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最好的夏天(2018)

最好的夏天(2018)

导演: 董松岩

编剧: 董松岩

主演: 李丹 黄秋晨 安安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19-04-06(中国大陆) 2018-11-16(长江青年影展)

片长: 87分钟 豆瓣评分:0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浪潮下,一群高中生出于各种缘由,一起努力复兴校园文学社和社报的热血青春故事。

演员:



影评:

  1. 转载自公号“ 捕娱记 ”

    文|秦明(珞思影视研究组)

    几年来,“国产青春片”从意气风发走向冷门迭出,于更新换代中默默宣告:这一届观众对青春的理解,确实不一样了。最近一轮的青春阵风刮过,愈加佐证市场格局的翻新。于谦领衔兼监制的《老师•好》高奏票房凯歌,镶嵌文艺基因的《阳台上》与《过春天》反响平平,以青春剧“发家”的赵宝刚被认为不懂现在的年轻人……青春题材呈现相对繁荣的大小荧屏尚且都在“变脸”,并非该类型盛产土壤的“网大”又是怎样的景象?4月6日,由天郢传媒出品,天堂映画影业、圭吾文化联合摄制,青年导演董松岩担纲编剧、导演,并由全新人阵容主演的青春校园励志网大《最好的夏天》在爱奇艺独家上线。这部从命名和海报就“青春扑面”的校园剧情片,并非近年来在分账上表现喜人的热门网大类型。而一提“国产青春影剧”就上头的观众,也很容易判断这又是一部流于表面的空壳青春片。

    然而,上线三天后,截至猫眼票房4月8日24:00的统计数据显示,该片分账票房累计达13.1万,每日均跻进网络大电影票房排名前十。在国产青春影片深陷“撒狗血”泥潭的大背景下,这么一部成本仅几十万、拍摄时间只有12天,且无任何流量加持的青春网大,堪称一股清流。作为这部网络大电影的导演与编剧,曾凭借文艺公路电影《寄往昙华林78号的明信片》获国家广电总局夏衍电影剧本奖、中国电影基金会吴天明青年导演奖的董松岩,刚刚带着《最好的夏天》参加长江青年影展闭幕展映。昨日,在与捕娱记(ID:ibuyuji)的独家对话中,他毫不掩饰对青春题材的情有独钟,“青春是永远不会褪色的主题,无论什么时代背景,都值得去探讨和挖掘。

    导演董松岩

    相对第一部剧情长片《岛》入围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的大鸣大放,成为爱奇艺付费网大的第二部长片《最好的夏天》显得有些“低调”,但董松岩说拍的时候并不会给先给作品“分类”,是要上院线,还是对标互联网人群。他坚持,只要能把故事讲好,不管走哪条渠道,都不会影响影片的传播效果。

    非典型青春故事

    打架车祸随机出现,堕胎绝症狂撒狗血……以往国产青春电影在口碑上屡挨板砖,豆瓣评分超过7分的青春片,不过寥寥几部。去年,《快把我哥带走》《闪光少女》《狗13》等非典型青春电影的出现,带来了国产青春片画风的悄然“变脸”。怀旧+撒狗血的老旧套路不再灵验,弱化爱情元素,聚焦大多数人成长痛感和生活温度的问题型青春片,成为一段时间的热门之选。仅看《最好的夏天》这样小清新的片名,难免让人以为会是一部主打爱情的甜酸“校园剧”。事实上,电影不仅没有把爱情作为影片的主线,就连主角们的青春经历,都是看起来不太能引起主流共鸣的校园文化。影片通过三个普通高中生复兴学校文学社社报《絮语》的故事,展现了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浪潮下,传统纸媒没落的大时代面貌,如此背景下,一群年轻人对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热血坚守。

    电影主要拍摄地点选在武汉十四中学,群演都是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学校门房大爷不时蹦出两三句当地方言,主要角色虽然讲普通话,但从片中可以看出,新人演员的台词还有些许青涩,稍显表达钝感。影片开头是女主加入文学社的渊源,怀揣对风云学长的仰慕心意想要入社,却与时任文学社社长的男主结下梁子,你来我往的互怼中,女主被男主忽悠入社,又与另一社员小舞成为同桌。面对难以为继的社报《絮语》,三人从各有打算的貌合神离,逐渐磨出一定要坚守下去的默契,最后克服一切困难,集结全校师生的力量,用第100期纪念刊为社报《絮语》的纸质版画上句号。

