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谍影特工 The November Man(2014)

简介:

    彼得(皮尔斯·布鲁斯南 Pierce Brosnan 饰)曾是一名CIA的特工,人称“十一月杀手”,他个性沉稳技艺高超,深受上司和同僚们的信赖。然而,彼得厌倦了整日打打杀杀东躲西藏的日子,他费了好大一番工夫,总算得以金盆洗手,只希望能够隐姓埋名,找一个谁也不认识他的地方,在平静中度过余生。

演员:



影评:

  1. 看了豆瓣的短评,实在一无是处,所以动笔写一点。
    看的是原版中文字幕,坦率地说如果英文听力不过关的话,凭中文字幕是看不懂这部影片的。
    首先片子情节极为紧凑,但投入才一千五百万美元,所以不要拿来比007的特技。其次英文片名November Man是有含义的,大概意思是冬天来临前的十一月是清理干净自然万物的意思。
    下面讲讲我理解的剧情,片头男主因一次和徒弟配合的失误而选择退休,过安静的生活。但这次失误留下两个伏笔,一个是小孩的误伤死亡对应后面男主徒弟救男主女儿,另一个是男主因徒弟的失误,对徒弟的考评评语是drop。
    男主的CIA官员光头伙伴请他出山接应打入俄国将军(也是总统候选热门)内部的特工(后来才知道是他老婆)。行动中CIA大老板误以为特工被俘虏(不知道男主出山接应),命男主徒弟干掉自己人以免暴露。男主随后干掉徒弟的CIA团队,首次误会。
    女主约记者在咖啡馆见面,女杀手和CIA团队先后赶到,男主设法救下女主。(又一伏笔是男主打晕跑动中CIA成员,女主片尾学样干掉女杀手)。
    女主(其实她既是难民救护者,又是当事受害者)告诉男主她掌握的第二次车臣战争受害者遭遇及俄国总统候选人的施暴证据,以及伙同一个CIA官员制造爆炸,嫁祸导致第二次车臣战争的证据。
    男主闯入徒弟家中,绑架和徒弟有一夜情的女邻居,以测试他的徒弟是否真的象特工训练要求的没有弱点般的冷血,后来徒弟还是救了那女的(又一伏笔)。
    原先在咖啡馆约了女主的记者在自己家中被女杀手干掉,但迟滞了杀手对女主的追杀。女主决定扮妓女复仇来贝尔格莱德开能源会的俄将军。男主赶到用俄罗斯轮盘逼他招供CIA官员的身份,就是请他出山的光头老友。手机视频拍下过程后给了被他制服的徒弟。
    徒弟回CIA找老大告真相,却发现光头已成了老大。男主本想让女主退隐江湖,没想到他的女儿被光头绑架要挟换女主。
    光头约男主见面,称赞男主就是Novermber Man(点题)。同时宣称为了扶植残暴的将军竞选总统符合美国利益,成事后要挟其将俄加入北约NATO,这样美国就只剩下中东一个对手了。关键时刻,男主没看走眼仍有人性的徒弟帮忙搞定一切,和女儿团聚后再和女主汇合。
    最后女主在海牙国际法庭提交证据揭露俄将军,无疑俄政府否认指控。最后俄将军在游艇被袭击,老套的恶有恶报结局。
  2. 我是先看了豆瓣的短评才看这部电影的。
    起初看评论,只是一部平庸的谍战动作片,没有新意之类,差点就放弃了。
    还好,看了后面一些详细的评论,知道这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好莱坞谍战动作片,据说没有突破传统的一些套路,但各种元素已经具备。我想,这不就是我所要的?
    我是一口气看完的,情节紧张,节奏很短而快,衔接紧凑,动作也到位,剧情峰回路转,实在是一部很不错的间谍动作片。
    皮尔斯稍老了点,但在片中身手矫健,表情冷峻,比以前的007更像一个特工;女主角很漂亮,表现也不错,让电影显得刚柔并济;加上横跨俄罗斯、塞尔维亚、美国多个国家的地域和政治,让整部电影显得颇有格局和气势。
    有人说,没有新意。我要说,每年那么多电影拍出来,哪有那么多创新?每天都看新的电影,估计你的感觉器官也要瘫痪了。一部电影,无论用什么样的手法,设计什么样的剧情,只要能逻辑完整、情节扣人心弦、剧情令人沉醉其中,这就是一部好电影。
    有人说,这不是一部高成本电影。我想说,堆积很多汽车在一起碾压,炸毁一幢幢高楼大厦,这些镜头在烧钱的同时,也麻木了我们的神经和精神,何不省省?
    一般不会来写评论,只是看到其评分才6.1分,太不公平,差点把我骗了,所以一定要写下这篇评论,以正视听。
    总之,值得一看,强力推荐!
  3. 《十一月杀手》的小说原著出版于1987年,那时007系列的制片人布劳科里正试图说服布鲁斯南出演这个王牌间谍。那是布鲁斯南作为银幕绅士风采最足的年代,反倒是后来真演占士邦时已有些老态。看那些职业生涯跨度大的演员,越发体会出岁月这把杀猪刀的吹毛断发和一视同仁,年过六旬的布鲁斯南在本片下垂的眼角,臃肿的双颊,扭头时皱出好几圈的赘肉,使沉迷在他当年勃发英姿中的影迷们失望地宁可去看老片压压惊。电影不但配上个小鲜肉跟他抢戏,更讽刺的是小鲜肉秀脸蛋秀身材,引得美女投怀送抱,抢去了原本是007专利的床戏。

