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四月之泪 Käsky(2008)

四月之泪 Käsky(2008)

又名: Tears of April / 戰場上的不倫愛慾

导演: Aku Louhimies

主演: Pihla Viitala Samuli Vauramo

类型: 剧情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芬兰 德国 希腊

上映日期: 2008-05-18

片长: 109分钟 IMDb: tt0920461 豆瓣评分:7.5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如果一个士兵会思想,上帝大概要皱眉头。时值芬兰内战,有杀戮无人性,一对白军向敌对的红军女兵集体先奸后杀,阿罗目睹已方暴行以后良心极度不安,他抓到一个逃脱的,坚持拿去公平审讯。但荒诞处境这时候才真正开始,他和女战犯之间发生爱情,遇上的死刑法官是一个人道主义诗人,而美艳的法官夫人又来性诱阿罗。

演员:



影评:

  1.        在文艺作品的范畴内,几乎所有动人的爱情故事骨子里都是悲剧。相比喜剧和正剧,悲剧故事更复杂,于是也更有张力。这种强大的张力对人的情感冲击的后果便是感动。但戏剧性的传统悲剧,它的优点是戏剧性,缺点也是其戏剧性。戏剧性强就意味着编撰的成分多,除非是看《哈姆雷特》这样的经典,不然一部新的传统性质的悲剧是很难打动人的。
            
        早已参透了这点的导演们都是聪明的。具体的做法就是把杜撰的爱情故事放在一个悲剧性的历史事件当中,这样可以大大的增强其真实感。这就是为什么一部《泰坦尼克号》能够骗了全世界的眼泪。
            
        再说回到这部《四月之泪》,它的整体构架和《泰坦尼克号》几乎是一致的。导演把这部混杂着同性间和异形间爱情的故事放在二十世纪初的芬兰内战当中,这与《泰坦尼克号》的做法可算是异曲同工。一个是战争,一个是灾难。而且主题也是一样的。虽然做法相近,可是能有这样的构思就实属不易。此外,《四月之泪》的情节要比《泰坦尼克号》更有说服力,因为电影中同性异形间的感情环环相扣,让故事情节更显张力十足。
            
        女俘虏玛琳和她的女战友一样没逃过白军的先奸后杀,幸运的是她没被打死,不幸的是她又被白军士兵阿罗抓回。阿罗是个正直的人,执意要将玛琳送军事法庭审判,而不是将她打死。押送途中两人打斗翻船,只能暂时栖身孤岛。两人的爱情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故事进行到这里情节还比较简单,如果电影仅仅是描写一种对敌对状态下的个人情感,倒也未为不可。不过,接下来在军事法庭发生的一切才是电影最精彩的环节,也是导演和编剧功力的体现。
            
        军事法官埃米尔的所作所为让人感觉一头雾水,摸不清他的动机所在,直到全片结尾才让人恍悟。法官没有直接判处玛琳死刑,而把她关在监狱里,还伺机偷看她洗澡,给人一种垂涎玛琳美色的感觉。但在玛琳主动投怀送抱时,法官却是一把推开。再后来,法官主动把自己的妻子献给阿罗,然后和他温情的跳舞。此时,法官的同志本色才初见端倪。之前法官对玛琳的种种举动完全是对情敌的窥探。法官对阿罗的感情纯洁而且执着,就像他的死那样的决绝而动人。
            
        电影《四月之泪》完美的将同性恋和异性恋的美好情感串连在一个故事中,是电影最成功的闪亮之处。而其中对人性的压抑和矛盾的表现也毫不逊色。如果说,导演阿库·卢希米斯是一个聪明的导演,那是不公平的。聪明之外,他还有大智慧。
  2. 芬兰电影《四月之泪》(käsky)又名《战场上的不伦之爱》。影片反映了芬兰内战时期一个白军士兵艾洛与红军女俘米伊娜·玛琳、白军法官海伦伯格之间游刃于生死间的情欲纠葛。影片中并没有荡人心弦的宏大战争场面,反而平静得像是战争之外的世外桃源。如果不是主人公们扭曲的行动与语言,或许我们有时会忘记这里正战争着。不过一切的平静,都笼罩着战争的阴霾。