    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追梦故事,电影并未赋予情节太多的跌宕起伏,而是将重点放在三个文学社最后的社员想要守住社报的目标上,同学的不看好,老师的催促停刊,三个人的磨合,就是影片的主要冲突来源。其中,女主和风云学长,男主和广播社校花,男主和女主,风云学长和校花之间,虽夹杂着若有似无的青春悸动,但都不影响故事的主线。选择这样一个看似非主流的青春校园故事,董松岩毫不掩饰自己对青春题材的偏爱,“我喜欢写青年人,青春的永远不会褪色的主题。过去不是说青春万岁吗?这段人生阶段里,充斥着那些看似不可能,没有希望,甚至不守规矩的事情,但它又是人最具能量,拥有最多热情和最大执念的一个时段。”和大多数80后一样,被《灌篮高手》里一个团队的成长故事编织出诸多青春光影,董松岩坦言,《最好的夏天》其实有一个相近的故事内核。希望通过电影展现的少年人的“挣扎”,传递给观众一种心有戚戚的情绪共鸣,“年轻的时候,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一种心情,明知道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但就是想去冲一把、试一把的轰轰烈烈。”

    所以,尽管放在眼下看来,文学社、社报这样的符号,貌似有些距离感,但董松岩不认为这会成为阻拦大家对影片产生兴趣的障碍。

    速成但不将就

    严格意义上来说,《最好的夏天》是一部群像电影,文学社三人组,是牵起电影叙事主线的中心。这是一部看到开头以为能猜到结尾的青春片,而在故事尾声,伴随女主转学到北京,社报《絮语》的纸质版结束在第100期纪念刊,让“守住社报”这条明线停在一个不太圆满的结局上。同时身兼这部电影主要编剧的董松岩,认为故事的精华就在此处。“就算会失败,但也要去做,这就是青春热血的魅力。”写过不下10个青春题材剧本的董松岩,《最好的夏天》是他所有剧本中“出品”速度最快的一个,“我们只有18天的时间来做剧本,中间改了差不多5、6稿。”董松岩透露,最初编剧提的是一个传统玛丽苏青春片的方向,但他认为,爱情故事本身不好写,在时间成本和各方面条件都受限的情况下,要做一部确保品质的青春爱情长片,“太难了”。

    将原本的玛丽苏爱情扭转到如今的校园励志,并定下复兴文学社社报的故事脉络,对董松岩来说,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我身边有很多从事媒体工作的朋友,所以对于他们所处的行业变迁,我是有感而发的。”而在选景过程中,董松岩从学校负责人处也了解到,文学社和社报都是校园中真实存在,且的确式微的现象。在边创作边考察的高效节奏下,董松岩和团队,仅用了18天的时间,完成了影片的剧本和前期各项筹备。“拍摄我们也只有12天的时间。”和所有受成本牵制的网大一样,《最好的夏天》的“速成”,某种程度上,是目前整个网大产业链上的共性。一条预算有限,足以影响筹备、拍摄、制作等每一个环节链条中的具体事项,实际上,12天的拍摄时间,已经是董松岩能够争取到的“保证品质完整性”前提下的最大时间上限,“制片方原本给到的时间其实更短”。虽然精品化正被视为整个行业的制作趋势,但相较于院线及网剧的长周期,网大周期短、成本低、回本快,仍被认为是互联网目前几大内容形态中的品质“洼地”。以新人为主的内容生产,以跨界者为多的投资来源,令其在综合成色上更贴近“短频快”的快餐产品。几年前,一个星期,曾是网络大电影的普遍生产时长。

    在所有环节被成本“紧箍咒”倒逼着加速前进,必须承认,《最好的夏天》在呈现上虽不可避免有不成熟的地方,但导演在情节推进和节奏把握上很精准,画面质感更接近一部院线长片,“不像一部网大”,或许是观众在弹幕里给出的最高评价。“无论是网大、网剧,还是院线电影、电视剧,观众都不像以前那么好‘糊弄’了。”董松岩直言,自己在拍摄时并不会提前给作品“分类”,不管在何种渠道播出,不同的艺术形式,对故事内核的品质要求都是一致的,“用小成本能拍出大家都喜欢的电影,更有成就感”。

  2. 说起来这是我今年第一部静心看完全程的电影,原本只是无聊打发时间,看了一半发现居然没有打胎!没有早恋!没有高考的压力!我的天呐!这简直是青春片里的非主流,穷人家的孩子不务正业!整个片子主题非常直白,简单,一群孩子在高考前,为自己的梦想,圆滑的逃避各种压力,最终在成人之前,实现了自己的一个微小的愿望。

    不错!

    如果不是看完点了一杯奶茶,我就打五分了。

  3. 时代变了,传统纸媒逐渐虽败,变成了浮躁喧嚣的公众号,每天爆炸的信息量让你觉得时间流逝得太快; 时代没变,你看那些孩子们不还与当年的我们一样,烦恼而又傻傻地快乐着,每天讨论着那些无聊的话题让你觉得时间过得好慢。 把那些变与不变揉在一起放进电影,变成了成年人的情怀。

    这些孩子们做聚到一起,认真想去做那些成年人都做失败了的事情。最后当然他们也没有成功,他们只是成长了。但是,不管在那个阶段,成长不是应该比成功更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