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萨勒姆的女巫 The Crucible(2014)

简介:

    故事发生在1692年的美国,一个名为萨勒姆的小镇之中,在这里生活着一群思想单纯,甚至有些愚昧的村民们。阿比盖尔(萨曼莎·科利 Samantha Colley 饰)是牧师的外甥女,她爱上了名为普罗克托的男人,然而,普罗克托已经有家室了,这段感情在普罗克托的妻子伊丽莎白发现之 后,迅速走向了破灭。 阿比盖尔失败的恋情在小镇里传开了,她遭到了同伴们的嘲笑和奚落,愤怒和羞愧中,阿比盖尔在森林里举行了诅咒仪式,诅咒伊丽莎白。这场仪式被刚好经过的帕里斯牧师给看到了,虽然没有看清究竟是谁在举行仪式,但是村子里存在女巫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整个小镇陷入了恐慌之中……

演员:



影评:

  1. 从King’s College 看完The Crucible回到家里已经是晚上两点,躺在床上却久久不能入睡,弥漫在心头的是说不出的压抑和纠结,就像当年看《叫魂》时一样,几度停下深深呼吸,却还是不能摆脱胸口憋闷的窒息感。我想,我是一定要写些什么了。 【他】 Richard Armitage扮演的John Proctor是全剧的灵魂人物,他是马萨诸塞州的一个普通农民,正直善良笃信基督,有个端庄又有些无趣的妻子,三个健康听话的儿子,一间房子、几块地。他是如此普通,甚至还犯了那个“是男人都会犯的错”——在妻子流产后抑郁低落拒他千里之外的时候心灵出轨和家里美丽的女仆Abby有过一段小暧昧。 就是这个最普通的人,源自这个最常见的罪,在Abby的嫉妒、牧师的怀恨、邻居的私心、村民的无知、法官的傲慢……在一系列由人类最本色的缺点和最原始的欲望狂潮的推动下,成为了整部剧矛盾的爆发点,他想要为妻子和朋友讨回清白,却被控为与恶魔为伍的巫师,最后悲愤的喊出上帝已死的控诉,将自己的生命献祭给了心中的上帝。 RA在采访中说,这是一个他一直在等待的角色,在学校的时候他就曾经参演过这部戏剧,当时他就隐约知道这是一个他这一生之中一定要扮演的角色。在演出之前,他开车去了塞勒姆,亲自踏上那片土地去找寻和体会当时的疯狂与绝望。 RA的演出相当精彩,他面对Abby时既羞愧又无畏的表情,他面对妻子时欲说又止的腔调,他面对牧师时几欲失控的怒吼,他面对法官时歇斯底里的控诉……我跟随着他掩面哭泣,跟随着他愤懑不已,跟随着他难以呼吸。当他最后瞪着几乎血红的双眼绝望的仰天嘶吼“because this is my name!”的时候,我的眼泪不受控制的涌出,心底却是交织着绝望和解脱的矛盾体验:他死的这样不甘却又决绝。 始作俑者已经消失了,错误却还在继续,因为傲慢和自私是那样深深的存在在人性里。指控的、围观的、行刑的、判决的,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满了鲜血,当我们端坐着默立着看着那些可能的事不关己的不公和荒唐降临在这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凶手和下一个受害者。 【她】 Abby是剧里的另一个灵魂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讲,她甚至是真正在塞勒姆兴风作浪的女巫。但是在某些时候,我对她甚至是同情和理解的。 她的父母早早离世,养育她的舅舅对她缺乏关心,她要去农民的家里做女仆才能养活自己。在众多端庄无趣的清教徒女性中,她是那样美丽和果决的一个姑娘。 然后她遇到了这个男人——她的男雇主,朴实却充满了阳刚之美的John Proctor。他是聪慧的,告诉她那些被宗教蒙蔽的道理,他是正直的,看穿了她舅舅通过教会敛财的行径。 他的妻子因为丧子之痛疏远他、冷落他。他们在同一个屋檐下朝夕相处,她听得到他靠近她时沉重慌乱的呼吸,她嗅得到他隐忍又诱惑的气味。 然后忽然间,她就被他的妻子赶出了家门。她见不到他,听不到他的消息。