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我的青春期(2015)

我的青春期(2015)

又名: 我的春梦 / 我的青春 / 我的青春梦 / My Original Dream

导演: 郝杰

编剧: 郝杰 葛夏

主演: 包贝尔 孙怡 冯四 杜焕荣 兰江 史越 胡河川 周彪 吉祥 王鹏 钟星星 董昕傧 柳敏 葛夏 闫晋 白卜旦 李子彦 赵建亮 常涛 王法 李斌 依妮 郝杰 王潇宜 二后生

类型: 剧情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15-11-11(中国大陆)

片长: 91分钟 IMDb: tt5111844 豆瓣评分:6.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赵闪闪(包贝尔 饰)是一位单纯善良的少年,默默喜欢着美丽女孩李春霞(孙怡 饰),两人考入了同一所高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青涩的感情渐渐生根发芽,两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然而,来自学校和家长的压力让赵闪闪和李春霞不得不暂时分开,他们许下承诺,共同努力考入同一所大学,再续前缘。

演员:



影评:

  1. 这部电影原名叫《我的春梦》,大概是考虑到商业市场受众的缘故或者原名根本不让过审,因此改成了《我的青春期》。这样一来,似乎就让电影与同期市场上那些洒狗血的青春电影划等号了。其实则不然,看过导演郝杰的片子之后都应该了解,其前两部作品《光棍儿》和《美姐》都是那种剑走偏锋的手笔,善于挖掘不加修饰的原生态,其实这部《我的青春期》与《美姐》,只不过顺势搭上了青春片的热潮,骨子里面依旧是郝杰导演的固有风格,独立精神并兼顾着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而且电影里的青春,土里土气的闷骚中弥漫着性激素的味道,《我的青春期》非比寻常,依小弟拙见,电影并不是所有人的青春期,但所展现的内容却是最真实的青春物语。

    个性的故事VS共性的情感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河北张家口的一个小镇,那片区域小弟真的去过,在张家口坝上那一片,大概是06年左右学校实习,在万全、康保、沽源等县城,因为与山西接壤,那里的方言有点像山西话,浓郁的塞北高原风情,跟电影里所呈现的很像。这里也是导演郝杰的故乡,据说本片是根据导演自己的经历改编,然而这一切都是然并卵,就像王小帅的《我11》一样,是不是自己的经历别人根本不会关心,关心的是这个故事是否具有看点,是否有足够的动力令观众买票入场。依照这个层面出发,《我的青春期》这个土里土气的青春梦根本没有代表性,恐怕河北地区的观众之外不会让其他观众产生如同很多青春片那样“从中寻找集体回忆,寻找自己的影子”的共鸣。但是具体问题还要具体非常,故事不是大众化的故事,但情感却有着足够空间去在个特殊环境载体下去展开一个具有共鸣性质的刻画,因为在那个年龄段,我们经历的故事不尽相同,但在荷尔蒙的刺激下,那个年龄段的情感却是极为相似的。 如今的商业青春片似乎钻入了一个死胡同,所谓的“青春”无非就像女人生孩子那样,必将经历产前阵痛,所谓的失恋、堕胎外加车祸和绝症,其实大多数的人的青春并非那样轰轰烈烈,过于戏剧化的表现符合市场需要,却无法获得足够的共鸣,只是依靠那些狗血的处理来博得眼球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很投机主义。真正的青春,恐怕是一千个读者眼中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样子,并不是北上广、长得漂亮的才有青春,青春属于任何过来人的集体回忆,没有哪位导演声称我的电影就是讲述大多数人的青春。《我的青春期》并没有打算还原青春,而是用一个并不是大众化的故事,去还原那种共性的情感经历。

