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格斗女孩 Kriegerin(2012)

格斗女孩 Kriegerin(2012)

又名: Combat Girls

导演: David Wnendt

编剧: David Wnendt

主演: Alina Levshin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上映日期: 2012-01-19(德国)

片长: 103分钟 IMDb: tt1890373 豆瓣评分:6.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20岁的玛丽莎(艾琳娜·莱辛 Alina Levshin 饰)是一个愤世嫉俗、特立独行的德国女孩,平日里他与一群新纳粹伙伴聚在一起,仇恨一切异族、外国人、警察乃至所有看不顺眼的人。破败的家庭让她很难体会到温暖,而充斥着性、暴力、酒精的团体却让她有着强烈归属感。可是,在于来自阿富汗的少年拉索(Sayed Ahmad 饰)三番五次的接触中,玛丽莎充满愤怒的心悄悄发生了转变。与此同时,年仅14岁的丝雯嘉(婕拉·海斯 Jella Haase 饰)进入叛逆期,正试图从乖乖女变成一个挑战一切禁忌的个性少女,她加入了玛丽莎所在的团体,与这个酷劲十足的前辈共同经历着人生最重要的蜕变……

演员:



影评:

  1.     记得在柏林住青年旅馆的时候,碰到过一群也来旅游的高中生。那会德语p的只会打招呼,同屋有俩澳大利亚姑娘正好gap year混来欧洲,晚上拉我下楼和那群高中生一起喝杯东西。

        其中一个女孩儿英语挺好,所以和我聊天。那俩澳洲妹子毫无不适感的和其他人混去玩儿了。

        那德国姑娘叫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当她知道我不是和她一样的高中生,而是已经大学毕业了的时候,很开心的给我钱让我帮忙买杯酒。她还未成年。然后我们就聊了很多敏感的话题。她想知道文(和谐)革,我想知道纳粹。

        我记得她当初和我说,我们的确做过这些事,可是现在我们知道是不对的。我们不应该以任何理由杀人。其实德国也是受害者,我们只是跟随了一个叫希特勒的人,被煽火起来的。。。二战我们也没少死人。希特勒不是德国人。我们德国人是不喜欢打仗的,因为打仗要死人。你知道希特勒当年考维也纳的学校想学美术没录取么?所以他就出来煽风点火了。。。如果放到今天,即使再来一个希特勒,我们也不会被煽动了。因为我们很懒,打仗?别闹了,还是在家看看电视吧。打仗给我们带来太多伤害了。反正打仗了我们(指了下同行的男生)是不愿意去死的。我们爱好和平。

        然后她跟我说这个问题其实德国人不愿意谈论。是在揭伤疤。


        次日,澳洲俩菇凉走了,那群高中生也走了。那个女孩儿问我要facebook,然后我跟她解释说,我来自大陆,没有。。。她给我留了email,然后旅途中我弄丢了,就没有然后了。
        同日,我在东柏林2月阴冷的天气里面戴了口罩,当街被一个德国妇女拦下,用很凶的口气噼里啪啦说了一堆,我没听懂,让她说慢点。然后我懂了,她问我德国的空气这么差么?你为什么要戴口罩。
        因为,我冷,而且我感冒了。
        然后她就走掉了。


        以上,德国人的爱国是很显而易见的。那高中生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我们其实不是这样的人,你们别误会我们都是纳粹。。。而那位中年妇女觉得戴口罩就是嫌弃空气不好,是对她祖国的侮辱。
        当爱国情绪膨胀到一定的高度,就变成了极端。

