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极寒之城 Atomic Blonde(2017)

简介:

    影片根据安东尼·约翰斯顿(Antony Johnston)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冷战”结束前的间谍行动:1989年,民主德国局势发生急剧变化,“柏林墙”面临拆除的命运,但此时也是最黑暗的时刻,各种暗杀行动时有发生。一位英国军情六处的地下官员在柏林遇刺,他掌握了从民主德国带回来的一份间谍名单,但杀手在他身上并未找到。一位名叫洛林·布劳顿(塞隆 饰)的特工,肩负起找回这份间谍名单的任务。

演员:



影评:

  1. 感谢网友指出错误,扑街特工和男主都是MI6,跟CIA没关系,纯属笔误,顺便还改了几处笔误,嘿嘿。

    —————————————————————

    发现没有一篇影评说清了人物动机,那就交给我吧!

    首先介绍一些故事背景,对了解人物动机很有帮助。(资料都是临时百度的,只保证大方向正确,本人历史白痴)

    关键词:柏林墙。

    二战结束,德国战败,任人宰割,被战胜国们分成了两瓣儿,左边是西德(归美国),右边是东德(归苏联),首都柏林也被分成了东西两瓣儿,就跟个一切二的蛋黄月饼一样,惨!

    美、苏两大强国的角力直接影响了西德、东德两国,当时很多民众要从东(苏)往西(美)逃,所以东德造了柏林墙,谁敢翻墙头就打死(此处省略吐槽一百字),这种情况持续了差不多30年。

    这部电影发生的时间,就是在柏林墙被推倒的前夕。

    接下来按出场顺序,介绍人物的身份、派别。人名说起来太麻烦,偷懒用代号指代:美国间谍叫CIA,英国间谍叫MI6,苏联间谍叫KGB。

    真爱派:开场就扑街的MI6特工,手上的手表中藏有list,知道女主/女朋友是双面间谍,却没有揭发她,并提议私奔。这不是真爱是什么?!女主没有陷害詹姆斯,因为list泄露给苏联人同样会暴露她双面间谍的身份,女主不知道James拥有list。詹姆斯被杀是因为小望远镜暴露了叛徒身份,苏联KGB追踪list到James头上。 故事是倒叙,一开始女主烧照片,已经是完成任务回英国之后了,詹姆斯的尸体也运回国,这时候烧毁照片,女主心里想的是:大仇已报,詹姆斯你安息吧。

    金钱派:巴赫金——一个不正直的KGB杀手,杀死特工拿到名单之后改行做了信息黄牛,企图在黑市赚一笔。

    后来出现的钟表店,就是黑市的店面。大家需要什么小道消息,或是想散布消息,就会去那儿。女主去要了个接头人的地址,巴赫金去散布了一下list寻找买家的消息。

    有网友指出钟表店老板也是CIA,最后还送女主上飞机了,看了一下确实如此,谢谢指出。不过我还是倾向于相信钟表店的cover是黑市店面,毕竟美国不可能堂而皇之地在这里设个办事处。

    美国派:女主,身兼三职,最真实的身份是美国CIA,大部分时间是双面间谍萨奇(双面间谍:从头到尾都是指英国/苏联双面间谍,list中也没有说女主是CIA,CIA的身份一直隐藏至剧末)。接触过list的人都知道她是双面间谍,但出于自身的利益都没有拆穿她。她的内心戏最单纯,就是爱美国~另外也很爱自己的男朋友和女朋友。

    英国派:英国MI6大头目,没啥好介绍的。对了,英美两国比较要好。所以MI6和CIA会合作。

    英国派:被女主吐槽的英国MI6无能小头目,她的上级。

    美国派:女主真实的上司,美国CIA大胡子

    自立为王派:男主,MI6常驻西柏林能力最强特工,看似吊儿郎当,其实内心有一出大戏。

    我一直不明白他处处坑女主图个啥。他没有向英国拆穿女主身份,也没有把list给苏联人,也没有拿去黑市卖,而是戴在了自己手上,谁都不给,到底图个啥?!