    魔幻现实穿插着三段青春

    电影在故事设定上明显具有三段式,但每段统一格调乃是郝杰的魔幻现实主义。 春梦的乌托邦 第一段就是赵闪闪小时候的样子,也是“春梦”的发源地,这段内容有点像《美姐》,尤其是开场从梦中醒来的段落与《美姐》小男孩在窑洞中醒来几乎一模一样,导演特地选用了一个少年演员与一个90后青年演员孙怡(94年的演员)来诠释一段同龄人的故事。电影前20分钟是我最喜欢的,看上去像是一个小男孩对成年女孩的性幻想,大红棉被、不断攀爬的旗杆、还有小男孩的春梦这些非常具有性暗示的符号在电影中运用非常大胆。 同时特殊环境下,女神第一次出场是坐着驴车,那大通铺的设定等等颇具葫芦屯气质,被小混混抢钱,小四大天王上课调戏老师、原生态的表演和极富喜感的情节,尤其是那四位演员,选择太贴切了,一看就是农村中土里土气却很具有特点的孩子。主角被欺负后小伙伴撑腰,女神与自己的第一次接触,春梦无限,这部分内容乃是典型的理想主义。 做梦与梦醒的交织 随后包贝尔入替饰演高中的赵闪闪,这一段内容其实很跟多青春片类似,与女神的第一次接触,乃至最后失恋,高三备考等等元素一应俱全。别看电影发生的场所是在小山村,但这段经历却具有共性的,且并无喧宾夺主的戏剧化处理,简单的一个眼神,几句羞涩的对话,被小混混欺负之后的表现等等,很具有代表性。但你认为这段内容就这么简单的随波逐流吗? 当然不是,在这段内容中个人最喜欢的一个部分,也是最大的亮点就是后部,电影也如很多青春片那样选取了老歌烘托气氛,这里用的是郑智化的《水手》,赵闪闪与女神约定金榜题名时,在大气极富渲染力的背景音乐下,赵闪闪奋发图强,随着音乐的鼓点,然后发现自己TMD的落榜了。这个戏剧化的处理非常赞,整体氛围与音乐的烘托之下,现实与理想的差别,然后回到家中嬉皮笑脸的一句“落榜了”,并无煽情,确实那样的具有生活化体验。这是片中最具戏剧化的地方,却最具有说服力,现实并不是电影,根本没有所谓的阳春白雪和高头大马,这是现实主义写照,赵闪闪春梦告破。 现实与超现实融合 最后一部分是主角在北京闯荡的故事,由于这部分内容基本上是导演自身的经历所致,内容非常具有个性并无大众化体验,因此所占篇幅也最短。不过这部分内容要讲述的不是导演求学,而是“功成名就”之后回到故乡,真正一个圆梦的机会,发现当年的梦想竟然是那样可笑。小时候的梦想在多年之后的变化,李春霞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女神,所有的理想化事物都被狠狠的摔在地上,更具讽刺味道的是,回到北京之后,发现现实的梦想(当导演被骗)也被击毁,最后还是依靠父亲的赔偿金拍了一部电影。 电影的结尾,赵闪闪在片场指挥演员拍戏,所选的演员完全是本片第一部分出现的人物,一种时空交错的超现实处理手法,也是本片一大亮点。

    少男的性冲动的特殊描绘

    《我的青春期》究竟想要体现什么?是你的青春还是我的青春?其实都不是,这一个少年的春梦。从实现到破灭,再到成年后发现当年的梦想其实是那样的可笑,从一个只会被荷尔蒙刺激到奋发图强的少年,他依靠春梦和单纯性冲动考上了高中,然而这种冲动并在现实面前实则很羸弱,他落榜了也与女神分开了。多年以后重新圆梦,却发现在现实的面前再也找不回当初的感觉。 平心而论,电影的主旨与市面上很多狗血青春片其实一样,都是对逝去事物的缅怀,但本片所选取的角度不同,一个相貌平平的小男孩的青春,《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般对在荷尔蒙方面的 ,故事所发生的场所也足够个性化,荤段子与方言下其实是对生活的无限接近,导演郝杰一贯原生态的镜头语言,和超现实的手法,让本片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青春电影,其实这个题材这个噱头很具有商业噱头,其实骨子里面很文艺,从导演的处理手法上就能看出来。 爬旗杆 小赵闪闪一直在爬旗杆是个重要情节,当然可以做过多符号化的解读,但依照导演以往的风格,爬旗杆这个动作,实际上就是“用旗杆去撸”,是一个发育未完整的孩子在春梦之中,追求的那种单纯的刺激。这个情节非常大胆,很隐喻的色情符号。 另外不得不说一下,该片的公映版应该也被责令删了一些过火的内容,比如父亲的死,还有小家伙春梦醒来,肯定会有梦遗镜头,只不过被删去了,只是小弟猜测而已 小四大天王 赵闪闪去找四大天王出头,发现这几位还是小孩的样子,这段处理是超现实,意在表明这几个当年为自己出头的家伙在陈浩南面前怂了,怂到连个头都没长,还是小毛孩的样子。 雪原 电影的结尾,那茫茫的雪原,也是超现实手法,很多人看不懂,其实这里是对残酷现实的一种逃避,用拍电影这个噱头,所选演员都与当年一模一样,用时空交错的设定“回到过去”,白色的雪原代表着纯洁,孩子想要回家的愿望代表着家是一个可以“做梦”的地方,但家还在远方,年少的青春已经被现实鞭打的遍体鳞伤,多么希望回到梦中、当年的春梦,很冲动也很大胆,但比起现实,当年的春梦才是最纯洁的。

