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单身男子 A Single Man(2009)

演员:



影评:

  1. 我是因为看Tom ford的八卦才看的这个电影。
    Tom Ford的爱人,Richard Buckley,Vogue Homme的前总编,比他大13岁,在两人刚认识不久的时候就罹患癌症,这么多年形销骨立,完全就是一会走路的骷髅架子。
    Tom ford,模特出身,看任何一张他的照片,都满满向外散发着荷尔蒙。
    但凡两人合照,一向妖孽无所顾忌的Tom立刻气场全收,完全贤惠人妻样,反而是老爷子精神矍铄,一双冰蓝眼睛气势吓人。——是的,跟剧里面Goode的眼睛一模一样。
    所以虽然现在在google上搜索Richard Buckley都搜到说他是Tom ford的情人,但是当初花花大少的Tom,自从见了他家老爷子,身边花花草草全都绝了,一门心思老老实实跟在Richard身边,老爷子要换环境休养,跑去意大利,Tom连意大利语都不会说乖乖跟了过去,一晃二十年。
    到如今,Tom连颁奖典礼四分钟两分钟是在感谢老爷子。表情羞涩,神态恳切,别的人全都哗哗哗鼓掌,或真或假大笑或微笑,老爷子愣是酷到一个笑容没有,轻轻拍几下手,明明风一吹就倒,依然凛然不可侵。
    Tom ford好歹也是时尚圈呼风唤雨的人物,可是跟老爷子比起来,不知为啥有了乡下大小子痴缠贵族老爷的感觉了……

    原著美好而哀伤,作者的情人也是小很多,中途另寻了新欢,作者虽然微笑祝福说一切都好,其实闷到内伤,写了这作,结果小情人又跑了回来,卿卿我我了一辈子,最后给作者送了终。

    我深刻地觉得,Tom ford挑这个作品,心里也是戚戚的。他家老爷子癌症20多年了,跟他在一起也20多年了,年纪也不小了,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去了。他爱这个人爱了这么久,这么深,随便一个访谈都一脸幸福小女生似的一边BLING BLING放电一边娇羞地说自己生活幸福爱情美满,其实心里估计怕得厉害。
    哪能不怕呢?最爱的那个人,随时随地都可能就这么没了。
    Tom 说,他一开始把小说给老爷子看,老爷子睡着了。
    第二次把剧本给老爷子看,老爷子睡着了。
    第三次,他重新思考过,又把改变过的剧本给老爷子看,老爷子终于看完,放声大哭。

    估计也是内伤了。再怎么矜持,再怎么高贵,真是好残忍的直戳心底。死了,忽然就结束了,留下来的那个人,总还是抵不过青春肉体的诱惑。

    所以电影里面,我看到George 和jim坐在沙发上,Jim说,如果我死在这一刻就好了,因为太幸福了。
    那时候光线很温暖,两只狗很惫懒,两人对话很家常,可是真美好。
    Goode的眼神多温柔,Corlin的眼神多缱绻。
    然后真的就在这一刻结束了。
    悲剧了。悲剧就是把喜剧破坏了给你看。

    电影里每一个场景都精心雕琢。Tom Ford并不想真的还原一个60年代的破旧,他只要保留一个美好的,如梦一般的画卷,让人在回忆起来,都知道,这是他Tom ford,心里面的60年代。有自由,有爱情,有高高的垫肩,鲜艳的红唇,卷起的大波浪,蕾丝的萝莉裙,烟熏的眼妆;有每一分都扣到恰到好处的衬衫西服,细长条的领带,松松垮垮的针织衫;摇窗的老爷车,蓝色大壁画,铮亮的小手枪,铁质电话亭。以及橙红夕阳,深蓝月下海,苍白雪地。
    这是他Tom ford梦中的世界。不真实,一点都不真实,因为真实太琐屑。他只要一个玻璃房子,两条狗,窗明几净,邻居有可爱萝莉,衣橱里满满都是他精心装备的时尚。爱人会窝在沙发上看书。