    其实,影片开头就埋下了伏笔:

    马基雅维利是中世纪晚期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主张结束意大利在政治上的分裂状态,建立强大的国家。

    是不是听起来跟德国当时的情况很像?加上他死前的表白“我爱柏林!”可以推测,他是想凭一己之力,有选择地向美苏两方输送情报,使东西德之间保持僵局,而他,就能像提线木偶背后的大师般成为柏林看不见的国王。

    女主一开始就留意到了他的这种倾向,而且我推测法国小妞在女主耳边说的就是“他向苏联人出卖信息”。所以女主杀了男主之后,不用想就知道list还在他手上的手表里。

    真是一位奇男子。。。

    逃离东德派:小望远镜。东德情报局官员,无法忍受苏联人的控制,要叛逃,为此向英国MI6提供了list换取豁免权,并交给了扑街特工。为了保险起见,他背下了list,好使自己有些筹码。

    他一直都知道女主是双面间谍,换装逃离之前跟女主看似诉苦的一番对话,其实是在确认女主会不会杀他灭口。

    望远镜“他是不是跟你说我背下了名单”(我知道你是双面间谍)

    女主“是的”(你想怎样?)

    望远镜“我知道对某些人来说我并不重要,甚至有人要杀我,但是我没得选”(你别杀我灭口,我是被逼无奈)

    女主“你死了对我一点好处都没有,我从未失手”(我会送你离开,不要拆穿我的身份)

    他死前的那场打戏真是绝了!

    苏联派:KGB大胡子主席,一直以为女主是自己派去英国的间谍,其实被反间谍了,最后被宰。

    这样,有两段情节也就能说通了。

    1,女主刚来柏林,两个KGB很热情的迎接她,一路闲话家常,想带她去跟主席亲切会面。结果男主的保时捷出现在后视镜中,女主只能假装“我跟你们不熟,你们这两个苏联佬”,对两位苏联友人痛下杀手,从而维持自己MI6的身份。

    2,在酒馆里,主席亲自出马找到女主,想得到她掌握的信息,对话很有趣:

    主席(德语)"晚上好,女士"(估计是故意调侃女主德语不好)

    女主“今晚我不说德语”(我现在是MI6身份,你别添乱)

    主席“你是英国人”(你跟英国人好了?)

    女主(大概说的瑞典语吧)“你希望我是瑞典人吗”(瑞典是中立国,调侃主席)

    主席“印象深刻,这绝不是你唯一的天赋”(可别忘了你是我苏联的间谍)

    女主“天赋会被高估”(没有信息给你)

    主席脸色变了,挑明了问女主是不是来找名单的,女主承认。这时法国小妞出现。

    再补充一个情节,关于最后杀苏联大胡子: 苏联大胡子主席得知女主是双面间谍,恼羞成怒,邀请女主赴鸿门宴,女主将计就计深入苏联老巢宰了大胡子。 如果大胡子不主动邀请她,她也会说自己有list,从而见到大胡子杀了他。 总之大胡子注定被宰。 为啥注定被宰呢?因为女主是美国心,苏联跟美国是对立的,所以要杀,还因为大胡子知道她做过双面间谍,所以也要杀。

    帮忙往冰块里放手枪的万能小哥是CIA身份,这场戏也顺便一起交待了。

    真爱派:法国情报员小妞,爱上女主,出卖男主,被男主勒死。

    法国派去柏林的菜鸟间谍,没啥大本事 ,投靠了风生水起的男主,同时又偷偷跟踪男主,发现了他跟苏联大胡子主席的交易,并透露给了女主。

    关于CIA大胡子给女主的报纸,电话号码开头是212,是摩洛哥电话区号,而摩洛哥当时是被法国控制的,所以CIA大胡子以为女主被法国小妞出卖了,其实是男主搞的鬼,男主才不会告诉法国妞女主的真实身份呢。女主对她是真心喜欢的。

    感谢她带来的床戏,好看。

    终于写完了,有疑问可以评论。

    这部影片的打斗场面、美术、服装、音乐都相当和我口味,总之就是各种好看,强烈推荐。

    晚安,咕力咕力,爱你~

  2. 关于这部电影,大家的关注度好像都在塞隆的打戏上,对剧情的评价大多都反应平平,可能这部电影刚好对上我的胃口,不管是画面色彩还是音乐风格,包括电影的剧情设计,大家只关注到打戏实在是太可惜了。

    其实和大热的“看不见的客人”一样,这也是一部由主角口述倒叙的电影,最后剧情反转。不过和看不见的客人不同的是,极寒之城没有把表面之下的真相给拍出来,直接给了一个单方面的剧情,所以故事的真假细节就见仁见智了。并且这部电影的动作表演实在是太出彩了,所以相比起来让人忽略了剧情,这可能也是大众觉得文戏平淡的原因吧。

    在我眼里看不懂的电影有两种,一种是基本的故事内容交代不清楚让观众一头雾水“这讲了些啥?”。第二种是故事流畅剧情过关但是结束后让人意犹未尽“等等等等,我是不是错过了啥?”