她想他想的快要入了魔,她在午夜的森林起舞,求女奴提图芭为她许个愿望:请把John Proctor赐予我吧,让他的妻子离开。 她们被发现了,原本一场姑娘们单相思的愚蠢聚会变成了可怕的巫术团体,一切都走向失控,她忽然发现,这是个借机将John Proctor抢到手的好机会。为什么不呢?她已经被心底对他的无法抑制的渴望烧成了魔。 若是她一直都像最初和John Proctor重逢时的样子,委委屈屈的跟他说give me a soft word,John。我会为她叹一句君生我未生,我甚至会默默的为她无望的爱情和欲望祈祷,但是Abby,她终究是堕落了。一双手,沾满了无辜的血。一条路,走到了背井离乡堕入烟花地的无望尽头。 【他们】 The Crucible勾画的是一幅精妙绝伦的群像。 在看The Crucible之前的一天晚上,组会正好请来了在英国广受好评的舞台剧Tiger Country的编剧Nina,交谈中,她对我们说,我觉得,真正的演绎是角色融入到演员的骨头里。 在The Crucible的舞台上,我看到的是一群将角色融入骨血的演员,他们和观众近在咫尺,却仿佛处在一个遥远的空间和时间。他们就是目睹和经历了当年塞勒姆事件的当事人,他们的世界是个燃烧着地狱业火的熔炉,每一个人都不能浴火重生。 【那时候】 13世纪的时候英国就有关于对施行巫术的惩罚,从十四世纪到十五世纪中期有50,000到80,000人被判为巫师而处决,其中80%是女人。在中世纪的欧洲,烧死女巫是最常见的行刑方式,后来在新英格兰,又开始流行绞死。 在塞勒姆的事件之前,马萨诸塞州已经有80多人因为巫术被指控。1692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塞勒姆一个牧师的女儿和侄女——9岁的女孩Betty和11岁的女孩Abigail Williams突然得了一种怪病——她们时而昏睡、时而尖叫、时而抽搐。不久,与她们平素形影不离的7个女孩相继出现了同样的症状。医生们束手无策,大家开始怀疑是巫术作祟。 最早的三个被指控的对象是一个黑人女奴,一个流浪的乞丐,一个生病的老年妇女。到了1692年5月,已经大约有200多人被指控使用巫术罪……塞勒姆的故事广为流传,不消仔细搜寻就能获得大量细节。 可笑的是,正如人类千百年历史印证的,当弱者拥有了生杀予夺的权利的时候,他们常常会将伤害加诸在比自己更加弱小的人身上。 去年慕名去选修王奇生老师的课程时,他给我们推荐的第一本书就是孔飞力先生的《叫魂》。《叫魂》中所刻画的乾隆年间人们因为相信流浪汉、游僧通过剪人发辫而实行妖术的事例和塞勒姆多么相像,书中数次将塞勒姆事件、叫魂事件和后来的文//革相互比较映衬。是啊,塞勒姆、叫魂案、麦卡锡主义、文////革……历史一次又一次的重演,只是在不断提醒我们,要自省,要理智。 因为比鬼神更可怕的,从来都是人心。 ———————————————————————————————————我是节操开始止不住的往下掉的分界线—————————————————————— 扩展小广播: 【学术向】:《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真心是本好书,只是看过了总是免不了会想些什么,想多了又觉得没有答案,于是人生就会变得越加苦恼。链接: 如想加重窒息感,敬请维基百科或在知乎和果壳稍稍浏览如下关键词: 1.塞勒姆审巫案 2.麦卡锡主义 3.文/革 4.斯坦福监狱实验&路西法效应5.米尔格拉姆实验 【文艺向】:The Crucible只会在中国香港上映,中国国家大剧院曾经多次上演中文版的《塞勒姆的女巫》,演员们的表演也颇受好评,我在网上看了一些,蛮好的,就是有一点,听到小姑娘用中文喊:“你喝了血,你喝了血”瞬间就有被不良字幕击中的感觉,翻译过的语言,还是有点怪啊。网络上可以搜到各个国外艺术学院演出炼狱的视频,william theatre的就不错。此外,国家地理频道、探索频道历史频道都出有名为Salem Witch Hunt的纪录片。 【娱乐向】:1996年,The Crucible这个关于塞勒姆的故事被搬上大屏幕,由有着神一样演技的奥斯卡三冠男神 Daniel Day-Lewis和超级大美女Winona Ryder主演,电影不仅沿用了原来的戏剧名字THE CRUCIBLE,简直就是把剧场版原封不动的搬到了大荧幕上,视觉效果却较剧场版更好,也更容易使得观众带入感情,在此郑重郑重推荐下。