    当没有爱人了,多么美的回忆都变成痛楚。

    George看到一条相似的狗,走上前去抚摸,拿额头靠着,摸了很久,表情温柔又酸楚。
    Tom ford和他老爷子也养了狗的,相同的两条。
    他自己这样形容,我最喜欢不是太大的房间,两个人可以一起做饭,玩狗,整个房子只有我们俩,只有我们两个人在一起。

    可是现实是如何呢?
    George想自杀,已经没有力气去爱,可是还是会欣赏美好的肉体,甚至被kenny唤醒了求生的欲望。
    如果现实一点会怎样呢?他会跟kenny在一起。那个男生单薄的脊梁,鲜艳的嘴唇,水亮的眼睛都在诉说着,跟我在一起吧,跟我在一起吧。
    大概,会真的背叛已经死去的爱人吧。

    所以还是留在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刻死去,让那个有冰蓝眼睛的死去爱人来接走,亲吻已经冰凉的嘴唇。

    因为死了,所以这爱才得以保存。
    Tom ford有多矛盾?爱死去的爱人,爱到他死掉自己也想随着一起去了,可是还在被青春美好的肉体吸引。怕是老爷子一走,他精神垮了,肉体会变得靡乱吧。
    所以老爷子放声大哭。可是太多事情,就算知道会发生,也没有办法阻止,甚至连阻止的理由都没有。这叫无能为力。

    音乐很优美,画面很精致,一切都很时尚很tom ford。
    然后画面定格在死去的George嘴角的微笑。
    他应该是在微笑他的从一而终吧。

    哀伤的音乐响起。黑底白字的字幕慢慢出现。
    一首曲子放完,整部电影结束。

    “for Richard Buckley”

    我泪点忽然就决堤了。

    从头到尾,只为你一个人,我的心思,你是否懂?
    你想必是懂的,不然也不会哭。
    死亡和爱情,都没有办法预料,也没有办法改变。
    没有什么能留住,没有什么能纪念,多奢华多动人的背景都是假的,只有曾经相爱过这份事实,万望你铭记。

    我以前真不知道他是如此浪漫主义的人。
    Gay乱交,时尚圈更加混乱,我本来以为他跟Richard只是表面夫妻,做做样子,更何况Tom又是那么乱放荷尔蒙的人。
    可是看了这片子,我真的开始相信,他们相爱,并且恐慌着对方的消失。

