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绝恋 Jude(1996)

简介:

    裘德(克里斯托弗·埃克莱斯顿 Christopher Eccleston饰)在农村长大,一心要用知识改变命运,考取大学成为了他的奋斗目标。但是,年少的欲望却让他与当地一个姑娘发生了关系,大学梦也随之破碎。

演员:



影评:

  1. 人生最大的悲剧是什么?是少年丧父,中年丧偶,老来丧子?是爱而不得,还是有生必有死?
    从古希腊的悲剧开始,我们就被告知:“人类的悲剧在于企望美好的生活而不得不走向它的反面,在于不想作恶而又不得不作恶,在于极端惧怕死亡而又不得不坠入死亡的深渊。”
    这种“不得不”是社会影响的?是他人造成的?还是命运决定的?抑或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裘德从小就有一个很高远的理想:他要去上大学,他要成为一个教授。
    虽然他后来只能成为一个石匠,他也偏偏要作那一个会讲拉丁文的石匠。
    裘德同样勇敢的追求爱情。
    虽然因为年少的欲望,他娶了一个他不爱的女人。
    虽然他爱的恰好又是他的表妹——别人的妻子。但是哪怕不要婚姻,他们也要在一起。
    就是这样的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好青年,却总是离他想要成为的那个人一步之遥。
    他离开家乡来到他崇仰的大学城,他看着那些走来的戴着学位帽的人,他心里拼命的说:我要成为其中的一个。
    但是他一直没有成为这样的人。
    他爱淑,因为她的独立、她的反叛、她的思想和心灵。他们不顾各自的丈夫和妻子,不顾宗教和法律,勇敢的相爱。多么的难能可贵,又是多么的欢欣鼓舞。但恰恰是因为她让他爱上的这些优点让她不愿意隐瞒他们没有结婚的事实,他们只能失掉工作,四处流浪。虽然他硬要说:我们比这个世界上的任何夫妻都像夫妻,但他们到底不是夫妻。
    他也爱他的孩子们,他想做一个好父亲。但是他的儿子也想要做一个好儿子,一个杀掉自己来替父母减轻负担的好孩子。
    我们怎么样才能成为我们想成为的那个人?我不知道。
    但是我知道当我们不是我们想要成为的那个人时,悲剧就产生了。
    如果裘德就是那个只想着打石头、杀猪、找个女人结婚的乡下人,就只是那个他本来就是的那个人,也许就不会有这个悲剧了。
    哈代的小说比电影绝望多了。他的绝望在于裘德其实就要成为他想成为的那个人了,但是也就永远只是就要了。
    所以,“文字叫人死”。
    思想叫人死。
  2. (芷宁写于2008年7月14日)
       改编自托马斯·哈代著作的影视作品,总能让人产生再次细品原著精华的欲望,如《马斯特桥市长》,几周前,电影频道于深夜原声影院重播了拍摄于12年前的英国影片《无名的裘德(Jude)》(有的中文译名居然将其译为《绝恋》,真害人昏厥),此次的午夜重温令那种渴望重读的感觉再次袭来,即便看过多遍,也难抑再读一次的冲动,而且每次品到的滋味都有那么点不同,也难以说清究竟哪一次最得真谛。
       因为片长问题,而原著又是一部时间跨度较长的作品,故而在改编时明显略掉了很多内容,叙述重点也有了稍许的差别和偏移,比如删掉了一些有关裘德学术理想的段落,不过这些删节无伤影片的整体效果,反而增强了观影的流畅感和充沛感。总的来说,该片叙事清晰,架构直观,氛围悲悯,表演细腻,以致于人物脉络和境况心态都被描摹拿捏得合情合理且严丝合缝,整个观影过程虽比阅读原著来的轻松,但演员们精湛而到位的表演,哈代笔下裘德命运的起伏兜转,以及彼时英伦风貌的原味再现,都让观者内心深处沉痛而酸楚了起来。
