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王冠 第六季 The Crown Season 6(2023)

简介:

    戴安娜王妃和多迪·法耶兹之间的感情不断升温,但一场致命的汽车之旅却带来了毁灭性的后果。

演员:



影评:

  1. part2发布的第一天,第一件事就是点开大结局的最后几分钟,看是否能见到三代女王扮演者一同出境,为莉莉白献上最后的谢幕。在看之前,其实已经构想了很多种剧集结束的画面,但在看到成片之后,还是不得不感慨编剧之才华横溢。在现实背景的限制下,以尊重女王、尊重王室为前提,尽可能地做到戏剧化,尽可能地让现实结局在另一个戏剧时空上演。这种暗示极其强烈,氛围极其厚重的影视致敬,真的是第一次见到。有趣的是今天重新按正序观看时,发现最后一集编剧是彼得摩根,而导演则是一个熟悉的名字,史蒂芬戴德利,此人正是王冠第一第二季的导演,两位大师的再次合体,也是为我们再次献上了一集不亚于s1“海德公园角”的作品。

    本人在看王冠之前,对王室其实印象并不深,只知道女王长寿、戴安娜车祸、凯特国民王后。而看完王冠之后,真的对女王多了很多很多的了解。包括女王至亲乔治六世,伊丽莎白王太后以及玛格丽特公主,还有伴侣菲利普,好友博奇,和无数子子孙孙们。剧集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鲜明的角色弧光,同时他们也正是时时刻刻呼应剧中菲利普曾对戴安娜说过的“不管这个制度如何,我们都是被困在其中的一员,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在这个桎梏下的中心是谁”

    预告片中那句感人的“But what the life I put aside , the woman I put aside , when I became queen”也是在剧中得到了一代女王的回答

    除此之外,结局也用到很多巧妙地比喻借代,譬如最后教堂里莉莉白与菲利普的对话,暗示了两人最后葬礼的举行特点,以及对未来君主制的担忧。还有拍摄合照时摄影师所讲述的一段内涵丰富的小诗

    还有最感人的与“所压抑的另一部分的自己”的释怀和青年、中年、老年三位女王扮演者的合体谢幕告别

    还有很多细节,包括相当还原的棺材、棺材上的王冠与权杖,教堂里不断回响的风笛声,以及菲利普亲王那句“我先走一步,为我祈祷一下?”也是暗示着22年菲利普亲王先女王一步去世

    最后的广角长镜头也是十分耐人寻味,身材渺小的女王在偌大的教堂内步伐坚定地向前走着,承载着团结英联邦、延续君主制的重任。从片头女王大婚开始,这座教堂见证了王室无数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一瞬间,这数十年发生过的种种仿佛在我们眼前一一闪过。如今,女王已逝,不论未来君主制何去何从,但这样一位传奇的君主,定会永载史册。愿莉莉白能在另一个世界,找回自己想要的生活,做回自己想要成为的女人。

    七年时间,三代演员

    两宫两院,一顶王冠

    再见,莉莉白

  2. 看剧的时候,不少人觉得在洗白查尔斯,我并不认可此观点。查尔斯自始至终确实爱卡米拉,戴安娜说无辜也不无辜,她没什么文化,内心也容易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别人需要什么,总是陷入自我感动并享受drama的感觉,她也可能真的关心各种慈善包括地雷,但你说她真的懂吗?不懂得,就好像爱心泛滥的小仙女说北极的企鹅宝宝冻死怎么办?不是一种真的有深度的爱,而是觉得别人需要她爱,她也觉得别人说的对,然后投入感情的去表演,渴望获得别人的认可。无论是对世界还是对人她一直如此。

    说她是个好妈妈,爱自己的孩子,但她明知道对孩子的伤害,还和多迪肤浅的暧昧着拉扯着;说她爱查尔斯,其实她自己可能也不知道是爱查尔斯王子的身份还是高贵的头衔还是查尔斯本人,因为这三者是无法分割的,身在王室明知道自己学识浅陋也没有学习的欲望,所以她可怜是可怜,但也没有那么无辜。一个菟丝花一样的女孩却要在一个宫殿里追求爱情,而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否相信爱情的一个迷失的然而又美丽的女子罢了。

  3. 正主,Helen和Imelda演绎女王的演讲

    昨天网飞释出《王冠》最终季的前四集,围绕戴安娜去世前的最后一个夏天,和多迪法耶滋的恋情,以及最终在巴黎隧道香消玉殒的故事展开。作为剧粉,一口气看完,即使带着女王粉和剧粉的滤镜,也难说上很喜欢。