    Richard问,为什么不把给我的致辞放在开头?
    Tom说,因为我的爱情不用用来做噱头。

    所以放在结尾,好像写一封情书,写到最后,别人往往瞄一眼就忽略了,却是最小心翼翼,心里头仔细掂量过了。

    Sincerely,

    Yours


  2. 没看片之前,担心50岁的科林费斯会像吉姆凯瑞在《我爱你莫里斯》里面一样,老得让人忍不住出戏。后来发现担心是多余的。科林-费斯饰演的乔治教授是个鬓角微微花白的鳏夫,他松弛的面颊、不再灵活的躯体确实不美,他是美在一种从容自若的雍容神色,永远不慌不忙的笃定态度。 在共同生活16年的同性爱人吉姆死后,乔治决定自杀。他对镜自勉:“挺过这一天。” 在最后一天,倒数的时钟慢下来,人间偏要像个勉力留客的好主人,谄媚似的将自家宝贝都捧出来。看看这打开的珠宝盒里耀人眼目的——球场上健硕男人挥汗如雨的裸身,花苞儿样的邻家女孩,严妆靓服、明眸善睐的邻家太太,乖巧的狗儿,邂逅的西班俊男,热情的老友,冰雪聪明的男学生……各式各样的美态。属于老男人的镜头,总是灰黑色调,除他之外,则全是美人如玉、美眷如花。 生命的焰火在那些眉梢眼角迸现,好像释放出无数条惑人的蛛丝,要拖住他直往死地踏去的脚步,像一场无声的角力。 在银行大厅里,乔治坐下在皮包里找东西,手枪就在手边。角度逐渐变为垂直式俯瞰,在乔治眼前光可鉴人的地板上,闯进一条模糊的影子,只能看到影子主人的一对果绿色皮鞋的纤足和雪白的袜子。在画面里,鞋子的颜色倏地鲜艳了,就像一盏灯燃起来。跟着乔治的视线向上看去:生着处子绒毛的小腿、鲜蓝的裙摆、平坦的稚女的胸脯(身子爱娇地轻轻晃动)、金黄的辫稍、花瓣似的脸颊。借着青春的辉光,老男人灰黄的脸上忽然又映射出红晕。然后,那粉嫩的双唇开合,吐出问话来。 但乔治只是沉静地凝视(镜头无数次强调他的凝视),半冷半温、半悲半喜地微笑,沉着应对,不为所动。 乔治与同性爱人吉姆的十六年生活,闪回了四段:庭院中的蜜吻,烈日下的岩上裸裎相对,静谧斗室中对坐读书,酒吧里的初识与暗许。 饰演吉姆的是马修古迪,当然,他是个美人儿,奇特的是美得出众,却又出众得熨帖;那对剑眉下藏着的星目,聪敏而温和,无端便有情万种,最适合脉脉相对,虽然偶有点促狭的意思,却教人相信他掏出来的是最真挚的心意。在《故园风雨后》中,他和本韦肖在牛津的湖边靠着老树坐着,在夕阳的余晖里为每杯香槟赋予一句诗,着实倾城。在本片中,他与乔治的相遇倾心,是“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在沙发上读书调笑,又是“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这样的日子,一旦有过,就难以忍受不再有。这世界成为一座可怕的哀悼他的纪念馆,每处都是要人命的遗迹。 乔治甚至不被允许参加爱人的葬礼。因此他持续梦到大雪中的永别,在死寂的天地里,走向那双玻璃珠一样失掉光泽的眼睛,亲吻冰冷的嘴唇。 他并没在吉姆死的时候立即赴死。但彻骨哀伤像钻进果实中央的蛀虫,逐渐将生趣啃噬殆尽。他并非不爱这生活——从他留字在自备的殓服上“请给我打一个温莎结”就能看出。实在是哀毁过甚,没有法子坚持下去。 乔治在停车场偶遇的白T恤男子,俊得原始,像一头才长成的豹,在紫灰的暮光中吸一支烟也是美的;尼古拉斯-霍尔特饰演的学生肯尼,在衬衣外套着一件白毛衣,毛衣的软绒令他浑体笼着光圈,酷肖天使;而朱莉安-摩尔饰演的他的老友夏洛特,在这片子里出奇的冶艳,大有好莱坞黄金时代那些尤物的派头。 最后一个夜晚,乔治与曾经爱过的女人夏洛特小酌。私筵之上,食物精致,器具闪亮,音乐柔靡,老酒香醇,老友识趣。谈得入港,乔治也能随着大笑,也能应邀起舞。一切都彰示生命仍可是场欢宴。 我想,在长久了无生趣之后,决定自戕的乔治终于轻松下来,用局外人的眼光审视身周,反而能发见那些回光返照似的神采。