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惊爆点 Point Break(1991)

惊爆点 Point Break(1991)

又名: 人生断点 / 终极豪情 / 爆破点 / 惊暴点

导演: 凯瑟琳·毕格罗

编剧: 瑞克·金 W·彼得·伊利夫

主演: 帕特里克·斯威兹 基努·里维斯 加里·布塞 罗莉·佩蒂 约翰·C·麦金雷 詹姆斯·勒格罗 John Philbin Bojesse Christopher Julian Reyes Daniel Beer

类型: 动作 惊悚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日本

上映日期: 1991-07-12(美国)

片长: 122分钟 IMDb: tt0102685 豆瓣评分:7.4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约翰尼(基努·李维斯 Keanu Reeves 饰)是一名FBI探员,正在与老搭档帕帕斯(加里·布塞 Gary Busey 饰)着手调查一系列银行抢劫案。然而这个狡猾的犯罪团伙行事严谨精明,每次犯案均用多位前任总统的面具伪装自己。约翰尼手上唯一的线索只是帕帕斯的推理:罪犯很可能是冲浪爱好者。为了尽快侦破此案,约翰尼决定到海滩学习冲浪以寻找线索,在此过程中,约翰尼结识了冲浪高手普提(帕特里克·斯威兹 Patrick Swayze 饰)和泰勒(罗莉·佩蒂 Lori Petty 饰),他被普提的思想魅力和领袖气息所吸引,爱上了冲浪这项刺激的运动,并与一帮冲浪爱好者结下深厚友谊。然而,在种种相处的细节之中,约翰尼渐渐开始怀疑这帮优秀的朋友就是他要找的神秘团伙……

演员:



影评:

  1. 每年会拍多少部电影?100部?1000部?你能记得又几部?一定会错过什么,一定会低估什么,一定会有什么影片在多年以后被重新翻出来,被赋予新的价值。就像《大话西游》、《肖申克的救赎》、《萤火虫》一样,就像李广、冯唐、梵高一样,就像因为误解而分手的恋人因矛盾而疏远的家人一样。这世上有很多美好的事物,但是它们没有运气,它们甚至已经具备了伟大的一切条件,只是运气和它们开了一个玩笑,转瞬之间就被流光带走。回头看的时候,这一点往往让人觉得心惊。

    有多少人在网上,在碟店见过这本《惊暴点》/《终极豪情》(Point break)?又有多少人匆匆看了封面和简介以后就把它扔到一边?是啊,冲浪的故事,无聊的故事,遥远的故事。打羽毛球都得排队,冲浪不是我们中国人需要关心的事情。冲浪,那是红脖子的白人蛮子干的事情,在夏威夷在迈阿密在澳大利亚,美元比人民币是8:1。体育影片,谁愿意看这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家伙?劳力者制于人,劳心者戴劳力士。更何况那是一本1991年拍摄的影片,16年前,说起来跟清朝一样古早的事情了。

    我的问题是:如果你喜欢今年的《阳光小美女》,被最后一段全家跳上舞台群魔乱舞所感动,觉察到释放自我的可贵。那么,为什么你居然会不喜欢《Point Break》呢?是啊,基努.李维斯那张印第安混血的脸除了帅之外有的只是空白,但是在《Point Break》里绝对是他演艺生涯里的一大亮点。如果说他曾经和《秋日传奇》/《燃情岁月》(The legend of Fall)里的布拉德.皮特一样狂野激情,曾经和《似是故人来》(Sommersby)里的李察.基尔一样情深如许,那么就应该是在这部《Point Break》里了,我个人觉得至少比用手从空中摘子弹(《Matrix》)要酷多了,而且花瓶里终于有那么一点内涵。

