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最后的木琴师 โหมโรง(2004)

最后的木琴师 โหมโรง(2004)

又名: Hom rong / The Overture

导演: Ittisoontorn Vichailak

主演: 阿奴沏·萨潘彭 Narongrit Tosa-nga

类型: 剧情 音乐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泰国

上映日期: 2004-02-06(泰国)

片长: 103分钟 IMDb: tt0415046 豆瓣评分:8.3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由于过去的失败经历,索恩(阿奴沏·萨潘彭 Anuchit Sapanpong 饰)的父亲十分反对索恩学习音乐,然而,音乐是索恩最大的梦想,他一直在背地里坚持不懈的练习着。索恩坚定的信念感染了父亲,最终,父亲决定将索恩送往专业的音乐学院深造。

演员:



影评:

  1. 电影有两段声画合一的剧情。

    第一段是老年的sorn看到儿子弹钢琴,他严肃地听了一阵,让儿子停下来。我们以为sorn生气了,作为泰国最传奇的木琴家,他儿子居然不学木琴,去买西洋乐器。但实际上,sorn是要和儿子和鸣。sorn只听了一下钢琴曲,就记住了的音律。他坐在木琴旁边,给儿子伴奏,柔和又清脆的木琴声,给钢琴的音符延伸出了更多温柔的情绪。脑海中呈现出一个强硬西洋的少年,由一位婉约的东方少女牵着手,漫步在河堤边的图像。


    儿子开始有些仓皇,现在总算放松下来。sorn也笑了。

    我也笑了,感叹,到底木琴只是为钢琴配乐的呀。

    音乐此时暂停了一阵,再起时老年sorn开始主key,

    我是担心的,木琴的按键总共不到20个,用绑了石头的棍子敲打,一次最多敲出两个音节。和88键的钢琴比,木琴音律是单薄的。

    音乐响起,sorn从高音区开始,每个音节,都用轻柔的高音,配上成串的颤音,形成像水滴敲在吊脚楼的清爽音律,儿子欣喜又雀跃地帮sorn伴奏。那个西洋的少年,此时变成跟在跳跃的东方少女身后,仍是踏着坚定地脚步,追随少女灵动、飘逸的世界。


    音乐经常拿来中西合璧,东方的导演们总想让观众觉得中西合璧是悦耳和谐的,所以会严丝合缝地设计和鸣,音律复杂,场景玄虚。大多时候让人只是感叹,哦,还有这样的。神气,奇妙。也就罢了。

    此段的中西合璧,用极其简单的音调,将西洋乐器的听者带入东方绵长细腻的音乐中,这明丽朴实的韵律,不卑不亢地勾勒出东方式的旖旎,这与西方的繁茂热切不同,但同样悦耳,不存在高低。音乐如此,文化也一样。这是我听这段音乐得出的感受。



    第二段是年轻sorn情窦初开的一场戏。


    年轻的sorn进了皇宫成为最年轻的乐师。他悄悄来到皇室的乐器室闲逛。大概sorn父亲的乐队里除了木琴,其他乐器都不如皇宫这么精良,所以sorn看到乐器室案头上摆放的其他乐器。欣喜地试手,他拿起了一把木质二胡,轻轻拉了两下,音色不错,他兴奋地想拉一首曲子。

     20岁的sorn完全奏不出二胡的绵长悠远,他自己也是玩个开心。

     此时,窗外出现了一个少女的身影。少女的脸是与任何年龄不同的,五官似乎笼罩在一层朦胧的光晕中,这光晕说不清是面色太纯净所以反光,抑或衣衫是新色所以映衬出红晕。柔和地美丽着。

      就是这样的少女,在初夏的花园,仰头轻折花枝。她出现在了sorn的视线中。sorn惊又喜,他的目光被点亮,但他不敢和少女说什么。

       他抿抿嘴唇,带着少年特有的倔强,奏起二胡,二胡音色绵软,与sorn心中从未有过的柔软相辅相成,像微风、像初露、像新嫩的树叶,这是是只属于他的表达。

       渐渐地,sorn开始用二胡描绘少女的柔美、纯真,sorn眼中笑意盈盈,嘴角挂着星子。但这一切,少女都不知。

       这时,一朵栀子花掉下树,落入水缸中,泛起层层涟漪,就像此时sorn的心情。淡淡爱恋如同早春的雨水落在地上,找不到流淌的方向。少女犹疑了一下,到底要不要摘这朵花,sorn嘴角泛起一丝狡黠,二胡的声音变得硬朗,他想说“花堪折时终须折,没待花落空折枝” 吧?