可惜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最终让他迟疑的是他的美少年学生肯尼。肯尼是一直默默关注他的。打听他,尾随他,想帮他排遣忧思,含情脉脉地注视他,邀他跳进深夜的大海,略显羞涩地露出姣好胴体,把他的手枪藏在被子下面。有这样的倾慕者,乔治也难以不被打动。 然而结局是《警察与赞美诗》式的:乔治烧掉留给好友的信,把手枪放回抽屉,打算振奋精神,忽然心脏病发,倒数的人生与时钟一起碎裂一地,就此终结。 这里,有一个与那个小姑娘出现同个样式的镜头:乔治仰躺在地上,已至弥留,一双黑皮鞋踱入画面,爱人吉姆微笑前来,在他唇上一吻,又隐没在黑暗中。因为这个,我相信乔治最后一刻是满快活的。 在《西雅图夜未眠》之中,汤姆曾说:“我打算每天清晨,起床,呼吸,再过一阵子,我就不必再提醒自己,起床,呼吸,再过一阵子,我就不会再想起过去的甜蜜。” 在《唐山大地震》中,丈夫死在地震中的女人李元妮,始终独身一个过清苦的生活。在烧纸钱的时候,她把新家的地址告诉丈夫,嘱咐“别走岔了”。 三毛是在1979年失掉荷西的,恩爱逾恒,她却没有与他同死,而在1991年自经。我揣想她确非因病厌世,是多年寡居,生命力着实磨蚀光了。 据说,曾有一个人被雷击中过七次,都大难不死,然而失恋之后他自杀了。 索尔贝娄:《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我相信,每个人都曾在自己的极限之内,接近那样言笑自若、实则痛不欲生的时期。幼稚肤浅的心灵能感受到的伤害,不比深邃睿智的灵魂来得浅,就像小蚁举起饼干渣与奥运选手举起杠铃是一样壮观的。 我曾经有过两回这样的体验。第一回在八岁,你想象得到,八岁小女孩是怎样依恋痴爱母亲。然而母亲那年消失了一个月,她生病住院了,是重病。我被交由姥姥照管。一月中我竭力克制,照原样上学放学,背书考试,课间跟女伴跳皮筋、丢沙包。但我清楚地记得心底挥之不去的毁灭性恐慌。一衣一镜一枕一箸,母亲的馨香与手泽俯拾即是,我不知道今后是否只能靠这些来过活。 十几年后,一位很要紧的某君离我而去。我再次感受到世界危如累卵;不过,还得暗暗攥紧拳,命令这具躯壳在图书馆呆到铃响,参加院系联谊会、与邻座男生互留电话号码……然时时惝恍,眼前会忽然一花,出现某君的笑眼白牙;又像蹑足走在绝壁边沿,就算自持不向深渊看去,也真切感到寒气砭人肌骨。而前路隐没在雾霭中。 某友人父亲突然重病,他回去照料。不到两个月后,他在病床边埋首小睡的清晨,父亲去世了,半句话也未留下。他回来后其实我们都有点恐惧,不知怎样面对,笑乎?不笑乎?然而他竟能若无其事,说笑如常,我们讶异佩服之余也轻松下来。然而某天聊天忘形了,谈论父亲节云云,忽听门一响,他悄悄走了出去。我们自恨失言,相对讷讷。我忽然说:“他朝吾辈也相同。” 每位挚爱迟早会离去;早早晚晚的,每人都有份,去领取命定的悲恸(我想,死在爱人之前是种福分)。除非压根不去爱任何人。不过,只要不死,总会活下去。因此我后来依然能吃能睡,在超市里头一个冲进突然开通的付款通道,或者狂奔过两个红绿灯终于赶上末班公车,或者突然发现想看的新电影有了高清下载,或者突然发现爱吃的薯片买二送一……还是会狂喜得在手心里嘿嘿乱笑。 不过,你永远不知道那些言笑晏晏的人们,内里是不是一副破碎过后勉强缀补起来的肺腑;那些睡着了的人,在梦里,是哭着还是笑着呢? 这电影的瑕疵,就是一切都美得过分,缺少粗砺的元气,容易受到“太形式化”的批评。当然,电影啊,电影,你不就是一场幻景。不就是导演汤姆叔叔心中的小屋。 曾另有某君,在他的电脑上示我以休-格兰特主演的《About a boy》,当小男孩霍尔特亮相,他叹道:“你看这孩子的眼睛,太美了!”如今某君不知在天涯何处,霍尔特已出落成声名日隆的玉面郎君了。

