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懒惰至极,无数篇影评胎死腹中。可是今天看了点映,映后导演董润年和主演黄渤都有赶来,黄渤贡献出了本年最搞笑的梗——“光着被抓走的人”。我从放映厅一出来就对女朋友说,别和我说话,别打断我思路,我要把信息和感受都留住,我要写篇影评吹爆这部电影。女友并没有看这部电影,一脸嫌弃的看着我,我接着讲,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华语电影,话说出口的同时突然想到了《霸王别姬》《南海十三郎》《喜宴》《大话西游》balabala,嗯,再加上“之一”两个字吧。
为了避免干扰我一路上提着“每日优鲜”的两个大包,一脸放空的挤过公交、地铁,到家看下时间,晚上十一点半,此时我全身的每个毛孔都在说着拒绝,然而我,一个有操守、克服了低级趣味的“资深”电影bb人,这次要勇敢的站出来,发出一点微微的键盘之声。所以,前两段的重点是“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华语电影,之一!”还有,涉及剧透,涉及剧透,涉及剧透!
这部电影的标签之一是科幻,其实科幻只是一个外壳,唯一的作用就是赋予 “白光”一种合理性,电影中不断穿插中国新闻联播和国外媒体的报道,向观众交代信息的同时也都是为了营造电影的“真实感”。电影中甚至还用了“量子力学”和“量子纠缠态”来试图解释“白光”,对“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这个梗都烂熟于心的21世纪观众来说,这个笑果在影厅的效果真的是“瞬间爆炸”。当然本片笑点之密集根本无法一一列举出来,更难能可贵的是每一个笑点都是和人物所处的环境紧密结合,简单说就是笑点非常生活化,充满原创性,简直是把无数真实的生活场景鲜活的展现在荧幕上。契诃夫曾经说过,去展示而不要去讲述。《被光抓走的人》完美印证了这一艺术论断的正确性并进行了实践。“真实感”和可“笑”是观看电影前期带给人最明确的感受,当时我的脑袋飞速旋转,大致已经想好了一个短评——用荒诞的形式讲述现实的内容,用零散的片段阐述凝练的主旨,用喜剧的外衣披裹悲剧。看完了之后,我只觉得,妈的,不能这么写,不是因为不对,而是因为太少,这些评论只囊括了影片的冰山一角。
“白光”作为不可操控、不可琢磨之最高力量的代表,或者说是最高力量的一种象征,照进了人们的生活,彼此相爱的人全都消失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扪心自问,我们这些被留下的人,究竟是可怜人,还是骗子。」这是片中李诞的话。这束光照进了片中四个主人公的生活,这被留下的四个人,代表了四种爱的困境。
一. 武文学——爱的真伪
黄渤饰演的中年语文老师,教学能力突出,夫妻关系和谐,有个上中学的女儿,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可实际上与妻子的感情在不被察觉到的地方早已裂缝横生,他们的关系就像他们的性爱一样,随时可能停摆。因为“白光“的出现,照出了武文学心中的鬼。武文学母亲说:“她不爱你了,你不爱她了,那就是都不爱了。只有这几种可能嘛。”武文学一直在否认,因为他的内心动摇了。这么多年的共同生活,激情早已退去,平淡如水的夫妻生活使他也在怀疑,自己和妻子之间是否还有爱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身上的理性使他在一开始也质疑这个理论——”白光“带走拥有爱情的人,留下的人都是没有爱情的。然而他的这种理性经不起身边人的再三影响,他为了面子开始做假,不余遗力的证明自己和妻子之间的爱情,可是什么东西一旦到了需要证明的地步,恰恰说明了它的缺乏。后来发现妻子与赵峰的暧昧,一切的问题全都赤裸裸暴露出来,武文学无从躲避。与此同时他的内心也在经受着小韩老师的诱惑,白光的出现犹如一道审判,审判了武文学,暴露了他道德上的虚伪和对爱情本质的迷茫。然而,这道白光也牵引出来他身上的道德闪光,从外部归因转到内部的自省,主动终止与小韩老师的偷情,坦白自己的卑劣和虚伪,就是此刻他终于明白了爱情的真谛,真正的相信了自己之前说过的:“爱情是人内心的主观感受,只在于自己。”由此他的灵魂和人格在考验中得以救赎,实现超越。
二. 李楠——爱的短暂
王珞丹饰演的李楠,丈夫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充满滑稽意味和戏剧性的是她竟然联合了丈夫的小三何晓芬(黄璐),一起寻找丈夫究竟爱的是哪个女人。一步步追索到丈夫的初恋薛妍和另一个情人李倩,独立自爱的她终于明白,她不需要再找下去了,丈夫之所以离开她,并不是因为她做错了什么,问题而是出在丈夫身上。他最开始爱李楠的独立,后来嫌弃她缺乏情趣。后来爱上何晓芬的热情,却又嫌弃她纠缠。初恋的不幸激发出他的保护欲,却抱怨责任太重。这就是这个男人,所有女人全都爱,而全都爱的潜台词又是,全都不爱。用索取的心态去追求爱情,实质上不过是单方面的满足自我需求。他随时可以抽身而来,又离身而去,他或许永远也感受不到爱情在激情阶段过后的深刻蜕变——在被琐事充满的世间,在共同经历过无数次风雨考验,见证时光变迁,两个人的灵魂真正得以融而为一,在虚无的世间铸造了一个坚实而不可摧毁的基点,共同对抗世界的危险。