       少女最终拾起了那朵花,sorn放心地笑了,这时少女转背离开,sorn失望又不舍,二胡悠长悠长地画下了一个省略号,sorn轻笑地注视少女消失地方向。


       这段戏没有一句台词,全由音乐和表演支撑。《木琴师》音乐一贯的简单明亮,为这个初恋做了最好的注解。


    这里不得不说说年轻的sorn的扮演者,o-anuchyd。他的眼神像打了柔光一样,坚定中透着温柔,所有的情绪都由眼神的变化表现。实在是个很有戏的年轻演员。


       我之前一直以为泰国只有恐怖片,看了暹罗之恋,发现泰国还有青春片,看到《最后的木琴师》,原来泰国还有这么文艺的一面,但这种文艺是东南亚式的,拥有怎么含蓄也掩饰不了内在的热切感情,所以看上去一点都不闷。

       看来泰国电影真的有很多惊喜。
  2.        一个小男孩追逐着一只蝴蝶走入哥哥的房间,一束独特的电影光把木琴照得很美,故事开始……
        他的才气是天赐来的,不用人教就能领略木琴给他带来的力量。在他哥哥因为与别人斗琴而被别人打死第一次来考验他对木琴的忠诚。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坚持得到了父亲的支持,于是他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学艺生涯。
        就在他如日中天时候遇到了自己青年时期最大的对手——昆英!他第一次听到木琴真正的力量,但他没有战胜自己的恐惧,所以回家之后一直不敢面对自己内心的想法。但他的忠诚伙伴说了一句“我没你聪明,我惟一能做的就是抓鱼!”让他领悟到了木琴是他的惟一。一阵风吹过…他心中其实只是多了一份自信,虽然心中还是有那么一点对昆英的恐惧,但至少他能面对自己的不足,这才有可能为后来赢得与昆英的比赛做一个更充分的准备。
        随后,他顺利地被一个贵族纳为宫庭乐师,这里电影没有一个平台的问题,如果没有贵族的衬托,就不能体现与昆英斗琴的重要性。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音乐很多时候是服从于贵族的,就是在今天提倡大众音乐的时代,还是多少有这样的成分。做音乐的人们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只是为了一点尊重而默默地坚持着!
        在与昆英斗琴的时候,他也由于紧张把木琴弄坏了(所以,我们弹琴时要时刻注意保护好乐器,别老是有事儿没事儿就砸琴!),换了另一木琴后,他开始调整自己的情绪,放手去展现自己的音乐风格,曲子弹完只是和昆英打成平手。于是再一次交手:相互的挑衅和超越将木琴的意境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最后昆英因为自己没法控制情绪输掉了比赛!昆英输了比赛,但他也被其音乐造诣所折服,对他表示尊敬。
        他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来,成为国内陪受人尊重的乐师,但在儿子买回钢琴时态度一开始确实让人猜不透,但他叫停儿子的曲子而与他合作确实是影片中很精彩的部分——泰国的民族音乐与世界其他类型的音乐并不是不相容的,并不是冲突矛盾的,而最后与之冲突矛盾的却是政府的文化改革!音乐和政治有多大的关系?至少在这部电影里确实不多,让你弹琴你就不能弹琴…所有的一切矛盾最后还是以一首优扬的木琴结束,他的生命也随之而去!
        就像那个由蝴蝶引来的孩子见到那把木琴后,注定要为木琴奉献一生!


        蝴蝶引孩子入画,结合通过不同时期的片段交叉剪辑,最后又由他的身影结束,达到一个完整的故事。在电影手法是有些不足的地方,场面调度上和剪辑上都有一些不顺的地方。
        音效上却十分到位,必竟是一部音乐电影,特别是在展现主人公在表达对心上人爱意的那段:用一段简单却优美的旋律把大家带入一个美丽的展望中去,而且在电影中也没有告诉观众他们的结局,那一定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结局。这个可以从另外一位乐师那里得知“我要是女的,我早就为你疯狂了!”
        在他青年时第一次遇到自己的对手——昆英时,他不再是胜者,他明白木琴是那么有魔力的,他所有的骄傲在那一刻崩溃吧,被打击得手脚无措。但好在他还能明白木琴不是他想的那么简简单单地弹就行了。于是他陷入一种自我否定的情境中不能自拨。当他冲破自己的心理障碍后,为他的又一次飞越做了一个充分地准备。
        最后有个特别想说的话题,就是当民族乐传承和发展遇到阻碍时我们应该怎么办?我想他的表率已经替我们回答了!

  3. 神在木琴中

            东方悲伤的故事让人感动,沙恩在泰国导演伊斯宋通·维察兰的《最后的木琴师》中,遇到的是三个音乐障碍:
    1、 哥哥之死
    2、 昆英的木琴“魔音”
    3、 政府“文化管制”
    这些大概就是木琴音乐神对他的三次试探吧,此外斯科塞斯在美国的意大利区给自己蒙上三重身份。我在《古兰经》里发现“语言神”(但愿不是以物配主)。对泰国二战后的“文化管制”也是第一次听说,年老的沙恩在文化管制的执行代表:“军队”身后演奏古老的木琴,并不是坐在凳子上。曲终血溅木琴。对抗外敌好比大树抵抗暴风雨,而传统则是以文化滋养大树。这让我第一次比较明显的感觉到东方和西方的分歧。这是神不愿意看到的,他以一种力量将各种分裂团结起来。
            毕竟最强大的力量其实应是权威之中饱含仁慈。
            