  3. 不知道怎樣放照片在評論中-下面祇貼文字部分。
    原文請看這裡:


    每個人的內心都是一座孤島-時時刻刻。

    甚至黨心愛的人就在身側,閉上眼睛想要留住這讓人無限貪戀的一刻。

    始終,我們選擇傾訴和聆聽的,都祇是我們內心的獨白。

    而多數,是無法傾訴,也無法被懂得的情愫。

    Tom Ford這本處女作,也許跟之前多數人對他的印象(抑或是偏見)有所不同。

    之前為人熟知的他,是將G字玩弄於股掌之間,挑戰人們對性感定義的邊緣,帶著美式aggressiveness,商業上無往不勝的奇才。

    始終保持完美的身材,和臉上過多注入的botox,也讓人疑心他的自戀。

    這部電影,卻證實他是個有著古典情懷的人,a renaissance man, a true romantic.

    他所著力探索和詮釋的,也是isolation和connection這樣彷彿不合時宜的文藝腔的古典哲學命題。

    這部片子也再次流露他美式的作業方式:不是前無古人的通盤創造,有脈絡清晰的references,但混搭出自己的風格。

    比如向希區柯克和Almodóvar致敬的片斷;比如60年代風情的佈景和衣飾;還有與王家衛合作多次的梅林茂的音樂(In the mood for love, 2046)。

    他對自己想要的胸有成竹,短短21天殺青。對細節卻是照顧得面面俱到,連販賣Coke的售賣機也是精心找來當時最具備設計感的鐵皮質地。

    George在桌上鋪開他為自己身後預備的灰黑西裝外套,Mercedes青色老爺車,甚至用來自殺的亮黑左輪手槍,統統讓人目不轉睛,無懈可擊。

    連在雜貨店門口遇見的牛郎,也是James Dean模樣,未免也太濄唯美。

    這是他天賦和品味的自然流露-無法避免的致命傷,自然被人拿來用作抨擊的藉口。

    雖然這是他心目中的真實。他心中經歷時光沈澱的被美化的fantasy。

    拯救了整部片子的,是真切-truthfulness。

    首先他找到了Colin Firth。這個同是Virgo的男人,也是經歷起伏。

    從95年BBC電視劇集傲慢與偏見出演Mr. Darcy走紅以後,他曾經歷長時間的沈寂。

    01年讓他起死回生的Bridget Jone's Diary, 他演的也是一個現代版本的Mr. Darcy.

    難怪時代雜誌的影評人Richard Corliss稱這是“the role of a life time for Colin Firth”。

    在威尼斯影展獲奬時,一向沈穩,不動聲色的Firth幾度哽咽,眼中隱隱有淚光。

    他與現任妻子Livia結婚生子,已經14年,遲遲不為她的家裡人接受。盡管他發表頒奬感言時一口流利的意大利文。

    他之前的感情,多半也是在拍片之中投入,戲假情真。也是一個長情的男人。

    片中的George,內斂清明,感情濃烈敏感而不輕易流露。

    Jim象一道光,燃亮他的孤島。後來的Kenny,也是這樣年輕執意,帶著一股無知無畏的蠻力。

    在成人世界的既定秩序里,要這樣的用力才能讓人相信愛情,相信無所保留的真情。

    幾乎是疼痛的,才能有所知覺。

    所以聊發少年狂,在海里夜游。(這一段的音樂特別美, by Abel Korzeniowski)

