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最后的忠臣藏 最後の忠臣蔵(2010)

最后的忠臣藏 最後の忠臣蔵(2010)

导演: 杉田成道

编剧: 田中阳造

主演: 役所广司 佐藤浩市 樱庭奈奈美 安田成美 笈田吉 山本耕史 伊武雅刀 风吹淳 田中邦卫 片岡仁左衛門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上映日期: 2010-12-18(日本)

片长: 133分钟 IMDb: tt1554522 豆瓣评分:7.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元禄忠臣藏的事迹流芳百世,在47名义士之中,寺坂吉右卫门(佐藤浩市 饰)是仅存世间的一人,他受大石内藏助(片岡仁左衛門 饰)的嘱托负责将47义士的事迹流传世间,同时肩负起照顾遗族的重任。时间飞逝,一晃16年的时光过去。在准备忠臣藏第十七回法事的途中,寺坂偶然遇见当年的盟友——讨伐吉良上野介(福本清三 饰)前夜逃亡的濑尾孙左卫门(役所広司 饰)。如今的孙左摇身变成一名古董商人,与美丽温柔的女孩可音(桜庭ななみ 饰)生活在一起。他与可音既像父女,又如恋人,而她正是孙左不惜背负骂名苟活人间的唯一理由……

演员:



影评:

  1. 作为武士道最精华部分,赤穗47浪人的事迹被日本各种传统戏剧形式演绎。但这一次,编剧池宫彰一郎做了一个小小的减法,47=48-1,而这个1的悬念,也被留在的最后才得以展现。
            
    在为主公报仇的前夜,濑尾孙左卫门被告知自己将负责照顾还未出世的幼主。报仇成功之后,另外一名武士寺坂吉右卫门负责向社会宣传此次事件以及联系上义士们的家人,接济他们的生活。除了在剧本上独辟蹊径外让人耳目一新外,片子的其他部分仍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关于音乐
    加古隆的作曲与片中“情”、“义”两条脉络配合相得益彰。在可音与孙左的对手戏中,可音对孙左的少女无知情愫以及孙左对可音父爱般的眷恋通过钢琴对“夢なれど”演奏表现得细致柔美。

    而在47浪人攻入吉良宅邸片段以及公祭47浪人片段中,“討ち入り”、“義に依りて”这两段旋律也是尽显忠义,激昂大气。其对武士精神的彰显丝毫不逊于久石让在《壬生义士传》中所谱的“ 壬生義士伝”。

    关于人物
    役所广司
    陈年老酒,越陈越有味道。“深刻”的面庞,锐利的目光,挑战内心戏出神入化。两三个表情便能勾画出人物的重重心事,将人物内心的难言之隐很“大声”地表演出来。

    樱庭奈奈美
    看的过程中,奈奈美的声音总感觉很别扭很不自然,角色限定,特意为之。说话缓慢端庄,毫无轻浮携带之意,和之前的青春校园剧完全不是一个风格。后来我才意识到,她需要表现出一个武家子弟的风度与涵养,语言就成了最频繁最直接的体现方式。别扭着说话,不自然,很费劲,但却高度还原了历史。

    佐藤浩市
    戏里面这个角色定位很现代化,做了事儿还配一个公关专员,完成后续到报道与舆论造势。并走访全国各地,抚恤家属。不管是16年前,还是16年后,总是个配角儿,戏里佐藤也自叹就像那个老去的皂角树一样无用。此片中佐藤的戏路几乎与他在《壬生义士传》中的相差无几。虽是配角,但我认为戏份已经非常多了,只有他活着,他的生,才是对死去的浪人的凸显,也才能让浪人们在历史的口碑中得到永生。

    伊武雅刀
    导演与编剧在人物结构上的安排很平衡,有了贤臣,明主自然不可或缺。之前是片冈仁左卫门饰演的大石内藏助,而现在则是大石的表兄进藤长保。像在《侠盗石川》中扮演的德川家康一样,这次伊武也同样扮演了一个老牌儿正派。从礼遇早先的“公关专员”,到后来安排可音的送亲队伍,一一体现了一个领导无微不至的关怀。贤臣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通过这些细节,让忠臣“忠”得其所,死而无憾。


    关于日本风
    片子开始之前,我很诧异,为什么放的预告片花是本•阿尔弗莱克的《城中大盗》和马特•戴蒙的《从今以后》,直到片子开始出现WB,我才意识到片子的制片方不是松竹,也不是东宝和东映,对,WB,华纳兄弟。理顺了制片方的头绪,我们就更好理解片子的美术为何如此华美精致了。

