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史已起過一百年,但作為「第七藝術」(The Seventh Art) 的電影仍是相對年輕。早期電影發展主要集中於歐洲地區,當中孕育出不勝枚舉的藝術家,隨著機遇及戰火的催迫,而遷移美國,造就了今時今日荷里活的電影「霸權」。在英國出世的差利,出身於演藝家庭,但家境貧困,聽說有如狄更斯小說式的童年 (Oliver Twist 乎?)。曾當過多種散工的差利,最出色的當然是舞台演出。於1912年隨著當時參與的劇團 Fred Karno Company 到美國巡迴演出,他的喜劇演出受到電影公司 Keystone Studios 賞識,受聘作電影演員,差利當時只有二十四歲。
這次介紹的三齣短片,在差利的演藝生涯中擔當重要的角色。《謀生之路》是差利的處女作。頭載高帽,蓄著八字鬍鬚的差利,著名的「流浪漢」造型還未出現,但他的喜劇感已初步成型。短短的十三分鐘,差利妝扮成有錢人的樣子招搖撞騙,卻處處碰到影片開首沒受騙的途人 (演員兼導演 Henry Lehrman) :二人傾慕同一位女子,掙取同一份記者職位。少不了的當然是 slapstick 喜劇的追逐場面,跌跌撞撞,上樓梯變「碌落」樓梯,潑水潑錯人等。上映於一百年前的二月二日,用今時今日的眼光看,是老土,但依然有它的風趣幽默。
受制於導演的剪接,差利其實頗不滿意成果,認為自己最引人發笑的場面被剪掉而心痛不已,但無損他的表演天份受到認同。因為第二部拍攝的短片《馬貝兒的困境》中,據說因差利的表現太精彩,連導演 Henry Lehrman 在他出場的一幕,亦找不到下手剪接的地方,最後成為一氣呵成的一分鐘演出。而差利亦是第一次穿上「流浪漢」的造型,在差利的自傳中,他說 "I had no idea of the character. But the moment I was dressed, the clothes and the makeup made me feel the person he was. I began to know him, and by the time I walked on stage he was fully born." 。而電影其他橋段其實「熟口熟面」,穿著睡衣反鎖於走廊,誤入陌生異性房中惹起誤會;差利則成為喝醉酒的「流浪漢」,劇情上比較跑龍套。雖則差利是第一次裝扮成「流浪漢」的模樣,但影史上「流浪漢」第一次與觀眾見面的,是攝於《馬貝兒的困境》之後,卻早兩天放映的《威尼斯兒童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