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少女日记 The Diary of a Teenage Girl(2015)

简介:

    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讲述15岁少女Minnie因陷入与妈妈的男友Monroe秘恋,而逐渐迷失自我的故事。

演员:



影评:

  1.       20岁之前,每次看这种美国teenage影片,都无法理解主角歇斯底里的生活方式到底在追求什么、到底想宣泄什么。同样是teenager,为什么外国人就这么爱作?

          当然,电影呈现出来的只是一种艺术形式,实际生活中的国外青少年大多数还是在平凡健康的环境中长大,国内也同样有不少不负责任的父母和支离破碎的家庭。电影只是把每个人青春期都曾有过的叛逆与迷茫放大化,把“熊孩子们”看似微不足道的心思用猎奇与重口味包装起来,送给那些安全度过青春期的adult,作为迟到的成人礼。

          因此,青少年题材的电影,追忆也好,反思也罢,从来都是拍给成年人看的。也只有长大成人后,才能体会到像Minnie一样的少女或少年在不停追寻“被爱”过程中的挣扎与苦痛。

          心理学家称青春期为“心理断乳期”,个体要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保护和对父母的依恋,成长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然而,青少年短时间内无法适应这种“独立”,就导致“孤独”情绪的产生。

          Minnie以为尽快变成大人就能摆脱这种孤独感,就会有人来爱,就能得到她一直梦寐以求的拥抱和亲吻,可以弥补她缺失的父爱以及母亲对她的疏远。

          她总是张着小鹿斑比一样的大眼睛,仰视着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期望他们能低头施舍她一点温暖。不管这个人是她妈妈的男友,还是酒吧角落里吸食大麻的拉拉,只要有人需要她,little Minnie就愿意投入她全部的热情。她近乎疯狂地渴望触摸与性爱,用这种方式体会“被爱”。

          但是,很快她就发现,这些人和她一样脆弱。

          帅气多金的同龄男孩,看似不羁,却被Minnie表现出来的热情吓坏。

          Monroe纠结于一事无成的人生,在迷幻药的作用下躲在她的怀里痛哭,Minnie在这种情况下终于听到了那句“I love you”,但却完全没有想象中的狂喜。她好像突然揭开了真实人生的一角,那短暂的一瞥,不知道为什么让她不再对大人的世界那么向往。

          而当她转而去依赖温柔的同性,却发现这个人也不过是想利用她换些零花钱。那些承诺屁都不是,Tabatha只不过是一个外表很酷、内里却早已腐败的瘾君子。

          在Minnie觉得自己一无所有时,却意外收到了来自偶像的回信。原来真正cool的大人并不屑于他人给予的爱,而是热衷于自己的世界与梦想,为自己活着。

          最终,当Minnie意识到她一直想要成为的母亲事实上都不能照顾好自己,甚至离开男人就没法生存时——她真正长大了,拥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明确了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回到影片当初,Minnie 对着镜子里自己还没发育完全的裸体想着:“我想比现在年长,我感到非常孤独,我多么希望有一个人能全心全意地爱我,爱到如果我死了他也活不下去的程度。”

          我亲爱的少女,永远也不会有这样一个人出现的。从你出生开始,你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朋友、爱人……不论主动,还是被动,他们最终都会离你而去,顺便也带走他们当时给予你的那些爱。而真正的长大成人,就是在失去这些爱之后,依然能够独自走下去。

          因为,还有你,可以爱自己。

          不想从女权主义的角度来理解这部电影,因为影片中最让我感到共鸣的还是一个少女内心的成长历程。当国人还在《我的少女时代》里追忆青春,看着屏幕里那些被编剧美化数倍的少男少女们的爱情故事,拿出纸巾拭去脸上自欺欺人的泪水时,美国的青春电影早就掀开观众结痂的伤口,让你正视血淋淋的成长之痛。

          不讨喜,但真实。不舒服,却有效。

          傻笑少了,反思就多了。




  2. (以下可能含剧透)