    极寒之城属于第二种。

    然后下面就是一些关于电影中细节疑问和看法啦。


    从电影的观影顺序上来说

    1.出卖詹姆斯的是否是萨奇(我看到的版本翻译是萨奇),洛林使用的哪一个身份跟詹姆斯谈恋爱?

    的确是萨奇,也就是洛林出卖了詹姆斯,军情六处并不知道洛林与詹姆斯之间的恋爱关系,洛林也刻意隐瞒。至于使用洛林的哪个身份和詹姆斯谈的恋爱,我倾向于使用的洛林,因为洛林后面的梦境里詹姆斯说“我们知道萨奇是谁,我们不得不逃跑。”应该是詹姆斯拿到名单之后终于知道了洛林就是萨奇,但是因为爱着洛林,所以想带着洛林逃跑,却没想到反而被洛林(萨奇)出卖给了KGB。

    而洛林烧毁和詹姆斯的合照,这是开头就出现的第一个伏笔。

    2.军情六处怀疑洛林就是萨奇吗?审问的目的是什么?

    军情六处派洛林去柏林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找到名单,一个是找到双面间谍萨奇。我们从电影中也知道军情六处其实不信任大卫,也不信任洛林,应该是锁定到这两人其中一个便是萨奇。所以派两个人去执行这个任务。所以这次审问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判断洛林到底是不是萨奇,因为大卫死掉已经死无对证了,所以洛林需要在审问洗清自己的嫌疑。

    3.KGB知道洛林的双面间谍身份吗?

    洛林刚到西柏林就被KGB接走这场戏是第二个伏笔。KGB接走洛林,实际上是为了传递信号“当你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去中央咖啡馆”。而洛林看到大卫的车在后跟踪,向KGB的人大大出手的时候,KGB的人反应的确是非常纳闷和委屈,一点儿没有身份穿帮后的凶狠。所以KGB应该是知道洛林的双重间谍身份,以为洛林忠于苏联。

    当大卫在车上向洛林介绍柏林的建筑街道时,洛林说“我又不是观光客,带我去旅馆就在街角”。大卫反问洛林“我记得你说过你没来过柏林?”这个对话也是伏笔,洛林并不是第一次来柏林。

    4.洛林去领取詹姆斯的尸体的时候,法医问她“这是你的同事吗”洛林说“不同的部门”。映射两个人服务于不同的国家吧。

    5.片中神秘的钟表店老板到底是谁?大卫发现了洛林的CIA身份吗?

    钟表店是CIA的情报传递点。从最后我们知道洛林其实不是双面间谍,实际上是只效力于CIA的。而“东柏林当地的导游”也就是浓眉大眼的助手小哥。这位助手小哥自然也是CIA的人,是CIA安排在军情六处的间谍。钟表店应该不是那种独立的江湖传递点,因为洛林非常深层重要的第三层CIA身份,不会让外人知道。

    英俄都想得到这份特工名单,美国当然也想要。所以巴赫金来到钟表店卖名单也证实钟表店是CIA的。

    大卫从监听器中知道了钟表店的事情,也由此开始怀疑洛林不止是双面间谍,和CIA也有关系。

    6.洛林到中央咖啡厅见布雷莫维奇。

    洛林在这里见布雷莫维奇,而大卫同时也在咖啡厅里暗中观察。这个时候大卫已经监听到了钟表店的事情,怀疑洛林和CIA和KGB都有关系。

    洛林跟军情六处说去中央咖啡馆是为了调查俄国人知道多少,当然是骗军情六处也是骗我们的啦。这个时候影片还在模糊我们的思维,到底谁是萨奇。

    7.洛林去东柏林见助手小哥哥。

    洛林去东柏林的真实目的也是为了见CIA的人,所以当KGB的人找到洛林的时候,洛林拼命甩掉了他们。KGB的人以为洛林忠于他们,所以他们和洛林肉搏的时候,KGB的人说“他只是想见见你????”KGB内心os“咋了啊萨奇同志,组织只是想见见你,不用拼的这么狠吧?”