            
        

    2006-5-24
  4. 《最后的木琴师》于2004年在泰国上映,娓娓道来了一代木琴大师Sorn从年幼到年老的一生。他天生喜爱演奏木琴,于此道亦是天分颇高。然而由于哥哥的死,父亲禁止他继续学习木琴,他也只能私下偷偷地练习。被爸爸发现后,爸爸终于回心转意让他继续学习。他天赋极高,年少成名后不免有些自视甚高,因此惹恼了木琴大师Khun并且惨败于他手下,从此多了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加入皇家剧院成为首席乐手后,在老师傅的开接下Sorn终于有所领悟,在一次比赛中打败了Khun。当Sorn年老时,泰国也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文化变革,试图全面模仿先进的西方文化,并因此禁止人们再进行传统的音乐娱乐。Sorn不惜以身相搏,当着军官的面演奏了一曲饱含深意的传统木琴曲,听闻的人们无不驻足欣赏。一曲毕,Sorn却是再也支持不住倒下了,作为最后的木琴师,他的精神鼓舞了无数人民。

    Sorn对于木琴的天赋与热情无疑是令人感动而震撼的。开篇那只缓缓飞入镜头的蝴蝶宛如他的灵气的化身,当蝴蝶停下羽翼温顺落到木琴之上时,仿佛也揭晓了一个早已被注定的预言——这个小男孩的一生,都将与木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之间的默契与相通注定无法因外力而分开。在往后的岁月里,他先后经历了哥哥的离世、父亲的反对、对手的大胜、炮火的洗礼以及政府高层的镇压,然而无论是如何的艰难险阻,都没有动摇过他热爱木琴的心。他真正做到了与木琴、与音乐合二为一,当悠扬动人的曲子在电影中缓缓响起时,我想听见的每一个人都会不由得被拉入这由跳动音符所构建的世界,如痴如醉。

    Sorn与Khun通过木琴的交锋同样吸引人的注意。他们一个是初出茅庐然而锋芒毕露的少年天才,一个是颇负盛名记忆超凡的沉稳老将。第一次的交锋,以Khun的绝对胜利告结。在他变化莫测的音乐里和惊人的手速中,Sorn品尝到了人生第一次惨败的滋味,并且这次比赛一直成为他心中盘旋多年的阴影。然而,在对自然的感悟中,在老师傅的开解下,在爱情的浸润下,他的木琴技艺终于有了本质上的突破。在最后的宫廷公开比赛中,他一举赢下了Khun,不仅成功消解了自己心上的阴影,还因此对于木琴之道有了更为精深玄妙的领悟。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影片后半段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的碰撞与冲突,它们所带来的火花在那段历史长河中闪耀出了迷人的光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泰国政府高层为了顺利实现“现代化”,开始积极全盘引入新式的西方文明,并且为此一位打压传统泰国文明。在电影中,泰国普通民众们的自娱自乐都被军官强硬冰冷地取缔了,甚至还因为人们的不满反抗而实施了抓捕。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对新式文化的一味推崇不禁令我想起了中国文革时期的“破四旧”,同样的对旧式习俗、文化、思想的蛮横毁灭,动摇的却是一个国家千百年来积攒而成的文化底蕴与传统根基。

    木琴象征的泰国传统文明在自我不断的修正和进化中发挥出了光辉灿烂的一面,然而时代的洪流却令古老文明置身无数人的怀疑与质疑之中。在影片末尾,Sorn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儿子带来了一架二手钢琴。Sorn要求儿子演奏钢琴,动人的音乐声响起到一半,他却也演奏起了木琴与他相和相鸣。一东方一西式,一传统一新式,各有千秋的两种乐器组合在一起演奏,却带来了最为曼妙的乐曲声。

    我想这也正是导演在荧屏中希望传达给人们的一种思考:在新型文明的攻城略地下,传统文明又该何去何从、如何自处?是否能寻找到一种方法或是某个微妙的平衡点,让两种不同的文明可以相得益彰地水乳交融,共同服务于日益进步迈向革新的文明社会?然而可惜的是,影片最后以木琴大师Sorn一曲绝响后的血溅木琴结束,我们最终没有看到木琴日后的走向究竟如何。片名《最后的木琴师》中的“最后”二字,似乎也在暗示着传统文明的式微与日渐衰落。

    电影中木琴的结局我们不得而知,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或许可以一窥泰国社会的影子。如今的泰国早已是一个现代的国家,然而泰国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如那个时代所推行的高压政策所期待的那般尽数消失。走在泰国的大街小巷,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泰式风情与悦耳清亮的古老音乐。

    又或者,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个警喻。它随时都在一旁冷眼观望、暗暗提醒着我们,在物质建设高度发展的时代,也不要忘了停下脚步,回头望望也许已被远远抛在身后的古老传统。不要让木琴成为绝唱,不要让大师的心愿最终只能常怀遗憾。这是每个看完电影的人所怀抱的期望,想来也是泰国民众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