    让我们忘记冲浪吧,冲浪只是个讲故事的手段,一个比喻。《Point Break》讲述了一群银行抢劫犯的故事,他们喜欢头戴美国历任总统的头套抢银行。警察无法分辨他们的身份,只能认出其中一个人的屁股---他总在抢到HIGH处,对银行监控录像头露出屁股,就像《勇敢的心》里那些苏格兰勇士嘲弄“长脚”英格兰王的军队时一样。李维斯是一名FBI,他的任务就是找出那个嚣张已极的屁股的主人。因为从录像上看,这班人身手矫健,所以很可能是体育爱好者。于是,李维斯就卧底到了洛山基的冲浪爱好者中。

    那是一帮绝对疯狂的家伙,没有时间概念,没有工作的概念,他们在玩各种极限运动。电影在拍摄手法上很新颖,至少在当时非常新颖。女导演凯瑟琳·彼吉罗用了“斯坦尼康”技术拍摄了很多运动中的长镜头。“斯坦尼康”是个术语,但是它的效果谁都不会陌生。如果你看过《兄弟连》、《拯救大兵》、《有话好好说》,那你就应该知道那种遥遥晃晃跟随角色运动的镜头就是“斯坦尼康”。1991年的时候,在《Point Break》里已经大量使用。所以,这部电影被评为美国历史上十大运动题材电影之一并非偶然。

    然后我们再忘了什么“斯坦尼康”吧,因为那只是手法,和故事本身无关。李维斯在这帮人里过得非常开心,远比当FBI快乐多了。在一步步接近犯罪团伙的时候,他同时也被他们快活、狂野、充满激情和活力的生活方式所吸引。侦察结果另人瞠目结舌:这帮人为了筹措冲浪的资金而抢银行,十足的疯狂。团伙的头领鲍蒂(帕特里克·斯维兹)的梦想就是找到最大的浪,站在那浪尖上。

    李维斯在一系列疯狂的极限运动之后终于抓到了帕特里克,给他戴上了手拷。站在阴雨连绵的海边,澳大利亚的大海上正升起五十年一遇的天文大潮。帕特里克恳求李维斯让他完成梦想,他这一生都在等待这一次大潮,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站在浪尖上。李维斯打开了手拷,让帕特里克带着他的冲浪板冲向巨浪,他再也没有回来。

    《Point Break》和体育关系不大,体育只是为了带给观众一系列眩目的视觉体验。它是在讲述两个男人之间的故事,一个人如何用自己的激情和狂野赢得自己对手的尊重,一个人如何怀抱自己的梦想不管不顾地前进直至最后壮烈地死去。和帕特里克短暂而壮烈的一生相比,李维斯正义而漫长的一生是如此苍白无力,活着仿佛从来没有活过一样。在这世界上,总有人能用自己的激清点燃别人的生命,让周围的人跟着他一起燃烧起来,放射出生命的光,帕特里克就是这样的人。

    我很奇怪这部影片在豆瓣居然无人评价,只有60人看过,7人想看。夏天要到了,在前往海南青岛鼓浪屿之前,看看这部影片吧。找到你人生中的天文大潮,然后站上去。
  2. 凯瑟琳毕格罗作为一个暴力美学大师,她的美学风格却和其他的大师有所不同,不同时期所呈现出的暴力元素一直不同。早期的作品如《血尸夜》,强调一种压迫的暴力恐惧(和他老公的《终结者》何其相似),后期的《拆弹部队》《底特律》,强调一种动态的真实,还有一种旁观的媒介感觉。而中期的电影所呈现出的暴力,是我所最喜欢的,冷静的反应破坏现实的镜头与暴力参与者的癫狂状态交相辉映,达到一种回响与意味,对暴力的消解也十分对付我的胃口。而本片就是她中期作品中最让人喜爱的一部。