    第一集开头就是车祸场景,再倒叙接回上季最后一集,戴安娜答应老法耶滋的邀请,带着两个王子到南法度假,避开卡米拉50岁生日。前三集铺陈了许多戴安娜和多迪恋爱的缘由和细节,这是我在其他关于戴安娜的纪录片,影视剧里没有看到过的,其他地方,两个人的关系往往是在讲述车祸时一语带过。前三集情节应该是由当时媒体报道,周围人的采访以及编剧Peter Morgan的创作集合而成。和上一季一样,头三集也不乏批评:戴和多迪两个人的情节太冗杂,无趣;女王成了配角,从第五季开始就不再有构思巧妙,有大格局,历史观的场面,沦为环绕戴安娜的各种王室狗血剧情。我也有同感,回想前四季,编剧总能把王室和帝国的一些大事件,与女王的经历,蜕变,成长串联在一起,同时又有丘吉尔,爱德华八世,肯尼迪夫妇这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前四季里有好多封神的故事,伦敦雾霾事件;丘吉尔隐瞒病情与女王关于立宪制实践的最佳演绎;温莎王朝不可言的亲纳粹史;还有阿波罗登月事件与菲利普亲王的中年危机,关于哲学信仰的思考;撒切尔夫人与女王的微妙角逐等等。

    不过也有可能是,到80年代后,英国的影响力极大程度的下降,日不落帝国变得越来越没落和无关紧要,不再有举足轻重的大事件发生,同时王室成员也因为媒体无孔不入的报道,作死的本性,狗血事情频频爆出。

    想说一些第六季个人观感。

    按照剧集的表述,戴安娜在离婚后变成一个急于找到人生新目标,实现自我价值,因而参与诸多慈善活动,筹款。繁忙的行程似乎还是填满不了戴妃心里的饥荒,我也特别不能理解为什么她会看上已订婚也特别不靠谱的多迪,作为第三者插足。特别是,她的婚姻全程几乎都处在被第三者入侵的状态,她应该很能感受这种耻辱,痛苦和不公才对啊,怎么位置调换一下就这么顺理成章呢?而且,戴安娜也知道两个儿子尤其是敏感的威廉一直处于对母亲的爱和对母亲各种花边头条的羞耻愤怒中,她怎么还继续高调做出这些让孩子难堪的事呢?或许戴安娜的心理医生解释了她这种行为,她对drama的上瘾,戏剧性的刺激让她迷失。她享受操控媒体和不停地陷入爱情,却不知这些都能反将其吞噬。

    第二集关于狗仔偷拍文化科普也很有必要,普通人对名人生活的偷窥欲滋生了八卦媒体,名人的私密照片能卖出天价,让摄影师能够一夜暴富,也就让从业人员更加肆无忌惮和道德沦丧。英国的八卦媒体一直都无孔不入和不择手段,就像现在各种社交媒体和智能手机,人人均是reporter。

    我是很期待车祸发生后,王室反应这一段情节的,有看了无数遍的电影《女王》在前,好奇编剧均是Peter Morgan,同样的情节要怎么不重复的讲述。剧集里增加了查尔斯听到戴安娜去世,去巴黎接回遗体时几次崩溃大哭的反应。我觉得挺真实的,虽然两人过不到一起,查尔斯也不至于恨戴安娜,毕竟她也是两个王子的母亲。我非常喜欢虚构戴安娜出现在飞机上与查尔斯和解,出现在城堡,握住女王手让她向民众展示情感的戏份,很巧妙的处理。可能是不想重复电影的拍法,电视剧在女王遭受民众重重压力妥协部分处理得很简单,点到为止的感觉。没有在白金汉宫下车与民众互动的场景,也没有着重刻画戴妃的葬礼。这可能会让不熟悉这部分历史的观众感受不到戴妃之死事件对女王的压力,她态度转变的缘由,以及对王室的重大影响及王室改革的走向,可能更多感受到的是和解吧。两次女王电视直播演讲的演绎,还是更喜欢Helen版本的。这一集略失望。