    布鲁斯南饰演的老间谍从77年一直干到08年,比任何一任007都干得久,不过烧钱的本事远逊诸任邦德。这个间谍很蓝领,开休旅车,站电车,顶级享受是擅闯民居坐沙发上喝酒,估计一辈子都没公款享受过五星酒店几次,难怪老是不满大吐F词,把一部没什么暴力的电影生生顶上了R级。要寻找邦德的踪迹也不是没有,俏皮话是一大亮点,“防弹衣可防不了被爆头。”“反正我头痛也挺久了。”“所有朋友都想杀你吗?”“到头来都会。”这种段位的雅痞滑头十足就像是007嘴里蹦出来的。其实我有发现,耍嘴皮子似乎是所有间谍的职业习惯,只不过风格因人而异,比如伯恩爱耍酷“如果你在办公室,我们就该面对面说话了”;伊森·汉特爱装狠“你从没见过我生气时候的样子”;而哈里·帕尔默的段子普遍比较闷骚。

    影片开头给出的看点导向是,退休老间谍重出江湖,单枪匹马以老迈之躯和老派手法,抗击拥有狙击枪、无人飞行器和卫星跟监的精英小团队,颇让我激动,有罗杰·康纳森这位间谍片老工匠操刀,走偏不到哪里去。只是没想到,剧本把好东西全放在了开头,狙击,追逐,爆破,营救,不到一半就显露出预算吃紧,只剩布鲁斯南西装革履打手枪、挥老拳了,高科技也仅剩下电话追踪一项,追来追去没新意,虎头蛇尾程度和早前那部《三日刺杀》不相上下。最掉链子的是无名女杀手,对着镜子大玩体操时,以为她身怀《黄金眼》的剪刀脚绝技,执行起任务束手束脚,最后被搞定更是啼笑皆非,按照常规处理,此悍女一定会跟老特工或小鲜肉近身肉搏一场,如今的处理免俗是免俗了,多少暴露了编剧随意涂改角色属性的潦草。

    通篇看来,冷战情结还是挥之不去,阴谋首脑总是跟俄国人扯上关系,考虑到原著成书时柏林墙仍森然横亘,也不能苛求故事太有时代感。整体思路与年初的《一触即发》相仿,悄然把铁幕阵营对峙和911后的反恐大势整合在一起,试图整合老派间谍片的肃杀宿命感,以及新式反恐片的潮流魅力。整个故事都有点麦高芬,起承转合无处不露流水线痕迹,对于阴谋背景则点到为止,这种剧本,找个编剧换一套对白,一个镜头也不必改,就能滴水不漏地拼出另一部电影,也没太多可回味的。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八股文式的变体剧作法,不正是好莱坞保持高产和稳定质量的灵丹妙药。奢求浮躁的好莱坞每年出杰作是不现实的,只能指望多些这样大同小异之作消磨时间,意淫一把间谍梦。(文/方聿南)
  4. 只想说,这片豆瓣只给6点几分,有点太装b了。虽然说故事情节并无巧妙之处。但是无论是精美的画面质感,还是干净利落的动作,这片7.5分以上应该问题不大吧。更何况里面还有个把养眼的女演员,并不是所有能看的片子都需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看看吧,108分钟的片子毫无尿点,看完感觉只过了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