    士兵艾罗在押送女俘米伊娜前往军事法庭的途中,萌生情窦,肆情孤岛。但是发生的这些,却并没有让士兵艾罗改变原有的“战争理性”。之前也正是这种“战争理性”促使艾罗得以不顾战友反对,坚持要送女俘接受审判。艾罗在这种理性驱使下,还是将女俘米伊娜送往了法官海伦伯格管辖的军事法庭。可是艾罗不知,他的到来让法官海伦伯格心生爱意。艾罗在和女俘米伊娜做了短暂告别后,离开法庭去探望米伊娜战友的遗孤艾卡并返回军营。但是在与艾卡相处的时光里,艾罗被孩子的天真与单纯感染,终于改变想法,为了自己也为了孩子返回军事法庭拯救爱人米伊娜,而自己也因此成了被通缉的逃兵。正是在做出这一选择的时刻,“战争理性”的控制才真正被士兵艾罗挣脱了。艾罗通过满足法官海伦伯格对于自己的同性情欲,换得了米伊娜的“获释”。正当这时,追缉逃兵艾罗的部队赶到,在艾罗面前追杀女俘米伊娜。艾罗最后用自己的生命保卫了米伊娜的生存。法官海伦伯格因为意中人艾罗的死去,上吊自尽。




    影片的大概内容如上所述。不过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影片中显然有一些隐秘的叙事轨迹值得探讨。影片叙事中,将同性情欲指向了“杀人狂魔”的法官海伦伯格,将异性之爱给了男女主人公士兵艾罗与女俘米伊娜,同时将同性情欲的满足做为实现异性之爱的代价与条件。同性之爱于叙事中的设置无疑拓宽了原有的伦理视域,但是影片中的这种安排,却使得同性之爱成为了异性狂欢的“牺牲”,将同性之欲作为实现道德与正义的“刀山火海”。在这个维度上影片叙事中便隐秘的设置了性的等级或者说歧视。在这种性的等级下,同性之欲自然就被理所当然的当作了所谓的“战场上的不伦之爱”。不能否认,法官海伦伯格为情而死的结局,凄婉的表达了叙事者之于同性情欲的宽容与同情。故事的初衷或许意欲表达“爱与情可以愈合战争之于人性的扭曲与伤害,消解人与人间的仇恨和隔膜,返璞归真,回归人性”,可是这种性的等级制的隐秘安排却使影片精神价值的实现有所减损,甚至在导向一种新的臣服与压迫,何苦来哉?



    影片最后孩子艾卡的镜头,让我想起了《400coups》中流泪的安托万。
  3. 来源:影萍网 作者:影萍

    这部以1918年芬兰内战尾声作为故事背景的影片,有着冷峻清冽的北欧影像风格,镜头画面深邃而静默,人性解读大胆而独到,其中特定境况下几场身体裸露的戏份,更将战争、意志、欲念和人性的对接碰撞适时呈现。
     
    作为芬兰新锐导演阿库·卢希米斯的第七部导演作品,其架构手法和叙事节奏已然纯熟地道,特别是多种解读的综合运用,如类比、暗示和讽喻。阿库这位景仰同胞前辈阿基·考里斯马基(代表作《十分钟年华老去》、《没有过去的男人》)的导演,对影像风格始终保持着诚挚求真的探究态度,并对不同身份和环境下的人性剖示有着相当的兴趣。
     
    他的影片总有一些恰如其分的性爱场面,自导演处女作《纵情欲海》开始便是如此,不论激烈还是平静,痛苦还是沉醉,都被呈现得妥贴而必要,毫无故意卖弄之感,反而籍此似在阐述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两性的角力与共存。这部《四月之泪》也毫不例外地探问了性与爱,还呈现出了欲念的多角、多样化,将剧情设置在战争的极端情形下,平添了几重交错的思虑。
     
    片中男主人公士兵艾罗·哈朱拉(萨穆利·瓦拉莫饰演)和女俘虏米伊娜·玛琳(菲拉·维塔拉饰演)之间、艾罗和军事法官夫妇之间的爱欲纠葛,尤其是影片伊始获胜方强暴俘虏的镜头,都似在揭示性与战争的原始本质是近似的,都源自不断膨胀的欲望和无尽索取的本能,都有着掠夺性和侵害性。而之后的因爱付出和自我牺牲,则让孤儿最终获得了一份关爱和温暖,似寓意——爱和无私奉献才是解决暴力争端和无聊角力的出路。
     
    艾罗在引渡唯一幸存俘虏米伊娜的途中,后者的试图逃跑,令两人落水,并流落孤岛相处多日,这似乎成了军事法庭法官埃米尔·海伦伯格的“心病”,他不断审视、试探着艾罗,想要从中获得艾、米二人是否孤岛从密的回答,他甚至偷窥女囚,观察她的一举一动,并在审问时积极提及……
     
    在见到法官之前,艾罗满心以为他会给米伊娜一个公判,“海伦伯格法官是个有教养的人,他是一个作家、人道主义者,他很公平,你能得到最好的审判。”然而初见之时,印象并非如此,除了对孩子温和外,这位作家、人道主义者却总在宣判他人的死,仿佛一个莫大的反讽,难道战争已令他沦为黑心判官,而他对米伊娜又将作何审判?
     