    至于多迪和父亲老法耶滋的戏,太多了,也不喜欢。

    演员方面,前四集让高妹最大程度施展她的演技和魅力,一些举手投足和神情魅惑,太像戴安娜本人。至于其他演员,感觉剧情没有给到他们足够的表现空间,尤其是女王。

    最后六集,期待Imelda Staunton和Oliva Williams的表演。

    作为剧粉和女王粉,拍成怎样都会看~


    更新后六集

    第六季第二部分看完过去十天,才开始写第二部分的观后看。

    第二部分完整看完一遍,又当做背景音看了两三遍。离别的伤悲贯穿了最终季,戴安娜,玛格丽特公主,王太后三人的去世,女王和菲利普亲王筹备自己的葬礼,都太催泪了,这段时间,每每想起这些情节,眼泪都无法抑制。和其他剧迷一样,我也认为威廉和凯特两个人的恋情桥段很无趣,就像前三集戴安娜和多迪的情愫一样。但想来如若没有这些作为调味剂,但最终季的基调则全是灰暗,悲痛了。

    整部剧我最爱的情节就是女王和玛格丽特公主见微妙的瑜亮情结,我第一次听到"Sibling rivalry"是李嘉欣接受《鲁豫有约》的访问上说到,无论从小关系多么好的姐妹,都会存在竞争和较劲。每一季玛格丽特的故事都格外精彩。第一季代替出访的女王履行王室公务,展示出任性和个性的一面,被姐姐训斥后,不甘却又骄傲地说"Elizabeth is my pride, BUT, Margaret is my joy" ,要坚守仅存的胜利。第二季,在得知初恋Peter订婚后,迅速与不靠谱的王室摄影师Tony老师订婚结婚,关于她和Tony的这段,在Vanity Fair王室婚姻里,有一遍很详细的文章,值得一读。第三季,公主在美国成功的访问,并在华盛顿大放异彩,为英国争取到美国的财务援助,想要分担女王更多的工作,无奈再次被拒;和Tony的婚姻分崩离析,和小男友在海岛度假的照片被狗仔爆出,自杀未遂后,仍和将要过银禧的女王说,王室存在的目的就是粉饰墙上裂痕的工具,你绝不能退缩。第四季,在心理医生那里得知自己有一批患有精神疾病的表亲被关在机构内,并被官方宣布死亡被消失,公主找上王太后对峙,刁蛮公主原来也有人情温暖的一面。第五季,最爱的就是第四集,女王可怕的1992年,Peter Morgan虚构公主与初恋Peter几十年后的重遇,公主掷地有声,一连串的发问让女王无言以对,Lesley那一段表演,我看一次哭一次,富贵如公主,也有凡人的意难平。第六季,二战胜利后,女王和公主偷跑出宫,到丽兹酒店狂欢,同条线,还有晚年多次中风,双脚二级烫伤,视力损失,要坐轮椅,风烛残年的公主,要在丽兹酒店庆祝最后一次生日。狂欢后,年轻的两姐妹走回白金汉,老年的玛格丽特对姐姐说,"I will always be your side"!

    就这样一些片段,也能感受到女王和公主两姐妹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据说女王每天都要和妹妹通话,在一些事情上,聪慧通透的公主也会给威严传统的女王建议。坊间都说女王和公主的位置互换一下就好了,女王渴望安静的乡下村妇生活,公主就向往聚光灯。可我觉得两人恰恰都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女王性格中的循规蹈矩是作为君主最重要的品质,换做是玛格丽特,难保不成为另一个爱德华八世,就像女王说的:

    "The monarchy should shine, not the monarch"

    一向克制情绪的女王,在公主棺椁抬向灵车时,也难掩悲伤,抹了眼泪。那一年是她在位50年,里程碑的一个年份。次月30号,陪她70多年的王太后也走向人生终点。王太后也是我非常佩服的一位女性,在我看到的所有视频图像里,她永远是笑意盈盈,温柔自信的。二战时和有口吃的丈夫一次次去探望伦敦被轰炸的地区;拒绝政府建议全家迁往加拿大避难的建议;孀居后,仍然出席王室公务和做慈善赞助人。最近读到的一本王太后自传里提到,太后去世前的时间,仍然强忍着骨折的痛,参加各种传统活动。看到她过百岁生日里,仍然在太阳下坐一个小时接受大家对她的致意,发表演讲,充满敬意,果然是希特勒说的“全欧洲最危险的女人”。太后坚守了温莎家族的信条"Never explain, never complain",太后去世后,数十万民众自发排队去威斯敏斯特教堂悼念,令女王十分动容,发表电视讲话,感谢子民:

    "I also thank you from my heart for the love you gave her during her live, and the honor you now give her in death"

    然后就是女王本人的葬礼,去年拍摄第六季期间,女王去世,Peter Morgan调整了最后一季的结尾。我非常喜欢这个改变,尤其是年轻的女王对年迈的女王敬礼,感谢她一生的奉献,恪守21岁生日时,在南非许下的承诺。走出教堂时,初代和中年的两位女王跟在后面,看到的是一个时代结束。

    然后呢,我想说说卡米拉,我对她从最初的好奇,到现在的佩服。Vanity Fair里一篇报道说到,卡米拉身边的人透露,说她到死都不会出来接受访问。在戴安娜,查尔斯,到哈利,梅根等人的狗血拉锯战里,作为吃瓜群众,很乐意看到他们出来访问,爆料那些关起门来的事。可是看多了互相攻击,抱怨后,觉得卡米拉这种什么都不说,反而有种难得的"diginity"。直到查尔斯登基出访后,我才在一些视频中听到卡米拉的声音,沉稳沉着。在X和INS都有关注王室的账号,每每有卡米拉的帖子,下面都是谩骂不断,但宫廷也没打算关掉评论。卡米拉这种性格,才是最适合王室。

    第六季里,我挺喜欢老查和老卡打电话的桥段,虽然不多,却可以看出老查对她的依赖,以及她能提供稳定的情绪价值。在查尔斯陷入思绪乱麻时,卡米拉总能一语道破当下的关键问题,例如两个儿子的感受,他们的父子关系,才是要解决的当务之急。Olivia Williams的表现实在太棒,我只在《成长教育》和《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这两部作品里看过她,戏份不多,但总能让人记忆深刻。

    最后六集也一直在为哈利的出走埋下伏笔,从他年轻时各种出格的行径,与威廉的对话等各方面暗示了现在众所周知的结局,哈利的经历和玛格丽特公主很像,小时候也是万千宠爱集于一身,却不知从何起,就要学会做NO.2,不像顺位继承人那样有既定的行事轨迹和目标,迷茫,没有方向,很像预告片里Diana谈她自己的那段话,

    "Dashing around and losing sight of myself in the process"

    最终季也有遗憾,就是菲利普亲王。他的戏份太少,存在感太低。除了反思和查尔斯的父子关系以及开导威廉外,没有看到像前四季那样的存在。亲王是一个能量十足,好奇心重,学习能力强的人,纵使争议绯闻不断。他对王室近代的改革功不可没,他帮助这个摇摇欲坠的体系生存下来, 适应新的形势。很不应该就在这一季里充当背景。

    8年,6季,60集,这部剧对我的影响太大太长太深远,多次被问到为什么那么喜欢女王,有太多的情愫在此,是她一生的尽忠职守,克制隐忍,乐观豁达。每每看到她的照片,就像定海神针,让我浮躁,不满,抱怨,渴望捷径的心沉下来。

    Sleep dearie sleep~Your Majesty!

  4. 《王冠》这部史诗级作品,自2016年看完第一部之后,在我心里就有了不可撼动的位置。它那气势恢宏的场面和意蕴深厚的对白、震慑灵魂的力量又总能给人以至高层次的宁静和教化,毫不夸张的说,即使翻遍整个人类影史它都是经典之中的佼佼者!

    然而在前两部之后,第三、四、五部质量逐渐下滑,整部剧从壮观的史诗级纪录片发展成了肆意捏造的八卦肥皂剧。除了剧情越来越低俗无聊之外,演员的更换尤其是女王的表现让人越来越失望,后面两位都没能做到Foy对女王那种引人入胜、出神入化的模仿。Olivia Colman和Imelda Staunton都是世界一流的演员,她们饰演过的角色都曾令我深深震撼和感动。然而她们确实不适合演女王。拿Colman来说她最擅长饰演的是忍辱负重的家庭妇女和一些平凡的小人物,而Staunton过人的喜剧天赋和丰富的表情让她在表现诸如乌姆里奇这类角色时得心应手。而去表现全世界都熟悉又陌生的伊丽莎白二世则是另外一回事,尽管观众能看出她们二位在竭尽努力的模仿,可最终效果是除了一两个镜头中仪式性的挥手能让人看到女王之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无法让人联想到真人。尤其是近镜头说话和行动时的特写,那一脸茫然和不知所措的窘态,更是惨不忍睹。饰演现实中真实的人物最难的地方正在于此:只有令人信服才算成功。

