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诗人 Bardo, falsa crónica de unas cuantas verdades(2022)

简介:

    影片剧本由亚历杭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与长期合作伙伴尼古拉斯·迦科波恩联合撰写,故事主角是一位著名的墨西哥记者、纪录片制片人,多年之后,他回到祖国,试着真正面对他的身份、家庭关系、愚蠢的个人回忆,以及墨西哥的过往和现状。

演员:



影评:

  1. 作者:Josh Rottenberg / LA Times(2022年9月4日)

    校对:覃天

    译文首发于《虹膜》


    关于伊纳里图的新片《诗人》的一切都很「宏大」,例如主题和概念——涉及身份、墨西哥历史、种族、成功、家庭和死亡。包括其完整的片名——《诗人,或少数真相的虚假编年史》——也让人望而生畏。

    但有时期望越高,失望就越大——在威尼斯和特柳赖德电影节先后进行首映之后,万众瞩目的《诗人》的开局并不乐观。

    《诗人》是一次梦幻般的、超现实主义的旅行,通过一位墨西哥电影导演(曾是记者)西尔维奥·伽马(丹尼尔·希梅内斯·卡乔饰)的记忆、梦想和生存焦虑,带我们探索了伊纳里图的内心。《诗人》——Bardo本意为「中阴」,取自佛教术语,意指生命在死亡之后,到下一期生命开始之前的中间存在状态——解构了一个墨西哥移民复杂且焦虑的身份,男主角和伊纳里图本人一样,为了事业而举家迁往美国,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却发现自己像一个没有祖国的流浪者。

    伊纳里图的所有电影——从他2000年的出道之作《爱情是狗娘》到2015年史诗般的生存惊悚片《荒野猎人》,都获得了至少一个奥斯卡提名(《荒野猎人》更是斩获了12项提名)。他是仅有的三位蝉联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电影导演之一——《鸟人》和《荒野猎人》,前者还问鼎了最佳影片奖。

    不过,如果Netflix想要沿用他们在2018年为《罗马》安排的颁奖季策略——另一部浸透了墨西哥文化和历史的高度自传性电影,由伊纳里图的朋友和同乡阿方索·卡隆执导——《诗人》通往奥斯卡之夜的道路似乎更加崎岖。

    正如本报另一位影评人所写的那样:「伊纳里图几乎不自知他在某些圈子里被讽为傲慢的马戏团老板,一个用空洞的、炫目的技巧将镜头甩来甩去的电影人。」而《诗人》时长近三小时,没有任何偏向传统的叙事结构,已经遭到了电影节观众的一波抨击,认为它是一次自命不凡的放纵练习。

    本报周日采访了伊纳里图,当时他正准备离开特柳赖德电影节,我们交流了《诗人》这部电影的灵感、成功的隐患以及他对这部电影目前收到的尖锐评论的看法。

    问:你所有的作品之间似乎都有很大的差异,或者说在创意上采取了很大的变化。这部新作的巨大风险则在于它是关于你私人的故事,你在其中投入了很多自己的东西,并将自己内心的一部分暴露了出来。与你之前的作品相比,把《诗人》展现给全世界的观众是否会让你感觉更脆弱?

    伊纳里图:我认为首先必须了解这是一部虚构的电影。但很显然,我在其中融入了很多亲身经历,以便把握这个角色所经历的在我看来相当普世的主题。

    归根结底,对我来说,这部电影关乎的是一个破碎的身份,以及一个人在离开祖国多年后的颠沛流离的感觉——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美国有成千上万来自不同国家的人,融合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某种解体。你渐渐失去了与根的联系,而正是它为整棵树提供了意义和能量。这就是我称之为「中阴」的状态。

    我很熟悉这种感觉,所以我在这部电影中置入非常私人化的东西——尤其是情感上的——但这总归是一部虚构的作品。这不是一部关于我的电影。没有什么比「关于我」的电影更无聊了,看在上帝的份上——我永远不会那样做。但我可以从一个非常特别的角度来谈论这个主题。

    问:你的前作《荒野猎人》是一部带有刺激的动作场景和类型元素的更加外放的电影,是什么让你想要转向内在的东西呢?

    伊纳里图:这可能和我的年纪(59岁)有关,岁月不饶人。当孩子们都长大了之后,要重新理解自己当初做出的决定——或任何其他移民做出的决定——离开祖国,就会面临重重阻碍。离开祖国时,往往伴随着许多希望和对未来的规划,但不可避免地也有许多不确定性、矛盾、悖论和挑战。这就是五年前触动我的东西,我开始感到自己需要进行一次内心之旅。

    这部电影是关于记忆的,而记忆和梦都没有时间的概念。路易斯·布努埃尔说过一句我很喜欢的话:「一部电影是一个被搬上银幕的梦。」所有这些非常亲密但又非常史诗般的事情将我们塑造为人类,我试图将所有东西都放进去——就像一道墨西哥玉米汤,我们叫作「帕索拉」(pozole)。对我来说,这是一次电影练习,在没有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的传统结构或明确类型的情况下,试图弄清楚如何连接所有这些素材。这就像一次自我意识的冒险。

    问:在西尔维奥这个角色所纠结的许多事情中,包括他自己的成功。即使在他准备接受一个重大奖项时,他也被这种感觉所困扰,也就是说他不能享受自己的成就,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获得真正的成功。而你本人显然已经收获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生涯,并赢得了诸多重大奖项。这种焦虑是你经历过的吗?

