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韩剧多在各种超现实题材、脸谱化漫改中乐此不疲,散文式的《十二夜》就显得格外异类了:明明说的都是人生中那些犹疑不决、取舍不定、聚散无常,再普通不过,却被扎堆儿高光走极端恨不能每个构思每个镜头都呐喊“我独特”的同僚们衬得特别了,算不算创作中不期然的歪打正着。
事实上这剧也是打着柔光的,舞蹈与摄影两条线在民宿交汇,决定其“文艺滤镜”的似曾相识。有时文艺腔稍重,想表达的千头万绪,四两拨千斤的消化术欠奉,便流于做作;好在整体风格是徐徐地、喟叹地、在心底暗暗思忖地,膈应一下,也就过去了。
简介用韩国版“before系列”类比,横跨八年的三次旅行、十二个夜晚,一男一女总在遇见,总是分离。“before”不过是旧瓶,编剧厉害在于里面装了完全本土化的新酒。安国地铁站附近那片韩屋区,我和友人去首尔旅行时住过,的确适合发生故事。舞台已搭好,而聚光灯,留给一处挂有“邂逅”店招的民宿再好不过:民宿是暂时的聚落,是不问过去的诺亚方舟,一切人际关系的规则都被打破,可加速、可规避、可轻易获得逃逸错觉,于是,可变成颠覆平时的、那样一个我。
如果说原版“before系列”截取了生活的三个横断面,那么《十二夜》则对准情绪酝酿发酵的无数微妙瞬间,潮汐冲刷下,岩壁渐次裸露——无关经历身份认证下那个社会属性我,彼此面对的,至少褪去了层层生活的盔甲。此时当下,轻盈、宛如重生婴儿般,欣喜地望向对方。然而毕竟还要重归各自的生活,那些盔甲还得一件件穿上,没有人会赤膊上阵厮杀,冲进雾霾不戴口罩。
因着散文式节奏,主线之余,各条副线也散淡游走着编织着星星点点着,没被主线的光辉一概遮蔽,兼顾了他们的变化成长。女主写诗写小说的好友一直酷酷的,洞悉一切温暖接纳的照相馆店主也很酷地出门旅行了;看似窝窝囊囊为了那点没希望意外一夜情的余韵而努力着还努力掩饰这努力痕迹的胖头男谁又能说不酷,还有民宿店主疲于应付情事家事的一地鸡毛之余还体恤着走马灯住客的心绪那也酷得不显山不露水……每个人都有烦恼、短板、遗憾、怯懦,所有这些黯淡,呈现出来的质地,暖暖内含光。
我喜欢这些配角与主角之间的距离。同期日剧有个倾向,就是过分仰赖配角对主角生活的参与来推动剧情发展,说到底这是编剧在走捷径,没有十足逻辑推动、甚至有悖日本人际关系的通常默契,对自己编织和解决事件的能力底气不足,才会选择这道方便法门。《十二夜》里配角与主角共同构成这十二夜平行世界,他们心知肚明地旁观,有意无意地提点,不喧宾夺主、这距离感——当然不太具备戏剧性,他们负责开辟一个舒缓空间,镜像主角内心的杂芜,藉此派生若即若离的第三视角,搭建一座桥梁,观众与剧中人获得共情,一点点理清思绪,敢于确认内心那点蠢蠢欲动。
看《十二夜》需要耐心,编导不负责揭示来龙去脉,这个任务交给观众,一句话与另一句话的呼应,一个表情在记忆深处的唤醒,一个人身后拖拽的纷纷纭纭,这幅图,得观众自己去拼。
我真的很喜欢这部剧,播出来不是很火,可能是没有大热的演员,或者说一个合理的安排时间,从剧情上来看,是很现实也是很命运的一个故事,喜欢男女主诠释的感情,梦想的路上,命运的感情出现了,错过也没关系,因为是命运的人也会相遇。过程很悲惨,结局也不给一点甜,但是他们一定是在一起的对吧。就这样想也很开心。感谢他们的演出。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第一次想看直播,第一次着急剧情。感谢所有人的陪伴。
因为工作更换,心情起伏很大,时隔几个月才开始又追韩剧,一直很喜欢韩国爱情又或文艺的电影和电视剧,这其中又以电影比较出彩。比如之前玄彬的《爱,不爱》;比如《晚秋》、《雏菊》等都是佳作。打着“韩国版的爱情三部曲”旗号的《十二夜》,海报和一些场景的色调就已经抓住我的视线,做的像模像样,多少有些偶遇,又添加些许无奈的,像是多雨又有夹杂着几束明媚阳光的西雅图式的苍凉与温情。
女主韩胜妍,之前是《青春时代》里漂亮又带点小女生的撒娇式的大小姐模样,男主申寰洙是《青春时代》和小学妹谈恋爱的前辈,之前没有交集两个人现在要开始谈恋爱了,多少有点期待,但性格却和之前千差万别。
看过爱情三部曲的有些人会把它们叫做话痨三部曲,因为整部剧都是用聊天推动情节发展,我们相遇了,你这个人怎么奇怪,我们可以吃个饭交谈一下,也许还可以聊聊天;我很想了解你,我想知道你最喜欢的季节是什么,我们牵手吧,你的梦想是什么,或许我们还能一起跳个舞;我们以后会怎么样呢?印象最深刻的就是before sunset 里,女主带着一种莫名的神经质一样的语气和情感去交谈,去发泄,去吐槽,去展现出自己的思念,自己的委屈,自己的爱恋,自己的无奈又敏感的心思。这是一种难以被大众深刻的理解然而又能被观影者感慨又认同的情绪。
韩剧版的他们,更加年轻,也没有那么多的负担,或许距离也没有想象中远。他们以一种更加能被理解,更加大众化的形态表现出来整个故事情节,我来自日本我来自美国,我们相遇了,你喜欢舞蹈,我喜欢摄影,我们要不要继续各自的理想?我们一起吃顿饭吧,一起聊聊天吧,一起去走一走,看看风景吧。你要坚持吗?我能坚持吗?你要继续和我偶遇吗?我要继续相信能见到你吗?
