等所有和神秘事件有关的元素,放在锅里一起煮煮煮,炖出来的,加上自己一贯的救赎信仰牺牲的哲学作味精,作出一道炖菜大餐。按照时间顺序以他的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主要涉及人员的范围开始作为衡量标准,他的野心在逐步升级,《The Sixth Sense》是主角Bruce Willis一个人和他一个人的生活环境,《Unbreakable》扩展到Bruce和Samuel Jackson两个人的,《Signs》是Mel Gibson和他的弟弟还有他的儿女,发生地点也变成了封闭之农庄,地域上在扩展,《The Village》关注的是整个封闭的小镇,主要的在挣扎着思想斗争的角色也有了增加,地域也扩展到一个很大的村庄,到了《Lady In The Water》的时候,这个集体宿舍一样的公寓怎么说也得有上百号人,而涉及到的与女主角有关联的角色怎么说也得有十个人。所以,其实从看《The Village》的时候我就在等着,看他什么时候拍电影该讲全球人民或者全宇宙人民不带怀疑的相信他那套思想了,我一点都不会觉得稀奇。

    最体现的是他自己上阵去演那个写“烹饪书”会影响未来领导人改变世界,但是却会像基督殉道一样的角色。我不得不去想,他一定指望未来N年后,一个孩子看了他的电影,思想产生的巨变,然后带领人类进化到了一个更高境界……这种强烈的自恋,还真得让人难接受。

    他还喜欢落魄的人物,不是底层的无产的,而是落魄的移民的,带着无法排解的过去的伤痛的,封闭自己的,逃避现实的,无法融合近其他人生活在边缘的人,而这些人,会真正的接到“神启”,把他们的看似在现代社会中无用的专长无限的扩大,变成了某种神圣的本领。他们都是纯净的、虔诚的,轻易就会相信这种启示的,而他们过去的伤痛,也会在被上帝摸过额头之后,得到完美的救赎。在《Lady In The Water》里体现得尤为严重,那个伫立在荒郊野岭的有着泳池的集体公寓里,住着的不都是这样的人。只是在安排那些治疗者、守卫者、证人什么的时候,我以为他们是在打一个组团升级的RPG游戏……这也是我说他更像一个“炖菜大厨”的原因。

    他还是嘲讽着影评人的,那个装腔作势的新房客,被工作逼迫的看一部部乏味的电影,憋不出一个字来,说了一对错误引导的判断,然后再被怪物吃掉前,回顾总结种种恐怖电影的桥断,指望自己能像小角色一样逃命,一转身还是尸骨无存,着实的讽刺了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所谓影评人。

    我还是不喜欢他,因为他所带来的哲思太宗教、太虔诚、太单一,到了乏味天真、没有逻辑的地步,但是并不妨碍我欣赏他,他这样坚持着拍着电影来布道,也许可以作为以后新宗教所采取的不错的传道方式。
  3. 兩個星期不在香港,許多戲都沒有看,趁著放假,趕緊把想看的都看了再說。《禍水》(Lady in the Water)是其中一部。

    故事一如導演M. Night Shyamalan以往的作品般簡單,但這回卻沒有昔日的「扭橋」,反倒在中段已把完整的故事情節披露出來了,片中唯一要考智力的,便是猜測誰是負責守護水精靈Story的守護者、治療者等角色了。

    相信很多人不喜歡。

    故事情節粗疏,很多地方開了頭,卻沒有接續下去,變成只有骨幹沒有枝節,人物也簡單平淡,眾多角色車如輪轉出場落場,匆匆交完他們應給的角色戲份,讓故事得以發展下去便是,沒有太多血肉。