    话说普通观众对本片的最深印象可能就是雷神三里的惊爆点男主=雷神这个梗了吧。

    前期是很明显的侦探片的戏码堆砌(只是,冲浪劫匪这个设定的带出还是让人忍不住的吐槽),在开头绚丽的慢动作混剪后,就马上变成正正规规的警匪片铺垫。不过就是这样,导演也是加了自己的体验进去的。冲浪者征服浪花的汹涌与暴烈的雨中枪声在蒙太奇下显示出美感的同时,也在昭告观众,自然的暴力时随时的,如同那浪花。而后来些个场景中,主角初入警局反黑组时的斯坦尼康运镜以及雾气腾腾的室内打光,把一种超现实的感觉提前布置了起来,或多或少地让观众更容易接受此电影中的语言环境,也为后面的情感造势。(虽然还是傻乎乎的,想起帕尔玛在《铁面无私》里干的事了)

    平行蒙太奇嘛,用苏联学派的意思来看,这里表达的很不错的。

    这么多雾气是真的让我迷惑。

    接下来,从埋伏冲浪者到确定“柏帝”是劫匪这么一大段时间中,导演主要靠镜头和剪辑,给观众提供了神奇的观影体验,同主角一体的心理起伏——我们可以看见主角对“野性冲浪”的接受,兴奋与不耐烦;更是突出对“冒险生活”的展现和反思。而这,利用侦探电影片的结构使得铺垫地相当顺利。也让我们看出导演对暴力的态度(或者说她想要表达的态度,迷人但会反噬)

    首先,我们可以看见,在这么长的戏份中,让人感到疼痛的暴力镜头是随着时间递增的。或者说, “暴力”和“危险”的场景一直都存在,只是你是享受还是接受。主角在冲浪时的运动镜头除了达到一种炫技的爽快感外,也很好的表达出了不可避免的“自然界的暴力”,而第一次的淹水后被女伴所救则是表明他的一种斯德哥尔摩症状的产生,叙事上让我们明白他是被冲浪者团体所开始接纳,影像上则是开始沉浸于对“暴力”的享受,也就是冒险。至少后面的橄榄球大战和沙滩干架都表达出了一种爽快的感觉(当然,还把暴力的元素加到了咆哮的长官那里,让人反感这位长官)。

    这段戏配上沙滩上的鼓声,以及本身极佳的打光,真是一绝。

    扮演长官的这家伙我记得在斯通早期电影里作了不少龙套来着

    导演又是怎么过渡这种享受的呢?除了已经提到过的疼痛感渐增,最重要的便是聚会一场戏,将女伴和柏帝团伙与主角的对话反常的冷静化,在逐渐习惯的冲浪生活以及聚会开头的迷离的镜头后,我们看见俩种不同的人对之前生活的主观思考被展现了出来,女伴对“柏帝”帮派生活方式的不一致看法和人生观念也让我们接受主角一样的疑惑,这种生活是否足够好?暴力和野性是否是我真正追求的?后面来极具浪漫风格的夜间冲浪,则是加深了这种惆怅的感觉,让人深深地被迷住。

    (有一说一,自己挺喜欢这个演员的,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没红)

    这段对话相当的重点,也是女伴和“柏帝”二人人物魅力拉满的一段。

    发不了动图,嗯,这截图有点尬

    而在此之后,突然变得写实与黑暗的毒犯枪战那一场戏,疼痛与混乱的感觉才排山倒海般袭来。夸张的火力设置,在狭小空间里的打斗与追逐被导演极好的利用的同时,写实化的剪辑也在看了那么多浪漫的的动作戏后的观众再次眼前一亮,也使结束后让人同主角一样感到一种身心的疲惫。至此,主线里,主角对冒险生活的体验,也就是 “暴力”的享受已经结束了,剩下的,是什么呢?