        排外这事儿吧,哪儿都有。关键的不是谁排斥谁,永恒的定律永远是利益拥有者,排斥前来分摊的那一部分。国内最典型的就是地域主义。谁都没有错,谁都有自己的立场。

        然而战争过去了,活着回来的人,有些和女主角一样,人性最终战胜了所谓的信仰,杀人就是不对的。而更多人还是抱有那份信仰。

        那次回来的飞机上,碰到俩德雷斯顿留学的姑娘。
        她们说德雷斯顿刚刚新纳粹游行过。全城戒备。学校关照他们所有这些外国学生留宿舍别出去,直升机都开来了。
        但,不是新纳粹打外国人,而是新纳粹和反纳粹两拨人干上了。
        据说东德经常出这事儿。。。之前只打男的不打女的,然后男的聪明了,出门拉个姑娘一起,结果就 一起被打。

        我周围没有见过被打的。在德国我也没见过新纳粹。唯一一次见到,是在所谓的音乐之都维也纳。
        那种全民的冷漠,远比片中那一小撮极端青年来得彻底。
        当我当街被人吐痰然后骂的时候,我德语不好,但我还听得懂脏话,没有一个路人停下来阻拦。当我一个人走在街上,接受那么高的回头率,眼神里面透露的是:你这黄种人怎么混来我们这里了?

        我们的确在抢占他们的资源。大批留学生的进入占了德国人的位子。如果我们是德国人,我们是不是也会在年少无知的时候,和主角一样用如此极端的方式捍卫自己所谓的利益保卫自己的国家?

        这一切不得而知了。
        德国在二战这事儿上的认错态度,一向是很诚恳的。勃兰登堡门边儿上就有纪念死难犹太人的。可,犯了的错,不是那一辈人死了就清了。这事儿上,没有人是赢家。
        

  2. 看了前面几位观影者朋友的评论,有的觉得这是反应“新纳粹”题材的电影,但是在反应新纳粹题材时比较单薄等的评论。

    我倒反而觉得虽然导演很年轻,但是却非常深层次得反应了现在德国面对的很多社会问题。

    因为我在德国读书的因素,很多场景现象是能感同身受的,我来尝试重新解读下这部电影。

    问题1:德国是个民众高度参与political activity的国家
    一方面来说,高度的参与的确促使了Democracy的成长和发育等等好处,但是却因为相对高度的自由,年青人在报纸上能看见各种批判式的言论和无休止的批判中成长,如果父母没有引导好的话就特别容易出现问题。

    在剧中的体现:A.丝雯嘉后爸要求她当场抽完1包烟的时候一边看报纸一边顺便说的那句“难怪你会撒谎,这个社会都在撒谎。”
    B.剧中开头就说,“在一个 Demokratie中谁都能参与,你,我,酒鬼,瘾君子。。黑人,连初中都毕业不了的人”。可见这个社会人人都欲望参与进political activity。其实导演想发起的是这个人类很原始,从罗马帝国开始就不断得被讨论和争议的问题:

    人人都参与的Demokratie真的这么好吗?真的没有缺点吗?真的不会掉进Sackgasse吗?

    C.丝雯嘉前后的变化,去拜访他小男朋友父亲的时候说“nicht so politisch.(不是对XX很过敏).”他等了下说了句“Ich bin Marxist”。但是等到丝雯嘉入了伙有了图案后回到家和后父吵架时就开始满口“Politische Aussage”。导演的功力在这运用得不像个年轻人,而更像个炉火纯青的反思者,反思的问题其实又回到了B的那个矛盾。

     

    问题2:德国的家庭问题
    德国家庭重组率和单亲率都很高。(剧中两位女主都有明显的家庭问题)
    现在青春期前后(14-22岁,即剧中的两位女主角的年龄)的父母(德国目前的中年人)开始,德国人的家庭生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30-40年前的他们年轻时先后经历了“美国化(Amerikanisierung)”,两德统一对整个社会结构性变化的事件。过去传统的男人做工女人照顾孩子做家庭妇女的结构彻底被打破了。

