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危险的日子:银翼杀手制作始末 Dangerous Days: Making Blade Runner(2007)

简介:

    这部长达三个半小时的纪录片讲述了科幻电影《银翼杀手》(1982)艰难的创作过程和经久不衰的历史,由八十多场采访和数小时从未公开的删减场景、或是曾遗失的镜头所组成。

演员:



影评:

  1. 同行更喜欢director cut的版本,投资人和大众更看好通篇voice cut的絮叨版。

    两者间的思维差距,需要40多年才能弥补的上。。。。。。

    幸运的是,我没有看过1974的voice over版。

    原版的片尾,replican的那段雨中绝唱之后,居然让哈里森balabala地补画外音!向观众解释自己的内心复杂。。。。。。这个应了投资人的要求,他们代表了大多数肯花钱看电影的理解力。

    可实际上,即使通篇的解说,当时票房也仍旧卖的不好。

    “潘神的迷宫”导演在采访中谈到,自己作为当年的一名观众,对上面那段的表情,如中丘比特之箭,深情地捂住心口,不过之后的那段多余voice over让他彻底无语,表情抱歉地说道:““下下纳嘎们,我能看懂!”。

    幸好ridley有洁癖,多年后捧出了自己的剪刀,抹除了脑残的画外旁白、缩减了哈里森和瑞秋的激情戏、把原先片尾男女主人公驾车出逃(直白),往前提,在警长的注视下收尾(余味无穷),也把原先的一些外景给抹掉了,集中了“dark & wet”的暗黑末世气氛。
  2. 极度推荐喜欢银翼杀手的各位看一看。十分详尽的纪录片,记录了幕后制作的点点滴滴、逸闻趣事和主创以及演职员们的感想。

    · 雷导是个天才。他对完美的追求造就了这一经典——永恒的《银翼杀手》。

    · 电影在立项阶段就很困难,差点就没拍起来。幸亏有雷公。可以说,没有他,《银翼杀手》这一影史经典将不复存在。根据纪录片,雷公主动推进立项纯粹是为爱发电!一颗为理想中的真理与艺术请命的炙热的心!

    · 准备拍摄期间还经历了撤资。实在是太难了。雷公自己到处找人求资(也发动了各种关系?使尽浑身解数),最后终于找到人投资了。

    · 《银翼杀手》的演职员都由衷表达了自己对银翼杀手的喜爱,“我真的好爱那种感觉”“这样黑暗、苍凉的未来极具美感”,以及银翼杀手公映后差评如潮(夸张手法)时,他们痛心疾首的样子和“时间会证明一切”都让我深深深深地共情与感动!“天呐!找到同好了!原来他们也和我感觉一样!!”

    · 在那个特效都用模型和摄影完成的年代,我看到《银翼杀手》的场景、街景、远景原来都是手工一片一片制造出来的(在雷导严苛的一丝不苟的完美主义要求下…)。简直肃然起敬。我对电影的喜欢和敬重更多了几分。电影人的工匠精神值得敬佩,无论是导演还是模型的手艺人~

    · 如梦似幻的、黑暗苍凉的、潮湿永雨、烟雾弥漫的2019年的洛杉矶,纯粹是雷公本人脑海里想法的再现。PKD本人看了成片之后甚至直接对雷导说,“你是进过我脑子里吗?这就是我脑子里银翼杀手(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该有的样子!!”(原话不记得了,大概是这个意思)

    · 永雨的想法源自于雷导的成长环境。雷导的弟弟说他们的家乡就是终年雨不断(不愧是应gay兰吖。我好喜欢雨,好想在英gay兰生活(´;ω;`)

    · 演员和工作人员都讨厌极了烟雾——因为电影里的烟雾都是真实的。他们每拍一秒,就要吸一秒的“二手烟”。

    · 本片的摄影(尤其光影)、美术、编剧、场景、选角、表演等都至臻完美。至少所有人都是按着雷导近乎变态的完美要求做的,雷导也很满意。然而在发行方、资方的干预下,不仅公映的版本加上了比较shabi的旁白(纪录片中有肖申克的救赎导演的无情吐槽(原谅我忘了名字…)),而且还剪去了很多美丽且细腻的镜头,仅仅因为时间太长,资方觉得观众会不喜欢。当时的公映版本里雷公完全没参与最后期的剪辑。

    · Vangelis的配乐是真的?。促成这一点的不仅是他的天才天赋,更是他的专业与敬业。雷导到Vangelis的工作室里看他,发现Vangelis他真的就是一个狂热影迷。他会一帧一帧地反复看电影,反复推敲、试验以创作最合适的配乐。极度认真。

    到最后成品出来时,所有人看完几乎都流泪了,因为太完美了。现在一遍一遍听着银翼杀手原声集的我也是如此,一遍一遍地沉浸在Vangelis营造出的、永恒的银翼杀手的世界中。

    · 时间会证明经典。现在看来,银翼杀手已是人类电影史的一座丰碑、一朵奇葩。未来它的地位只会更高。

    · 《银翼杀手》对当时和此后的文化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不仅是赛博朋克风格鼻祖,烟雾雨夜、霓虹灯光、参天大楼的赛博朋克风更是影响了很多其他领域。

    · 我知道银翼杀手很特别,却没想到原来银翼杀手在1982年的特别尤其突出。当时描述未来的电影里,描绘出这么一黑暗、苍凉、压抑的超现实图景的未来的电影,仅雷公一家(当然,真正的鼻祖当然是咱的PKD~)其他描绘未来的文艺作品绝大多数都是乐观而光明的,这显得雷公的《银翼杀手》在当时极为扎眼、震撼,也同时遭受了巨大的争议和非议。当时观众很多看不懂,也有很多人不喜欢(E.T合家欢明显更受欢迎)。