    反覆演練,模擬吞槍自盡的幾個鏡頭,讓我想起了花樣年華里張曼玉和梁朝偉試練分手場景。

    要非常理想化的人,才能用力象摁滅煙頭那樣,將自己拋至生命那頭。

    George的最後一天,不時有留戀,周遭萬事萬物,彷彿是初見,帶著神光,比真實,比記憶中更美。

    Julianne Moore的Charley,也是栩栩如生。不祇是一口道地的倫敦音。

    她也經歷幻滅失落。與George的舊情,漸漸演變成了友情親情。她母性的懷抱是George經歷劇變時下意識的歸宿。

    她勇敢。她膽怯。象所有女人,感情諸多不順的她對多年前的感情念念不忘,奢望死灰復燃。

    George說他對Jim的感情不是一種對男女感情的替代(substitute),他對Jim的感情永遠無法被取代。

    但人這種喜新厭舊的動物,向前走的動力是給自己希望,希望前面自有芳草。

    後來Kenny的出現,何嘗不是一種替代。

    Kenny這樣帶著幾分莽撞的真摯,也是熟悉。

    我以為,Nicholas Hoult演得十分真切。

    也許人在年青時候對自己荷爾蒙的克制不太多,幻覺自己可以拯救自己和所愛戀的人。

    也願意完全袒露自己的情感。這讓面具和routine之下的中年人格外驚心動容。

    這一段,讓我想起原著作者Christopher Isherwood和愛人Don Barchardy的愛情。

    他們相識於情人節加州Santa Monica的沙灘。兩人年紀相差將近30歲。他當時還是個未成年的男孩。

    這段感情一直延續到Isherwood 81歲過世。

    Tom Ford自己的感情經歷也是相似。

    他早年是個性感偶像-一年拍幾十個商業廣告,自然不乏女子的青睞。直到他搬來紐約,出沒於夜店Studio 54,才意識到自己的性向。

    他遇見比他大20幾歲的愛人Richard Buckley時,也才20出頭。23年來一直不離不棄。

    不太為人所知的是,當年他接受Gucci的工作,搬去意大利,也是在Richard動完癌症手術后,兩人一起換個環境。

    這部戲,也許在外人看來是一部視覺美輪美奐,賣點討巧突出(同性異性戀觀眾通吃)的話題片,我卻覺得非常personal。

    這是Tom Ford的私人日誌,記錄他從男孩到男人,從Kenny到George的蛻變。

    也是他獻給愛人,最真摯的一份情感。

    Bravo!
  4. 在时装设计师Tom Ford的处女作《单身男人》(A Single Man)中,某大学英语系的中年教授乔治·费尔科纳沉浸在与自己十六年共同生活的同性伴侣吉姆车祸死亡的阴影中无法自拔,精心准备打算自杀。时值1962年的洛杉矶,正是古巴导弹事件十个月之后,全美国仍沉浸在核武器袭击的恐惧之中,大家谈论最多的是建防空洞、食物储存、国家军备和世界末日。乔治对象病毒一样蔓延的集体恐惧十分不满,但自觉已走至人生边缘的他,又有什么好与这个世界争辩的呢?

    这个根据美国作家克里斯托佛·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1964年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格局非常之小——就一个人,一天,一件事;但我并不觉得它是自恋狂式的叽叽歪歪,因为对于每个曾经面临生死选择的人来说,在死亡阴影中绝望挣扎的每一秒钟都如同一年,在那个关键的时刻,每一个细节、每一刻的犹豫,都有可能彻底改变人的一生,或走向颠覆,或者重生。

    Colin Firth饰演的乔治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物。他事业成功,经济富足,住在装饰现代化,突出线条与整洁的冷色住宅里,衣物也无不一尘不染,分门别类一丝不苟,就连自杀这件事本身,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沉稳有序。他会去银行,从保险柜里取出自己所有的财产票据,在便笺上详细交代身后事的各项处理细节,就连给扫洒阿姨的上千小费都放进一个白信封封进面包袋子,整洁高贵。他自杀用的小手枪银光锃锃,精美得如同一件艺术品;他怕扣下扳机之后鲜血四溅,污了雪白的枕头和床单,甚至还要找出条睡袋垫在身下。