    唯一有血肉的,是導演極力諷刺的評論家——片中唯一犧牲在怪物利爪(或血盆大口)之下的角色。

    但我還是蠻喜歡此片的。或許與我向來喜歡童話與魔幻故事有關吧。

    M. Night Shyamalan在影片中虛擬了一個「東方傳說」出來,指生活在「Blue World」中的精靈,會被送到人間,遇上被挑選的「使者」,讓「使者」得到啟發,從而達到引領人類往正確的道路發展。

    為了豐富這個自構的「Bed story」,他也為「傳說」加入一些邪惡的角色與執法者,及守護Story的一眾角色。本來以為是守護者的屋苑管理員,誰知並不是守護者;以為是公會的五條麻甩佬(還是四個?),誰知猜錯了;以為是解謎者,但真正解謎的另有其人;以為是治療者,但最後又是錯了。

    摺亦猜錯了,開頭還以為那個嚴肅的評論家會是解謎者,他卻落得如此下場。不知道導演是否對評論者特別討厭,尤其是他的作品屢受批評?若是這樣,他的心胸也未免……唔,不夠寬大吧!

    但總該有人死的。

    就像所有的驚慄片一樣,總得有個犧牲者,此片犧牲人數不夠多,阿摺也就武斷地不把他歸入「驚慄片」中了。 ^^

    但片子幾乎有了所有老套的故事橋段:有不為人知的過去的管理員,藉著幫助Story揭開自己的傷疤,然後得到治癒;有各人自掃門前雪的屋苑住客,為了同一使命而團結一致;有進入異世界,需要完成自己使命才能重返家園的魔幻歷險;有美女與野獸生死不相容的追殺與被追殺;有不為人知的神秘生物威脅人類生存……

    隨便挑一個出來,都是一個足以拍成兩個小時的電影的主題。

    這個世界已經沒有原創了。片中那個評論家曾說過這句對白。

    於是,我猜測著,影片在說的,會否是創作與閱讀的故事?確切點說,是對現在的所謂「創作者」與「閱讀者」(讀者或觀眾)的行逕進行諷刺?

    片中的角色眾多,大家都住在同一屋苑內,我們卻可以發現,當中從事與創作有關的人是如此之多——以單一屋苑計,這個密度是十分驚人的,而他們亦都同樣面對著有關創作的困境。

    寫書的有巴爾太太,她的困境是那是二十年前的事了,二十年來再沒有新作,而舊作亦已絕版多時,亦沒有新的讀者認識她。她就像是一本被遺忘了的舊作。

    評論的有那個為報紙寫書評影評的評論家,他的困境是看甚麼都已是重重覆覆味同嚼臘,在一個失去「原創」的創作環境中,他再也無法下筆寫他的評論文章。但失去原創的,何止是那些小說或電影,評論豈不也需要有原創?他的真正困境,是自己已經沒有了原創的意欲。

    大學生該是要寫論文的,片中的韓裔女大學生卻不用面對寫論文的問題,她說,今年都是選擇題。

    還有導演親自飾演的印度裔年輕作家,寫了很久的作品一直未能完成;無所事事的「五條友」也想要創作出一句經典口號而想破頭。

    導演放棄拿手的「扭橋」絕活,硬是自創出一個東方傳說,然後老老實實地搬演這個傳說,是他對於技巧操作的厭倦,而渴望從文本創作上加以提升?但導演的「扭橋」痕跡仍在,哪一個人是甚麼身份的猜謎遊戲,也帶出不少趣味來。片中的評論家角色說,這個世界已經沒有了原創,導演卻作出呼應,創作不易,應是對於媒體只會批評的一個回應吧?

    站在觀眾角度,也發現導演不但是在諷刺評論家,對於普通的觀眾或讀者,也不無諷刺。不少觀眾總是追求「估不到」的劇情,總愛「早已猜到」來批評一齣電影,在阿摺身邊亦不乏這類人。當然,並沒有批評這類人的意圖,只是看了《禍水》,越發覺我們對於電影的欣賞,可能已經淪為一種對於技術的追求,但文本的意義卻被忽略了。

    當我們批評故事情節的編排老土,許多結局早已可猜得到,豈不正如管理員在推測誰是守護員,誰是公會成員的過程一樣?我們發覺這些人或都會有某些相類似的特徵,但最後才發現,原來所猜的都錯了。

    就如評論家最後所說的對白,在一部影片裡,當一個討人厭的角色遇上怪獸,應會出現的情節,可是他的猜測與最後結局卻是相反——當然,這或也是導演對於眾多批評他的觀眾的一個表白,甚至是示威吧:不要以為你們懂得導演在說甚麼——是我對導演有了偏見?怎麼總是把他想像成一個心胸狹小的人?