  2. 《水手》这歌是郑智化坐浴缸里写的。郑智化感觉自己坐在船上,像个水手。

    这歌在电影里被用了两次,一次是闪闪(包贝尔饰)被小流氓用板砖敲破了头,他的同桌通过学校的广播为他点了首《水手》音乐响起全班同学群魔乱舞,一句歌词也没在调上的大声唱“他说风雨中!这点儿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

    还有一次是他们毕业,全校同学疯狂的烧书,音乐响起来“骄傲无知的现代人,不知道珍惜,那一片被文明糟踏过的海洋和天地。”

    这歌里有几句歌词我觉得写的好,一句是:总是一副弱不禁风孬种的样子。还有一句是:如今的我,总是拿着微不足道的成就来骗自己,总是莫名其妙感到一阵的空虚。

    第一句概括电影前三分之二。第二句概括后三分之一。

    我看的是90分钟的版本,少看了30分钟。我的朋友“西四小二”看了完整版本。
    根据了他的补充,这个故事按顺序来应该是这样的:
    1.初中赵闪闪被校外的陈浩南欺负,同班的四小天王帮他摆平了所有事儿。
    2.高中赵闪闪一夜之间,长大了40倍,和女神李春霞恋爱了
    3.陈浩南爆打赵闪闪,强迫他们分手。李春霞出于保护目的跟了陈浩南。
    4.闪闪考取了河北一个工程学校。大学里看到了《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去了北京,在电影学院旁听,先后看了《天堂电影院》《美国往事》。
    5.闪闪做了编导,认识了一个投资人,愿意投资关于闪闪初恋的电影。
    6.闪闪父亲去世了 。
    7.闪闪找到投资人发现投资人是个骗子 骗了他一笔钱。
    8.闪闪回到了小城市,和已经嫁人、但是惨遭抛弃的初恋李春霞睡了。
    9.闪闪觉得,得拍电影,必须得拍,拍个关于初恋的电影,李春霞主演。
    10.电影开拍,全村人都参与当剧务了。
    11.回到前三分之二的戏份,一切卷土重来,春梦一场。

    我好奇,翻过郝杰的博客。
    08年他写他爹,写他梦到了爸爸,醒来后反反复复的问,爸爸你在哪儿啊。
    这段他拍到电影里,在后三分之一,有一幕包贝尔在MUSE里面,被架哄到台上,大伙起哄让他喊出自己心爱的人名字,他面红耳赤,大声的喊“爸爸!你在哪儿啊!”连续喊了几遍,紧接着眼圈儿红了,有那么一瞬间,我有点儿被包贝尔给打动了。

    11年他写,除了逼还有更重要的东西等着我们去愉悦。他也拍到电影里,包贝尔回到小城睡完了初恋时的姑娘,姑娘说让他跟自己过日子吧,每个月姑娘的前夫给孩子抚养费,姑娘有房子,两个人还是初恋,挺好的。包贝尔说不行,得拍电影。于是电影最后三分之一他们拍电影。包贝尔的搭档对包贝尔妈妈说,你来当剧务,负责大家的热水,冬天冷。
    郝杰上一个电影《美姐》拍摄条件很艰苦,就是他妈妈和亲戚,给剧组里的人做剧务。 这个电影里,他们都出镜了。

    郝杰也出镜了,演了一个文艺的地下摄影师,只要管盒饭就跟着拍电影。我觉得他演的挺好。

    不知道你有没有耐心看我说这么多,如果你看到这儿,我想你可能觉得这是个好片儿啊,怎么骂声一片啊!