    在影片进行中,不断在细节处交代了法官的秘密——他偷窥艾、米二人谈话时,眼睛是紧张的;他对艾罗用过的床铺深情抚摸良久;他对自己美丽而具有才情的妻子并不感冒……原来,他不是要和艾罗争女囚,而是要和女囚争艾罗!不仅他对艾罗情有独钟,就连他的妻子比依也对艾罗一见倾心,看来,这个芬兰士兵魅力超群。

    编导借用法官的文人身份,以诵读歌德的诗“夜幕下在荒芜的丛林中奔驰”等词句来暗指艾罗的处境,而艾罗也曾在独行时路遇一只漂亮的独狼,这似在表明,艾罗的人道情怀在彼时军中是孤独的,他很可能因此而走向绝境。同时,这个定格画面像是在提示艾罗,他曾对女囚说过的话,因为法官称女囚为“母狼”。
     
    法官几次提及了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他、比依和艾罗也曾分别弹奏过,这首早于片中所述战争100多年的音乐经典,在创作之时,欧洲正被拿破仑军队以枪炮横扫的姿态重新划分着版图。法官认为贝多芬在写这首曲子的时候,心里一定想着歌德的诗。“国王想要那个男孩”,法官在暗示他想要艾罗,坐在一旁倾听的比依的眼神变化表明她立刻会意了,“国王让女儿和妻子跟那个孩子玩耍”,比依采取了主动……
     
    该片还给出了战争中孩子的境况,当艾罗将米伊娜亡友玛塔的儿子艾卡抱上去孤儿院的摇车时,一行泪从小男孩眼中跌落,艾罗劝导,“在那里你会过得好点”,孩子问,“有人会来找我吗?”这个问题令人难过,战争带来了无数无家可归的孩子,他们的人生大多如草芥蝼蚁般被漠视。为了信守对米伊娜的承诺、对小艾卡的承诺,艾罗同意了法官的要求,于是一场该片最大胆的戏码出现了——原来,法官还是个喜欢偷懒省力的攻。
     
    饰演米伊娜的芬兰80后女演员菲拉·维塔拉,出场时是一副毅然剪掉长发的女战士模样,当只要将身份换为玛塔便能存活,但被问及时,却被她毅然拒绝了。在了解艾罗之前,米伊娜对男人的认知是偏颇的——他们有性无爱,于是她忍受并轻蔑着,并且只要有机会便肆意挑衅,然而法官的拒绝和艾罗的付出,终于换来了她的改变。结尾时身怀有孕的她眉宇间多了些女性的温柔,挽起的头发散发出母性的味道,她还是以妈妈的身份来照顾小艾卡了。
     
    另外,艾罗的结局可早早预见,他在认真望向米伊娜的一瞬间,便决定了他的宿命,芬兰影坛生力军萨穆利·瓦拉莫胜任了这个有表演难度的角色。而得知盼不到爱人回还的法官的绝望自悬,再次说明纯粹的“同”总是痴心而专一的。法官此生最后一张照片拍摄于死尸堆,即将和那些曾被他宣判死亡的人烂在一起,而之前的刑场留念,他都是以胜利的姿态站在尸体旁的。
     