    8.到了电影的中间,洛林在柏林见了CIA的人(这个时候还没有表露洛林是CIA的人,台词对话中是军情六处的人打电话给CIA,让CIA帮忙。)而一通电话“萨奇即将暴露”。而之前的剧情都在描述,大卫游手好闲,和詹姆斯认识,抢了名单,不配合洛林的工作,一步步铺垫大卫就是萨奇。

    9.到底是谁杀了间谍镜(线人)?KGB什么时候知道洛林第三个CIA身份?

    从洛林的描述我们所知道的是,大卫想独吞名单,所以和KGB联合,想借KGB的手杀掉间谍镜和洛林。

    大卫的确给KGB透露了信息,从最后大卫死时和洛林的对话,大卫和布雷莫维奇被拍到的那次见面,大卫告诉了KGB洛林CIA的身份,大卫的确想借KGB的手杀掉洛林。

    可到底是谁杀了间谍镜还是不能确定,因为大卫杀了间谍镜只是洛林的一面之词,但是只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无论是大卫还是洛林,就算对方没动手,最后都会杀掉间谍镜。

    10.是谁杀了法国特工拉萨尔?

    我本来以为是洛林杀了拉萨尔,大卫杀拉萨尔并没有必要,因为大卫只要带上名单回到英国就可以,完全没必要去杀拉萨尔。而洛林杀拉萨尔的动机就太充足了,首先拉萨尔对洛林来说太危险了,可能会暴露她的多重身份。第二洛林需要一个充足的理由杀掉大卫,而为情冲动之下杀人成为了可以理解的借口。

    可是当洛林坐在拉萨尔的尸体旁发着呆,身后是德国庆祝柏林墙倒塌的璀璨烟火,这时背景音乐响起了99 Luftballons(九十九只红气球)。这首德文歌讲述的是二战带来的影响,每个人都想战斗,每个人都是无畏的战士,而歌曲的最后什么都没有,没有胜利者,没有作战机长,没有气球,只剩下了荒废的世界。

    同时响起大卫的独白“你以为在主持正义,但有一天你一觉醒来,发现你只是恶魔的帮手。”

    “新闻报道说,不会再有秘密,我们都知道这不是真的,世界上有太多不可告人之事。”

    “经过那些失眠的夜晚,欺骗朋友,爱人,甚至自己,在这个悲惨的城市玩悲惨的游戏,四周充斥着叛徒和骗子。”

    “告诉你我只学到一件事,那就是我爱柏林。”

    大卫问洛林“你难道你没注意到你身边的每个人最后都死了?”

    这里谁杀了拉萨尔和间谍镜已经不重要了,每个人都是时代下的产物,大卫和洛林都只是为了保护自己。上层根本不在乎名单的暴露,不在意名单上特工被暴露,根本不在乎他们的死活,不在乎谁杀了谁,上层只在乎自己所做的肮脏之事被揭露。

    柏林,极寒之城。


  3.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黄老师电影院],ID:huangfilm

    建议选择最好的屏幕、最棒的音响,最适合微醺的酒,舒舒服服地窝在沙发里观看。

    《极寒之城》影片改编自同名畅销漫画系列,背景设定在1989年——德国局势突变时。

    柏林墙要倒塌前,英国、美国、苏联,法国和德国的情报机构都很紧张。他们明白一旦柏林墙倒了,大量解密的信息会暴露他们在“冷战”期间做的破烂事。所以,这各路情报人员就跟下雨前的蚂蚁似的慌慌张张地东奔西走,有的忙结盟以洗白,有的忙着出卖队友。

    双面间谍、三面间谍……其实讨论剧情没什么意义。包括片子里的抢手货——“名单”,也没有意义。影片看到后面,你可能都会忘了“名单”是什么。

    是什么,也不重要。这个“名单”就像其他同类片里的钱、解药,或核密码。你只要记住这个东西很重要,而片中的角色都很执着地想得到它,就能顺利看完影片。

    同样关于东德西德的往事,比起我上次评的德国剧集《同样的天空》( 《东德男色间谍》)的写实,这部片更像是象征主义的作品,像波德莱尔、兰波。

    (图:象征主义画作《安坐的恶魔》,from弗鲁贝尔)