    第一个问题先是出在剪辑,现在上映的剪辑,看完了没一个不犯糊涂的,闪闪(包贝尔饰)读大学的戏份被剪没了、学生打老师的片段也被删了。
    第二个问题出在包贝尔,大家还没从《港囧》是对他的厌恶中走出来,所以骂他坑钱的声音不断。但是,他有两场戏,一个是以为再也遇不到喜欢的姑娘,但是一回头发现竟然姑娘和自己来到了一个学校,他转过头掉眼泪的戏。还有一个是他对着镜子亲自己的戏。我感觉他演的很好,暗地里和自己较劲儿。
    第三,结尾。

    我去年去河北乡下,白天跟朋友去地里摘花生,村里的广播响彻大地:谁家还没交水费泥?快去交水费!”晚上朋友带我去村里最繁华的街道,有两个灯泡,老大爷坐在家门口搓脸。旁若无人。村里没高楼,抬头就是月亮,就着月亮搓脸。
    你说那是朴素么?不是,生在这儿,长在这儿,全村就那么多人。早就习惯了。
    可能你一旦出去了,走了一趟有了固定的生活模式和大城市的习气,回来之后再看这一切,你会觉得这些东西和自己格格不入。
    但是,这些成长的记忆和几十年不变的东西和人,能在某一瞬间把你的灵魂给洗的干干净净。(这话说的有点儿恶心)

    这片儿原名《我的春梦》
    所以结尾,闪闪从大城市走了一遭,回来拍电影,拍当年的回忆,就是做了个春梦,春梦里的人和物变化都不大,这些记忆被冷藏了,你以为走了一遭自己就是英雄,但是回到这儿,这个起点的地方,还是冰天雪地的,你也还是一副弱不禁风孬种的样子,还是当年的那点儿小心思。遮羞布被揭下来,人也傻乎乎。

    就写到这儿吧。青春这个题材可以被拍一辈子的,这只是其中之一,就和电影结尾一样,一切卷土重来,这个故事,相信过几天你就也忘了。
  3. 怎么说呢,看之前我其实是抱着吐槽的心理去的·····这个片名这个海报真心有虐虐它的冲动啊╮(╯▽╰)╭·····

    不得不说国产青春片烂片太多····好多人吐槽我们的青春真的不是那样的!哪我们的青春到底是那样的???

    导演很诚恳也很聪明·····他搬上了他自己的青春!导演真实青春的再现,有点迷茫搞笑但很现实,但是并不狗血·······

    我相信很多的男观众可以在这部电影里找到自己青春的影子·····但是这样曝露了一个缺点,这部电影是完全的男性视角,没有给女性观众一点共鸣也没有·····可能这也是导演选择光棍节的聪明之处吧哈哈·····

    不过说到共鸣(是不是有点打脸哈哈)我倒是想到影片中高考结束后,学生们聚在操场上拼命烧书的那段。想起了我的高考时光,可能我这辈子也不会像那时那么努力了吧,为了一个目标,倾尽自己所有的力气······看书复习可以到凌晨两三点,早上也已习惯在天刚亮的时候迷迷糊糊的读英语······

    其实我的青春很简单,一直就在书堆里而已哈哈·····

    其实相对于之前的两部电影,导演影像叙事能力进步了很多,特别是架构的掌控和情感的推动很成功·····

    但是不知道是因为删减过度的原因还是因为这是导演青春自述的原因,这部片子给人有点凌乱的感觉····导演想要表达得太多,想要传达给观众的太多,就可能有点手忙脚乱了······

