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失宠于上帝的孩子们 Children of a Lesser God(1986)

简介:

    故事发生在基特里奇总督学校中,詹姆斯(威廉·赫特 William Hurt 饰)是在这里任教的教师。凭借着自己特立独行的教学手段,詹姆斯很快就获得了学生的好感和同事的信任,对于在这里的平静生活,詹姆斯本人亦十分满意。

演员:



影评:

  1. 她长得多好看呀!
    她长得多好看呀!

    她是谁呢?她的眼神为什么这样纯净又宁静?我只遗憾自己这样晚才认识她。
    她叫玛丽.玛特琳,是奥斯卡历史上最年轻的女主角奖获得者。那年是1986年,她21岁。

    影片中她扮演一个聋哑女孩。

    现实中她就是个聋哑女孩。18个月大时她两耳丧失听力。我过去竟然不知道聋哑人得过奥斯卡奖!

    不必因为她的丧失听力就抱以同情目光。她无须同情,她的人生太成功了。在刚出的自传里,作者讲述自己的童年时写,人们肯定会因为她是残疾人就想象她的童年如何艰难痛苦,其实她的童年无比快乐。她历数童年时光中的美好,家里一只可爱的小狗…….

    每个人都有残疾,能走路的同情坐轮椅的,那天上飞的鸟还同情只会地上走的人呢!心灵残疾有时更可怕,而我们的身边,有多少心灵残疾的人呢?

    我赞美玛丽.玛特琳。在处女作就获奥斯卡奖金球奖双料影后后,她继续拍电影拍电视,又获过三次艾美奖提名,还成立了自己的独立制片公司,担任了多个慈善机构的理事。她有幸福的家庭,两个可爱的孩子。1995年,她在美国国会大厦礼堂的听证会上提议通过一项法律——所有13英寸或更大的电视机必须在屏幕上提供字幕功能。只有她,才会认识到这样的举措对于聋人的重要性,并且呼吁出来。

    她有这样精彩的人生,她的表演得到了主流电影奖项的承认,她在主流社会中打拼出一番自己的天地。观望着观望着,我会奇怪怎么很少听说身边有这样的残疾人的故事?是他们没有这个才能还是环境没给他们展示的机会?我想,是环境的问题。即使有人做出一番成绩,也是“残疾人世界”的成绩。他们的世界与所谓正常人的世界遥远得犹如阴阳两隔一般。媒体更多报道的是深陷苦难的残疾人家庭,那是用于让同情目光包围的,很有些居高临下的意思。

    以上是一段联想,接着谈玛丽.玛特琳。这篇讲她的文章可以有各种标题,起个《自强不息玛特琳》都不觉得别扭。可此时,我想暂时忘记她听不见这个世界,甚至忘记她做了那么多有意义的事情,更要忘记同情这个字眼。我只想把她当成一个偶遇的美丽女人,好不好?用我“羞涩小男生”的眼睛去看她的美。也只有这样的欣赏,才是最平等的,最不带歧视的。

    她长得多好看呀!

    (2006-07-07 21:28:06)

    子尤BLOG:


    --------------------------------------------------

    她长得多好看呀!

    借用子尤的话:“她长得多好看呀!”
    我不由自主地说,柳红,她长得多好看呀!对吗?
     
    子尤在BLOG写了一篇文章:她长得多好看呀!我第一次看此文章的时候,感动。
     
    他认识了玛丽.玛特琳。他以羞涩小男孩的身份,来看待她的美,不由自主赞美她。
    他是多情的人,更看重内心美。
    她外貌美,内心同样美,打动了他的心。
     
    她是一个聋女孩,活在自己美丽的世界。
    她有一双纯净的眼睛,充满了爱心。
    她的人生充满了传奇。她七岁初次登台表演,凭借自己甜美的外形和精湛的演技,演艺事业一直顺利。
     
