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导演Paulo Rocha于1959到1961年在法国电影高等技术学院(IDHEC,法国高等国家影像与声音职业学院的前身)学习电影,曾担任法国电影大师Jean Renoir的副导演。20世纪70年代初,导演便开始拍摄其代表作《恋之岛屿》,1982年才得以完成并入选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影片以古典主义的影像风格和意识流的叙事手法讲述了葡萄牙传奇作家Wenceslau de Moraes(慕拉士)后四十年的生命体会。
影片改编自Moraes的回忆录,九个章节的题目选取自屈原的《九歌》,以诗意梦幻的电影语言描绘了他在澳门和日本的生活与爱情。导演Paulo Rocha试图创造一种“新的空间诗学”,将空间视为人物意识的居所,难怪影片使用了大量固定长镜头,并流露出一种“却把他乡作故乡”的孤独和惆怅。Moraes一生中多半的时间在远东度过,1929年在日本南部的一个海岛城市德岛逝世。他像是座孤岛,一直处于漂泊的状态,葡萄牙成了“回不去的故乡”,而在他深爱的日本却被看做是永远的外来者。离开家乡去往澳门前,他恳求Venus跟他一起走被拒绝;离开澳门搬到日本前,他请求华裔妻子跟随再一次被拒绝;他挚爱的两个日本女人先后身患重疾离世,留下他一人以文字陪伴。他说来世愿做一条忠诚的狗,可见其内心的孤寂和对爱的向往。《恋之岛屿》中的岛屿即是澳门和日本,也具有象征意义,实体的空间与爱神发生了连结,成为人物乡愁的寄托。影片对死亡的呈现极有创造性,结尾我们看到Moraes让一个日本少女将自己的死亡过程(多个版本)念出来,他以亲历者和旁观者的姿态将自己的灵魂封印在时间里、贮存在空间中。
Paulo Rocha于2013年逝世,他曾说:“像Moraes这样的不同文化历程是我能够走出生活,这个绝对的混乱世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