    1. 漫画小说

    本片改编自同名漫画小说,作者Phoebe Gloekner(1960-),美国漫画家、插画家、小说家,像女主一样15、6岁开始画漫画,也就是本片的背景时间1976年。当时她认识了一名漫画家(母亲男友),从此打开了美国地下漫画Underground Comix的大门,并深受Twisted Sisters等作品的影响。本片中的女主Minnie就买了一本Twisted Sisters,封面是坐在马桶上的女人。美国地下漫画多与sex、drug、暴力有关,不过Phoebe的女性视角画作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就像这部小说,勇敢、真实又柔软。

    她的许多作品带有半自传性质,她15岁时就和自己母亲男友发生亲密关系,之后对自己的心理治疗师坦白了,结果对方过于震惊的反应让她沉默很久,直到2002年才以此为题材创作出来这本漫画小说。她书的主题常引争议,在一些地区因为被认为与pedophilia相关而被禁。不过导演非常喜欢这部小说,8年前就找到作者,希望能买下改编版权,被拒了好几次以后终于获得同意。其实在她之前有三位导演都有过这个想法,但都被拒。

    Phoebe还客串了本片,就在母亲发现Minnie的录音日记后,在酒吧让Monroe娶女儿,Minnie气得离开时,镜头里有位抽烟女性,就是她。

    Phoebe表示本片的创作过程是导演Marielle Heller主导的。




    2. 导演+编剧Marielle Heller

    Marielle Heller(1979-)曾是一名演员,和本片母亲演员Kristen Wiig共同出演过《百战天虫》(MacGruber, 2002),当时导演正是她后来的老公Jorma Taccone(The Lonely Island成员、前SNL编剧)。Wiig姐也是她最早定下来的演员。

    本片为她的导演处女作。

    片中女主演演员Bel Powley今年23岁。导演在采访中表示,她并非要通过电影肯定或否定Lolita或者pedophilia,而是想真实地反映一个少女初次探索sexuality和love时的感受,让其他人知道少女是怎么想的,让少女知道其实有人也是这么想的,而不是自己坏掉了、只有自己有这种奇怪的想法。导演在读小说时(28岁),就在想自己怎么没有早点儿读到。而且她认为很少有电影讲这个话题,《毕业生》《美国派》这些都是拍给少男的,而不是少女。Minnie这个角色虽然好像在很多人看来不知羞耻,但她在导演心中是勇敢的女英雄形象。而且更棒的是,经过一段迷惘后,Minnie在结尾终于明白了外界对她的需要并不一定是爱,自己的价值也不一定通过满足外界的需要来体现,以及自爱的重要性。

    虽然wiig姐演的母亲是个配角,但导演认为Minnie和Monroe的关系,其实都是为了反映她和母亲的关系。Minnie缺少母亲的关怀和爱抚,所以很缺爱和关注;不像其他青春期少女的哭闹,她反抗母亲的方式是去找Monroe。

    电影在美国最终评级是R级(17岁以下在监护陪伴下观看),导演表示正合她意,之前非常担心定位NC-17(17岁及以下禁止观看)。不过,在英国被定为18岁以下禁止观看,导演有些失望,希望英国少女们偷偷看。




    3. Patty Hearst Trial

    除了日记变成录音形式以外,电影和原著的另一点区别在放大了Patty Hearst审判在电影中的作用。书中只是简单地提到这个现实中的事件。

    1974年2月,一位19岁的富家千金Patty Hearst被美国左翼激进组织SLA绑架。Hearst家族是报业巨头,现旗下有包括COSMO、嘉人、芭莎、Elle等多个品牌;Patty的祖父正是《公民凯恩》的原型。SLA绑架Patty是为了博得广泛关注。结果2个月之后,Patty持枪协助抢劫银行,公开支持SLA,并且成为后者宣传册上的代言人。1975年9月FBI逮捕了她,在庭审上,她声称自己受到虐待和洗脑,一开始被判35年,但当时的卡特总统宣布减刑至不到两年。后来2001年克林顿赦免了她的罪行。出狱后,她又恢复了之前的生活,她现在的名媛女儿还是Gossip Girl里Queen S的原型。