最后真相揭晓,带走丈夫的并不是“白光”,而是一场意外。值得一提的是,葬礼结束后,丧葬人替“丈夫“传达给李楠的道歉,堪称灵性,道歉的口气的确属于丈夫,可是现实里不可能出现”传话“。这种可能出现的”不可能“打破了荧幕,模糊了剧中人物和观众之间的界限,摧毁了观众置身事外的掌控感,使观众与剧中人共同产生命运玄奥与繁复的感受。在贾樟柯《三峡好人》里,餐馆里出现的带着京剧脸谱的演员与此即异曲同工之妙。
三. 筷子——爱的偏执
白客饰演的筷子,身上出现了几处十分具有戏剧性的反差,这使得筷子这个角色尽管出场不多,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外表上,筷子是凶恶的,专门讨债,整天打打杀杀,然而他内心却十分柔软。在被铐在警局窗户上时,筷子遇到了同样具有反差的社科院研究员,研究员从长相到举止处处透露着娘,讲到自己的事时还哭鼻子。导演就是通过这个人物将科学界对于“白光”的认识向大家进行讲述,不得不说这是一处十分巧妙的叙述安排。可就是这样一个外表文气,甚至可以说柔弱的人,他来警局的目的是自首自己杀了自家婆娘,他十分镇静而平常的说出自己杀婆娘的动机和过程——“她肯定是不爱我咯,没有爱情活着有什么意思,她给我放葱,我不吃葱的,我把她掐死了”。这体现了研究员性格中的反社会倾向,在自首完了以后,他最想的竟是要再吃一顿火锅,寥寥几笔,这个人物偏执与残暴的一面完全给剖解开来。(Ps.这个演员的表演简直吸睛,可以说是灵魂出演了,观影时请留意。)细心的话大家会留意到研究员这个人和筷子有着惊人的相似,这就要提到电影在塑造人物复杂的内心时有这样一个手法,便是将人物性格或想法的一部分外化成一个新的角色,并让他们之间发生互动从而帮助诠释人物。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这样的理解,研究员实则是筷子内心的一个投影,也预设了筷子最后将要杀人自寻毁灭的结局。
回到筷子自身的戏剧性反差上来,筷子对于同性恋人秦山的消失耿耿于怀,每天死蹲“杀死”秦山的主持人。在政府缺乏证据无法判刑主持人的情况下,筷子拿起屠刀为恋人完成了“复仇”。整部电影对于同性之爱的展示上,十分隐晦,但是通过娴熟的视觉语言运用,表意已经足够充分。如果说筷子杀人是为了替秦山复仇,毋宁说是为了否认爱人另有所爱这一事实。正因此,在事实证据并不能完全证明主持人杀害秦山之时,筷子还是坚信秦山被杀,只有这样他才能将被背叛的愤怒转移到他人身上,同时毁灭自己。这种心理和小三何晓芳何其相同,爱人是死是活,存世与否甚至都已经不在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必须确认,对方是绝对爱自己的,在爱中落入了自我的偏执。不同的是,筷子身上表现出了对爱绝对忠贞的“殉情者”倾向。
四. 刘佳一——爱的无知。
李嘉琪扮演的刘佳一,一个典型叛逆富家女形象,家境优渥,父母感情不和。她偷出户口本跟男朋友登记结婚。她的这种做法揉进了对父母的怨恨和反叛,同时缺乏了一丝坚定。同样因为年纪轻,欠缺独立判断的能力,父母的反对已经让她开始对爱情产生摇摆,而“白光”的权威则更是让她确定不移的相信和男朋友之间没有爱情,因此在男朋友找到她时,她便可以很决绝的说拜拜。男友的问题在于表达的匮乏,多种方式可以表明自己心迹,可到了男友那里,挽回感情的方式却只有“强奸”,他认为人肉体上的亲密可以代替自己传达自己爱意。可没想到这种极端方式只是让对方感到更大的伤害。于是他采取了更加极端的方式,“为对方去死”以表达自己的爱。表达方式的欠缺和对待爱情的轻飘态度共同构成了年轻人寻找到爱情真谛的阻碍。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真实,不自我欺骗、虚饰感情,这也使得他们在最后,得到了彼此相爱的确信。
一个电影如果只需寥寥数语便能讲清楚的话,那它的内涵也只是这寥寥数语。许多消费性的电影,创作团队煞费苦心的往里塞包袱,这种电影制作起来相对是比较快的,观众看的时候笑哈哈,看完后也很快将其遗忘,因为它浅,它薄儿,没有给观众咀嚼的空间。但一部好的,可以称之为艺术品的电影,它必须是丰富的。引用一句被说烂的老话“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接下来我试着提取一个主旨阐释我看到的哈姆雷特。
爱情与婚姻
由爱情走向婚姻,必然意味着一步步从激烈走向平淡,从幻想踏入现实。鲜花浪漫被柴米油盐所替代,脑海中完美配偶的幻想被近距离接触后发现的数不胜数的毛病打破。你曾经奉为“天人”的人,如今却当着你的面开着门拉屎,提着菜篮子在菜市场跟摊贩讨价还价。人生最大的幻灭莫过于此。难怪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可我们夜深人静的时候扪心自问,爱情真得仅仅如此了吗?激情真的能够完全涵盖并代表爱情吗?也难怪,人总是更容易发现天空的烟火,忽略水底的漩涡。那浮在水上的部分轻易被所有人看到从而铭记,而水面下的庞大和幽微却被遗忘,甚至对其完全“无知”。殊不知对内部做深遂的追索,方能让人获得最本质的洞悟,接受自然给予人类最慷慨的馈赠。毕竟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激情的奴隶,而只有少数人可以不断追溯,成为深情的主人。只不过这种追溯需要悟性,也需要修炼,与其获得难度相对应的是酬劳的丰厚。