    这场青春是导演致自己的,我们这些局外人或许未能透彻体会导演想要表达的所有东西·····

    最后相比较于现有的国产青春片,这部片子也算得上良心出品,值得一看。
  4. 又是三年过去,郝杰的《我的青春期》作为唯一的一部中国影片入选28届东京电影节竞赛单元,虽然铩羽而归,但从专属独立影片的FILMEX走到更加主流的东京电影节,郝杰已经从小众的视野逐渐迈向更宽广的水域。虽然刚听到这个商业到不能更商业的片名时,不得不担心郝杰的电影是否已经走了味,毕竟这个片名实在没办法与“郝杰”这个原来那个在心里已经与“原味生猛”划上等号的名字关联起来,但开场不到五分钟那句:“小鸡鸡在裤裆里硬的扳都扳不动”的张北黄腔马上就让人放宽了心——郝杰还是郝杰,他又拍完一部电影了。

    《我的青春期》是郝杰从地下走上地上标志性的作品,从此以后,郝杰大概就不再拍张家口那片遍地黄土的村庄了,毕竟,那个村庄里的老汉和动人的爱情故事都已经讲完了,最后,他把自己的故事也讲完,就该出去看看别人的故事了。

    郝杰是一个有远大梦想的人,他知道自己要去更远的地方,所以,他能够咬着牙,硬着脖子挺到今天,先是掏了三十万拍了《光棍儿》,又筹了一两百万拍了《美姐》。在2012年《美姐》杀青后,他留下字句:“一路走来,千辛万苦,其中任何一条阻力都足以让这部电影毁灭。操他妈的,还好老子鸡巴硬,越挫越勇,走到今。”郝杰像黄继光一样用自己的身体把痛苦挡在屏幕的外面,观众尽能尝得他影像中的甜味。这种甜味是粗糙的,实在比不上比利时的巧克力来得圆融讨巧,但野高粱的甜味却实际上是我们舌头最早也埋得最深的记忆。我们也许因为每日活在水泥地上就忘记了土的甜,土的涩,直到看到郝杰的电影,才回想起来。

    有很多导演选择在自己的第一部作品中讲关于自己的故事,但郝杰等到了第三部才开始讲自己的故事,可见其之郑重。虽然只是看起来略显俗套的初恋故事,但是在这个画面语言已经被独立电影陶炼得纯熟的导演手里,它是与众不同的。那年他用5D2拍出了被誉为“2013年最美的文艺片”的《美姐》,今天有了更多的预算,更好的设备,更强的摄影师加盟后,可以看出郝杰的视觉语言仍然像河流一般生生长流,河到了中游,逐渐平稳了下来。《我的青春期》的影像在保持了《美姐》的水平的同时更有精进,光是这一点就不知甩了光有女主角傻白甜笑容、视觉语言比广告片还贫乏的“疼痛青春片”几百万条大街。在草根导演们已经学到了足够的“贫穷的智慧”后,他们确实应该有更多的资源来完整地展现自己精神世界的图景。

    《我的青春期》的宣发虽然走的是普通的商业院线片肤浅娱乐的套路,但它本身却是郝杰这十余年艰辛跋涉电影路经历与感情经历的真实转述,生命本身的重量决定了它无法轻盈。开诚布公地把自己的愤怒、软弱、无助与对意外亡去父亲的愧疚完整的呈现在屏幕上,就算镜头再平稳你都能读出背后颤抖的心是怎样的挣扎。

    就影片本身来说,《我的青春期》整体来说要比《光棍儿》和《美姐》更加流畅,在节奏上也更加收放自如。《美姐》和《光棍儿》胜是胜在郝杰能够从山沟沟里翻出这么活灵活现又映照整个社会的人物,他们身上完整、丰富、有生命力的人性表达能够彻底地征服观众,但是归根结底,导演的存在是被弱化的。无论是《美姐》还是《光棍儿》,郝杰的叙事贴着人物走,难免无法同时顾及戏剧性和画面的电影感,《我的青春期》在这个层面的突破,还是能看出导演的自我突破。