    本片中,Patty Hearst事件是用来类比主线剧情的。比如Minnie一开始诧异:什么样的人会爱上绑架她的人?但之后就与母亲男友、一个成年人Monroe发生不伦恋;母亲觉得Patty就是一个受害者,这和她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从小富足,但后来离家,落差较大;而Monroe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不确定(Patty是否是受害者)”。导演自己的看法是:如果自己都不觉得是受害者,别人也不能直接认定她就是。任何人都可能以各种方式经历这种情况,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出最理智的决策。

    另一方面,影片利用对Patty的审判,来引发人们的思考,到底是谁应该对Minnie负责——Minnie?母亲?还是Monroe?现实中的Patty既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服了刑,又因SLA对她的操纵而获得了减刑。




    4. Sundance Labs

    圣丹斯协会(Sundance Institute)是由知名奥斯卡获奖导演、演员Robert Redford于1981年创立的非盈利组织。圣丹斯国际电影节是最有名的独立电影节之一,许多新锐导演都将其视作进军好莱坞执导大制作的跳板。而圣丹斯的Labs项目就类似短期培训项目,旨在帮助挑选出的独立电影创作者(Fellow)完成作品。比如Screenwriters Lab只接受新人的申请,内容是为期5天的workshop;Directors Lab没有公开申请,只有通过邀请,而且每届只选8名Fellow。

    导演Marielle Heller于2012年被选为Screenwriting和Directing的Fellow,带着本片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Lab,作为新人,她从中获得了许多帮助。比如剧本的改善;她还提到当时对电影开场有过专题研讨,从《少女日记》的开头可以看得出她获得了不少启发。




    5. 学校

    上课场景是在加州阿拉米达一所中学拍摄的。其实鉴于本片表达的主题不被学校认可,剧组只能在没有学生的夜间进行拍摄,从窗外打光,照得像白天一样亮。




    6. 歌曲

    由于本片设定,大部分都是六七十年代的热单,比如The Rose garden的《Next Plane to London》、Heart的《Dreamboat Annie》、T.Rex的《Precious Star》、The Stooges(海报上的Iggy Pop)的《Down On the Street》。

    除此之外,还有两首新曲,都是导演的兄弟Nate Heller写的,包括好听的《Dreamsong》。




    7. 洛基恐怖秀

    女主和闺蜜一起去看午夜场电影,在外面遇到两个Drag Queen,其中一个是旧金山电影人Joshua Grannell,当然本人现实中就是异装癖。

    她们看的电影是《洛基恐怖秀》(Th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 1975),刚放映时并没有那么轰动,在一年后(本片中的1976年)午夜场放映后,突然名声大噪,成为美国最有名的cult电影。它的粉丝喜欢盛装前往,并跟随片中的台词和情节进行模仿和互动,整个影院非常热闹,直到现在都一直如此。




    8. 真爱如血

    女主母亲男友的扮演者Alexander Skarsgård,和女主继父演员Christopher Meloni,都出演美剧《真爱如血》(True Blood)的吸血鬼。

    E大Alexander Skarsgård的父亲也是一名演员,1973年主演过一部瑞典电影《Anita》,女主也是生活在70年代的16岁问题少女,而且据说电影有个别名《Anita:From a teenage girl's diary》。




    Source
    IMDB: The Diary of a Teenage Girl
    screenprism.com Q&A
    stamps.umich.edu Interview
    tcj.com Interview
    npr.com Interview
    interviewmagazine.com Interview
    slate.com Interview
    NDNF Interview
    sundance.org Introduction