    既然是WB出品,自然就对海外市场格外重视,展现日本之美便成了指定动作。从京都枫叶小路、幽静竹林小路到茂密竹海、芦苇再到滋贺的茫茫雪山,美术都像印制浮世绘那般细致一样去琢磨每一个场景的色彩、陈设、构图。连主人公居住的房子都颇有味道,与《幽灵公主》这动画中更易实现的合掌屋形象竟无二致,足见美工对细节之追求。

    说完了美工,便是传统戏剧形式,这里对于人形净琉璃的运用在手法上堪称巧妙。一方面在竹本座的舞台上展现了这种日本特有的戏剧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初与德兵卫殉情故事的发展在舞台下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一当孙左有强烈的内心活动,便借由净琉璃的唱词来表达孙左的心语,如“错过了死期才是最大的遗憾”、“现在正是他了结自己的时刻”等。片尾更是用悠长的唱词来配合孙左对人世间最后的眷恋与回忆。

    传统服饰,自然是以可音与安田成美的和服为代表。白洁的无暇与淡紫的清雅,就像孙左卖给茶屋四郎次郎的名贵瓷瓶一样端庄可人。送亲时的“白无垢”堪称绝美。这里有必要就白无垢说两句,一方面是象征了纯洁,另一方面也象征了新娘面对未来生活中各种可能的困难的勇气,以“不怕死”的精神迎接婚后生活。片中浪人袭击时膊襟、袖口、刀柄均为白色,也是必死之心的象征。

    书法、琴艺、禅道之类的在片中的体现就不赘述了。

    关于武士道
    说到日本风,就不能不提武士道,片中也是从片头到结尾一直贯穿着武士道的方方面面。从孙左对刀具的保养可以看出来,虽变换身份,但武士之心依然不死。

    忠——从大石蛰伏一年之久为含冤的主公报仇,到孙左受“赵氏孤儿”之托抚养幼主,都是忠的具体体现。古时日本社会等级森严,阶层与阶层之间社会秩序的搭建须依赖儒家伦理纲常,忠便是最重要的基石之一,而人们对“忠”也是非常推崇。在17周年纪念的时候,众人沮丧的神情以及对47个灵位的走轨仰拍都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与敬佩,送亲队伍的逐渐庞大也是集中化的体现。物是人非后的“人走茶不凉” 远比平常日下的“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更暖人心、更有人情味。最后直到孙左自杀时都还专门穿上大石的衣服,以强调从属关系。

    义——既然是等级森严,那大石这一越级袭击之举岂不和“忠”相悖?就像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所述,钟摆效应,忠义也许不能两全,但必居其一。既有奉之大义刺杀昏聩无能、残忍暴烈的主公(比如《十三刺客》),也有为保主公恩情完成所托(比如本片)。(中井贵一在《壬生义士传》中便将日本人这种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民族性格完整地展现出来。)

    智——有勇有谋,并非一介武夫粗人一个。在袭击复仇成功后,并非急着投案自首寻死了事,而是早先就琢磨好了因连累同行家眷,而备足抚恤金令吉右卫门走遍全国一一寻遍。此举说白了,就是还没等诸位写完遗书,后事早已料理妥当。同时还令吉右卫门广而告之宣传此事,虽此事无从考证,但也显露出大石的思维长远。义举,既然是义举,就没必要默默无闻。而“领导”的继任者进藤长保也是表现出了极高的情商,人世间风光事不过金榜题名、洞房花烛而已,如果这等大事都冷冷清清,当事人必抱憾终身,张罗大队人马送亲,可谓办的周到妥帖。

    忍——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人,另一种是日本人,再没有比日本人更能忍的人了。为了完成托付,隐忍16年,放弃为世人所尊的武士身份,麻布粗衣,隐姓埋名,改头换面为“士农工商”中社会最底层的商人。即便被人以逃兵的误解所侮辱,仍委身以求苟活,只为完成这一个托付。幼主成人出嫁后便执刃自尽,可见这16年来的风风雨雨都是为了这一个嘱托。浪人们以死谢罪固然勇气可嘉,但忍辱负重与内心深处的耻感斗争更值得纪念,从这一点来看,忘我,一个客观的肉体忘却主观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忍。

