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形神俱损的《萧红》,《神探亨特张》似乎还值得写点什么。我想,这肯定不是因为老六(张立宪)、高群书或者一票微博红人的关系,也不是所谓的纪实、批判和不搭嘎的现实主义,而只能是因为北京,因为这座城。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我从北京远道而来,看到了一部发生在北京街头的民警故事。电影里有拥堵的交通,有加长公交车和众多过街天桥,有喧闹嘈杂的噪音污染和形色各异的无名路人。当然,最感动我的莫过于结尾那大雪纷飞的空镜头,夜下的北京,突然变得寂静起来,无比安宁,让人感觉到渺小,也平息了整个电影故事的火气。 电影结束时,朋友问我,怎么样。我对着纷纷扬扬的大雪说,冲着这一画面,我愿意给它再加一分。去年夏天,我经常出没于电影里的双榆树地区,也就是亨特张的管辖片区。新中关、双榆树、北三环、四通桥,片中还有老牌的双安商场,中老年人的天堂。它对面是家麦当劳,然后还有中国电影院线的头牌票仓UME华星。不远处是人大东门,假证天堂,无数人在这里当上了大学生。 可以说,我对双榆树这边的兴趣程度,远胜过了电影里的亨特张本人。《神探亨特张》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抓小偷,重复。然后是底层警察的无奈感言,烦啊、愤懑啊,憋着难受。技术手段上,《神探亨特张》并没能超越高群书不小心拍出的《千钧一发》,手持、不停拆弹,无疾而终。片中有一场戏已经道出了这些警察的工作意义:有人往路面上贴小广告,异常熟练、专业,然后是几名清洁工的辛苦打扫,一人往小广告上倒东西,后面的跟着捡,清理着路面。这些片警所做的事情,只是这个社会和这座城市日常运转的一部分,他们找不到发端,也看不到尽头。 事实上,如果《神探亨特张》的故事再质朴再低调一些,高群书收一下给名人玩票献唱的心,别老想着中国现实的深浅,或许,我能对电影多一些好感。如果电影只有那些看似毫无观赏性的办案破案,那我可能也会更宽容一些。以周云蓬为例,他横竖都不像一个贼王。即便有了这条线索,《神探亨特张》突然变得戏剧化起来,可它偏偏做的不到位。这种更适合出现在杜琪峰《文雀》中的对决游戏,令电影突然失去了方向。在一场又臭又长的追逐后,电影终于结束了。更离谱的是,《神探亨特张》把这场警匪对决安插在了十万元的捐款上,它的存在跟二楼上出现要捐十万的女人一样诡异、离奇。同理,先前由骗钱一段带出的小悦悦故事也极其离谱,一枚泼妇的惨烈嚎叫更是过得不能再过。一件真实的事,一些真实的人,经过电影这么一搬演,突然就变成了迎合于世俗的资本。 《神探亨特张》令我觉得真实的地方只有北京,洗不干净的车、灰蒙蒙的小区楼还有脏脏的街道马路。简单说来,影片流露的北京味道可能只是吃穿住行,也是那个下岗女工兼残疾人口中的北京人和外地人。从亚运会到奥运会,北京经历了可怕的变化。胡同跟随着宁瀛的《民警故事》,几乎已经消失不见。港灿的合拍片不知道怎么拍北京,只能拍拍国贸CBD和三里屯VILLAGE,就连《失恋33天》和一些土炮时尚片也是如此做法。最夸张的《醉后一夜》,它所展现的北京只是几家蒸发空虚的夜店。北京不在老舍那里,也不在北岛那里,没人知道北京去了哪里。因此,哪怕对《神探亨特张》有诸多怨言,当它展现了北京微小的真实一面,常年经受院线片摧残的我,已经觉得大感兴趣。 尽管有说,警察题材将会很快解冻,然而在具体拍摄时,《神探亨特张》也有一种无能为力——这点很容易揣测和判断。无论是切入的角度还是批判的力度,即便高群书已经拍了那么多的警察故事,它其实都很难施展。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无非是在另一个计划烂尾搁浅后,高群书“以小博大”、大走微博营销路线的一次尝试,他甚至已经想到了体面的退路,当成在现实面前的撞墙失败。然而,就像朋友不屑的那样,真会有普通观众愿意买这些段子和公知的帐?我们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