    她演了一部电影《失宠于上帝的孩子》,在剧中她演了一个乖张却渴望被爱的聋人女孩,为此获得1987年第59届奥斯卡奖的最佳女主角称号。
    那年她仅21岁,成了历史上首位获得该荣誉的聋人女演员。奥斯卡奖历史上最年轻的最佳女主角奖获得者!她也是第一位荣膺此奖项的听障人士。
     
    之后她做了很多事,越来越多的优秀演艺作品,有电影,电视,记录片,她自担任重要的制片人,改编的剧集,描写听障者内心世界的影片《无声的呐喊》(Sound and Fury),曾入围2001年第73届奥斯卡奖奖最佳记录片。她很厉害吧!我为她骄傲!
     
    她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很有爱心。她还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多幸福啊!重要的是,她活出了自己的美丽,自己的人生价值。我第一次见她,感觉世界是如此的美好。但是,我在中国掏宝找不到关于她的电影,也不容易看到她的电影作品,一直纳闷。
     
     
    昨天晚上,我正式上了第一堂手语课。这是南京爱德基金会办的第一期手语课程,就在南大附近上课。
     
    刚开始,学员初次自我介绍,轮到我,我却紧张得说不清,兴奋,“我是这里最小的学员?”“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语无伦次,最后向大家打了一个手势,爱的语言,I LOVE YOU. 最后坐下去,才发现忘了介绍自己的名字!脸红。
     
    我们的手语老师是戴曼莉。她和玛丽.玛特琳一样是聋人,同样有一双美丽纯净的眼睛。

    开始,她做了把嘴缝缝的动作,暗示我们上课时不要说出一个字,也不要有人为她的手语翻译成汉语。于是,我们笑着应诺了她。
    她挺挺背,慢慢教,一个一个的手势。很好玩,动作也很优美。我自己感觉,学手语很快,也快乐。你可知道,之前活动负责人谈了很多话,习惯性的有声世界,然后开始上课,突然我们进入无声环境中。我们无语,一起跟戴老师模仿打手语。在这样有声无声的强烈对比下,感觉无声很好很好。

    比如,“宝宝在喝牛奶。”你一定一字一词去打手语。但戴老师不是这样打,她简单打了两个手势:双手抱宝宝摇摇的动作,然后一手伸大拇指,模仿宝宝吸。我们一看,哈哈大笑。
     
    简单啊,多有趣。

    (2007-05-10 18:11:50)

    阅读,自由:
  2. 很早期的片子。多年前曾經看過一次,印象不深,這次趕上HBO重播,又看了一回。女主角長得好看極了,水靈靈的眼睛映合著波光,一張臉板得像大理石雕出來的清峻,上頭那抹萬事不干己的嘲謔讓人感覺不舒服,但即是這般,你仍然無法恨起她來。因為她的美麗,也或許因為我們同男主角一樣,都清楚明白的看見那頑強抵抗下噗通跳著的心。

    失聰的莎拉不只聽不見這世界,也感覺不到這世界的愛。那是得經過多少年的蒙塵,才會連心都失去感覺的能力?莎拉決定不再發出任何聲音,要和這個有聲世界一刀兩斷--只要不稀罕了,這世界就傷害不了我。但是她遇到比她更頑強的詹姆士,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放棄接近她音塵皆絕的世界。再多的詞彙都不足以讓我說明白我愛你,所以我只能讓你看見。自信又自然的詹姆士一遍又一遍的比著手語,溫柔的,頹喪的,氣憤的,詹姆士不斷用手說著各種情話給莎拉聽,而莎拉總是憤怒時候居多,要不就是滿懷心事的抽煙。這是一段艱辛的旅程,詹姆士悄悄的把愛的火種埋進莎拉的心中,為的是要讓莎拉以後能照亮自己的路,從黑暗的自我作繭中走出來。