Somehow,大陆采用了一个极其脑残的翻译:激情岁月,或许是这个原因,在百度网盘里这个片子被认定为含有色//情/反//动因素,然后就各种难以找到资源。链接: 美国WGN-AMERICA台在前年出品了美剧《塞勒姆》,在塞勒姆审巫案的历史基础上做了大幅度的改编,走暗黑魔幻路线。像楼主这样一个喜好重口味的弱智青年,肯定不是单纯出于学术目的看这个剧了(喂,你说看美剧是为了学术有人信吗?)。当年看Nikita被男主角夏恩维斯特先生迷得五迷三道,然后就追随他的脚步到了《塞勒姆》。这个剧真的相当小众,但是还蛮不错的,有爱情、有阴谋,也有黑巫术,虽说稍微有点重口味,但是反应各个女主角黑化的过程还是蛮精彩的,编剧也着力探讨了不少人性中黑暗的东西以及每个人生活在世上的身不由己与矛盾坚持。同样推荐一下。 反映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电影《死亡实验》(德国,后有美国翻拍版),纪录片:沉默的愤怒:斯坦福监狱实验 Quiet Rage: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1992) 韩国影片《熔炉》 丹麦影片《狩猎》 【花痴向】:啊呀啊呀啊呀,好鸡冻好鸡冻,终于可以开始明目张胆的花痴RA了。话说托着在《霍比特人》系列里扮演又有悲惨身世又有高贵出身又有过人美貌超高武力值只是长得有点矮的矮人王子索林橡木盾(俗称大舅),RA终于算是红了。虽说距离卷福法鲨那种当红炸子鸡一般的状态还有差距,但是也蛮不错了。 时光回转到RA接拍《霍比特人》之前,然后再回转到他接拍《军情五处》之前,2004年他拍了BBC的一部剧,那也是楼主真正开始喜欢上他的时候。这部剧就是楼主的心头之宝,BBC良心出品(此处奏乐,当当当当当当)——《南方与北方》,关于这个剧就不详细写了,因为此处的花痴气氛不符合这部剧端庄美好又伴着淡淡的哀伤和隽永的回味的格调,而且我已经忍不住专门给它写了影评,估计以后还会忍不住专门给它写篇文章的。 话说成为某个演员的粉丝的路上有一个关键的所谓路人转粉的时刻,拿最近我身边众多妹子的花痴对象李佩佩来说,很多人对他的路人转粉时刻就是他在霍比特人1的惊天动地帅出宇宙新高度的18秒镜头里。我对RA的转粉时刻就发生在他在《南方与北方》出场的第一个镜头里。 RA在《南方与北方》里扮演的桑顿先生简直就是和Mr. Darcy一样满足了宇宙中所有女性的良趣味恶趣味,不管是喜欢凝重历史剧的女孩子还是喜欢纠结爱情戏的小姑娘,都能在桑顿先生身上找到自己的花痴点。另外,BBC的剧质量真的不是吹的,从演员表演到布景再到台词都可谓无懈可击,配乐更是温婉大气美到不得了。所谓韩剧归来不看国剧,日剧归来不看韩剧,美剧归来不看日剧,英剧归来不看美剧这话虽然有点偏激,也是有一些道理滴。 哎呀我还是好鸡冻……(喂,你够了!)话说那天看到小报消息说RA和李佩佩走的很近,一起逛街吃饭走亲访友各种出双入对穿情侣装戴情侣饰物登堂入室的,很有搅基的嫌疑,面对小报这样肆无忌惮的造谣诋毁我的两位男神,我真的——好!!开!!心!!哦!!(话说他俩身高加起来都要四米了吧……)理智点讲(楼主你都要六十岁了还不该理智么)喜欢一个演员以欣赏和支持他的作品为主,对于人家的私生活是应该不窥探不评价的。 但是我就是默默的觉着……佩佩这样一枚可爱的美丽的男纸,当真就只有RA能够配的起嘛……就算不是真的,希望他们成为一对好基友不行么,这年头,泡什么女神都不如搅基红的快啊,缺爷潮爷,锤哥基妹还有最无节操的一美法鲨不是都在前面摆着呢么?希望二位成为福&华/锤&基/一美&法鲨(E&C)/盾&冬之后的第五对高颜值无节操好基友!么么哒~~(星星眼*-*) 题外话,1996年TheCrucible的预告片里有句很经典的话:心底想要的,会不择手段的争取,要不到的,会想办法毁灭。这不正是腐女的心吗?男神我得不到,那任何女人都不要得到。男神和男神,你们相爱吧……人心果然可怕,嫉妒果然可怕。