    当然也有影迷独具慧眼(没有贬低不喜欢《银翼杀手》的人的意思!)真正迷上了《银翼杀手》。

    · 摄制组真的很辛苦。尤其是在其中一个取景地大楼拍摄的时候。

    根据雷导的想法,电影的时间状态是永夜,因此只能在夜晚摄制。演员和工作人员都很辛苦,为了拍在大楼里的镜头,都是日落而作,日出则息。而且大楼白天有人用,还得在日出前把一切东西收拾干净,时间还非常紧,拍摄这一段时已经接近摄制的尾声,在这里真的又一次对导演、演员和工作人员的敬业肃然起敬,真的是辛苦了。

    · 大楼场景的打光也是影史经典了。加上楼的内部空间风格极具破败,阴暗,萧条的色彩。雷导的天才脑子!

    · 幸亏我第一次看就是导演剪辑版。不然可能要日狗…(⁎⁍̴̛ᴗ⁍̴̛⁎)

    · 原来影史经典镜头“like tears in rain”的一段台词是Betty演员本人Rutger自己想到了加进去的!经典真的是偶然和必然的结合啊~

    Rutger的演技也得到了雷导的高度评价,他在纪录片内评价R很有戏剧感。这样演员都很敬业的景象在现代的我看来竟然有难得之感。不知是悲哀,还是看见敬业演员的惊喜与兴奋呢。

    · Sean Young当时是超级新新新人。但雷导看见她,就觉得这就是他心目中的Rachel。事实证明,风华绝代的Sean Young成就了复制人Rachel这一永恒美丽的经典形象。

    · 好多好多可爱的瞬间。无论是雷导的还是编剧啊,执行啊,美术指导啊,场景制作啊~等等,我通过纪录片才有幸认识到伟大的背后,究竟是哪些人促成了经典的诞生。虽然我到头来也没法都记住他们的名字,但我真的非常敬佩银翼杀手摄制组的每一个人。真心。而且他们每一个人的有点俏皮的话语真的都是萌点!他们每一个人的真实想法都深深打动着我,让我入迷地看完了三个小时(我能看出他们是真心的!)哈哈哈哈!被雷导的可爱嗓音和口音迷倒了!

    暂时想到这么多。银翼杀手是我最爱的电影之一了。银翼杀手的世界苍凉、黑暗、压抑、潮湿却充满着一种极致的美感,让我时时刻刻无不想沉浸在这样的世界中去。除了外壳的美,其精神内涵——复制人对生命的热爱与眷恋、对人类存在本身的存在主义般的思考与探索、人的意义、灵魂的意义、人生的意义等,可以说,这部电影用从内到外地震撼了我,改变了我的一生。看完这个电影之后的我,跟以前的我已经不一样了。

  3.      blade runner电影原名是危险的日子,危险的日子这个记录片函盖了电影的方方面面,从剧本构思,选角,场景设计,视觉效果,后期制作,电影最终效果都有展示,将近4个小时的花絮记录片很值得一看。
  4. 在足球的世界里,巴塞罗那队踢后腰位置的布斯克茨常被称为“球盲过滤器”,意指数据一般、存在感一般但作用无可取代的球员。

    考虑到我曾经做出的一些失误判断,和现在拥有的认知,我认为将《银翼杀手》这部片和雷德利·斯科特这个人,称为影迷过滤器,很确切吧。

    如同我这般拥有过偏见认知又能够校正的人,现在会被网络调侃为“真香党”。心塞。


    我是在2008年进入大学。室友小宇常常会兴奋地和我讲起电影,也带着我看了许多片子——记忆中就有《银翼杀手》,还有他的兴高采烈、手舞足蹈。可惜那时我年幼无知,闭塞又固执,对这个闷片超级不感冒。现在我会给别人分享影片,我的姿势、我的冲动,却有过之无不及啊。想想这份认知循环,蛮可乐呢。


    电影爱好者的天梯,我以为可以分如下几层:

    首层是量的积累——铺垫对美的初步认知;

    第二层是分享与推荐——用扩散认知检验自己的偏见与讲述能力;

    第三层写影评——接受积极与消极的反馈,并架构认知体系;

    第四层看纪录片(不限于影片的纪录片)——丰富认知的“食谱”,拓宽认知的域;

    第五层,找脉络比如导演、演员、制片、摄像甚至美术指导——将认知中的一些点形成更加凝聚的面,建构自己的电影世界;

    第六层,确定时代需求及个人审美能力——将认知力的主宾语做交换,捶打认知域的强度;

    第七层,确定方向——是继续停留在纯影迷身份,还是向制作作品的方向进化;

    ……


    我在电影天梯的攀登呢,目前刚刚到第三层:几乎每一篇都会写短评,字数多了呢会码长评。不过,长评里单纯是一些信息的堆砌,缺少互相的联结、构建,完全称不上写作。看看那些“xx电影超140字影评“的标题,就明白我这种表述是披着长评外衣的短评,显出一种表达力缺失的无奈。

    我在去年末达成了豆瓣电影已看标记数超2000的成就。刚好也是“三联三年“计划来到尾声,在提出的新计划里,写长评是重要的一环。要逼自己多下功夫。


    在影片的Post Production Problems一节,(Supervising Editor)Terry Rawlings回忆了这样一个片段:雷德利·斯科特在交付作品前,完整看过一遍成片,对大家说“I think it’s marvelous but what the fuck does it mean.”瞧,点满了毒舌技能的老顽童,打破了各种行规、定则、偏见等障碍而又自成体系的人,多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