  3. 好久没有这么认真的看过一部电影了,还是蛮庆幸自己可以找到这么一部好电影的。

    都说少女情怀总是诗,这位少女的心中却是除了性爱和充满情色意味的漫画之外就再没有什么别的了。

    她的生活中缺少父亲这么一个角色,小小的家里目光所及只有自己的母亲。向往着自己的母亲便希望成为像她一般放荡不羁的女人,但是她没有她那么美。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少女,她阴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有一个朋友。她还有些胖,时不时为其而自卑。

    自卑而又迷茫,少女迫不及待地渴望着成熟,于是从性爱下手,从母亲的男朋友下手,献出了她的第一次。

    大概心理上的空虚与迷茫可以用性爱来填满吧,至少少女是这么觉得的,可是生活毕竟不是性交,心不是阴道,理想也不是丁丁。

    背着母亲与母亲的男友各种缠绵,时不时还和学校里的男生打上几炮,甚至扮做妓女在酒馆里寻欢作乐,但她一直认为自己深爱着母亲的男友。

    直到和母亲的男友一起嗑药,男人在药物所导致的混乱之下对自己说出我爱你,她突然发现自己其实并不爱他,他说出来了,她也就不想要了。

    于是抗拒,于是逃离。她不爱他,他不过是她迷茫时候被消耗的物品罢了,就如同在她母亲那里一样。

    只是他也不一定就深深爱着她。

    心中的空虚再次被曝光,原本日日夜夜占据脑海的情情爱爱到头来都是自己的想象。

    在她要放手的时候,事情因自己的录音日记而在母亲处败露,被逼的离家出走,与自己的女友过着糜烂的生活,充斥着酒精,毒品,还有性爱。

    在终于意识到被女友卖了之后回到家中与母亲和好如初之后故事就来到了结尾。

    女主找到了自己的生活,她终于明白自己与母亲是不一样的,与母亲不同,她的生活里男人并非是必需品,她有自己的理想,她不需要依赖男人而活。

    所以这部电影除开青春的迷茫之外,大概还意外的提到了女权,虽然也只有一点,但是体现在这对母女身上的两代人之间不同的观念就对其有所表达。不过我见识太浅,就不发表什么意见了。

    看到最后被这个胖胖的女生迷住了,尽管她不算漂亮,然而她大眼睛里的忧郁与迷茫还有面对情人时的娇俏与固执却为她增添了许多分性感与妩媚,使得她在某几个瞬间突然从十五岁的少女蜕变为成熟的女人。也难怪母亲的男友会爱上她,当然还有她年轻的身体。

    看到最后突然觉得,空虚与迷惑并不会仅存在于几个固定的年龄,每个人一生能找到自己的意义的时刻大概分布在不同的时间点,也有些人说不定根本就不会有那个时刻,于是他们开始学会适应,并渐渐习惯了迷茫,最后则乐于沉醉于其中。

    毕竟每个年代,都有空虚的大脑与空虚的身体,当它们成对出现时,就会沦为女主的母亲,或是母亲的男友,亦或是除了女主之外的所有人。迷茫,挣扎,却不自知;自以为快活,却不过是在下坠,永远触不到底。

    最后再说几句,BGM很棒,电影的色调就像老电影中的一般温暖。

  4.  温馨提示:这部电影包含大量裸露镜头。电影背景设置在充满嬉皮色彩的70年代,酒精、大麻、致幻剂是推动情节的重要元素;同时情节涉及青少年与成人“禁忌の恋”。不适合看到接吻镜头捂眼的乖宝宝,以及三观过正的道德战士。
    这部电影去年(2015)8月就在北美上映。因为不是轰轰烈烈的大片,国内的关注度并不热烈。然而浏览英国《卫报》(The Guardian)电影专栏,影评人不约而同为这部小众的电影作下肯定的评价:

    “每一个细节都真实的深入观看者的骨髓,这部电影呈现给我们影院鲜有的故事:记录一个少女的性成熟历程。”(LeslieFelperin)