       哈代善于通过对人物在不同时段、不同地点的经历的详述,来尽现命运的千山万水、生活的坎坷泥沼和社会的沉疴弊端,如《无名的裘德》就分为多个以地名命名的篇章(在马里格林、在基督寺、在梅尔彻斯特、在沙斯托、在奥尔德布里克汉及其他地方和重返基督寺)。看哈代的作品,一定要了解并浸入那个时代的特征,否则难以体会这位诚挚而伟大作家的心怀,他关注的是大时代里小人物百转千回的命运,曾这样评价过他的著作——“无不闪现出时代与个体命运的纠结,具有历史的纵深感和深远感。”还曾这样评价他的《马斯特桥市长》——“在叙事中体现了‘性格即命运’和‘幸福不过是一段偶然的插曲’的感悟。”
       哈代的主人公们通常命运多舛,客观上说是因彼时的社会和家庭环境所致,就主观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性格起了决定因素,而这些性格也多由环境和经历造成,如《无名的裘德》,倘若裘德(克勒斯托弗·埃克里斯顿饰演)不是一个从小就失去双亲、敏感而孤苦的乡村学徒工,也从没接受过儿时恩师费乐生的有关进入基督寺(暗指牛津)才能成为真正有用的人的强烈教诲,倘若他不是一个聪明而勤奋的人,在劳作之余,执着的自学,倘若他不曾拥有理想和希望,并和求索学识、力求上进的人生目标无缘的话,那么,他大可以像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农夫一样,安于和屠夫的女儿阿尔贝拉的婚姻,也安于在乡村田野间度过一生……
       不幸的是,这一切都只是倘若,裘德有头脑,爱学好思、刻苦自修,并渴望获得认可,虽在血气方刚时,因经不住阿尔贝拉的引诱而结婚,但他心中永远存留着一份对心灵之爱的渴求,所以在大学城遇到聪慧美丽且同样有理想的苏(凯特·温斯莱特饰演)时,他那颗干涸的心灵复苏了。然而,彼时的世俗容不下裘德的学业理想和灵魂之爱,虽然他能流利地用拉丁文背诵经典,但也只能谋得一份石匠的工作,边打工边学习,虽不断申请进入大学,但始终未能如愿。
       向往自由的苏是裘德的表妹,身为继承父业的圣像工艺师和受过师范教育的人,苏是彼时知识女性的代表,她所面临的境况并不比裘德好,且在性格上,苏比裘德更多了一份敏锐和激进。他们的爱属于禁忌之恋,不被世间和宗教认可,当饱经煎熬的两人终于在一起,决定共同应对时,一切似已暗示了他们悲剧性的结局,他们势必为昂贵的理想和禁忌的爱情付出高昂而惨痛的代价。
       雨夜的无家可归,让内向而敏感的小裘德(裘德和阿尔贝拉所生)不明白,既然大人们嫌孩子多,为什么还要生,接着,小裘德杀死了同父异母的妹妹和弟弟(苏和裘德所生),并自缢身亡,这个惨剧来的空前而残忍,那三具童稚的小生命和脖子上的淤痕令人触目惊心,苏那几乎疯掉的哭喊声也让人撕心裂肺……
       片中有个场景被营造十分富有寓意,当裘德和苏厌倦了躲避世俗和颠沛流离的生活,最终仍旧选择带着三个孩子回大学城并在返回之日看到浩大而庄重的毕业游行时,裘德的眼神中充满了向往和失落,心情更是五味杂陈,这些年来,除了身边多了几张吃饭的小嘴之外,他依旧徒劳地徘徊在煌煌学府之外。
       不同于早就看透了这个世道,不再积极求索的恩师费乐生,这次,坚持理想的裘德再次回到了基督寺,试图再次边打工边求学,当屡屡求职无门的他终于获得了一份职业,当他和苏欢笑着跑回旅店想把好消息告诉孩子们时,他们的轨迹也终于荡到了谷底……雪地里,三个排列着的小棺材击碎了苏的心,深陷惨剧的她终于将自由和理想这一切曾经向往的东西连同孩子们一起掩埋,也最终向命运和教会屈服,离开了深爱的裘德……