    但無論如何,導演也清清楚楚地表示,不要武斷地為一齣影片下定論。

    只是我實在不應該任意猜度導演的心胸,即使他對於妄下評論者是如此不留遺地加以諷刺,我還是相信,此片談的,只是創作所面對的問題。

    或許,導演親身上陣飾演被Story啟發的年輕作家,是否代表著他個人的創作也面對思緒不清的情況,而需要有一個Nauf出現,帶領他走向創作的另一個層次?
  4. Lady in the water,中文叫《水中女妖》(大汗淋漓,要这么译法直接叫水妖,或者叫女水妖不就好了吗?都疯了),法语叫La jeune fille de l'eau,作为电影来说也许只得三星,但私人五星推荐给仍然记得家里的哪个角落收藏着安徒生和格林兄弟,现在还喜欢看动画片,曾经为《活车》或者《蛇王淘金》掉过眼泪,永远相信某个星球上真的住着小王子,喜欢Narnia超过Harry Porter以后也打算要每天晚上说床头故事给自己的小孩的人。
     
    这是一部很诡异的电影,惊悚,魔幻,神话,都有那么一点,但却不是像网络上那些奇幻写手笔下的风云诡谲,当然更不像时下当红的魔幻作家笔下的天马行空,美国人喜欢的情节,在欧洲人和我这个东方人看来,实在是有那么一点幼稚的,像是一个擅长说故事的妈妈/爸爸,在哄不肯睡觉的孩子,明明很简单也有点牵强的情节,却自有取信于人的地方——当然只能取信那些甘愿幼稚一点的心灵。这也是为什么这部北美票房不错的电影在法国得到的评价却只得中下的原因(这个国家竟然在每天早上放动画片,晕~~~小孩子的休闲活动就是去电影院和博物馆,会不早熟才奇怪)。就个人而言,说它精彩,实在也有违我的观影审美,推荐的原因,是因为很久很久,甚至包括Disney在内,都没有听电影人这样去说一个床头故事,不会太吓人,不会太平淡,不会太无趣,但是只有天真的人才听得懂。

    据说水妖的故事是西方家喻户晓的,但是我不知道嘛。后来查了一下,原来传说中这些水妖多数是美丽的少女,她们来自海洋,曾经是人类的向导,却渐渐被人类放弃了。大厦业主兼管理员Cleveland一天晚上在大厦的游泳池里发现了水妖,正在被怪兽Scrunt追逐的美丽的Story。Cleveland救起了她,并且从大厦住户,一对韩国母女听到的有关水妖的故事里得知,Story是来寻找一个人,一个“容器”(vessel),唤醒他/她的心灵,然后才可以被巨鹰带走,得到自由。经过仔细的寻访之后,Cleveland发现大厦里另一个住户Vick就是这个“容器”,他正写一部叫做cookbook的书,却失去了灵感。在Vick和Story相识之后,Story本应离去的,却意外再次被Scrunt攻击。Story只剩下唯一一次被巨鹰带走的机会,根据传说,应该有一个传译者(interpret),治疗疗者(healer)和守护者(guard)也住在这个大厦里。Cleveland根据大厦里的新住户,影评家(Critics)的说法找到了这些人,原以为可以顺利把Story送回去,不料却再次被Scrunts攻击,影评家还意外丧生……
     