武文学的婚姻看似平静,实则是掩耳盗铃,妻子张燕的痛苦程度已经到了不得已向其他男人寻求宣泄的程度。而在“白光”之前,最可悲的是不自知,如果没有这道白光,武文学很可能就永远生活在自我欺骗的良好感觉中,这种将问题遮盖起来以充作没有问题的做法,鲁迅先生早在我国国民的情性中极早的发现并揭露了出来,可时至今日,我们仍旧如此,因为我们实在太脆弱,以至于无法面对真相。武文学这个人物的代表性是十分广泛的,当然这个人物也是可爱的,当人们勇敢的撕开遮羞布,正视问题,才能够真正开始着手于解决问题。当在令人心动的诱惑面前,内心经过百折千回的摇摆,千百次想要屈服,最终还是克制住,方显露出人性的真实和坚守的可贵,方才具备将君子前面的“伪”字拿掉的资格。
当然,文中的赵峰与其妻子发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开放性关系。在戒酒会一般的聚会上,各自将内心的龌龊向众人袒露,被曝光的龌龊便被大家净化掉了,同时也将出轨行为“合理化”了。这种做法显露出鲜受道德约束的西式风格,既然婚姻的道德约束力越来越小,干脆取得配偶的知情同意,废除掉夫妻双方的忠实义务。
电影中也有展现,婚姻强调了爱情的责任与义务,爱情则滋养了婚姻的存续。从此意义上,李楠的婚姻早已是名存实亡,丈夫留恋于不同女人之间,他对于爱情的认识停留在享受追求的过程和欢愉的时刻,当情欲减退,宴会散场,他便匆忙逃去。这样的男人惧怕责任,也无法担当起责任,跟这样的男人步入婚姻是可怕的,因为他求爱时作出的承诺不可轻信,它的有效期实在太短,轻信的结果就是注定惨淡的收场。
充满危险的地下职业,同性恋,偏执,单拿出一点,在中国当下的社会环境下谈婚论嫁都十分困难,当这几个标签融合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连谈论他的未来都变的幽暗。筷子选择断送自己的未来,与其本身明白在周边环境的倾轧下,他根本没有呼吸的空间不无关系。
在病床上,男友被包裹成粽子,刘佳一说出了自己心里话,男友的以死明志换来的是刘佳一无论风雨都照顾他的承诺,她究竟是一时兴起还是矢志不渝,这一切都不好说,但此时此刻,两人厮守的意愿如此强烈,某种程度上,这就是导演给出的答案,二人将以这种姿态进入婚姻。
四人的爱情问题各不相同,采取的态度与方式也不相同,展现出了爱情的差异性,然而芸芸众生在爱情刚刚来临时,难掩的悸动,在爱情死去时失魂落魄的悼念,在爱情中丢失方向时无尽的迷惘,这些感受都是相通的。“白光”究竟代表了什么呢?导演的回答说是一种象征,“有的人将其解读成时光,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年幼时一同的玩伴、初恋现在早已不在联系,曾经多么要好发誓永远在一起,如今都已天各一方,音信全无,长大的过程就是失散的过程,他们就是我们的,被时光抓走的人。”这个说法让人点赞,而我本人更愿意将“白光”认为是一种最高意志,当然作品的最高意志便是导演的创作意图,通观全局,不难发现,“白光”作为一种终极审判的力量,它来了,它审判,它回答。
电影技巧
上文对电影的创作技巧进行了零散的点名,其实整部影片下来,无论从人物塑造,叙述结构、光线摄影、音乐特效、电影剪辑还是演员的演绎上,皆是十分出色,无一拉垮,更为难得的是几个方面有效配合,紧紧围绕电影的主题发挥作用,起到了1+1大于2的效果。特别一提的是,四段叙事里,主人公轨迹互相交错,在偶然的情形下参与了对方生命的某个时刻,人物命运的丝线错综复杂,更让人感叹人生的奇妙与缘分的不可琢磨。众所周知,多线叙事是宁浩的拿手好戏,幕后制作名单里也出现了特别感谢宁浩的致谢词,不知道宁导在里面提供了什么样的帮助。
最后同样堪称神来之笔是武文学发现女儿(文淇饰)经受失恋,在小区楼底下苦苦哀求男生回心转意,武文学的处理方式堪称典范,克制住内心的愤怒将女儿拉回家,不打不骂不问,在女儿情绪失控质问:“没有他我可怎么办时”,他的回答是“总会有办法的,你先冷静下。”女儿进屋后,武文学开始同妻子一起洗碗,妻子坦白:“我跟赵峰没什么。”沉静片刻,武文学回答:“我跟别人也没什么。”这种笑中带泪的回答,真是得来不易,夫妻二人终于将自己内心中最羞耻敏感的部位暴露给对方,做到真正的坦诚相待,如此平常的场景,简单的话语在观众的心中起到的作用就像深海炸弹一般。最后女儿走出房门,喝着咖啡,情绪稳定,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这就是青少年时期爱情,海面上的龙卷风一般,来的快去的也快,失去了一段爱,天不会塌,它只是让人逐渐的学会,爱是什么,以及怎样去爱。影片最后的长镜头,几乎是将生活完全搬到荧幕上,在父母的背影下,女儿初尝爱情的滋味,这一切都像是一个循环,武文学给女儿上的宝贵一节课就是——自尊自爱自诚,爱别人,且不需为此感到羞耻。这是父母留给子女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凡称的上经典的作品,必须具备两个特征:主题的永恒性和对人类当下面临的现实困境的真实描刻。《被光抓走的人》两个特征皆具备了。也同样因为永恒便有了深度,因为描刻当下便切合了时代的神经。武文学在宾馆里的忏悔自省一段,引用到了“虚无主义”和萨特“他人即地狱”的哲学观点,揭露了电影创作者的自我反思及对当下社会关系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电影是导演的艺术,呈现导演的意图,在古今中外许多爱情故事中,能够不惜一切为爱牺牲的大多是女性的形象,如呼喊出《上邪》的女性,《白蛇传》中的白娘子,《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然而此部电影中,表现出殉情倾向的是却是两位男性——筷子和刘佳一的男友,笔者猜测这或许跟导演兼编剧的董润年在创作的过程中将自己男性视角代入到故事中有关,展现出了导演本身讴歌爱情的倾向。