    一句话概述《一个少女的成长日记》(The Diary of A Teenage Girl 以下简称‘日记’)的故事:一个不那么自信的15岁少女Minnie“引诱”妈妈的男朋友Monroe做了成年人才做的事情。

    听起来似乎错综复杂,之后的延伸却既不是青少女怨恨男人夺走自己的贞洁,进而演变为狡猾少女与恋童癖的对错之辨;也不是女儿与母亲上演争夺男人的母女之争。而是能够引起观者共鸣与启迪,关于一个女孩心路成长的故事。

    Minnie是一个肚子上有些小肉,体型正常,却总认为自己太胖的15岁少女。她爱画些小清新,用抽象线条组成的插画,并且渴望长大后成为一名艺术家。她有一个习惯,将自己的想法、生活中的故事录在磁带中,并将它们藏在床下隐蔽的纸箱中。

    影片开端,趁着妈妈外出的机会。Minnie看着自己仰慕已久妈妈的男朋友 Monroe, 对他说: “I want you to fuck me”

    Minnie经历了人生重要的第一次后回到家中,穿着鲜艳橘色长裙的妈妈窝在沙发了,慵懒地啜饮一杯威士忌,和二女儿聚精观看电视里的节目。 Minnie溜回房间,在磁带中录下:“我刚才有了第一次性经历,我想我现在是一个成年人了。”背景中响着门外电视节目的杂音。

    在公交车上,Minnie拿出录音器。无视周围人的存在,大声地说:我现在脑子里想的全是性。Monroe又高又壮,他有一双肌肉线条分明的大腿,以及充满男子气概的胸膛。至于我自己, 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人,但是我的确感觉有些东西变了,或许是气场吧, 而且好像别人也注意到了。

    对于中国的女孩们,性是羞于表达的话题,甚至连成年女性也会在提起与性相关的话题时羞得面红耳赤。意识到这一点,和天真的姐妹聊天时,我总爱刻意提起这样的话题,当女孩子们变得尴尬却一副若有所思的标签,便暗爽着又“带坏”一个好姑娘。

    女孩为什么要羞于自己的本能呢。这即是关于两性,也是不以脑海里突然窜出那些“色色”的想法感到耻辱。尽管“性成熟”“两性关系”“探索自己的身体”这些字眼似乎充满肉欲。探索它们的过程却结合自我认知、与人相处、情绪控制等复杂的机制。

    社会对你说好姑娘一定要遵从四德,保护好自己,认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于是好姑娘把自己关在亮晶晶的玻璃房,到了该走出玻璃房的时候,无知的少女被卖了还帮着坏人数钱。

    回到电影。当Minnie的妈妈突然回家,Monroe慌张地结束调情,宠溺的抱住面前妩媚的来人。被抛下的Minnie睁着慌张地大眼,若有所思的看着这一幕。下一个镜头,她光着身子站在镜子面前,丧气的摸了摸自己不大的胸部,捏捏肚子上松散的肉。她的心理旁白说到:如果没有人爱你,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没有人关注你,没有人抚摸你。我希望自己的年龄更大一些,我好寂寞。 我觉得自己的心脏下系着一个铁块,当我移动,当风吹过,它就会牵扯着我的心摆动。 我希望有一个人能疯狂地爱我到,如果我消失他会去死。

    电影往后发展, Minnie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让Monroe爱上她。当他们吃下迷幻剂,幻觉灌满狭小空间。 Monroe 仿佛看到世界末日, 脆弱地抱着 Minnie, 蜷缩得像个孩子,不停地对她说“我爱你”。Minnie 无言,没有喜悦、没有感动,没有欲望。趁着他洗澡的空隙,Minnie逃走。

    这时我想到Pink一首老歌 F**king Perfect 的 MV,胖胖的女孩不满自己的样子,节食、自残,因为不满自己甚至企图结束自己的生命。MV里的女孩没有死,却因为重获生命正视自己。她与Minnie一样喜爱绘画,在MV结尾她开展了自己的画展,并且邂逅一生挚爱。