    相比于铁蛋、光棍老杨这样的角色,赵闪闪是一个已经逝去的、“不存在”的角色,它的“不存在”把故事与现实拉开了距离。在这里,郝杰用影像呈现出的甜味,不再是我们一开始说的那种现实的野高粱味儿了,而是大白兔奶糖的甜味。记忆被时光剪断与现实之间的脐带后得到了视觉上的自由,而如何“乘虚而入”地重现他人的视觉经验就很考究导演本身的能力。

    如今青春片给人带来的审美疲劳并不完全在于过于追求戏剧性,而把“青春”写成了“不作死就浑身发痒”的魔幻现实主义故事;更糟糕的是导演根本无法重建观众的视觉经验,观众无法与角色共情,喊天哭地只能被当做是卑鄙的煽情。《我的青春期》在不卖弄时代元素和符号的情况下能让观众真正尝到九十年代的青春滋味,能让观众心甘情愿地“成为”赵闪闪,和他一起心如小鹿乱撞,抑或是觉得生无可恋,在我看来比《山河故人》要来得更有诚意。

    但是,《我的青春期》不是完美的,影片的最后1/3就像腾空而来的一股乱流把前面铺好的节奏吹得东倒西歪。当郝杰开始把镜头真正转向自己的软弱与痛苦时,他的手颤抖了。影片的前后段之节奏脱节与其说是技法性的失误不如说是一次奇诡的变调更为合宜。春梦之所以甜美是因为在潜意识中它已经柔软如深秋的柿子,心中残留的感动容许你用一切与真实背离的艺术影像来重新塑造装扮它;但理想之梦,是在现实中焊下铁青烙印的酷吏,郝杰自己这样说:“我们在做一个全人类只有我们才做的独一无二的方法和事情。 所有的经验化简单化都是盲点,这是我焦虑和满脸褶子的原因。做一个伟大的事情,简单?顺利?马到成功?那叫活见鬼没天理!马到成功,那是打炮找小姐。想谈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准备好焦虑,折磨,眼泪 痛苦吧。我准备好了,希望大家有此准备。”而这层梦的意味,更引人深思。

    但郝杰的撕心裂肺似乎并没有在观众中间收获多少正向反馈,更有人直接提出了“你人生里的波澜壮阔只属于你自己,外人看来不过就是一点小风波,而这种东西并不值得观众花钱来看。”而且在今年类似题材的《少年巴比伦》、《少年班》、《少女哪吒》、《左耳》扎堆的时候,《我的青春期》也许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竞争力。而且,对于文艺片来说,打动了自己似乎故事就讲完了,但要更上一层楼,过度的自我感动不但会让观众感到尴尬,更是会因为心里委屈太多而举步维艰。情怀牌打的差不多了,哭完了擦擦鼻涕,冷静下来还是得好好探索,好好拍片。毕竟观众还是用来征服的,而不是用来撒娇的。

    不过,《我的青春期》呈现出来的就是现在中国独立电影导演的生存状况,并无夸张。影片的最后,在一片白雪茫茫之地,赵闪闪选择了和他的春梦一起消失在铁青的现实中。一架耙犁要把梦带回起初的暖被窝与春天。八十年代那首《春天的故事》不知又穿梭到了时空的哪个角落,而那个送赵闪闪抵达高处的旗杆与其上飘摇的红旗仍然在它的春天站立,只是赵闪闪已经不知道去了何方。就像我们,这群一同怀着电影春梦的影人,在旗杆下爬得越高,越是不知道前路的方向到底在哪里。

    冬天抵达春天的距离与春天抵达冬天的距离相等,这句话与“最好的年代就是最坏的年代,最坏的年代就是最好的年代”相等。跋涉到了今天,我们不晓得郝杰是否已经抵达了他的春天,但是我们知道的是他还在坚韧地呆在那个地方。但愿这次《我的青春期》能弥补《美姐》当年留下的遗憾,因为走上地面的地下电影,是电影工业健康发展中很重要的新鲜血液,只愿它能停留再久一些。

    (已刊于外滩日报,版权所有,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