这部电影好,实在是太好,当然它能否称得上经典还需要经受更多观众和时间的检验。本人出于对本片的喜爱,谈了一下自己浅薄的观点,挂一漏万。在前几天的第二届海南电影节上,文隽老师讲到:“当前是影视行业的寒冬,不过不应该只把它当作是一种坏事来看待,这同时也是行业的一次重新洗牌,将不合格的人淘汰掉。”本人听到此话也深受鼓舞,近来参加过一些影节与学生导演的放映展,涌现出一批功底扎实,立意不俗的作品,大大增强了我对中国未来影视行业的信心。在院线看到这部片,我更是欣喜若狂了,希望这部电影能够成为影视业复苏,影视生态优化的号角。虽然深知自己的推介如萤火,仍愿为其增添一点萤火。
最后,对电影做一个简要的评论,电影诞生至今,大致有两种倾向,一种充满戏剧性,犹如黑夜里的巨火,例如《三块广告牌》和多数好莱坞作品,一种平淡中显露诗意,静水流深,例如《东京物语》以及是枝裕和《如父如子》。《被光抓走的人》给我的感觉是,在海面上点燃了一只烟花,夜空中燃尽后,钻入水底化作了游鱼。
补.有史以来最好的华。。,别喷了,别喷了,我改,我改。贴个后记,嘻嘻嘻(纯个人发散,和电影关联不大,可不看)
《被光抓走的人》(以下称被光)差的那口气在哪
最开始写《被光》影评的初衷十分简单——喜欢。在看完电影坐公交回家的途中,还掏出手机在我的“姐妹群”里立flag:“这部片子不横扫各路奖项直播剁diao,然后就从广州这座城市的中心一路到了郊区,到家的时候,心仍是扑通扑通跳,话全在嗓子眼,不吐不快,于是就有这篇影评。
本以为两个小时足够了,结果写完四种困境的时候,一看表才发现凌晨四点了。第二天又是自然早醒,那种感觉就像潜藏在身体里的一部分被激活了,胸中一团火热,不断催促着我,去完成某件重要的事。这种火热的感觉,在童年时期过新年,放鞭炮穿新衣时有过,小学初中跟一群伙伴相约去郊游时有过。在高中给女朋友写情书的时候有过,在大学校园看到橘色的路灯下不断飘落的雪花时有过。咳咳~,上大学通宵打lol排位的时候也有过,这个,这个就不提了。总之,第二天又写了一白天,通过影片中的四段关系又结合本人的理解,抒发了对于婚姻与爱情的一些感想。
影评上传之后,不断“视奸”,紧盯点赞与回复以防遗漏任何一个对我的“赞美”,当然点赞和回复的沙发都是我女朋友的,嘻嘻嘻。其实当时心里满是忐忑,担心没人喜欢甚至被人diss,我能想到的最凄惨的情况是,压根无人问津。不过这种担忧只浮在浅表,因为我已经把想表达的表达出来了,即便无人理睬,在书写的过程中我已经全情投入,享受其中了。一件事如果没有完成,脑子便充满对结果的担忧,而一旦每一个脚印都落实了,过程的充实感会让人对于结果毫不在意。因此,在这种“毫不在意”的态度下,我把当时同条目下其他人的影评都翻了一遍。让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个是二十二岛主写的,「四人“看”与“被看”的审视关系与“他人即地狱”的台词形成了互文」,另一个只记得内容「写出了中年之爱的深沉与虚伪,背叛之爱的怨恨与隐忍,同性之爱的隐晦与残酷,青春之爱的莽撞与迷惘」。(大致如此,想看原版的请去原文,第二个忘了出处,有豆友知道的请告知我加上。)看完之后,妈呀,他们写的真好,可是再看看我的,哎哟,也不赖。除了b话太多,入题太慢,个人喜好太强烈外,好像也没啥太值得被抨击的了。然后就洋洋得意的看了好几十遍吧。
期间,看着点赞、转发、回复、收藏不断的增加,内心的喜悦无以复加,尤其看到豆友们鼓励、感谢和表扬的留言,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原本个位数的关注快要接近三位数,心里突然就觉得,不能辜负这些信任我的人,今后也要写些有“价值”的东西与大家分享,不能马虎了事。
日常b话开局,心路历程到这里就走完了,下面,直奔主题。
《被光抓走的人》在豆瓣刚开始显示评分时,应该是7.8分,之后便开始持续下滑至7.1分。开始的几日我脑中满是疑惑与不解,明明很棒的电影,为什么评分竟然如此低迷,我可是立下了命根flag,难道我一直引以自豪的品鉴力“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我有过梦想”,害怕挨打,后面的就不唱了。冥思苦想加之与豆友的交流后,我大致有些了想法,以下缓缓道来。
一.《被光》的优缺点。
《被光》最闪光的地方在于它的剧本与演绎,四段故事将爱情几个方面涵盖的较为全面,故事本身矛盾纷呈,足够吸睛。人物上无论主配,皆设计的鲜活生动,经由各个戏柱子演绎后,更是增色不少。然而,全片最集中的槽点在于黄觉这条线的展开和宾馆“台词腔”上,简要说,后期拖沓了。
