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马君按:
周末啦,给大家安利好剧。
文/阿尔法酱
我苦等着一部剧的更新,它一共有10集,但中国的字幕组翻译到第6集就没有继续了。
这部剧豆瓣虽然8.4分,但只有64个人看过,216个人点了想看,如果我是字幕组成员,也很难有坚持下去的动力吧。
老实说,这部日剧一开始也没有引起我的兴趣,因为它的海报太不吸引人了:蓝绿色的背景,女主穿着奇怪的白色衣服(像后厨的帮工),站在房间里满怀希望地看着。
透明感的日系滤镜,女主朴实的表情,都让我把它预判为一部晨间剧(日本电视剧的一种类型,在早上播出,针对目标用户是家庭主妇,一般会有上百集)。
我决定看这部《透明的摇篮》,纯粹只是因为找不到更好的剧来看。
原来海报上女主穿的是日本的实习护士服,没有带护士帽的原因是女主一开始没有相关经验,也没有在希波克拉底像前宣誓,所以只是用布把头包起来。
高中毕业,女主选择在家乡的妇幼保健院实习。院长一开始就问出了这样的问题:90年代,日本的三大死亡原因是什么?
我在脑海里调取了一下以前的知识储备,女主也是如此,从教科书里找到“标准答案”。然而真正的答案却是:人工流产。
于是,在女主来实习的第一天,就亲自参与了一起人工流产。而在这场手术之后,在同一间手术室里,又完成了对一个孕妇的接生,两起事件所引发的戏剧冲突让观众的内心也受到了震撼。
但这部剧的优点就在于克制,没有故意描绘黑暗血腥和痛苦,在制作人的手记里能看到,他们是刻意用了明亮的打光,让自然光尽可能出现在手术室里,出现在每个可能压抑的场景出现时。
在人流手术后,院长让女主把从患者身体里取出的碎片进行事后处理,我们看到女主在一个明亮温暖的小房间里,把大光圈也掩饰不住的红色肉块放进了玻璃小瓶里,再把小瓶放进纸盒里,最后交给专门处理这类事务的人,拿到寺院里去供奉。
在日本的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处理方式,可能他们觉得这些“碎片”也有生命吧。
女主会在把玻璃瓶放进纸盒里之前,把它们一个个拿到窗户边,像是与之对话一般,向他们展示这个五颜六色的世界。
玻璃瓶的意向直指剧名——《透明的摇篮》,这些无法长大成人的“孩子”,会在透明的摇篮里,完成接下来的经历。
而另一边,生孩子的孕妇在经历痛苦之后(镜头给出了头发散乱,满脸都是汗的特写),看到孩子的样子,然后露出微笑。一悲一喜,这种强大的冲击在女主角身上体现在对生命的重新认识上,她觉得:不管是生还是死,两者都太沉重了。
而对于生和死,院长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流产,是为了某一天,你想生的时候,能让你成功怀孕,而做的手术。
当然并不是每个女性都会有想生孩子的一天,院长的解读其实是在说:每个孩子都应该在女性想要的时候而来到这个世界,至于想不想要,什么时候想要,主导权在女性手中。
因为是妇幼保健院,围绕着生孩子,又产生了其他的矛盾与问题。
比如患了1型糖尿病,并且有视网膜症的产妇,医生不建议她生孩子,不然有可能导致失明。
为了让她认清现实,院长告诉她:请不要为了证明自己,或者认为这样就“人生圆满”了而生孩子。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是抱着这样的念头生下孩子的?不计其数。
然而,生孩子不应该是一种生理本能,也不应该是一种情绪的宣泄,这个人生中唯一不可逆的决定,应该是理性的。
当然另一面,女性的生育权不可剥夺,这不仅包括她有不生的自由,也包括她有生的自由。
剧中另一个女性角色一直不孕不育,后来发现是丈夫的问题,在意外下她怀孕了,在排除出轨怀疑后,她也说出了类似的话。
丈夫说:你不是必须要生孩子的。
她说:其实并不是必须要生,而是,我想生。
在一个妇幼保健院里,大家免不了彼此之间讨论生育的问题。
女主跟水川麻美扮演的同事聊天的时候,得知其差点以为自己怀孕的事,这位同事说出了很多职场女性的心声:
女性在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主要的生育与育儿责任,这种情况在东亚国家屡见不鲜,更有很多人把这当作理所应当,要求女性必须兼顾二者。
说句题外话,如果真的想提高生育率,给女性更多的产假是不够的,这只会让她们在职场上受到更多阻力与歧视,造成恶性循环。更好的办法是增长男性产假,让爸爸也参与到育儿中来,解除女性的后顾之忧。
所以说,性别平等才是良方啊。
不该来的孩子?
