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查尔斯·德·劳氏里卡
主演: 雷德利·斯科特 达丽尔·汉纳 迈克尔·迪雷 哈里森·福特 乔安娜·卡西迪 鲁格·豪尔 道格拉斯·特朗布尔 汉普顿·范彻 肖恩·杨 赛得·米德 爱德华·詹姆斯·奥莫斯 卢克·斯科特 艾弗·鲍威尔 大卫·L·斯奈德 艾伦·拉德二世 巴德·约金 凯文·伊斯特曼 迈克·芬顿 摩根·保罗 斯泰西·内尔金 劳伦斯·G·波尔 托尼·斯科特 杰夫·克隆威斯 乔·托克尔 吴汉章 M·埃梅特·沃尔什 特里·罗林斯 大卫·德赖尔 理查德·尤里西奇 罗科·焦弗雷 马克·斯泰特森 比尔·乔治 容.格瑞斯 米歇尔·莫恩 杰克·斯科特 吉尔莫·德尔·托罗 弗兰克·德拉邦特 约瑟夫·卡安 查尔斯·德·劳氏里卡 丹尼斯·穆伦 罗纳德·D·摩尔 马克·罗曼尼克 乔丹·斯科特 大卫·韦伯·皮普尔斯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07-12-18(美国)
片长: 214分钟 IMDb: tt1080585 豆瓣评分:9.3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极度推荐喜欢银翼杀手的各位看一看。十分详尽的纪录片,记录了幕后制作的点点滴滴、逸闻趣事和主创以及演职员们的感想。
· 雷导是个天才。他对完美的追求造就了这一经典——永恒的《银翼杀手》。
· 电影在立项阶段就很困难,差点就没拍起来。幸亏有雷公。可以说,没有他,《银翼杀手》这一影史经典将不复存在。根据纪录片,雷公主动推进立项纯粹是为爱发电!一颗为理想中的真理与艺术请命的炙热的心!
· 准备拍摄期间还经历了撤资。实在是太难了。雷公自己到处找人求资(也发动了各种关系?使尽浑身解数),最后终于找到人投资了。
· 《银翼杀手》的演职员都由衷表达了自己对银翼杀手的喜爱,“我真的好爱那种感觉”“这样黑暗、苍凉的未来极具美感”,以及银翼杀手公映后差评如潮(夸张手法)时,他们痛心疾首的样子和“时间会证明一切”都让我深深深深地共情与感动!“天呐!找到同好了!原来他们也和我感觉一样!!”
· 在那个特效都用模型和摄影完成的年代,我看到《银翼杀手》的场景、街景、远景原来都是手工一片一片制造出来的(在雷导严苛的一丝不苟的完美主义要求下…)。简直肃然起敬。我对电影的喜欢和敬重更多了几分。电影人的工匠精神值得敬佩,无论是导演还是模型的手艺人~
· 如梦似幻的、黑暗苍凉的、潮湿永雨、烟雾弥漫的2019年的洛杉矶,纯粹是雷公本人脑海里想法的再现。PKD本人看了成片之后甚至直接对雷导说,“你是进过我脑子里吗?这就是我脑子里银翼杀手(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该有的样子!!”(原话不记得了,大概是这个意思)
· 永雨的想法源自于雷导的成长环境。雷导的弟弟说他们的家乡就是终年雨不断(不愧是应gay兰吖。我好喜欢雨,好想在英gay兰生活(´;ω;`)
· 演员和工作人员都讨厌极了烟雾——因为电影里的烟雾都是真实的。他们每拍一秒,就要吸一秒的“二手烟”。
· 本片的摄影(尤其光影)、美术、编剧、场景、选角、表演等都至臻完美。至少所有人都是按着雷导近乎变态的完美要求做的,雷导也很满意。然而在发行方、资方的干预下,不仅公映的版本加上了比较shabi的旁白(纪录片中有肖申克的救赎导演的无情吐槽(原谅我忘了名字…)),而且还剪去了很多美丽且细腻的镜头,仅仅因为时间太长,资方觉得观众会不喜欢。当时的公映版本里雷公完全没参与最后期的剪辑。
· Vangelis的配乐是真的?。促成这一点的不仅是他的天才天赋,更是他的专业与敬业。雷导到Vangelis的工作室里看他,发现Vangelis他真的就是一个狂热影迷。他会一帧一帧地反复看电影,反复推敲、试验以创作最合适的配乐。极度认真。
到最后成品出来时,所有人看完几乎都流泪了,因为太完美了。现在一遍一遍听着银翼杀手原声集的我也是如此,一遍一遍地沉浸在Vangelis营造出的、永恒的银翼杀手的世界中。
· 时间会证明经典。现在看来,银翼杀手已是人类电影史的一座丰碑、一朵奇葩。未来它的地位只会更高。
· 《银翼杀手》对当时和此后的文化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不仅是赛博朋克风格鼻祖,烟雾雨夜、霓虹灯光、参天大楼的赛博朋克风更是影响了很多其他领域。
· 我知道银翼杀手很特别,却没想到原来银翼杀手在1982年的特别尤其突出。当时描述未来的电影里,描绘出这么一黑暗、苍凉、压抑的超现实图景的未来的电影,仅雷公一家(当然,真正的鼻祖当然是咱的PKD~)其他描绘未来的文艺作品绝大多数都是乐观而光明的,这显得雷公的《银翼杀手》在当时极为扎眼、震撼,也同时遭受了巨大的争议和非议。当时观众很多看不懂,也有很多人不喜欢(E.T合家欢明显更受欢迎)。
当然也有影迷独具慧眼(没有贬低不喜欢《银翼杀手》的人的意思!)真正迷上了《银翼杀手》。
· 摄制组真的很辛苦。尤其是在其中一个取景地大楼拍摄的时候。
根据雷导的想法,电影的时间状态是永夜,因此只能在夜晚摄制。演员和工作人员都很辛苦,为了拍在大楼里的镜头,都是日落而作,日出则息。而且大楼白天有人用,还得在日出前把一切东西收拾干净,时间还非常紧,拍摄这一段时已经接近摄制的尾声,在这里真的又一次对导演、演员和工作人员的敬业肃然起敬,真的是辛苦了。
· 大楼场景的打光也是影史经典了。加上楼的内部空间风格极具破败,阴暗,萧条的色彩。雷导的天才脑子!