本身四段故事,侧重黄渤与王珞丹,弱化了白客与刘嘉琪,整体上也达到了一种平衡。黄渤与王珞丹在雨夜屋檐下会面时,剧情情绪达到了一个高点。在葬礼、猜疑、杀人、跳楼出现时,四条故事线皆达到了自身的戏剧高潮,如果此时结束的话,会给观众心中残留下震撼之感,同时也更加符合中国大多数观众的观影习惯。这么明显的问题观众能看出来,作为故事本身撰写者的导演董润年更不会看不出。戏剧高潮之后将黄渤的线单独挑起充大梁,电影的平衡开始歪斜。如果此时这个大梁精悍无比且又暗藏玄机,电影可以达到一种“归一”的效果,更上一层楼。次之,将黄渤这条线挖的坑都填了,也不错,中规中矩。恰恰,都忍了一整集,快到最后了,文人爱说教的毛病犯了,一下子拉裤裆了。黄觉本来就是出轨形象,必然受到观众的道德厌恶,此处不但没有进行反面展现拉回好感,反而态度更是强横,直接“问罪”黄渤。秉持着对角色的厌恶,接下来角色说的再好再有道理,观众也没办法听了。宾馆“台词腔”,角色忏悔最有力量的形式是双方不同框啊,导演!利用书信、电话、收录音机、便签、传话什么的都行呀,或者同框起码角色间加上隔断啊!树、窗帘、玻璃什么的都行呀!你宾馆洗澡间那个玻璃是干嘛使得呀!还让我们萌萌的焦俊艳直接爆出:“他人即地狱”这种深奥到连参加过哲学研究生考试,并落榜的我都没办法完全领会的话,观众肯定吐你呀。
咆哮体结束,总的来说,就是这两个明显槽点没处理好,抛开这两点来说,《被光》在故事的层面上已经无限接近经典电影的段位了。不得不说,董润年的编剧水平还是刚的,远远超过了导演水平。分级的话,编剧水平s级,导演水平a级。可是我为什么愿意将《被光》与经典电影相提并论呢?一个字——处女作!董润年的第一部导演作品!啥也不说了,相比之下,我看其它导演处女作的时候哭的是多么惨你们是不能知道了。成长是有规律的不是,不能一上来就跟姚明比个头,太伤自尊了!当然,的确跟我也有好文人拉裤裆的习惯,从而臭味相投,不,惺惺相惜有关。总是不知不觉就自大起来了呢,它来了,它审判,最后肯定还要让它回答。拽点术语说,董润年的创作野心太大了,他不会仅仅满足于在戏剧性结尾,那太不新浪潮了不是。仅在跳楼处结尾,影片的商业属性那么浓,艺术味这么薄,同行的公鸡,不,金鸡金熊金horse乃至小金人怎么看你?由此,他就犯了最致命的错误——不舍得删,而留下的属性又有些拧巴,融不到一起。因为编剧的“有私心”致使他丧失了导演的决断力,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因为多次重复观影致使对电影失去了“初观体验”,出现了判断盲区。换句话说,前者是看自己孩子怎么都好,后者是看习惯了,忘了别人第一次看是啥感觉,挑啥毛病了。这些问题,哎,太难避免了,不过也正是比天赋和嗅觉的地方,不是嘛?对了,哪部电影咱们十年才能看懂来着。
同时,口碑被爆菊的重大原因之一也在于用“科幻”当标签来宣传自己。上一个用同样手段来宣传自己的文艺片,就那个啥夜晚,6.8分。历史一再的证明,想依靠点花里胡哨的东西拉票房,结果只能拉裤裆。现在大家都会查豆瓣,豆瓣那豆友,豆猴!贼拉精儿的。别整虚的,赤裸相见,用错了,坦诚相见就行,不就是文艺片吗,有啥丢人的,咱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五十六个民族滴,还扒拉不出来两个文艺青年咋滴啦,就是没有文青,那也有文艺老炮儿吧。历史一再的证明,站队态度要坚决,要钱咱就是要钱,不丢人,要牌坊就是要牌坊,精神可嘉。就怕站在中间,鱼和熊掌都想要。再说,制片投资咱就们当可爱的小天使不行吗,钱咱就砸了,创作的事交给主创那帮胆小的人去操心,也改改他们一被人掐住脖子就爱拉裤裆的毛病。
最后再讲点b话,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这句话懂的人自然懂。国产电影这么多年“不举”了,大家心里都没点b数吗?全甩给投资方、市场、观众和上头呀。伊朗那儿童电影和当前社会问题电影怎么拍出来的,拿导筒的人,咱上点心,这是吃饭的家伙,你不认真对待他,那早晚得让人给砸了,亡六国者,六国也!我承认了,我好像有点“爱上”了董润年,呸,欣赏,欣赏。因为我终于看到中国电影行业能够崛起,跟好宝日韩,法意英德(我造出来的这些词还挺好用)一争高下的凭依——即以剧本为核心,技术为支撑,创意为亮点,深刻立意为灵魂的现代化电影创作理念(全我自己编的)。我爱我的祖国!我爱我的,一刻也不能~~,咳咳,不能再让他们国外那帮电影人把咱们打的鼻青脸肿了,咱们必须拍点colour给他们瞧瞧。米粒之猪,珠,在此放话了,董润年者之流的臭脚,有一个我捧一个,我捧的开心,捧的自豪。
那个啥,这么臭长的影评能坚持看到现在的朋友,说明也是天赋异禀骨骼惊奇之人,所以,没买票的赶快去买票啊支持啊!不常在家的,也尽点孝心,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爷舅妈什么的都买张票,虽然人岁数大了,可也要为加强思想道德文明建设做贡献不是。亲自感受下电影院那味儿,文艺那味儿。觉得不好,请骂导演,嘻嘻嘻。
下一步打算写一个经典为啥是经典?预通过分析《爱在日落黄昏时》,谈下为什么该片能坐稳文艺片经典宝座,经典们又为何为经典,“《被光》们”缺的那一口气在哪?我没说什么时候发是吧,那太好了,我一定信守承诺,拜拜,毕竟你们每一个人,我都爱!
开头的性行为,所有人都知道会半途而废,但令人惊奇的是一秒入港,随后掀开被子,女方还穿着很难脱的长裤,所以是开裆裤吗?
