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Big Blue Lake / Da lan hu
导演: 曾翠珊
编剧: 曾翠珊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上映日期: 2011-11-17(中国香港) 2012-06-18(上海国际电影节)
片长: 98分钟 IMDb: tt2066857 豆瓣评分:6.4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一句话点评:从出走到回归,女导演曾翠珊交出了第二部长片,她也凭此获得了2012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晋导演的提名。同时,《大蓝湖》也是香港电影评论学会2011年度推荐的七部电影之一。 回完一趟家,重新记起了《大蓝湖》。可能离开太久,面对中学同学,面对过去的自己,计算起上一次相见的时间,最少的都有个四五年。看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变化,我也会察觉到自己的改变。渐渐的,一方面觉得记忆似乎不大可靠,一方面又意识到自己是在逃避着什么。眼前的他们未必是一面镜子,但是,在他们和我的身上,有一种被称为共性的东西,它把一群人的命运用看不见的纽带联系在了一起。它并不神奇,而是一种真实存在。毕竟,我们曾生活在同一片故土,曾经又是那么亲密。 但时间已经被打乱了,无法回溯到起点,再来一次。时间也无法重新组合,进行筛选编排。看过不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台湾电影,我时常把它们称为中国电影的现在,因为里头所讲述的东西,自我认同、城乡变动、人际关系的变化,似乎在我身上不断应验。正因如此,看到《大蓝湖》借重返故乡,思索起故土与自我的依存关系,我还是有点兴奋(尤其是在港片没落的大背景下)。 《大蓝湖》中,主人公一再逃离,隐去了矛盾不断,却看得出心结未消。父亲、故乡还有过去,他们好像凝聚一起,成为主人公逃避的对象。看得出,主人公的内心有过剧烈的扰动,现在早已消失不见。镜头里有的,只是那个安静的村落风貌,老人、孩子还有所剩无几的同龄人。那里历经变动,但民风依然淳朴。在女性直觉的催促下,主人公深藏的情感不断被唤醒。然而,当她面对两段关键的人物关系,即母女之间和恋人之间,她却找不到过去,一切终究还是改变了。 围绕大蓝湖是否存在,记忆中的地方在哪,电影给出了中心主题,那就是关于过去和谎言。更直接地说,过去只是一段谎言。看看片中几个人物角色的设置:一个是远离了故土、多年以后重返的女儿,可以想见,她要逃避的正是过去那段时间;一个失去了记忆、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她显然找不到过去;一个篡改了过去的男子,他不停编造出谎言,欺骗自己,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他都深陷在谎言当中。这些逃离、空白、自我粉饰和记忆美化,它们指向了变质掉的东西。那么,大蓝湖找不到,同时又不存在,这似乎就不难理解了。 片中最浪漫的一段莫过于重走过去的路,海阔天空一路是蓝。《大蓝湖》全片色调整体偏蓝,松散、舒缓,调子很慢。时而忧郁,时常沉思,如同人物内心情感的投射反映。夹杂其中的还有一些纪录片段,跳脱出剧情。曾翠珊让一些村里老人直接面对镜头,讲述起身边事情。他们的诉说被定义为真实,没有自我阻挡,也没有记忆的隔离和回避。从创作态度来说,导演似乎低估了这般做法的后果:那就直接削弱了剧情的力量(在本来还薄弱的状况下),转而更接近于追求写实和纪录性质。再者,由于视野和技术所限,又或者太强调自我的内心纠结以及个体的独特经验。从立题和破题,《大蓝湖》好像只完成了一半。 如果站在更远的地方去观看《大蓝湖》,它身上带有明显的小成本独立电影色彩,这也远离了过去高度工业化的香港电影。即便作为一个地名,它也是一则远离了大都会区的小故事。对香港来说,它又是一个边缘地带。从天星码头到菜园村,从《岁月神偷》的永利街到《大蓝湖》的西贡渔村。在我看来,《大蓝湖》首先触碰了这几年香港社会热议的保育话题,即香港不再是“过去的香港”,港人意识和自我认同不断深化,因为他们的家园故土正在遭遇破坏和外来的侵蚀。只是,《大蓝湖》说的又太过琐碎,有风轻云淡之嫌。 再往更高更远处,现今香港,人心纷乱,民众积怨。种种事实令人难以排遣,胸口发堵。他们看到了眼下的破败,看到了内地对香港的冲击,愈演愈烈。只是,他们不曾想过,今天的情景,其实完全归咎于过去(有些甚至是他们亲手种下的)。如果无法正视这点,那么,港人依然停留在谎言和旧日幻梦当中。【北青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