    基于上述的种种原因,尽管作为此剧的忠实观众,对第六部并没太多期待,尤其是预先知道剧情又要围绕戴安娜和家长里短琐事进行,而戴安娜去世对王室冲击那部分又有Helen Mirren主演的The Queen珠玉在前,所以对这一部就更加不看好。然而下载好前四集之后,我依然选择状态最佳的时候,平心静气的、目不转睛的投入去看。第一集开始了...细腻自然的画风、恰到好处的节奏和高超又震撼的镜头,发人深醒的人物捕捉配合着完美的切换和动人的音乐插入,越看越让我找回了久违的那种感觉,让我不由得发出了时隔几年都没发出的一声“wow...”!

    看完第一集之后,内心激动无法平静,一口气连看四集。论情节和内容它不及第一部波澜壮阔,但它讲述的故事看似平凡却意义非凡:一幕幕场景让人回顾了戴安娜众多举世闻名的经典瞬间。而这些制作精良的经典回忆的场景背后,是全人类所共同面对的永恒的价值观和人间情感。这些价值观和情感不仅让人们看到戴安娜,更联想到自己,想到很多人、很多事,想到自己的人生,思考家庭、爱情、友情的意义以及人生取舍。对于什么是真正的自我,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心灵归宿,也一定会感慨万千与其产生碰撞或共鸣,这四集所表现出的种种深层次的人物情感,甚至能比肩莎士比亚的诸多爱情悲喜剧甚至《奥赛罗》,而奥赛罗之所以震撼整个世界不是因为那个恶人煽风点火怀疑妻子不忠而杀人害己这个简单的故事,而是他所蕴含的全人类能感同身受的终极的爱与毁灭,我永远记得一句外语都不懂的外婆盯着电视看完了没有一句字幕的意大利歌剧版奥赛罗时,悲愤的连连叹气泪流满面的样子。是什么力量超越了语言障碍,让她感受到了这来自异国的情感?这便是我看完第六部这四集时的感受,我相信即使抹去台词和声音,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许多,从戴安娜那单纯而复杂、饱经世事又看淡一切的眼神中,我们就能看懂一切!即使我们没有经历过被记者和闪光灯追的满世界跑,也没有身世显赫的家庭背景,没有轰轰烈烈万众瞩目的爱情,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光和失意时...我们都曾肩负过责任,也有过逃避和任性...有过望而不得的幸福,有过转瞬即逝的缘分,有过迷茫,有过疲惫...这一切是多么真实又无奈的人生啊!

    在这四集泪中带笑,笑中有泪的体验过后,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记住了Elizabeth Debicki这个名字,她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让戴安娜活了过来,她那出神入化地模仿,毫不刻意又浑然天成的发挥,就犹如Helen Mirren的女王一般,宛若真人附体。有那么一刹那,我几乎忘掉了自己在看电影,甚至忘掉了整个世界。感觉就是戴安娜本人坐在我面前,敞开心扉地对我倾诉内心世界。又像是在观看一部私人收藏的录像带,里面是她本人从未公开过的私密影像。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超越了其他所有角色,而她最令我震撼和惊奇的是她不仅形神兼备,她带给我的是一个仿佛从未离开过这个世界的戴安娜,一切过去的人物和影像都不免带给人年代感,而她不是给人以怀旧和伤感的历史重现,而是在跟剧中角色以及当下我们每个人都在交流,她在赋予角色灵魂的同时又使其历久弥新,成为永恒!仿佛全世界第一次出现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开始认识并且喜欢她,Debicki的演绎让我心中那个遥远又模糊的戴安娜愈发的清晰而生动。因为我一向不喜欢戴妃那张扬的个性,更让我对她佩服的五体投地。她让我看到了戴安娜复杂又真实的内心世界,让我触摸到了人物的灵魂,让我放下成见和个人立场,去看到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对自由和人生都有不同的看法,让我深深反思,爱和选择并不只有一种,有时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人生和命运的不确定,各有各的遭遇和不由自主。比如如果他们两人没有飞到巴黎,而是直接返回伦敦或者他们当天夜里听从了随从的劝告留在酒店过夜,又或者逃避狗仔队时选择了另一条路线,那故事恐怕就会是另一个结局。