    影片结束于已脱离孤儿院、和妈妈泛舟水上的艾卡的笑容,将希望留待未来,而更多的希望已在孕育中,如艾卡妈妈的腹中,还有比依的腹中……
  4. (芷宁写于2009年4月30日)
       这部以1918年芬兰内战尾声作为故事背景的影片,有着冷峻清冽的北欧影像风格,镜头画面深邃而静默,人性解读大胆而独到,其中特定境况下几场身体裸露的戏份,更将战争、意志、欲念和人性的对接碰撞适时呈现。
       作为芬兰新锐导演阿库·卢希米斯的第七部导演作品,其架构手法和叙事节奏已然纯熟地道,特别是多种解读的综合运用,如类比、暗示和讽喻。阿库这位景仰同胞前辈阿基·考里斯马基(代表作《十分钟年华老去》、《没有过去的男人》)的导演,对影像风格始终保持着诚挚求真的探究态度,并对不同身份和环境下的人性剖示有着相当的兴趣。
       他的影片总有一些恰如其分的性爱场面,自导演处女作《纵情欲海》开始便是如此,不论激烈还是平静,痛苦还是沉醉,都被呈现得妥贴而必要,毫无故意卖弄之感,反而籍此似在阐述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两性的角力与共存。这部《四月之泪》也毫不例外地探问了性与爱,还呈现出了欲念的多角、多样化,将剧情设置在战争的极端情形下,平添了几重交错的思虑。
       片中男主人公士兵艾罗·哈朱拉(萨穆利·瓦拉莫饰演)和女俘虏米伊娜·玛琳(菲拉·维塔拉饰演)之间、艾罗和军事法官夫妇之间的爱欲纠葛,尤其是影片伊始获胜方强暴俘虏的镜头,都似在揭示性与战争的原始本质是近似的,都源自不断膨胀的欲望和无尽索取的本能,都有着掠夺性和侵害性。而之后的因爱付出和自我牺牲,则让孤儿最终获得了一份关爱和温暖,似寓意——爱和无私奉献才是解决暴力争端和无聊角力的出路。
       艾罗在引渡唯一幸存俘虏米伊娜的途中,后者的试图逃跑,令两人落水,并流落孤岛相处多日,这似乎成了军事法庭法官埃米尔·海伦伯格的“心病”,他不断审视、试探着艾罗,想要从中获得艾、米二人是否孤岛从密的回答,他甚至偷窥女囚,观察她的一举一动,并在审问时积极提及……
       在见到法官之前,艾罗满心以为他会给米伊娜一个公判,“海伦伯格法官是个有教养的人,他是一个作家、人道主义者,他很公平,你能得到最好的审判。”然而初见之时,印象并非如此,除了对孩子温和外,这位作家、人道主义者却总在宣判他人的死,仿佛一个莫大的反讽,难道战争已令他沦为黑心判官,而他对米伊娜又将作何审判?
       在影片进行中,不断在细节处交代了法官的秘密——他偷窥艾、米二人谈话时,眼睛是紧张的;他对艾罗用过的床铺深情抚摸良久;他对自己美丽而具有才情的妻子并不感冒……原来,他不是要和艾罗争女囚,而是要和女囚争艾罗!不仅他对艾罗情有独钟,就连他的妻子比依也对艾罗一见倾心,看来,这个芬兰士兵魅力超群。
       编导借用法官的文人身份,以诵读歌德的诗“夜幕下在荒芜的丛林中奔驰”等词句来暗指艾罗的处境,而艾罗也曾在独行时路遇一只漂亮的独狼,这似在表明,艾罗的人道情怀在彼时军中是孤独的,他很可能因此而走向绝境。同时,这个定格画面像是在提示艾罗,他曾对女囚说过的话,因为法官称女囚为“母狼”。
       法官几次提及了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他、比依和艾罗也曾分别弹奏过,这首早于片中所述战争100多年的音乐经典,在创作之时,欧洲正被拿破仑军队以枪炮横扫的姿态重新划分着版图。法官认为贝多芬在写这首曲子的时候,心里一定想着歌德的诗。“国王想要那个男孩”,法官在暗示他想要艾罗,坐在一旁倾听的比依的眼神变化表明她立刻会意了,“国王让女儿和妻子跟那个孩子玩耍”,比依采取了主动……
       该片还给出了战争中孩子的境况,当艾罗将米伊娜亡友玛塔的儿子艾卡抱上去孤儿院的摇车时,一行泪从小男孩眼中跌落,艾罗劝导,“在那里你会过得好点”,孩子问,“有人会来找我吗?”这个问题令人难过,战争带来了无数无家可归的孩子,他们的人生大多如草芥蝼蚁般被漠视。为了信守对米伊娜的承诺、对小艾卡的承诺,艾罗同意了法官的要求,于是一场该片最大胆的戏码出现了——原来,法官还是个喜欢偷懒省力的攻。
       饰演米伊娜的芬兰80后女演员菲拉·维塔拉,出场时是一副毅然剪掉长发的女战士模样,当只要将身份换为玛塔便能存活,但被问及时,却被她毅然拒绝了。在了解艾罗之前,米伊娜对男人的认知是偏颇的——他们有性无爱,于是她忍受并轻蔑着,并且只要有机会便肆意挑衅,然而法官的拒绝和艾罗的付出,终于换来了她的改变。结尾时身怀有孕的她眉宇间多了些女性的温柔,挽起的头发散发出母性的味道,她还是以妈妈的身份来照顾小艾卡了。
       另外,艾罗的结局可早早预见,他在认真望向米伊娜的一瞬间,便决定了他的宿命,芬兰影坛生力军萨穆利·瓦拉莫胜任了这个有表演难度的角色。而得知盼不到爱人回还的法官的绝望自悬,再次说明纯粹的“同”总是痴心而专一的。法官此生最后一张照片拍摄于死尸堆,即将和那些曾被他宣判死亡的人烂在一起,而之前的刑场留念,他都是以胜利的姿态站在尸体旁的。
       影片结束于已脱离孤儿院、和妈妈泛舟水上的艾卡的笑容,将希望留待未来,而更多的希望已在孕育中,如艾卡妈妈的腹中,还有比依的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