电影中俗套之多,令人不胜其烦,比如两个女人到彼此领地大闹一番,可能编剧想不到其它可能性,只知道这样写能混过去,相当迟钝和低能,就不多说了,至于科幻,因为是社会主义背景,不允许失控,当局必须游刃有余,处变不惊,所以任何科幻都很尴尬。
这个故事和另一部黄渤自导自演的电影相似,都有一种八十年代感,就是西方文史哲刚刚进入中国,还是半文盲为主的中国大众,开始摆弄一些和自己的土鳖气质完全不匹配的洋词儿,在本片中就是:真爱。
《大开眼界》都多少年了,欧美探讨夫妻关系的电影都深刻到什么程度了,中国电影还在这点萝卜占坑的破事上打转,居然有脸谈真爱,巨婴们一幅苦大仇深的表情,被工作和家务绑架,被老人和孩子加持,就假装自己是成年人可以谈爱了,然而谈爱的前提是心智成熟,低级到只能在彼此限制中获得安全感,为了安全感可以什么都不要,甚至连尊重都没学会的巨婴,以何谈爱?
张楚很多年前的歌词:姑娘不该是肥皂,姑娘不该是肥皂,为什么这些傻逼国产直男癌电影永远在把女性角色设置成肥皂,又安全又杀菌的,专供男性角色洗涤灵魂自我感动。
定义一下何为女性肥皂角色,就是围绕和服务于男性人设,为男性一切心理或行为买单,为他们洗地,为他们免责,无条件输出爱,由此证明他们值得被爱,通过女性肥皂角色,观众发现男性角色做啥都对,女性观众要包容他们,男性观众则可以在自我感动中同嗨。
男一黄渤有四块肥皂,首先是他的母亲,这是一位和母亲同住的中国男士,传统道德上过硬,但对妻子来说很不人道。其次是他的妻子,没有和外人谈天的自由,即使谈天内容围绕男主转,也不行,这种聊天依然被视为问题,而那位外人虽然过程中表现出符合男主想象的隔壁黄鼠狼嘴脸,但实质还是承认男主对男主妻子这只鸡的主权。当然,这位妻子始终爱他,并完全属于他。
第三块肥皂最为经典,你永远不知道一个失意中年男人背后有多少觊觎他的年轻女人,甭管多猥琐多浮肿多虚伪多油腻,你作为观众,根本看不出他有任何可爱之处,但导演还是安排了死心塌地爱他多年的女同事,常用一些做菜之类毫无想象力的奴性服务来讨他的欢心,而当这位服务意识很强的女性告白之后,男主第一反应是去小旅馆开房间,开完才一个短信喊她过来。
分不清爱和欲没关系,把性欲实现得这么low就不对了,怎么着,不也得先把气氛炒热,让彼此间的情欲张力达到峰值。直接开钟点房是怎么回事?然后就是毫无实质内容的一通BB,把性说成龌龊(所以只能敦伦),总之男主在这块肥皂上蹭来蹭去,洗得十分投入,虽然肉体上未遂,但精神上绝对雄风,把对方强奸了一百遍。
最后一块肥皂是男主的女儿,依然是肥皂角色,继续立男主值得爱的人设,本质和此前被群嘲的电影《一纸婚约》类似,一曲中年男人的赞歌。
其余令人厌恶的支线故事不细述了,比如一位四处出轨的老公,成功给他同时交往、分别符合他各种需求的每个女人都盖上了专属烙印,甚至连自称无爱的妻子,也坦诚自己之所以独立是为了讨他的欢喜,最终还在无爱中发现了真爱,被这个死了的男人成功授了一精。
再比如,年轻女孩被男友强奸后(此处强奸不是修辞),该强奸犯跳楼,醒来已经在病房,被强奸的女孩正泪眼婆娑,把他强奸自己又跳楼的恐怖行为定义为“真爱”,决意和他结婚。
嗯。
与本片中被删减的同性爱无关。
(文/杨时旸)
中国是无神的,世俗的,这并非只是原于官方意识形态的宣教,更多的是因为这里的人被现实磨砺,对于超越俗世的力量天然地不信任,那些鬼狐仙怪和满天神佛只是普通人为了完成自己世俗心愿去进行交易的客体与象征,而非精神意义上倚赖的信仰。在这样的前提与现实之下,讲述关于神迹与试炼的故事是艰难的。正因为如此,《被光抓走的人》所呈现出的一切着实令人惊喜,这个故事的设定以及它的气质,让它从整体上生发出了一种类宗教性的氛围——苍茫、隽永、一切似真似幻、难以捉摸又不可言说。它像神明微笑着布置出一个迷宫,然后悲悯地俯瞰众生。
五年前,著名美剧《迷失》的制作人开发了另一部作品《守望尘世》,在那个故事中,一个普通的午后,世界上有2%的人消失了,有些人陷入恐慌,有些人变得绝望,而那个故事就围绕着那些被留下的遗弃者展开,这部剧的英文原名叫The Leftovers——被遗弃者。《被光抓走的人》讲述的就是那些“被遗弃者”。不知道导演董润年是否受到过那部充满宗教意味的美剧的启发,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有着同样的底色。
《被光抓走的人》绝不属于科幻,虽然它的设定听起来耸人听闻,一道光柱笼罩城市,一些人旋即消失不知所终,最终发现,这些消失的人都是陷于爱情之中的人,而倒推回去,那些被遗弃者,都是没有爱的人,无论他们是否处于徒有其表的恋爱和婚姻之中。这样的类型是典型的高概念和强设定题材。它的难度在于必须在极其脱离现实的大背景下,呈现出最真切的现实。而这个故事选择了用一场无名灾难作为药引,探讨爱情。它的本质是标准的文艺片,探讨亲密关系的困境,只是被光抓走的强设定让一切都蒙上了一层雾蒙蒙的末日之纱。这天降的考验,神明的嘲弄,令一切玄妙起来。