    在乔治这一天从早到晚的全部活动中,重头戏是他和20多年的老朋友,旧情人夏洛特共进最后晚餐的片段。扮演夏洛特的Julianne Moore就跟她的角色类似,美艳中透出厚厚粉底也遮挡不住的沧桑。他们喝酒、跳舞、狂欢,他们躺在地板上抽烟、吵架,最后他们在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安静而绝望地道别。

    夏洛特的绝望跟乔治的不太一样。婚姻失败的她独自生活在洛杉矶半的山豪宅,孩子也长大离开,虽然朋友众多,但她感觉“没人需要她”,她不由自主地想要把乔治对她的友谊转换成一种“真正的关系”,一种她可以抓住,支撑,再次感受到生活华美朝气的亲密感情。潜意识里,她总欺骗自己说乔治与吉姆之间的关系只是另一种“真正关系”的替代,而这个想法令乔治无比恼火。

    相对于夏洛特无法拥有,却又不肯承认失败的绝望,乔治的绝望在于拥有后的失去。Colin Firth对乔治的刻画细腻极了,他接到报丧电话后呆坐在椅子上悲痛的表情,他面对夏洛特由衷的喜悦和疲惫,他凝视天使一样轻柔纯洁的年轻学生肯尼,嘴角边浮现的那一抹笑意,都是那么微妙而又真实,那么得近,那么亲密,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同身受。故事的摄影也同时强调了这种亲密感,对人物眼睛、嘴唇、线条纹路、姿态动作的刻绘都如广告画一般精致,配乐也舒缓流畅,富于细腻的动感。

    乔治跟夏洛特说他自己是个“对一切都有答案”的家伙,说他全都想好了;可他这所谓的终极答案,不过是告别世界,向痛苦彻底说再见。其实不管是乔治还是夏洛特,他们内心深处所承受煎熬的剧烈,外人都是无法全部领会的,也不该以自己的标准来进行价值判断。我并不觉得夏洛特无所事事虚度人生的消极对抗法比乔治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转身更为可取,或更不可取。我相信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片黑暗地带,蔓延着幸福也无法医治的寂寞,快乐也不能抵挡的孤单。在黑暗侵袭的过程中,生与死都是一种极为严峻的考验,区别更在于对他人的责任与义务,而不是哪一种底色不那么灰,哪种选择更加明智。故事关注乔治这样一个按一般标准说来早该获得人生幸福的成功人士,将视角集中在他本身,不介绍他的家庭背景、亲人、权责与社会关系,就是要剥离一切外在的因素,只刻画人的内在挣扎;就是要放大人心深处的那块黑暗之地,让我们近距离地体会最真实而强烈的情感痛苦,让我们进入他的内心,也进入自己心中那片封存的荒凉之境,重新审视生命放大了的千疮百孔,重新理解生活不堪重负的脆弱与残酷。

    影片的结尾,乔治有一段自白,说在他生命中的某些时刻,哪怕只有几秒,他曾获得过一种绝对的清澈,他是去感受而非思考,世界因此变得清晰而新鲜。他试图去扑捉、去延长这种绝对清澈平和的瞬间,但它们无一例外地转瞬即逝。尽管如此,乔治依然认为,他生命的意义,他的全部人生,都在于那些珍贵的瞬间。

    1962年的世界令乔治失望,朋友不能留住他,逝去的爱情只带给他无尽的痛苦,但他支撑得长些,久些,那些转瞬即逝的包容了生命全部意义、激情和秘密的几秒钟到来的可能性就更大些,更多些。而这样的可能性也许就是那些穿透生命孤岛的微光,安静地,神秘地,和我们心里埋藏最深的荒地纠缠、争夺,枯荣更迭,季节变迁,往复循环。

    最终,我似乎也如乔治一样获得了几秒钟的清澈。也许,恐惧并没有恐惧本身那么可怕,绝望也不像绝望宣称那么无望。勇气和欲望总会从绝望的小缝隙里钻出来,在阳光下沉默但忠实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