    剃刀边缘

    破碎的镜子与自我审视,有《刺杀钢琴师》那味道了

    是暴力的反噬。

    在下一场动作戏里,和“柏帝”的冲浪帮派的对峙开始,他便和以上的生活所断绝关系了。而停车场的那段戏份,则更是把“柏帝”和他的不同所无限的拉大。可是,我们视觉上了解的信息中,

    剩下的连锁反应,也才刚刚到来,更何况,不只是他,也包括冲浪团队。后面的接连的高潮让人血脉膨胀的同时,悲剧性也不断地放大。主角这边,女伴被绑架,密友和无辜的警察与保安被杀,自己和上司的矛盾也被彻底的激化,不可收拾。而“柏帝”这边更惨,冲浪帮,除他外,仅仅还有一人。不同的是,最后主角以和女伴相拥为叙事点的坐标,表达他对之前生活的放弃,而“柏帝”却继续坚持着自己的法则,最后被大浪卷走,彻底的被“自然的暴力”反噬。

    烧车这段戏太颠了,我喜欢。

    对空放枪这里被《热血警探》致敬了,挺有趣的。以及前面那段跑酷戏,简直是我看过最好的跑酷戏了。

    这段宣言简直是点睛之笔,就此有多少观众会爱上“柏帝”啊,即使在这里他小弟的人设毁了不少

    (由于与剧情的设置相关,所以不敞开说明了,有兴趣的直接看原片。)