同性之间的,婚姻之外的,秘而不宣的,道德不容的,一切被埋藏的感情都被激发出来,有人认命于自己不处于爱情之中的现实,也有更多的人拼命证明自己与爱的关联。爱,在后灾难之时成为了一种道德与正确,即便平日里人们对于这个字羞于出口。
黄渤饰演的中年老师武文学拼命证明自己与妻子之间的爱情没有消逝,却意外在一段婚外情中进退失据,王珞丹饰演的都市白领李楠行将离婚,却意外撞见一个又一个丈夫的小三,让她重新认识了那个男人,白客饰演的筷子为一个同性爱人的死义无反顾地交付自己,更何况还有周遭那些形形色色被爱所困的众生窘态。世间成了试炼场。
这故事里哪些人是真的相爱,哪些人又是逢场作戏呢?武文学和妻子,一边例行公事的进行夫妻生活,一边讨论着职称和送礼,最终意兴阑珊的草草结束,去给女儿做早餐,那些日常陪伴不是爱吗,但爱又是如此了无生机吗?嘴上说着不在乎男人的死活,却拼命寻找丈夫下落的白领李楠,遇到丈夫生前的几个小三,哪一段感情是真爱?似乎都是,又都不是,那男人不同时间不同心境下的剖白或许都是真心流露,但时过境迁,怎么看都是渣男的油滑、矫饰与辩驳;筷子那段不可为外人所诉的隐秘同性之情,那两个被父母阻挠以跳楼相逼的小情侣,他们为了证明自己的爱,连死亡都在所不惜,可即便如此,为什么上天的那道光芒对他们视若无睹?谁又能证明和定义真爱,处于一段关系中的人还是某种秘而不宣的高蹈力量?这场试炼最终让一些人对于爱更加困惑,而让另一些人洞若观火。
中国院线电影之中探讨爱情的故事实在太多,但大多沦为狗血的青春片或者浅薄的中年片,兜售程式制作的情窦初开和浅尝辄止的七年之痒。而《被光抓走的人》难得地呈现了复杂的成年人的情感维度,它的大胆、决绝、锐利,如果真的领会,其实都有些令人瞠目,它呈现了夫妻间自愿的开放式关系,呈现了婚姻制度本身的可疑与溃败,呈现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被情欲折磨却又将其美化为爱情的残酷现实,呈现了人在孤单、陪伴和厌倦之中永远无法安神的轮回绝境,但它在直面人类动物性的同时,也关照了那些道德的柔光,它尊重肉欲的也承认道德,它直面人们处在亲密关系、新鲜的性与长情陪伴缝隙间的一切不甘与不舍,它一直在揭露那些窒息我们却也拯救我们的内容。所谓人性,无非是我们自知自己是动物,但又不想承认自己是动物,我们想靠近神,却又永远无法飞升,这腹背受敌,这左右两难,就是人性的根底。而爱情与婚姻不过是人性的分泌物,人把自己架在神性与动物性之间炙烤出的油脂。
作为人类,我们习惯于必须给某一种关系和状态命名,而有时这命名的行为不可思议的荒诞,比如,我们将某种行为和状态命名为爱情,但这概念却又无人能说清,我们打造了一把没有刻度的比例尺,然后一直试图用它去进行丈量。这就像片头片尾的那些关于爱情定义的采访,有些人胡言乱语,有些人故作高深,有些人荒诞不经,他们的严肃或者戏谑,不正是证明我们的尴尬吗?你试试看去回答一些问题:性在爱情之中是必要条件吗?陪伴是必要条件吗?快乐是必要条件吗?外部关系网络和社会主流系统的承认是必要条件吗?爱情注定变质吗?注定升华吗?所有爱情都是同质化的吗?而婚姻与爱的关系又是什么?答案会混乱不堪。这混乱证明着爱本身的不可定义。这或许就是这部电影想要呈现的,爱对我们产生致命引力,让我们生出困惑与痛楚,又给我们抚摸与慰藉,我们只能琢磨它,但无法认清它。爱是人性中最后的、不可被解码的混沌堡垒,一种定义我们生之为人的扎实证据。
如果说《被光抓走的人》与大多数中国院线片有什么巨大的不同,就是它自始至终弥漫着一股末世感,镜头下的所有人都如此孤独、苍凉,像一片星辰,看似彼此映照发亮,但实际上相隔万里。它高蹈邪魅又极具人间烟火,不可思议又处处写实,这种对撞式的处理非常罕见。它无关于科幻、玄幻、魔幻,它是标准的寓言体例,那道光就是神迹和神启,映照人间的荒诞、荒唐、荒凉,也映照人心中一直想驱散孤独的那团火焰。所以,绝不应该用设想是否合理,挖的坑是否填埋得当这样的标准去衡量这个故事。
这故事里对于爱、性、亲密与疏离的探讨,最终只想让我们承认自己的有限与渺小,然后再让我们看到,即便人类如此低微,处于困境,我们却仍然想抵达彼岸,这永不休止的奋不顾身就足够壮丽。其实,那道天降的光没有区隔出一些人与另一些人,从更宏大的角度去看,我们都是弃儿,才来到这世上。
(本文首发腾讯大家专栏,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一道奇特的光降临城市,相爱的人成双成对被光抓走,而你却被光遗弃,往后的日子,该怎么办?
《被光抓走的人》开启了一次爱的审判,在上天的见证下,拷问内心,拷问爱情,拷问人性。导演兼编剧董润年最聪明之处在于,他用科幻的设定向人们抛出了一个客观的悬疑命题,却并未去深究科幻背后的奥秘,而是将镜头聚焦于那些被剩下的人,看他们在这一场烟火人间的兵荒马乱中如何疗伤,毕竟宇宙有科学家去探索,而平凡如我们,只想在生活的一地鸡毛里,活得稍稍体面点。
可当爱面临审判,我们真能体面渡劫吗?