       该片演员在领悟、拿捏、塑造人物方面做得十分出色,不论克勒斯托弗·埃克里斯顿的壮志难酬的裘德,还是凯特·温斯莱特的苏。苏是温斯莱特因《泰坦尼克号》而走红全球之前的角色,演绎难度要比露丝大很多,她却十分优异地塑造了这个心理和情感都十分繁复的书中人。当这位具有独立人格和思想、蔑视世俗束缚的倔强女子最终选择向命运屈服时,籍由温斯莱特的眼神和面部表情,人们领会了那份心境的悲凉和那份痛苦的嵌入骨髓。
       袭德的人生仿佛英国19世纪后半叶乡村青年求学历程的缩影,彼时的乡村教育正在逐渐普及,出现了一批拥有知识的青年劳作者,他们迫切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地位,然而在彼时尚不成气候、尚不具备格局的大环境里,这类诉求只能是徒劳的挣扎,只能如同风中的尘埃,就像影片伊始,少年裘德于田野上去喂偷吃庄稼的乌鸦一样,那么不合乎“约定俗成”,那么“不合时宜”。当发现他举动的农夫咆哮着赶跑他,并咒骂他违背农作规律的愚蠢时,裘德仓皇逃跑了,那个远去的小身影仿佛一代人远去的被世间所拒绝的奋斗人生,至于今人如何从中汲取真谛和教训,只能完全看个人的造化了。
  3.     裘德的表妹并不是不接受婚姻的,她不能接受的是爱情和婚姻如何结合。因为她个性太独立,怀疑一切,所以她对裘德说我是不会因为一张契约爱你的。她爱他是出于她对他的最纯粹的不加杂质的爱。这些杂质来自于社会的制度和世俗的道德。她想超越这些东西独立的存在,结果只是悲剧。既然她不相信契约的爱情,为什么不为了爱情去屈服,个人内心的矛盾导致了生活和命运的悲剧。
         可是裘德的表妹刚强、坚毅地屹立在哪儿,充满了人格魅力,让人钦佩。她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被世人所欣赏。这样的美丽是以幸福的生活为代价,是以年幼小孩的生命为代价。她对裘德说是他的孩子害死了她的孩子,其实不然,是她害死了她的孩子。在不适应她的思想存在的社会里,她否认他们的婚姻,实际上否认了孩子的存在,这些孩子不能合法的存在。
        古希腊的悲剧早就揭示了悲剧最终是个人性格与思想的悲剧。个人始终不能对抗整个社会,要么做出牺牲,成为先行者,成为变革的力量;要么郁郁而终,被社会抛弃,永远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4.    理想的灵魂不容于时代,只能领受时代给人的悲哀。
       这是一个书生的爱情。
       但可能很少的人敢于从肺腑里喊出来:“我们比世上的任何夫妻更像夫妻!”。

       很喜欢这部电影,使我学习坚韧。

       但多年后,才明白也该惋惜JUDE的无力。

       爱从来就不会完全自由,如果秩序是无往不在的枷锁,理性是生存得以可能的要义,那么人的感性必须受排挤。这或是悲剧的宿命,却是JUDE不信的。我们所理解的爱的实现是“要活在一起”才是爱,超越一切就是为了能够与爱厮守,也就是JUDE执意追寻的那种,想要看到苏,想要得到苏,为了苏他愿意辗转于许多城市,让理想于现实中找到可以栖息的天地。或许悲剧的存在就在于此---我们善于为爱找到万千种坚持的理由,却不善于为爱找到绿野仙踪似的途径;我们拥有感性的火热,但却不足把心炼铄为金。

      看这电影,是一次悲情的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