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亚故障影像”(Sub-fault Images ):最接近真实的时刻不是面对镜头时演员从容的表演,而是胶卷断续处短暂的白屏。反幻觉的视知觉体验以对技术-图像的降格(很难把影片中的鱼眼镜头与手持跟拍认为是“炫技”)为表征从而与黑特·史德耶尔所言的贫乏影像(Poor Image)相区分[后者“是被冲上数字经济海岸的垃圾”,前者则是主流电影交换市场中的边缘区域与被压抑物],但盗版的VHS副本却由于以严重压缩来换取速度而彻底变为Poor Image;与之相对,DVD则意味着体制化、高分辨率及价评机制的认可。《大卫的日记》正是以其「退化」的姿态完成了对朗西埃所谓“艺术再现体制(the representative/poetic regime of art)”的反叛(其实是暧昧更多一点)及对“失真(技术)的真实(生活)”的构现。朗西埃当然比这走得更远,更关注“故障影像”对知识和权力部署的改造作用。但这部电影显然没有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的《影像之书》或居伊·德波(Guy Debord)的《为萨德疾呼》那样激进和前卫,仍保留着一定程度的叙事结构,所以被归类为“亚”故障——即偶发的、不完全的。
ps:从2005年导演吉姆·麦克布莱德的采访中来看他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庆幸技术的进步给了自己更多自由拍摄电影的机会,以及尽可能再现“真实”的电影观,不过这也无所谓,观众对电影的「误读」不也正是电影意义生产的一部分吗?DVD中包含的花絮非常丰富,附带另一部导演的长纪录片(60min)
挑战了戈达尔意义上“电影24次每秒的真理”的理论。似乎算是60年新起的DIRECT CINEMA。但在更大程度上将课题转向了电影本质记录的真实性。
当david发现音像的自己与现实自己的二分与割裂的时候的愤怒,可以看出把符号剥离出人本身的一种歇斯底里。电影赋予了一个形象,但这个形象始终与本我具有距离,这种距离在影片真实性上被越拉越大,一切变得趋向于一种staged的画面而非真实。
正是自己影像与自己的割裂形成了这种被欺骗的感觉,我们被戈达尔骗了,我们也被电影骗了。
尤其是片中跟拍女友,然后让女友给自己拍照的那一段,当自己拿着摄影机的形象展现给观众时,这就给人了一种割裂感,这不是现实,这是一个媒介处理后的现实,与现实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在电影本质的母体上有革命性的探讨,似乎去魅了戈达尔口中那么天真烂漫的电影,最后留下的是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