    导演是鼎鼎大名的印度人,票房常胜将军M. Night Shyamalan,但这不是我最关心的部分,如果英文名字不熟悉的话,我说摄影的中文名字了——杜可风。不得不说现代香港电影里,王家卫算是英雄造时势,带动了国内的新浪潮,但于王家卫来说又是英雄造英雄了。影帝梁朝伟,影后张曼玉,加上幕后的张叔平和杜可风,很难说是谁成就谁,或者就像我以前说过的一样,谁遇到了谁,一如恋爱,全靠缘分。
    据王家卫说,他这位御用摄影师常年就是在恋爱——失恋——喝醉——再恋的循环之中,这么老还在相信和追寻真爱,应该是极有童心的一个人吧。这个给自己取了个相当不错的中文名字,喜欢手提摄影机的澳大利亚老头在这部电影中隐去了强烈的个人风格,至少画面是稳稳当当的,只有在特写之后突然拉远的镜头里隐约还能发现这个家伙仍然坚持在用人肉轨道……所以说所谓的王家卫班底,实际上就是一批自我到S的怪家伙的大聚会,希望他们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朵玫瑰吧。
    以上这番,可不是没话找话,因为这部电影其实是导演Shyamalan写给自己的,就如当年的Grand Bleue也是Luck送给自己的日记一样。其实在这部电影里Shyamalan塞了不少东西,比如东西文化,比如战争与和平,不过最最最重要的是——Shyamalan应该很烦恼每个人在生活扮演的角色,这个才是大问题。
    水妖的名字叫Story,也可以说是灵感,但是Story苍白,脆弱,她必须要找到一个Vessel才能够得到自由,而在寻找的过程中却不断受到Scrunts的攻击,Scrunts因此也可以说是一切阻止灵感实现的社会和现实因素了。Syamalan自己在剧中扮演了Vick,一个正在为未来忧心忡忡的年轻人,渴望写一本有关于世界文化的书,大厦里的成员似乎就是这本书的缩影,韩国人,南美人,印度人,而Vick对于自己未来的担心,实际上也是Shyamalan对于自己事业的担忧。这不仅是Vick一个人的焦虑,也是Cleveland和大厦里的众人的问题,失去妻儿的Cleveland,终年待在房间里看电视听广播的老先生,只锻炼半边身体的古怪青年,常年待在厕所里的男人,只擅长填字游戏的父子,听上去都是一无是处的人,却在这个故事里在迷惘之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而一开始告诉Cleveland各人的角色的影评家最终被证明是错的,并且死在了Scrunts的爪里~~~这也可以说是Shymaland的一个决定,决定用自己的意愿而不是外界的声音来决定他故事里的人物,而最后,他当然成功了,由他安排的角色是正确的,Story回到了家。
    韩国女人在电影里喊过一句话——现在,是相信一个故事的时候了。当时某只想的是,难道到了熄灯的时间?说到底,这就像面对面的镜子一样,故事里套着故事。

    这并不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Shyamaland在紧张的气氛中制造了不少的笑料,包括某些十分幼稚的,匪夷所思的情节。相比于王子与公主,永远不变的爱情童话,这个拷问自我,并且最后获得胜利的故事,应该更适合做当代的床头故事吧。可惜,尽管在票房上不算失败,但这部电影也遭到了美国影评界的批评,并且声称Syamaland应当放弃自编自导这样的习惯,而去拍别人写的剧本。关于这一点,我想影评人是没有看懂这个故事是吗?Vick既然已经不怕死亡面对自己的命运,Syamaland对于自己的故事恐怕也有了坚持,那些影评人也好,票房也好,可以走开了。我想电影的精彩程度对于Syamaland来说还是其次的,他这次不想取悦任何人,只是想讨好自己吧,人人都有这样的时候。而我么,还是很钟意这个故事的。当然Bryce Dallas Howard的奇异的美貌也给电影加了不少分,这位Howard大导演的女儿长着一张非常引人注目的面孔,正对了我的胃口。现在标准美女已经不吃香了,Howard小姐前途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