几集里面最让我内心颤动的是那段突然而来的舞蹈,它让我去相信这部电视剧,去相信他们的命运,去相信他们的偶遇,也相信,这个故事是可能真实发生,即便拥有不一样的过程,但应该也会有同样的心态。
现在到了第七集,然而我却产生了不同的想法和情绪。我们又相遇了,还是这样偶遇着,看见你意气风发的样子,我却怯懦了。我有了爱人,但不相爱,我想继续摄影,但却没有勇气,我现在遇见了你,但你在我们相遇的日子没有来,你好像什么都好了,我好像什么都不好了。
所以,我们能不能在一起?你能不能等我?作为旁观者,有很多疑问。
宥京(女主)为什么不能继续摄影,或者说为什么不能边工作边摄影作品,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冲突,既然梦想这样的东西能在开始后放弃,我想也能在放弃后开始。如果在纽约找不到好的发展,为什么不能换个老师,换个心境,换个国家自己生活?很多东西没有那么难,没有那么的不可以,有的只是内心的纠结和缺少勇气。
宥京为什么一直要和不爱的人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工作。5年前面对现男友的时候就已经不爱了,为什么还要在一起继续5年。为什么连学习和工作都要被他左右。我不禁想问,都21世纪了,是不是连离开一个人都那么难,是不是连自己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独立工作的勇气都没有?
老实说作为一个对这部剧有这么大期待和喜欢的观众来说,看到第七集,感觉很失望,有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感情。话痨三部曲里,恕我直言,两个人很相爱,但并不相配,他们当中都太多的阻碍,所在的社会阶层,还有很多方面,如果要在一起都需要他们费尽心力去磨合和解决。他们对对方的感情,有很多很多是对青春的不舍,是年轻时那份没有得到的爱恋的执着和激情,是抛开他们各自现实生活的压力,能够让他们喘口气的那种休憩时间。这样的爱情是一瞬间的,凌驾在现实生活之上的悸动。
然而韩剧里的他们俩,整个剧的格局和架构明显很小,小的只是你需要关注的仅仅是你的理想,你的爱情和你的思维。那么没有什么不可以,你能从白领走进舞团,从日本走去国外留学,我也能从纽约回到韩国,从摄影师到白领,从白领到摄影师。你能离开前女友,我也是不是可以离开那个令人讨厌的,大男子主义且喜欢控制的现男友。
所以接下来,宥京能告诉男友吗?“我不爱你,我爱别人了”玄伍能告诉宥京吗?“我爱你,我等你”。
期待你们接下来的相遇。
最后的结局引发深思。前男友的倦怠以及误会让女主觉得自己不被爱。所以一开始跟医生在一起就是证明自己值得被爱以及气前男友,然而从开始的清醒到中途的陷入,期待值不断升高,而男生正好相反,两性的节奏差异带来周而复始的内耗。这些蛮让人怀疑真的有爱情的存在吗?这难到不是人性?有个细节女主后期陷进去后非常想见男友,可男友开始逃避,后觉得不忍准备给女主送早餐,走到门前接到女主的电话后发现女主并没有生气之后转身离开。就好像是我都这么敷衍了你好像也还在,那我就懒得装咯。后期女主陷入爱情做一些自以为对男友好的事,可已经倦了的男人只会觉得这些是压力 ,倦怠,敷衍,游离。大多数女生都是这样,感受不到爱与受到伤害的时候总是在假狠,说分手。分手之后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挽留又会开始怀疑自己,审视自己。然后不断给自己洗脑是自己的原因造成并开始试图挽留男生。自我感动似的剖析自己,越得不到越想要。可已经死过一次的心怎么可能还跟从前一样呢,回到关系中主动权拿回来了,然后关注自身。男友这时反而开始认真了,再到后来知道前男友其实并没有出轨,只是误会的时候突觉已经不喜欢男友了。所有自己想证明的,认定的东西都不是自己所以为的。这时,也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