    象征主义电影讲的不是故事,而是情绪。在这部片里,主要表达的就是女主角塞隆的情绪。

    就像塞隆接受采访时说的:女主最了不起的一点是,她明白自己不能失败,她必须要赢得这场战斗,她的信念就是她不能输。——这部片讲的就是这个。马基雅维利也被搬出来辅佐这个信念。社会背景换成哪一片其实差别不大。这也导致了电影制片时根本没花心思在历史细节上,例如:1989年的人物戴着2004年后才有的Tom Ford的墨镜、街上跑着2005年的车、有人拿着2015年的万宝路。人家拍的不是历史片。

    (图右是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1469—1527)是意大利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坚决倡导者,以主张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而著称于世。《君主论》是他最著名的著作。)

    把看电影的体验等同于听故事的人,可能会有点儿失落。说实话,这部片剧情的戏剧性还比不上一款游戏。虽然电影画面(尤其是前半部)有点儿像LV或Prada什么的品牌宣传片,视觉表现上还借鉴了德国(澳裔)摄影师Helmut Newton的作品:

    (把吊袜带加入造型的灵感)

    (酒吧的场景)

    (女人间的互动)

    但其实它并不是high fashion,而更像是赤裸的、粗糙的、叛逆的街头风,带有地下艺术特有的摇摆感。我甚至觉得它可以再情绪化、再疯一点。

    所以,我开头说建议大家微醺了再看。如果清醒着,想必能挑出各种毛病,但当卸下批判的态度,金属的色调、性感的情欲、激烈的打斗,都会很自然地流进你的身体,更别说那些让人禁不住晃动起来的原声里的劲歌金曲。

    可以说,《极寒之城》就是一部塞隆的片子。

    当年塞隆读过原著后,雇了编剧塑造女主形象,之后又找来现在的导演,由她自己的公司制作。项目缓慢开发了3年,直到2015年,她出演的《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大获成功后,项目才得以迅速推进。

    (from 《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塞隆在《极寒之城》里也做了类似的动作)

    塞隆在片子里的所有穿戴,都像是秋冬时尚大片广告,而她的间谍“朋友”,一个是放浪不羁的英国特工(詹姆斯·麦卡沃伊饰),一个是主动勾引她的法国甜妞(索菲亚·波多拉饰)。

    塞隆和詹姆斯·麦卡沃伊在这部片里就像一对女S和男M。詹姆斯·麦卡沃伊一直在挨打。

    塞隆与索菲亚·波多拉的女同戏,则可说是片中的一大高潮(这算不算“双关”……)。

    (床戏片段)

    这段女同的人物关系是塞隆加的,原著里没有。

    塞隆接受采访时说,她发现电影里经常出现男主角约炮的场面,而若约炮的是女人,观众就会觉得别扭。所以,她想加入这个女主角和另一个女性发生无爱性关系的情节,这个部分对她很重要。

    索菲亚·波多拉,与塞隆一样是舞者出身。塞隆也肯定是欣赏她才找她演情欲对手戏的。所以,你说,单纯是塞隆上面讲的那样堂而皇之的道理吗?呵呵。

    同样,我一直以来也在八卦地想:历任007和邦女郎到底有没有怎么样……

    除去女同床戏外,片子里最引人注目的应该是动作戏片段,每一场都精彩绝伦。

    为什么呢?

    因为导演David Leitch (名字有点儿冠军相哈?像David Lynch)是特技演员出身(曾给布拉德·皮特做过5次替身!)。之后,他做了武术指导,再后来,他就导了第一部剧情长片,也就是这部《极寒之城》。

    之前说过,这个项目是塞隆主理。那么,这位新人导演是如何赢得塞隆的心的呢?

    某天,导演到塞隆的办公室,用笔记本和她分享“冷战”结束前德国年轻人地下反抗运动的照片,把塞隆给看激动了。

    我猜这种兴奋感类似于塞隆年轻时看到《异形》里的西格妮·韦弗。她接受采访时说,当时认为这样的形象才是女人。

    (图左:《异形4》里的西格妮·韦弗;右:《《疯狂的麦克斯4》里的塞隆)

    对比着,才惊觉,塞隆真的活成了她想要的样子。她开始偏向于那些有力量的女性角色:保护者,或是带有煽动性的角色。

    当然,塞隆也需要为这个人设付出很多。

    因为《极寒之城》里有多段大强度的动作戏,塞隆好几次早上到片场时浑身疼到下不了车,泊车员在旁边等,而她从车里一点点把自己的身体移出来。

    精彩的动作戏

    一般演员演动作戏都是按段落拍,再通过剪辑技术接起来。但因为塞隆太强了,导演就逼了她一把,和摄影团队改为设计出比原来持续时间更长的动作戏镜头,还加了两场本来不用有动作的戏。