    因为这四集主要剧情主要围绕戴妃,而她的饰演者表现又是那么无可挑剔,所以简单说一下其余角色。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小威廉和哈里,尤其是威廉把那种隐忍、稳重又责任感十足的内心表现的淋漓尽致,再加上外形和动作的相似,可以说行神兼备,他已经不是在演威廉,而是已经成为了少年威廉。看到母子三人的镜头让人激动到想落泪。穆穆和多迪表现一如既往稳定、查尔斯、卡米拉和布莱尔也抓住了人物核心特质,还原度相当高。菲利普亲王也基本不出戏。王太后出场太少不评价。安妮和玛格丽特公主问题跟上部一样,安妮的相貌气质才更像中年后的玛格丽特,尤其是那双眼睛,至于玛格丽特那位扮演者她更像是一位个性强悍又有气质的老阿姨,可她完全让人联想不到玛格丽特公主。最后评价一下女王,斯汤顿表现比上部稳重了许多,但她依然是一个小表情丰富又有点俏皮和感情外露的小老太太,跟女王本人仍相差很多,只是声音能听出来几分相似而已。尤其是如果跟戴安娜做对比,Debicki除了行动坐卧就连一个呼吸,一个眼神和摇头摆臂的节奏频率都跟戴安娜本人几乎同步,相形之下,斯汤顿的女王只能说是模仿拙劣。

    第二部分(5-10集):最后六集的剧情和视角回归女王与王室,个人感情线部分侧重表现威廉的成长经历以及与凯特的相识。后半部分制作总体保持了高水准,个人认为第六集是本部最精彩最有分量的一集,何为王权,何为传统,何为真正的价值被展示的极为深刻且震撼人心,而最后一集的结尾则是令人失望,略显仓促。Imelda Staunton在后半部分对女王的诠释可谓有了质的提升,如果说她前面的表现一直都不尽人意,后六集就像一个出了故障停滞不前的超级跑车突然恢复正常并加速冲刺的状态,这位老戏骨终于释放出了自己的水平,尽管在Foy面前,她的女王显得略逊一筹,但也相当出色了,大段的对白和连续动作场景她都发挥到了自己的极限,把自身所能表现出的最高层次的冷静、克制与高贵都拿了出来,并克服和改正了很多之前的小动作和微表情。就如同一个普通人照镜子发现自己有问题并设法去改变一样,她的努力换来的就是观众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女王而不是她个人,而一个演员正该对应君主为了王权牺牲自我这一主题,就如女王登基之后就告别了莉莉贝特,所有人只看到伊丽莎白女王,而不再是她个人。演员就应该让人们忽视演员而只看到她扮演的角色。Staunton在“牺牲自我”的过程中历经坎坷,最终成功了,她突破了“自我”,捍卫了“王权”。在许多镜头中的表现甚至可以跟Helen Mirren在Queen中的表现相比肩,只是个人形象等客观因素,Mirren的五官尤其是眼睛与女王本人极为相似,使得Staunton即使竭尽全力也不如Mirren更像女王,这是情有可原的。至于那位到最后都没有找到方向摆脱自我的可悲的中年女王Colman,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相对于找到了女王感觉的Staunton,成年威廉的表现则令人失望。尤其是有前面小威廉的近乎完美的表现对比下,大威廉的呆滞、生硬和刻意就更加明显。如果说一动不动的低头坐着的镜头与威廉还有几分相似,当他行动起来开口说话时立刻就会让人出戏,与真实的威廉大相径庭,很多地方十分难受,不够自然。年轻的凯特就更令人失望,凯特的问题主要不在演员,而是导演和编剧在前面对戴安娜甚至出场不多的卡米拉都赋予了丰富的人性光辉,将她们的灵魂展示给观众看,而对于这位令全英国民众都为之倾倒的贤妻良母凯特,却将其简单粗暴地塑造成了一个普普通通、毫无内涵的性感辣妹,如此荒唐的人物刻画使得凯特这部分成了靠脸蛋和身材以及在不甘平庸又野心勃勃的心机母亲帮助下最终逆袭成功赢得王子心的俗套恋爱故事,威廉也就随之成了一个肤浅的傻大个。大哈里的表现则可圈可点,无论声音、眼神动作还是人物反应和场面节奏的把控都比较到位。布莱尔夫妇依然“本色出演”,虽为背景和工具角色,但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配角,在强烈的反差、冲突和矛盾中,不断衬托和反映了女王与传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