    可是溝通總是那麼困難,當語言可以為人所用時就常得披荊斬棘,何況失去語言。如果我們不知道別人怎麼感受,我們如何知道他需要什麼?所以詹姆士把自己沉進昏暗的泳池,讓自己的耳朵聽見萬籟俱寂。
    獨舞需要勇氣,雙人舞則考驗智慧和心靈相通的程度。

    巴哈的美,像一根絲,高高的把人捲進雲端裏。可是莎拉聽不見。詹姆士失落的關掉收音機,但是他沒有放棄,他用更多更多的愛讓莎拉明白,不受傷的方式,不是將自己包起來,而是學會更真心的對待自己和別人。有詹姆士陪伴的莎拉是幸福的,莎拉終於聽見那些關於愛的語言。

    只有愛能開啟另一個愛。因為相愛,所以不可能的好像都變得有可能了。
  3. 电影最难以呈现的,就是手语对白的节奏。萨拉和詹姆斯的对话,缺失了有声剧情电影中很重要的因素:两个或多个人物对话中,单独一方的说话声音转为手语,而另一方需要复述并同样做回答,这时整段对白如何表达?镜头需要拍摄谁?正在看手语回复的萨拉?还是回答中的詹姆斯?作为听惯了你来我往的对话,观众只听一方表达双方声音,其中的节奏是最难把握的。这不光是两个人生活中的对话,与校长、萨拉母亲等所有有声的角色对话,其复述出声音,可以说完完全全是在表现给观众方便理解的,这一点的处理稍有不慎,则会让观感干涩。以至于自己都想学会手语,别让翻译费劲了。

    说回剧情,在俩人落入游泳池之前,经验丰富一心为失声孩子们教学的詹姆斯,是很对得起《Children of a Lesser God》的片名的,由此想到类似《吾爱吾师》《铁腕校长》《生命因你动听》等一系列教师苦口劝晚生的校园电影。詹姆斯通过歌词发音启蒙学生唱歌、愤怒时不忘纠正学生咬字、通过游戏带动说话,这都是很好的校园片。甚至个性和聪颖异于常人的萨拉也同样是“被失宠”的Children之一,她的每一次自己在泳池课泳、角色自带的空灵音乐,真的让人能够体会到这一不幸的群体(当然人家导演可能就只想表达萨同志一个人儿,压根没想一人映全世的意思)。而这也是本片极为匮乏的“电影拐棍”——背景音乐上,未大作文章反而只留环境音的绝妙之处。

    但俩人太过于迅速的结合,除了颜值相互称心外,在完成官能救赎前,实在是不令人接受。虽已然是一位25岁的打扫学校的长工,但这外来和尚的经也太好念了……我个人觉得电影有点像一口吃成个胖子,粗略分为三大块:教师慧眼识珍、有声无声撑渡船、女主渊中寻“真我”,这三段馁个都好看,馁个都是一笔,但馁个都有点浮了了之。不觉得太糟,只觉得可惜。

    最让人共鸣的,就我而言一个是二人世界中“感受音乐”的缺失,一个是从爱者口中听不到自己的名字。实际这一点上是我很不能理解萨拉的地方,既然已经和爱人在一起,为什么不彻底打破发声的壁垒呢?这也是“真我”故事线相违背的缺陷之处,搞的萨拉太倔了点儿……

    总而言之,可能是我没和导演的意图对上话,很可惜一部遗憾的作品。

    PS:两次出现《热情似火》(一次是海报一次是看此片)还挺有趣。

  4.        影片成就了奥斯卡影史上唯一一位聋哑影后玛莉·马特林,意在传达了“一个女孩如果真正了解和融入社会,要么从身心上经历痛苦、要么从学校中的书本知识两种途径获得,天真无邪的大爱一直必不可缺”。迷人的秋景,金黄的落叶,秀丽的港湾使影片的色彩异彩鲜明,这也正是聋哑人的世界。在社会角落受到排斥的这一群人,以天真的眼神,本能的微笑回应世间的种种不幸,带着焦虑和遗憾,在结尾观众却得到一个着喜剧的结尾,也成了全篇最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