· 幸亏我第一次看就是导演剪辑版。不然可能要日狗…(⁎⁍̴̛ᴗ⁍̴̛⁎)
· 原来影史经典镜头“like tears in rain”的一段台词是Betty演员本人Rutger自己想到了加进去的!经典真的是偶然和必然的结合啊~
Rutger的演技也得到了雷导的高度评价,他在纪录片内评价R很有戏剧感。这样演员都很敬业的景象在现代的我看来竟然有难得之感。不知是悲哀,还是看见敬业演员的惊喜与兴奋呢。
· Sean Young当时是超级新新新人。但雷导看见她,就觉得这就是他心目中的Rachel。事实证明,风华绝代的Sean Young成就了复制人Rachel这一永恒美丽的经典形象。
· 好多好多可爱的瞬间。无论是雷导的还是编剧啊,执行啊,美术指导啊,场景制作啊~等等,我通过纪录片才有幸认识到伟大的背后,究竟是哪些人促成了经典的诞生。虽然我到头来也没法都记住他们的名字,但我真的非常敬佩银翼杀手摄制组的每一个人。真心。而且他们每一个人的有点俏皮的话语真的都是萌点!他们每一个人的真实想法都深深打动着我,让我入迷地看完了三个小时(我能看出他们是真心的!)哈哈哈哈!被雷导的可爱嗓音和口音迷倒了!
暂时想到这么多。银翼杀手是我最爱的电影之一了。银翼杀手的世界苍凉、黑暗、压抑、潮湿却充满着一种极致的美感,让我时时刻刻无不想沉浸在这样的世界中去。除了外壳的美,其精神内涵——复制人对生命的热爱与眷恋、对人类存在本身的存在主义般的思考与探索、人的意义、灵魂的意义、人生的意义等,可以说,这部电影用从内到外地震撼了我,改变了我的一生。看完这个电影之后的我,跟以前的我已经不一样了。
在足球的世界里,巴塞罗那队踢后腰位置的布斯克茨常被称为“球盲过滤器”,意指数据一般、存在感一般但作用无可取代的球员。
考虑到我曾经做出的一些失误判断,和现在拥有的认知,我认为将《银翼杀手》这部片和雷德利·斯科特这个人,称为影迷过滤器,很确切吧。
我是在2008年进入大学。室友小宇常常会兴奋地和我讲起电影,也带着我看了许多片子——记忆中就有《银翼杀手》,还有他的兴高采烈、手舞足蹈。可惜那时我年幼无知,闭塞又固执,对这个闷片超级不感冒。现在我会给别人分享影片,我的姿势、我的冲动,却有过之无不及啊。想想这份认知循环,蛮可乐呢。
电影爱好者的天梯,我以为可以分如下几层:
首层是量的积累——铺垫对美的初步认知;
第二层是分享与推荐——用扩散认知检验自己的偏见与讲述能力;
第三层写影评——接受积极与消极的反馈,并架构认知体系;
第四层看纪录片(不限于影片的纪录片)——丰富认知的“食谱”,拓宽认知的域;
第五层,找脉络比如导演、演员、制片、摄像甚至美术指导——将认知中的一些点形成更加凝聚的面,建构自己的电影世界;
第六层,确定时代需求及个人审美能力——将认知力的主宾语做交换,捶打认知域的强度;
第七层,确定方向——是继续停留在纯影迷身份,还是向制作作品的方向进化;
……
我在电影天梯的攀登呢,目前刚刚到第三层:几乎每一篇都会写短评,字数多了呢会码长评。不过,长评里单纯是一些信息的堆砌,缺少互相的联结、构建,完全称不上写作。看看那些“xx电影超140字影评“的标题,就明白我这种表述是披着长评外衣的短评,显出一种表达力缺失的无奈。
我在去年末达成了豆瓣电影已看标记数超2000的成就。刚好也是“三联三年“计划来到尾声,在提出的新计划里,写长评是重要的一环。要逼自己多下功夫。
在影片的Post Production Problems一节,(Supervising Editor)Terry Rawlings回忆了这样一个片段:雷德利·斯科特在交付作品前,完整看过一遍成片,对大家说“I think it’s marvelous but what the fuck does it mean.”瞧,点满了毒舌技能的老顽童,打破了各种行规、定则、偏见等障碍而又自成体系的人,多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