    现在德国的老年人们仍然是老式传统的那一批,如果问一些老奶奶的话,你就会发现,她们从来没有正式工作过,他们对于婚姻,非婚生育等话题仍然还持有较为保守的看法。有些老人甚至还无法接受他们的儿女们离婚了的事实。但是这些老年人他们本身有不少的童年经历了二战,而在青壮年时期则处于德国战后恢复的黄金时期(这也是这代德国妇女仍然可以不用工作的原因),而这个时期德国内部对于二战,Nazi,对于很多敏感性的politisch问题都保持缄默(这也是为什么那知名的一跪发生在70年代,而不是马上发生在战后),只是努力发奋的工作。而他们对于自己的子女往往是保持包容和缄默的态度,所以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儿女突然在一个被颠覆的社会中离婚,非婚生等问题后,往往也只是默默惋惜(女主外公对女主妈妈的行为比较少),但是却不能插手干预(补充a:和中国非常不同。补充b: Knaller Frau第一季中女主和她男朋友搭父母的车,他们俩在车上就XX了,但是父母却仍然无视继续开车,其实讽刺的就是这个问题。)

    而现在为人父母的这代中年人自己当初就因为管理不好自己的状况(剧中丝雯嘉的母亲在抽烟时说别像她一样过早怀孕),怎么又能使自己的孩子们信服呢。

    问题2小结:

    对于社会结构的影响往往不止1-2代人,前几代人对社会的辐射作用仍然会保持和延续。

    德国现在面临的社会问题,中国在不久的未来也会有不少遇到,过去问题的出现会保持在50年左右(比如工业和环境的困境),但是现在这个时间差却在越来越拉进(比如现在德国人面临的Risiko im Alter arm即老人越来越穷的问题,中国可能在未来10-20年就会显现得很明显。)

     

     问题3:德国真的是还是不是一个多元包容的国家呢?
    这个问题,其实是这位导演在这部电影反复反复地拷问德国人自己的地方。去年Merkel还发表过关于这方面的讲话,大致是关于“德国多元化宣告失败”。

    德国虽然在战后一直反思并且定位自己是欧洲的德国,而不是“德国的欧洲”,这样将自己定位于中等实力国家,是德国人自己为了防止自己被人再次操控而兴起成危害其他国家,最后却还是伤害自己的反复困境和循环而这样将自己的国家定位的。

    但是德国人虽然在军事上和politik上是个矮子,但是却因为经济上的在欧洲和世界的作用,愿意变成个human right卫士的形象,所以它接受过越战后的越南难民(片中首部那些新Nazi在火车上对越南人狂吼的原因。)后来又有中东的难民,又有阿富汗的难民等等。但是这些人来到德国后却因为经济等种种原因可能一辈子别说融入德国社会了,恐怕不少连德语都说不好。

    导演暗指的其实是德国人自己的彷徨,一方面经济没有了快速增长,一方面还要保持卫士形象,再一方面等他们真的来到了德国,德国人做好了准备了吗?愿意让他们融入了吗?

    讽刺性的例子就是那个阿富汗男孩的房屋女管理员的夹杂着德语完全用德语语式说出来的英语,基本反应了在这个国家英语的流通度。



    以上,一个长长的评论,希望能够帮助到对德国比较陌生的朋友。
    最后总结,这部电影了得。
  3. 如果是以变态的程度来衡量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那么德国电影一定会拔得头筹。与我们熟悉的日本人的变态相比,德国人在此方面更显内敛、深刻也更具目的性,如果多些耐心,你会感受到其中的美。而日本人,变态的实在太直接、太无良也太残忍,就像个心甘情愿并微笑着吃屎的漂亮姑娘。
  4. 人物的设置、家庭社会环境的处理包括暴力本身描写并非多么特别特立独行,实则走的还是一贯的路线。影片值得肯定的是作为初执导筒的David Wnendt,从题材编写到拍摄呈现的状态都没有采用过度平庸的手法,其中还是不乏令人扼腕的瞬间。

    作为一个略显弱势状态的年轻人组成的边缘化团体,其实在每个国家、社会、种族都存在,他们的源头和归因以及发展和终了都是视听化不错的素材,本片给出了一个还算有水准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