  2. 最近几年看过的戏里面,给我震动最大的,还是米勒的《萨勒姆的女巫》!上次看的NT Live版吧,后面真的有点浑身颤抖——也是影院里有点冷…… 我觉得这个戏应该把萨特的《死无葬身之地》这名字拿过来才对!萨特的剧里,游击队员之死还是充满荣耀与尊严的。而女巫这剧里,普罗克托等人致死都背着骂名。在我们这里,猎巫运动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文革再临真不是一句谶语,而是几乎必然的现实。当各种概念、大词笼罩在每个人上空,要你站队,要你坦白,要你举报“邪恶”时,其实我们只要像剧里的男主角普罗克托一样去想想:作为一个人,该怎么看怎么做?你是相信自己日日接触对邻居的了解?还是相信教会、学者、大官告诉你,他们一直在为魔鬼服务?你会坚守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价值观,还是接受一份让你安全脱身却置他人于不顾的协议?人类的希望之光,一定是建立在善良和理解的基础上,而不是偏见和仇恨!

    可惜的是,到了现实中,依然会像剧中一样:义人被当做魔鬼,真正的魔鬼披着道貌岸然甚至圣洁的外衣肆意横行。

    混淆了黑白真假,失去了自己的声音,生活在恐惧与困惑之中。这是我感到的,对我们这里最可怕的警示和预言!

    PS,一直想为这个剧好好写点东西,但太在意有时反而很难下笔!以后希望有时间能把本文改成一个真正的剧评。

  3. 一群红卫兵小将在某个心怀鬼胎的小姑娘的唆使下(再次证明小孩子都是魔鬼啊again> <),借愚昧而自私的大人之手大开杀戒,有人为了保命有人为了复仇最后所有的人都疯狂了。信任和真理在愚昧的社会不堪一击。原来文革哪里都有哎,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同样入围oliver,今年得奖的桥景胜在故事切口小、短、精,还有马强叔叔一双水汪汪楚楚可怜的眼睛。美美的大舅不要气馁哦,你也是棒棒哒~~
  4. 最近读哈罗德·布鲁姆的《剧作家与戏剧》,被里边对萧伯纳和米勒的讽刺笑到拍桌。先是说萧伯纳“如今只有那些剧本前的序言还会有人读一读”,只是靠着“艺高人胆大,才救活了《圣女贞德》”;继而又说阿瑟·米勒的作品搬上舞台都是好戏,文本本身却都难以猝读,例如与《圣女贞德》颇多呼应的《萨勒姆的女巫》,虽然前者十分注重道德教化,但妙处在于萧伯纳独有的反讽与机智,但米勒身上“根本不具备这一文学素质”23333

    布鲁姆固然是过于尖刻,但尖刻之余也不是全无道理。这促使我去思考在观剧过程中感到的一些割裂之处来自哪里——当然,米勒真正的天赋确实不在于语言,而在于表现痛苦,这仍是一部足够深刻和引发共鸣的好剧。

    米勒说《萨勒姆的女巫》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所本,但马萨诸塞猎巫案真实历史中的普克托60岁,艾比盖尔12岁。米勒修改了其中这两人的年龄,并演绎出普克托和艾比盖尔之间的婚外情,这下不仅为艾比盖尔作为召唤巫术的少女首领找到了“嫉妒”与“复仇”的驱动力,更为普克托设计了两难的道德困境——要么承认女巫的存在来换取自己和妻子的安全,要么承认和艾比盖尔的“奸情”,来证明她只是出于复仇心而不是什么无名力量作祟——在两难困境的无限折磨中,米勒给这个有道德瑕疵但不失质朴的农民指了一条决绝的出路,那就是死亡的“悲剧性胜利”。

    米勒在史实之外创造出了一种感情,却用收着写的方法,只把它作为一个引子。

    据说在米勒手稿中发现的一些修改之处,就包括对普克托和艾比盖尔的情感交流,进行了不少删节,从而把笔力集中在普克托自己的挣扎上。在老维克剧院这版复排中,多走先锋路线的导演雅艾尔·法伯(Yaël Farber)也放弃了其他风格化的表达,而采用了十分朴素的现实主义手法。遵照剧本,普克托和艾比盖尔的同台交流并不多,已经意识到自己出轨错误的普克托在面对艾比盖尔暧昧的言行时,也没有再多分给什么温柔的眼神,但是普克托的扮演者理查德·阿米蒂奇(Richard Armitage)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的一种味道:“Samantha Colley(艾比盖尔的饰演者)总是用同一种洗发水洗头,让我完全熟悉了这种味道。” 却完全可以想象演出现场萦绕在两个人之间欲说还休、莫可名状的氛围。

    普克托最终还是从当众承认婚外恋情的羞耻感和认罪苟活的羞耻感中挣扎出来了,他在完全有意识的情况下,撕毁认罪书,推动了自己的生死门。这是作为清教徒的普克托寻找自我灵魂的努力,而非一桩性丑闻的脱罪过程;这是米勒从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通人身上创造出的悲剧神话。

    这么看来《萨勒姆的女巫》和《圣女贞德》之间确实具有某种相似性。有的人在普克托/贞德身上看到人性的伟大,有的人从始作俑者/审判者/“帮凶”民众等等更多人身上看到的是人性之恶。这恰恰也是两部杰作中存在的内在的割裂和矛盾,也是这个世界里天差地别的绝望。普克托光芒万丈,让人觉得人性的光辉可以照亮前方,但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在人类不同历史时期都能找到类似对应的故事,似乎又确信无疑地告诉我们仍在黑暗中毫无进步,一个悲剧英雄除了拯救自我的灵魂,无补于世——这或许也是米勒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理想的困境。

    发于微信公号:新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