人至中年,爱情变成了柴米油盐。男人会硬不起来,女人会疏于打扮。激情褪去,爱情萌生一丝丝倦,如果不是那道奇特的光,或许夫妻二人谁也不会注意到,他们倦了。
黄渤和谭卓饰演的正是这样一对中年夫妻,光来了,相爱的人消失,而他们却好好留在人世,怎么办?
这是影片几段故事里最讽刺的一个。人性的阴暗、狭隘、脆弱都体现于此,黄渤开始了一段自证清白的过程,PS照片,办假火车票,甚至在同学面前拼命强调夫妻性生活有多美满,尽管除了自己的老母亲之外,旁人并未主动问他:你和老婆都留了下来,究竟是谁不爱了?
想自证清白却越描越黑,想保全面子却撕破了最后一分尊严,想夫妻共患难却亲手将对方推向绝望边缘……世间最毒不是挑拨离间的嘴,而是自欺欺人的心虚。对于一对中年夫妻来说,不愿意承认自己在这场爱情里疲倦了,死要面子活受罪,便是心虚了。
可是疲倦了,就真的不爱了吗?
她知道他讲课太费嗓子,会在他回家时备好一杯热茶;她讨厌他一大清早在房间抽烟,却还是睡意朦胧中伸手将他紧紧环抱。中年人的爱情,是被生活熬得没了激情之后,眼角的鱼尾纹里都是你存在的痕迹,没你,就没有生活。
黄渤起初不懂,怀疑、探寻、挫败、迷茫……一次次扪心自问之后,才终于直面自己的内心。这道光对他的审判,是忘却面子,珍惜枕边人。
王珞丹饰演的李楠,和丈夫结婚七年,因为小三的介入,感情走到尽头,却在准备离婚之时,因为一道光的出现,丈夫失去了踪迹。他到底是和谁一起消失的,他心里爱的那个人究竟是谁?于是原本见面就打的原配和小三,共同开始了一段寻“夫”之旅,揭开男人面具之下的真面目。
这是影片中极为荒诞的一个篇章,两个女人站在爱的对立面,却因为那道光,有了一个了解彼此的渠道。谁能想到,原配和小三竟然可以并肩行走,同桌吃饭,赞美对方的大衣真好看,共同诘问在男人身边流转的情人们……
你不爱我了,那你现在爱的究竟是谁?
李楠带着这样的问题一路探寻,到头来却发现,男人自始至终爱的只有他自己。
爱的余威仍在,否则李楠不会在老公离婚失约时又戴回了婚戒,脸上露出小女孩的调皮笑容;也不会探寻老公究竟是和什么样的女人一起消失的。越是不甘心想要证明,结果却越让人寒心。但好在,这不是一个追爱的过程,而是一个找寻自我的过程,结婚七年,李楠活成了老公喜欢的模样,却丢失了自己,这道光对她不是审判,是救赎,是找回自己,然后依然相信,下一个春天,爱还会有花开。
年轻时的爱情,轰轰烈烈又琢磨不定,就像刘佳一和王扬这对小情侣,被父母反对,可以偷了户口本去领结婚证,也可以为了爱情对父母以死相逼。但好巧不巧,那道光来了,刘佳一的父亲在外情人遍地,母亲眼睛里只有搓麻将一件要紧事,夫妻两人见面相互打骂,怎么看都不恩爱,但光却带走了他们。被带走的人,证明是相爱的。刘佳一和王扬呢?瞬间变成了可笑的存在。
你说你爱我,为什么我们没有被光带走?难道你就像我父母说的那样,只是贪恋我家的钱?刘佳一迷茫了。
年轻时的爱情大多如此,我很爱你,但我怎么知道你的爱是不是存了私心?于是用各种手段测试对方的爱情忠诚度,注册微信小号和他撩骚,看他会不会上钩,或是请富二代朋友钓她,看她是不是个爱钱的女人。再或者,是像刘佳一那样,用死亡测试忠诚,如果你真的爱我,你可以为我去死吗?
王扬跳了,刘佳一后悔了。王扬的爱被证明了,然后呢?这段爱情还会像之前那样纯洁无痕吗?在民政局排队等领证的那天,他们依偎着打游戏,傻傻两个人,笑得多甜。这样的画面,未来还会再有吗?
这道光对刘佳一的审判,是终于明白爱情是自己的事,哪怕一腔孤勇,选择都在你自己。
白客饰演的筷子是个浪子,说白了就是小混混,靠收保护费为生,他自认没有爱,也不信爱。
光来了,他的发小消失了,家里墙上残存着血迹,他坚信,发小被相好的杀害了,但是因为那道光带走了发小的尸体,所以凶手始终逍遥法外。
可就是这么一个小混混,却一刀捅进了凶手的身体,用自己的方式,为发小报了仇。
他代表的是正义吗?显然不是,没有证据显示发小一定被相好的杀死,只是他一厢情愿罢了。
他代表的是英雄主义吗?也不是,他从来不是英雄,否则不会在小卖部趁火打劫被发现时,还被老板追着满街跑。
他代表的是爱,深藏的,压抑的,不可言说的,连自己都没意识到的,深沉的爱。
这道光对他的审判,是终于正大光明向世界宣告,他也有爱。
爱是没有人能了解的东西,这一场审判,在众生心里放了冷枪,百态尽显。没有人对,没有人错,无论你作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值得被理解。
这部电影其实就是那道奇特的光,导演通过影片给了我们一个讨论爱情的机会,情爱里无智者,但我们总该有个机会,去弄清原委,然后作出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爱或不爱,都该对自己坦坦荡荡。
影片最终也没有为消失的人作出解答,但留下的人却早已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真爱有标准吗?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就像刘佳一说的那样,这是我的选择,只有我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