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浪微博还没有今天这么火但已经比较火的时候,三星连同新浪还有北上的彭浩翔,三方达成了一个合作计划,即后来的“4+1”计划。像《指甲刀人魔》等四部短片就是现在大行其道的“微电影”,而那部长片就是几乎已经被人遗忘的《醉后一夜》。从《醉后一夜》打出片名到结尾字幕都可以看出,影片属于仓促打包上映,完全不在正常合理的宣传周期上。 表面上,这部电影只是一个广告植入的附属产品,只不过刚好做成了长片。实际上,就电影的角度来分析,《醉后一夜》又是彭浩翔作品的一段插曲。有些人就这么解释道,《醉后一夜》不过是张志明来到北京后,中途生出的某一段恋情。这段情感不需要浪费太多的时间、金钱甚至是精力,他只需要有足够多的、用来麻醉自己的酒精。 我们当然无从解释为什么是港男配内地女的设置,就像港灿导演也无从解释,为什么所有北京派出所都是在四合院里面。放在电影里面,没有什么比这个疑问和感慨来得更为讽刺了。或许在这点上,它完全暴露了《醉后一夜》是建立在虚假的幻象之上。就像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观众看不出他有任何必要是香港人,可他偏偏设置成了香港人,还要对着同伴飚上几句粤语。无论怎么个北上捞金,港人始终表现得像外地来客,他们缺乏对一个城市的足够认知,缺少耐心和发现的眼光(虽说内地导演同样忽视着现实真相),正因如此,他们才会第一时间去盯上夜店,自诩文化精英,潮人主流。 《醉后一夜》是一部散发着腐朽、空虚和绝望的片子,却不会予人任何的警醒或触动。首先,两个人的故事本就是一片空白,他们断片后丧失了任何记忆,完全依靠别人的述说来重建昨夜的风流快活,不断插叙、闪回。这个时候,所谓的上帝全能视角就出现了,两个人好像都想起来什么,但其实什么也记不起来。其次,香港导演对北京的想象依然没有走出《不再让你孤单》等合拍烂片的河流,在他们看来,北京只有CDB,只有三里屯village,再不然就是无数用来把妹和自我放纵的夜店。尽管用卫星地图标出所谓的夜店地标,甚至用上了13号线地铁和雕刻时光,然而,这些并没有让《醉后一夜》多出哪怕是一丁点的亲和力,一点都没有。同时,片中的主人公依然活得极其透明,不食人间烟火,只需应付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剩下的就是把妹和等着有货送上门。 很多人看得出,《醉后一夜》在学《宿醉》,然而是学不到家的那种。《宿醉》有一个明确的事件和行为动机(婚前单身派对),也有对人物性格的必要交代,甚至包括24小时的时间限制。可在《醉后一夜》里,电影一上来就说两个人已经断片失忆了,之后就一盘散沙,走哪忘哪。事实上,纯粹靠酒精怎么可能断得如此厉害,没听说过烂醉如泥么?《宿醉》里面好歹是用上了致幻剂,在内地就只能成为不能说的秘密了。 此外,即便《醉后一夜》还放了青蛙甚至羊驼(你还记得泰森家的老虎吗?),好像多了亲和的异趣,但仔细一想,这些无外乎停留在网络流行语的程度上,跟某些狂用hold住的大片翻译并无差别。电影还存在大量的硬伤,像张静初说余文乐看过短信,事实上他根本没看过;两个人跑去工地,实际上他们只到了三楼;白毛被关在车后备箱,一整天没人发现,这更加不可以理解。很多零碎的线索,到后面也就不了了之了(包括余文乐说给张静初一个家)。即便很多人会被张静初的话语给打动,然而,对方和电影给出的答案无非是自欺欺人的谎言,停留在噪舌上,全然是一片虚假的美梦浮华。 最后,当然就是传说中的道德、价值观和思想导向问题——即便电影没有必要承担相应的职责,很多电影甚至是反人类或者说反道德。因为类似原因,很多人透过《春娇与志明》看清了彭浩翔的真面目,他已经不是有没有小聪明的问题,而是真不要脸,希望充当“被爱过的人渣”。《醉后一夜》也有相似的过程,影片收于两个人的尴尬或者说默契对视中。这对成年人来说可能只是可耻的玩笑,但对不少年轻人来说,他们大概真会幻想断片后的多彩世界?就这点而言,《醉后一夜》是极其恐怖的,没人告诉他们呕吐物也是七彩斑斓的。两个人的相遇,哪怕是结局的设置,它们都没有任何的心动可言。别说《爱在日出日落前》,哪怕是《寻找午夜之吻》,它的动机都比《醉后一夜》来得纯粹和朴实。在我看来,《醉后一夜》并没有真正的关于年轻人和普通人的情感困境,至多,它只是呈现出碎片化的、空虚浮躁的东西罢了。如果光就这点而言,它倒是像极了当下微电影们的特征,不愧是一个娘胎生的。【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