    自杀——提到了日本风,提到了武士道,切腹这个自然就不容错过,片中也是在最后才展示出来。直到他决定切腹自杀,我们才明白片中孙左与大石见最后一面时那句“我已经死了,今后将改头换面”的真正含义。心已死,信念支撑,一旦使命完成,便可尽节自裁追随先主。

    而片中对切腹的描绘也是近乎提升到了纪录片的境界。分开上衣,并将衣角掖在膝下以保证倒下时倒向前方。用白纸包住胁差的刀身,右手持刀,从腹部左侧切入,拉向右侧,片中特写的吃力感强调了其痛苦程度,切完后神情尽显疲态。此时吉右卫门冲入房间,孙左却强调不需介错,导演又给我们了一个意外,因为传统的切腹是需要一个至亲或好友在完成了切腹之后用太刀一刀斩下首级,完成整个“仪式”。但此处孙左却表示无需介错,直接用胁差反手划破颈动脉,喷涌而出的鲜血溅在先主夫妇灵位上。这一段的设计也合乎了孙左在全片的内心状态,自己在16年前已经“死”了,这16年来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这个托付而活。自己的身体只是为了完成这个托付的载体,而灵魂早已在16年前追随先主而去。

    看完后,回想孙左的台词“武士的女儿不可以这样那样”、“对不起,我是武士啊”。到底什么才是武士,怎样才能称之为武士。轻生死,重然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为了主公的一句托付,可以肝脑涂地万死不辞,可以16年远离自己原有的生活,也可以16年如生父一般抚养幼主,最后骄傲地看其待字嫁人。

    然而对这些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间真情也只能用近乎于清规戒律般的武士道行为准则去克制、去压抑。当茶屋家讲明提亲之意时,孙左便意识到可音的婚期便是自己的死期,在小屋念经诵佛时给出的侧脸大逆光特写便是自己意识到死神已来临,死期临近却泰然处之。与视如己出的幼主即将阴阳相隔,怎可能毫无悲伤、了无眷恋?与茶屋家完全确定婚事后,静立在雨中的竹林小路上便是再明显不过的体现。死对他来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份感情的终结。对于一个武士而言,本来就没有什么感情可言,婚事由父母做主,妻子早逝,膝下无子,与幼主的感情便是在这世上唯一的维系。一个父亲将自己的女儿嫁人,本身便有一种欲言又止的割舍,但在此处还多了一份永别在其中。

    男女之间的爱情,也被演绎得凄美。当安田成美饰演的夕雾向孙左表白,拉开房门洞房花烛都已准备妥当时,孙左却表示自己是个武士(还有责任要去完成)而拒绝。面对等待了16年的夕雾,就这样合上心门。这不叫无情,这不叫坐怀不乱,这不叫不食人间烟火,而是死意已决,儿女情长早已置之度外。忍所不能忍,耐所不能耐。武士,从来都不是为自己而生。

    当然,这里需要严格界定,这种古风淳朴的流传下来的战国武士道和近代被政客扭曲利用的军国武士道是有本质区别的,这里讲的都是前者。

    至于什么才是武士?我觉得本片男主角役所广司在接拍的上一部《十三刺客》的结尾给出了最好的答案。“身为武士,压力很大,去做你想做的事和生活吧。”不是武士才是最好的武士。责重于泰山,死轻于鸿毛。日本人认为来到这世上就是为了担负一定的责任,完成一定的任务。

