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的背后,是当时东欧犹太人的一道真实的选择题,面对纳粹,所有的“日常”政治选项都失效了,只剩下了锡安主义和共产主义。前者,是逃走,后者,是战斗。前者,可能活下去,后者,九死一生。电影面对了这种真实的困境与张力,虽然用一种玩笑的方式来展现。尤其是把共产主义表现成了一种误认和过家家;并且最后,试图用快乐的歌舞与性爱来弥合这种选择的两难。
不过,作为一部有以色列投资者的电影,片中给出的答案似乎还是希望回到以色列地去(然而拉比也知道,那里已经是巴勒斯坦了)。片中把锡安主义处理得更“有机”,更“自然”,是大家的本能反应而非来自外界的灌输。然而,“回到”以色列地的犹太人,在如今将会发现,“犹太”纳粹逮捕犹太共产主义者可并不是一种玩笑了;实际上,选择“锡安主义”道路,那么被迫打扮成“纳粹”就是他们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关于本片最后的反转,有两种可能:
第一,施劳模自己因为家园被毁,种族被纳粹屠戮,精神上出现问题,幻想自己的村庄造火车逃过了这次劫难,但是实际上这些事情都没有存在过。
第二,施劳模的村庄进行了一次这样的迁徙,但是在他们到达边界的时候还是被抓回了奥斯维辛。
个人更加倾向第一种解释,在当时动乱的背景下,无数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这些灾难导致的后果无疑是多种多样的,这种死亡前的美好幻想就如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幻想。
影片本身很有趣味,可以和《美丽人生》比较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