  3. 看了《热血警探》之后,看到“肖恩”和他的胖同事学基努在片中的仰天射枪动作,真的很搞笑哦,当年基努真是帅到爆
  4. 他们都爱他——《惊爆点》

    这部电影同事帮忙下载了很久了,从比格罗拿到奥斯卡后我就想看了,一半是因为比格罗,一半是因为有基努里维斯。
    算来,忙忙碌碌大半年过去了,这个月电影看的奇少。今天下午在办公室有时间打开看电影,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杂志正在最忙碌的时候,不过,作为编辑的压力已经过去,只用看着美编排版改错调版式就行。算是忙里偷闲给自己的一点乐子吧。又一个月过去了,马上就可以享受一个月中最轻松最可以随便看电影的时候了。
    同事人品爆发,下的版本是MKV,一部是1.3G的,一部是4.3G的。我的老爷机电脑几乎连1.3G的看着都卡,4.3G的还打不开字幕,没办法只好凑合着看,看前一半时,老是去当监工,点了暂停后一回来,画面、声音和字幕三位不一体,看的我崩溃极了。后来连全屏都不敢打开,放很小的屏幕倒是很清楚,就这样坚持看完了这部1991年的老片。
    看完之后,忍不住心里激动,激动得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反正我按耐不住的激动都被我同事用眼神记录下来了。好像我也去冲了浪,跳了伞,抓了坏人,体验了人生的终极体验。其实,我不过是看了一部电影,而且是在没压力的状态。太喜欢这种感觉了,因为太久没轻松了~
    不得不说,这是基努里维斯容颜正盛的时候,所以很养眼,中途看到抢劫犯跟他对打,把他那张俊美的脸往割草机的齿轮里放时,我自己都忍不住往椅子后面靠,心里焦虑紧张的。明明知道这是假的,但我想的是当时拍摄时多紧张啊,比格罗导演有没有担心基努毁容啊,基努有没有去买保险啊……真是杞人忧天啊,不过也可以证明我投入的程度。
    因为不是单位杂志上要登的影评,所以可以不用考虑领导的要求,随便自由发挥,虽然这是没有稿费的稿子,但我打的很起劲。这是自由的力量吧,跟电影里讲述的一样,打破规则,自己制定规则,忘我的享受生命的自由体验,真是好久没有享受过的了~
    比起波帝来说,我们都是乖乖娃,都太墨守成规,太菜鸟了,可是,电影里感受他们的激情一刻,我也觉得值了。
    好吧,言归正传,说说这个标题是什么意思。
    基努在这部电影里有两个老师,一个爱人。两个老师一正一邪,FBI的老师安吉罗入行多年,经验很足,却没有升迁,他很爱惜基努这个孩子,总是鼓励他,希望自己也能感受这个年轻人身上的热情,这是中年人的危机;波帝是戴总统面具抢银行的领头人,他过的是制度外的人生。他把基努当成种子选手,挖掘他体内的不安定因素,争取把他培养成跟他们一样热爱终极冒险的人。他没有看走眼,基努的确是一块好料,可惜的是,这块好料最初的选择就是做一个好人。他的目标是破获连续三年抢劫三十家银行的劫匪,也就是波帝一伙人。猫鼠游戏开始的有点意思。
    来谈一下冲浪和导演吧,剧情是很具有男性荷尔蒙的,但不知什么缘故找了一个女导演来拍,OK,找的很好,比格鲁的身上也一定有诗意的对自由的向往,和打破规则的快感,废话,导演谁喜欢在体制内工作啊!所以,她的冲浪镜头拍的是慢动作,有一种说不出的美,像是给你充足的时间去体验浪尖的感觉一样,尽管没有冲浪经验的观众是体验不到这一乐趣的,但是通过镜头可以让你对冲浪产生好感,恨不得马上也投入到这一冒险运动中去。后来,波帝带基努去跳伞,在天上享受跟诸神的性爱,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拉开降落伞,这些镜头真是美极了,音乐也很美妙,当真是享受啊。难怪有钱又很闲的人都会热爱极限运动,它带来的乐趣怎么是我们这种为了养家糊口每个月拼命工作的人所能体会的呢。
    还是说一下两个老师的事吧,安吉罗这么的喜爱基努,以至于他的死都是为了他,基努为了救恋人,被波帝算计,让一个FBI帮助劫匪抢银行,这简直是一项行为艺术嘛。安吉罗松开了基努的手铐,跟他一起去完成他的目标,捉拿波帝归案,并为了他而牺牲。波帝也爱基努,但是他们是两派的,注定要对立,可是他们多么像一对完美的师徒啊,波帝带基努尝试了最美最享受的生命体验,给了他另外一条人生之路,但基努却要抓他。即便两人都知道对方的身份后,他们还完成了基努第一次的跳伞完美体验,波帝真够狠的,先让基努体验跳伞的乐趣,再让他知道他的恋人是被自己绑架了。是终极惩罚吧,先尝甜头,再毒死你。基努一直被他胁迫,按他的游戏规则办事,波帝真是上帝啊,我的天。难怪基努在临抓到他的一刻,因为腿受伤不能再追时,只是朝天上开枪,而没有将子弹打入他的身体。基努也是舍不得这个老师的吧。
    最后的一刻,波帝等了一生的完美巨浪就要到了,基努也抓到了他,波帝尽管输了,但他是受不了坐牢的,所以他说服基努,让他冲最后一次浪,基努打开了手铐,是啊,他怎么能眼睁睁看着波帝去坐牢呢,波帝的理想是死在浪尖上,而不是在牢中了此残生。波帝实现了愿望,基努也扔了FBI的徽章。
    基努人格好分裂的说,他也是爱波帝的,既想捉拿他归案,又想跟他一起冒险,FBI和劫匪只能选一样,最后他都放弃了,去做他自己了。


    最具设计感的情节
    波帝说他想到怎么对付基努了,观众都以为他选择跳伞让他死,没想到的事,他只是用跳伞让基努完成与诸神的性爱,然后再让他知道女友被绑架,他没有选择,只能跟着波帝当劫匪。出人意料的完美情节啊。

    基努一直在让波帝放了泰勒,泰勒一直不松口,连跳伞时也不松口,基努一气之下没穿救生衣就从飞机上跳下,他要去抓波帝,救泰勒。波帝没有想到他会这么做,但是波帝却知道怎么对付他。他们越坠越快,如果基努不拉降落伞,他们就成了人肉夹心饼干,如果拉降落伞,他就必须扔下手中的枪。基努一次次被算计。有无奈,有不服气,可是,是不是也有心甘情愿呢。

    PS:我一直都在想,要是基努的女友泰勒也参与到劫案里面该多好啊,那个翻铁栅栏回眸的劫匪要是泰勒就完美了,基努愈纠结,故事越好看,要的就是他人格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