    武士,只是日本多种“职业”中的一种罢了。肉躯化尘土,永世传佳话。
  2.      三星给电影,一星给役所广司大叔,不管是在十三刺客,还是这次的忠臣藏, 古代武士的忠信义被您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心生敬意,
       其实这个故事很像中国的赵氏孤儿,同是主公罹难,门客复仇,有人死节,有人存孤,死节固然慷慨壮烈。而存孤则更难,被人误解为苟且贪生的小人,且大概终身都无以自明。
       役所广司大叔饰演的武士几乎和赵氏门客程婴一样的命运,本欲赴死,却被主公叮嘱,抚养遗孤。于是隐姓埋名,背负着可耻的骂名,匿于深山十六年,其中的艰辛隐忍可想而知。
      “作为一名武士,压力真的非常大啊,”生死都不由自己做选择,
       然而即使是作为最卑微的下层武士,他们身上流露出的沉静,信义,一诺千金,都让人深深折服,
       那种气质大概也只存在于那个时代,
       能拍出这种感觉,电影大概就算成功了一大半,
       其实片子本身还是有些不忍苛责的地方, 音乐还好,舒缓中透露淡淡的哀伤,没想到这样的剧用上钢琴配乐也似乎没有违和感。摄影美轮美奂,尽力还原那个时代的氛围。 演绎上一干老戏骨都非常让人信服,就连小公主都让我觉得是那个时代走出来的人,
       然而剧本在取舍上其实是有硬伤,情节太满,推进的方式多少显得有些笨拙,尤其是送亲的路上,以及离别的那场戏,太过啰嗦重复,反而减弱了情感的冲击力,多一点留白可能更好,
       无声胜有声,沉静的魅力往往胜过千言万语,有一处细节非常好,主仆二人,也就是武士最后在婚礼上于小公主可音无声的道别,我猜那句未说出口的唇语是祝福她一定要幸福,
       她一定猜到了
       千言万语隐忍的深情都在里面了,没有更好的告别方式了,
          
       他的使命是抚养她成人,看着她嫁一个好人家,使命完成那一刻,他作为武士存在的意义也消失了,从他背负的那天起,岂止连被污损的名节,作为人的感情,无法排遣更无法言说的寂寞也一并随之埋葬了,
      而主公的女儿曾经问过这个照顾她的男人,会不会寂寞。会不会想她,

       木偶净琉璃吟唱的:不过是梦之又梦,可怜可哀
  3. 刚刚看过主角役所广司的演的【十三刺客】以为会是同样的古装动作片。

    结果是古装言情片(古装爱情动作片的话,那就给力了:)

    役所广司是日本的正统派男星,相当于中国的濮存昕。

    第一次看他的片子是日本版的 Shall we ダンス?

    那部片子的男二号是竹中直人

    这部片子的男二号是 佐藤浩市
      像他那样的坚硬性正统派,总要有个洒落不羁的人来配他。
    忠臣藏的故事,是日本3大复仇故事之一,在日本家喻户晓。
    住在东京品川区的时候,在一个冬日的午后,陪病中的P在这个故事的重要舞台--泉岳寺--散过步。
    虽然是300年前的事情了,漫步寺内还是让人感到血光杀气。
    忠臣藏这个故事里折射了很多的江户时代的政治与文化背景。
    对这个事件的发生与处理,背后有幕府武家政权下在政治与制度上的方方面面的平衡动作。

    这里水很深不涉足了。


    片子里边的日本传统文化之美,随处可见。发现自己对这种美有一种深入骨髓的喜欢。


    非常血光的一个故事为背景的情况下,难得这部电影里有平和欢喜之美。

    如果没有最后那个结局,整篇故事是一部让人开心的喜剧。

    瀬尾孫左衛門(役所)最后的切腹自杀。让人非常遗憾。由此整部片子最后还是回到日本片常见的调调上来。

    看片时期待着寺坂吉右衛門(佐藤)急马赶来,能阻止这一愚蠢行为。结果是连介错都不让他做。

    如果 寺坂吉右衛門不是个那么想得开的人的话,估计会引起连锁切腹自杀。


    从旁观者角度来看瀬尾孫左衛門只是大石家的家臣,并没有义务参与复仇行动。

    大石作为主公死掉后的领导者,为报仇并在犯事后把事情摆平,不得已采取了事后46人切腹自杀的策略与准备。

    但没有忘记在起事之前,留下两个棋子瀬尾孫左衛門和寺坂吉右衛門处理46人的身后事。

    没有必要的牺牲,是大石想避免的。尽可能让更多的人不受事件牵连,能够幸福生活是大石的真正愿望。

    切腹是有政治与经济上的意义的。不是单纯所谓的武士大义。

    这也是大石身后获得那么多尊敬的理由。

    影片中闻之他幸存的女儿出嫁时,人人不避嫌赶来衔草报恩。

    (那个场面,是本片一大快事)

    大石是个懂世事中取舍应变的人。而孙左只是个林冲般脑子一根筋武士。

    整个事件是与幕府政权的一种博弈,高层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身为低级武士的他只能看到忠义这个层面。

    瀬尾孫左衛門在完成他的使命后,有等待着他的幸福,这也是大石所想看到的。

    而他以武士的大义,拒绝的自己和别人获得幸福的权力。不会转变思维,是他个人的悲哀。

    为任务,他能忍辱负重。为自己和爱自己的人,难道也不能打破框框转变观念吗.