    在一次排练中,塞隆肩摔壮男时磕到下巴,撞裂了两颗后牙,最后只能动手术把这两颗牙拔掉。惨的是,每天浑身酸痛收工后,她还要回归母亲的角色——8岁的儿子会跳过来让塞隆陪他玩儿。

    连在片子里负责醉生梦死和挨打的詹姆斯·麦卡沃伊都说,塞隆拼命三郎的样子跟休·杰克曼似的。

    (图:休·杰克曼)

    当你看着塞隆动起来,就会忽略了她演文戏时僵硬的脸、后段回归“女魔头”的邋遢造型,或为她的高跟鞋喊累。你将晕乎乎地陶醉于一招一式间呈现的暴力美学,接受这一场只为表达性感、酷、力与美的饕餮盛宴。

    最后,这部片的原声,全碟推荐!

    点击网址可打开网易云音乐免费收听

    不仅好听,而且这些欧洲80年代的歌曲几乎都和当时的政治有关,大家可以去挖掘一下~

    如果你觉得此文有用,请帮我点个“有用”~

    如果你觉得此文有用,请帮我点个“有用”~

    如果你觉得此文有用,请帮我点个“有用”~

    原创:黄老师

    公众号:黄老师电影院(huangfilm)

    您的转发和关注,将给我更多动力继续下去。

    长按识别关注

  4. 刚刚看完电影之后有无数个问题,和小伙伴讨论了大概半个小时,理清头绪之后整理了一下疑点与我个人的理解

    一 每个人的任务或目的

    塞隆:把名单找到并带走 法国妹:记录并监视一切可疑行动 一美:理论上应该帮助塞隆,但其实想把名单卖个大价钱 俄国佬&军情六处&CIA:得到名单 眼镜叔:带着家人逃离东柏林

    二 真实与谎言

    镜头中出现的塞隆的回忆都是真实的,塞隆面对军情六处说的话则不一定 例一:法国妹告诉塞隆的情报,塞隆否认 例二:塞隆剪辑了录音 例三:塞隆拿到了名单却否认

    三 一些细节

    一美的手其实没有受伤,石膏是用来藏窃听器的 Boy London可能花了不少钱出境了两次,品牌成立于1976年,时间线上说得通 俄国佬接机的时候给的那张名片是真的用于接头的,为塞隆是双重间谍埋下伏笔 CIA的人与塞隆碰头,为塞隆是三重间谍埋下伏笔 一美没有告诉俄国佬,眼镜叔背得出全部名单,否则自己手上的名单就不值钱了 一美最后的遗言是:“我TM爱死柏林了!”而并非大部分英勇就义的人说的:“我TM爱死我的国家了!”大概表明了他其实心中早就没有为国服务的概念,而是一个利己主义者。

    四 一些疑惑

    钟表匠和榛子头小哥到底是什么背景,为何如此神通广大,如果没有他们,故事根本说不圆 一美之前那么多年都没有叛变过,为什么这次叛变了 法国妹为啥要强行把俄国佬挤走和塞隆单独谈话,为啥谈着谈着就滚到一起去了,莫非是真爱 一美为啥要杀法国妹,连电影里的塞隆都觉得这完全没有任何必要 东德国家安全部( Stasi )手上为何会有一份涵盖克格勃、CIA、军情六处所有特工的名单,眼镜哥并非身居要职,如何拿到这份名单的

    五 一些亮点

    本片的音乐与色彩的运用简直太棒了,尤其是冷暖色调的对比,简直神乎其神 塞隆今年42岁了,但是打戏真的一点都不含糊,和片中傻白甜设定(还有哭戏)的苏菲亚·波提拉在一起简直美得不可方物,顺便说一下苏菲亚·波提拉是一位专业街舞与嘻哈舞者,大家可以找一找她跳舞的视频看,她在《王牌特工》里的角色也能够看出舞蹈功底,遗憾的是在本片中并没有给她施展拳脚的机会。 每套服装都非常用心,不过这其中可能有赞助商的元素 剪辑与节奏也非常好,与音乐搭配共同食用效果更佳 结局可以说是最大的亮点了,不过遗憾的是“撒切尔”这个代号说出来的瞬间可能很多人就已经猜到了

    因为没有看过原著,仅仅看了一遍电影便写下这篇影评,如有不足之处,欢迎大家雅正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