    Pink MV的结局很完满。在我看来,少女日记更加真实。我总说最理想的爱情一定充满激情,那种感觉是恨不得把对方撕裂。就像 Minnie说的 “如果我消失,他会去死”。但事实上,我们不过是需要在别人的关注中寻找存在感。当你以为自己很爱一个人的时候,大多数是爱上了自己脑臆想中爱情的感觉。

    《日记》除了主线剧情,还堆积着细碎的故事。Minnie新世界的大门被打开,兴奋而热烈地体验新奇。她爱Monroe,但是Monroe不是她唯一的男人。她勾搭上班上的小帅哥。后者是那种金发碧眼,一看就是受尽女生喜爱的类型。

    小帅哥就像大多数青少年男孩子(或许也包括成年人?),一副自作聪明的故作姿态,潜台词或许是‘看我不占尽你的便宜’。但是情节并非像小帅哥设想地发展。 Minnie对自己身体以及性的理解,超过男孩。到最后,男孩成了被占便宜的那一个,他这样对 Minnie 说:“ 你太热情了,让我感到害怕。”

    Minnie也曾踏入同性恋情,与大胆帅气的金发女孩逃离现实世界,在酒精、毒品、不分昼夜的派对和摇滚乐中度过一段放肆的生活。尽管看过原著的网友评论这段故事在原著中要黑暗得多,最终 Minnie还是回到现实世界的怀抱。

    电影的结尾,Minnie与很久不见的Monroe相遇。她在海滩上摆卖自己创作的插画,Monroe的目光像是灌入强力502。Minnie送给他一幅画,对他说再见。

    我总嫌近年的美国电影,或许是因为英雄片的热潮太盛,而自己实在不爱它们。《日记》却百分之百排上我的最爱列表。它就像在叙述我的心事,或者说每一个女孩都曾有过的回忆?

    要说我在电影里看到了什么,是女孩不应畏惧本能的欲望,不应温顺服从毫无依据的规则。更关键的是,在歇斯底里地渴望被爱之前,学会爱自己。

    这不是鸡汤中随便说说的“爱自己”。爱自己是,尽管身体、性格、思想、才能有瑕疵,却不掩饰它们、渴望成为别人。

    比如我曾整个夏天把自己包裹得只剩一双眼睛,虽然成效不小,但是基因决定我永远达不到范冰冰的牛奶皮肤。意识到这一点后,夏天变得更可爱了。我让阳光放肆的填满肌肤绒毛的每一个空隙,并收获了好看的小麦肤色。英国小男友总会抱着我的手,一脸大写的羡慕“babe,your skin so tan! Can we swap?”

    每个人都应该试着爱上自己的不完美,爱上它们后会惊喜的发现曾经的烦恼竟然是让自己与众不同的小性感。

    电影的最后最后,Minnie与妈妈在装饰复古的酒吧听音乐。妈妈穿着精致长裙,妆容精致魅惑。

    Minnie突然意识到:我一直以为自己想变得和妈妈一模一样,但是她觉得自己需要一个男人才能快乐起来,而我自己就能使自己快乐。或许快乐从来不是关于被爱。

    如果你正单身,拼了命的想要找个人爱自己;或者你正挣扎在一个黑洞般抽取能量的关系,爱情或友情,我推荐看这部电影。虽说它叫一个“少女”的日记却值得每个年龄的女性(以及男性)观看。

    对了,英国把它的观影权限设成18+(实在搞不懂)。电影里虽有裸露身体的镜头,但是毫无色欲。现在网上有资源,为什么不看?!

    文:Scarlette

    (喜欢此文欢迎扫描楼下二维码,关注博主微信Wild Chicken。尽管更新不定时,但一定是原创好文,see u there soon!)
    <图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