伴随着对怀孕这个词的了解,从小到大,让女生们脸红心跳、讳莫如深、叽叽咕咕、私下交流的事,最多的就是未婚生子或者未成年人生子了,在这个只有10集的日剧里就提到了至少三位未成年怀孕的事。
首先是家庭优渥被过保护的小女生,被年纪相差很多的社会人欺骗怀孕。
一家三口在医院,态度形成两极,父母希望把孩子打掉,这样她还可以继续有自己的人生,仍旧沉迷爱情的小女生则坚持把孩子生下来。
在战火纷飞的办公室里,一直沉默地温柔的母亲终于发话:生出来吧。
在生产前夕,母亲对女儿说:生孩子的是你,你自己要好好照顾好身体好吗?这次是真理要成为妈妈了哦。
然后走出生产室,这位日常打零工贴补家用的坚强的母亲深知,要让女儿成长,必须放手,让她知道做决定的代价。
于是,镜头转向生产的过程,只能用心惊动魄、感同身受来描述。
未成年少女双脚岔开,孤零零地躺在本不属于她的生产台,那个男人没了音信,她也没有后路,一阵阵撕心裂肺,口中喊的不是别的,而是“妈妈,妈妈,妈妈!”。
此时此刻,母亲坚持在手术室里不进去,她泪流满面,坚决果断。
后来母亲去世,少女完全被哭叫的小婴儿、乱七八糟的房间、无处下手的生活搞得手忙脚乱,也跟着孩子缩在角落哭泣。
此时,当初母亲的那句话在耳边响起。生孩子的人是自己,决定是自己作出的,便要由自己负责到底。
这部剧总会在每一集的结尾来上一个高潮,描述着主要角色的成长、蜕变,此时是整集的泪点最高峰,同时主题音乐也会响起,治愈力Max。
还有一位女生是不断进行人流手术的少女,因为没钱总是去“黑诊所”进行手术。
女主一开始跟很多看到类似新闻事件的人一样,质问她:为什么不珍惜自己?为什么要做这种事?
女生只是说,小时候离家出走,被强暴,怀孕,然后做人流,又遇到坏人,怀孕,然后继续做人流。
女生穿得很破旧,脸上脏脏的,看不到悲怆,只有被生活长期磨损下满不在乎的脸。
同样的问题女主又问了“黑诊所”的老夫妇:为什么不告诉她们珍惜自己?
负责做人流的老先生给她讲了之前的一件事,给一个女生做完手术,多问了一句,女生后来就因为羞愧自杀了。
从此他们再也不问为什么,只是用低廉的价格默默做完,然后迎接下一个女生。
人流少女说自己喜欢这里,因为老夫妇的态度像是回到了自己家,虽然每次自己都没脸回来,她还是希望自己永远不会再来的。
在这部剧里,还有为了挽回婚外情而生孩子,女童强暴、生育证......等等围绕女性怀孕的故事。
这部剧改编自冲田X华的漫画作品,这部作品曾获得2018年度第42回讲谈社漫画奖少女部门作品奖。
漫画家被诊断出有注意力不足过动症以及学习障碍症,原就读于护士学校,1997年在妇产科诊所实习打工,于是用自己的名字作为故事主角创作了漫画,当时的她和漫画女主角同岁。
这部漫画改编的电视剧《透明的摇篮》在日本的收视率非常好,甚至进行了两次重播,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NHK不得不进行道歉,表示没有第三次重播了,感谢大家的支持。
witter上充满了各种女性和男性观众的对这部剧的赞美,有的人说它让自己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有的人说这部剧让自己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偏见,还有的人说自己是在怀孕的时候看这部剧的,然后po出了孩子可爱的笑颜。
我想,这部剧应该在中国产生轰动,可是它没有。
我们的国产医疗剧的男女主角还在谈情说爱三角恋,这部日剧只有配角的悲欢离合,主角只是他们人生的观察者,主角在观察别人的过程中关照自身,形成自己对于生命与生育的全新认识。
这就是我喜欢看日剧的原因吧,你可以说它鸡汤,但好歹是一锅喝了能暖身、能健体、还能壮脑的好鸡汤。
展现了97年左右日本民众生育的各类生态,每集二到三个例子交汇,用一位实习护士的稚嫩视角见证生育的残酷和生命的来来去去。看完后十分佩服妇产科的医生护士是如何在此等情感煎熬的工作上,这份工作面临太多伦理问题,也有太多无可奈何的医患矛盾。
剧中所说医疗发达的当下,生产被世人认为一定是能顺利结束的。而真实情况是即使是没有既往病史,生产仍有一定几率造成母体死亡或是孩子早幺。生育是一场劫难,在确定生育前需要繁琐完备的检测,生产过程中也存在大量未知数,甚至有难以发现以致死亡的案例。剧中案例也较为完善,从早育到晚年得子,从性行为犯罪到夫妻生育期间行为探讨,从母子关系到医患是否需要共情等皆有涉及,将一部产科剧延伸至讨论各类社会问题致使内容非常充实。
不敢苟同的地方有部分日本观念问题以及较多重男轻女的描写。我认为一个人开始具有思想时才是真正作为一个人类生命来到了这个世上,显然刚出生的婴儿是不具备的。所以当一个孩子在母亲孕期被检测出出生后大概率随时会迎来死亡,夫妻不必担心一个生命的消逝,而是保护母体即刻将这个孩子送离。可转念一想动植物也是没有思想的,难道就能随时随刻剥夺它们的生命吗,这个矛盾使我纠结。
由比医生有一句话我记忆深刻,能让女性在生产后还能继续工作的办法可能有增设保育所或者晚上也能安心托付孩子的地方,但是最好的办法是,营造出一个让女性能随时复职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