    作为活下来的人,选择追随死去16年的同志在一起,还是和现世活着需要自己的亲友。他居然选择了前者。


    电影最后瀬尾孫左衛門自杀的镜头与净琉璃(木偶戏)中的心中(殉情自杀)镜头叠合在了一起。

    或许,在瀬尾孫左衛門心底,送出可音(女主角)出嫁后。自己心底的精神寄托已被切断。

    16年来,孫左(可音从小对他的爱称)如父亲一般抚养可音长大。在这过程中,如瀬尾孫左衛門的红颜知己ゆう所说,

    男人其实是被女人的一丝青丝所牵像风筝一样地活着。他觉得是在实行使命,但同时也不能否认,中间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送出可音后,这个风筝断了线。

    就像送出了女儿的父亲。

    但是还有16年如一日与他如夫妇一般抚养可音的ゆう在期盼与他开始幸福生活啊。

    不去讲ゆう的等待与期望落空。可音听到他的死讯后又会如何呢?实在过于大男子主义。

    同样为下级武士,不如【黄昏清兵卫】中的亲兵卫更有人性。大概所谓【最后的】,大多是被时代车轮碾过的东西。

    日本人总是搞得这么扭曲。


    片中的可音虽年幼,却気品凛然。从有着恋父情结的小姑娘到决定出嫁踏入自己新的世界的成长转变,细微处,十分可人。

    古时的婚嫁决策过程真简单。这倒不扭曲
  4.   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当晚,上海有雨。从城市的这一端穿过浦江去另一端取票,然后折返回影院,已经有些冒汗。放映的一号厅里大约有六七成人,我的位子在左后侧,红色的椅背上写着17。

      原本就是净琉璃作品之后由歌舞伎经典剧目再到影视改编作品的《忠臣藏》以及其衍生作品其实不少,但《最后的忠臣藏》的故事恐怕是最特别的,因为这整个故事,发生在赤穗义士事件之后的十六年。虽然时间跨度一跃而过,但电影结束前那短短的闪回却因濑尾孙左卫门的死而显得那么的动人。这是一个讲述“忠”,“信”和“爱”的故事,纯粹而简单,却也因为这份简单而更打动人心。

      个人因为观影前习惯保持对于影片最低限度的了解,所以纵使对于赤穗义士事件稍稍了解,也没能预期到故事的切入点竟然会是这样。但无论切入点如何,这个民族对于“忠”,“信”和“爱”的理解与诠释依旧是绝对中的绝对,让大多数异文化观众难免有些不消化。

      说到不消化,整个观影过程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前排左侧的女生一直在吃膨化食品之类的东西,包装袋在影院中发出的声音简直是摧枯拉朽;而前排右侧的两个男人从电影开始到电影结束,全程直播解说,先不说一直说话本身就有问题,他们直播的内容简直是可笑,几乎是两个对于日本毫无了解的两个人的一次探险之旅,所有的东西都是陌生而无法理解的,一切都可以用浅薄的见解去评判,而且两人的音量随着电影的音量起伏有致,就算边上有其他观众抗议“你们轻一点”,十来秒之后依旧说个不停……

      老实说,几次观影之后我渐渐觉得看电影这件事,恐怕还是自己一个人或者观影的人的层次普遍一致的比较好(后者很难做到吧),就好比之前《挪威的森林》时候边上那个小女生嗤嗤地笑,就好比《告白》时那个一惊一乍的男生,就好比十秒钟后延迟开笑的孩子和之后他母亲高声的厉声斥责……令人意外的还有看着电影能够无限度联想继而和身边人一起讨论起红烧肉烹制独门诀窍的阿姨们……佩服到五体投地。

      看到报纸上说这次电影节里很多片子入场时熙熙攘攘,三分钟以后多数退场(最后的忠臣藏里我也看到四五个退场的),建议观众们事先做做功课不要仅仅为了凑热闹而去观影。想到那些凑热闹的人们霸占了观影机会而肆意浪费,而真正了解影片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人却因为一票难求而被挡在影院之外,唯有叹气吧……

      这出原先就是在竹本座上演的净琉璃之作,在影片中有着人形净琉璃的部分,唱词以及画面在全片中适度地渲染剧情之外,不由得让我想到,如果现在的观影,能够抱有对影片对同场观众的尊重而保持的静默的话,该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