    伊纳里图:当然。不一定要赢得奥斯卡奖才算成功;它的评判标准可以关乎于你追求的任何东西,它将改变你的生活,但最终不一定会给你带来自己想要的东西。

    成功对我来说就像一缕烟,一旦你试图抓住它,它就消散了。就像海市蜃楼。我父亲曾经对我说过影片中出现的那句台词:「小心成功。只能嘬一小口,然后吐出来,因为如果你咽下去,它可能会变成毒药。」

    问:在影片中,西尔维奥受到了一位前同事的严厉批评,指责他正在拍的纪录片项目太冗长、太任性、太自矜。而类似的评论也是《诗人》目前所面临的。你在影片中呈现这种批评是某种先发制人的计谋吗?

    伊纳里图:你提到这一点很有趣,因为我的确对此早有预料,这其实很容易预测。我还没有去看任何评论,因为我想和我的家人一起享受目前的旅程,但我从团队人员口中了解到,现在显然出现了这种指责。我笑得很开心。我觉得影评人很容易落入这种陷阱,特别是在我们所处的文化中,人们的观点如此从众和两极化。

    我认为自己有权利去探索身份的主题,因为我经历过这种颠沛流离的感觉。我认为自己有权利去讨论关于我的祖国的集体身份。这部电影是写给墨西哥的一封情书,而且我对此深感荣幸,我可以用自己的声音,不仅为墨西哥人,而且为任何感到颠沛流离的人发声。

    这部电影并不是自我指涉的。这无关于自恋。它不是我。但我希望有人解释一下,为什么我没有权利谈论对我和我的家人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我来自丹麦或瑞典,我谈论这些事情的时候可能就会像一名哲学家。但是因为我采取了一种视觉上非常强烈的方式拍这部电影,我就是自命不凡的人。如果你是一个墨西哥人,你拍了这样一部电影,你就是一个自命不凡的家伙。

    我不知道这些影评人是否读过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胡里奥·科塔萨尔或胡安·鲁尔福的作品,但他们应该读一读,了解这些东西从而何来,以及拉丁美洲文学中结合时间和空间的想象传统。对我来说,这就是这部电影的基础。为什么我没有权利沿袭这个传统,以我喜欢的方式拍电影呢?

    实际上,这正是男主角身上的核心冲突:这种身份政治,认为一个墨西哥人不能做这样那样的事情的想法——这太自矜,太任性。如果换作一个金发碧眼的人,或是另一位导演,他们就可以肆意谈论他们的文化——他们的文化才是我们能理解的东西。

    你当然可以喜欢它或讨厌它——这不是我所要讨论的重点。但我认为这其中似乎潜藏着一股种族主义的暗流,因为我是墨西哥人,所以我很自命不凡。如果你不理解某些东西,没必要乱加批评。朋友们,多花一点时间,去看看所有的层次。

    每个艺术家都有权利以他想要的方式表达自己,而不被指责为任性。我希望人们能摒弃前面提到的那种论调,我不得不说,这种论调过于偷懒,而且有点种族主义倾向。

    问:很多影评人将《诗人》与其他导演探究其内心和过去的电影相提并论,如费德里科·费里尼的《八部半》、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镜子》或泰伦斯·马力克的《生命之树》。你认为《诗人》符合这种并列吗?

    伊纳里图:这部电影的参考作品相当有限。博尔赫斯和科塔萨尔是我最喜欢的两位作家——我17岁的时候就买了他们的海报。对我来说,他们象征着这种想象力的传统。我认为这部电影的核心是非常墨西哥的。我非常好奇墨西哥观众的反应,因为就其核心而言,这是一部讲述我们自己故事的电影。

    费里尼是个天才,但他并没有在电影中发明想象。在盎格鲁文化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文化。比如说,我们墨西哥人就有一些文化,我们有一些独特的情感、想象以及思想。而且我有权谈论这些,而不是被人称作:「哦,他试图模仿这个或那个。」

    问:这部电影显然是为了在大银幕上看到而制作的,而Netflix正计划大力推动它在影院进行盛大的放映。但是,考虑到流媒体平台对影院业务的冲击,你是否对与Netflix合作的想法有过纠结?

    伊纳里图:当你拍摄一部外语片时,要找到资金并不容易,尤其是考虑到这部电影所必要的各种需求。我一开始自己筹资,遭到了大多数电影公司的拒绝。然后Netflix找了过来,我们达成的协议是:「我要用65毫米胶片拍摄,这将是一个非常沉浸式的体验,所以我需要影院发行」——我的意思是,这是我能理解的制作这些电影的唯一方式。他们同意了,而且他们一直在支持这种项目,我对此非常感谢。让这部电影在墨西哥的大量银幕上放映七周——这打破了他们的商业模式。他们在这部电影上给予我的支持和自由是巨大的。说实话,我没有其他选择了。

    这部电影与其说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状态。其重心是情感和视觉。我很抱歉,有些人不明白这一点,或者他们就是想进行个人层面的指责。但我对它感到非常自豪。在电影方面,我认为这是我最大的成就,比《荒野猎人》或其他任何作品都要好。我知道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不过,走着瞧吧。这部电影本身会为自己正名,而不是依赖于我的言论。这也是我的信心所在。


    原文链接:

  2. 这就是AGI,我没有看到任何人的影子,只是他自己极尽私人化,极尽不可能之能事的表达。

    连《鸟人》那般殷实的作品都有人无法接受,也难怪本作得到如此多的差评。《诗人》中有《鸟人》的影子,却绝不是重复,而是将其华丽、疯狂的一面无限扩大,而舍弃了前者的叙事结构。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疯狂构思,疯狂摄影,疯狂调度,疯狂打光组成的变态创作。这种作品是做梦都无法想象的珍品,创作难度绝不亚于《穆赫兰道》——尽管我最喜欢并不是最难以创作的部分,而是中部现实的叙述,以及结尾妙极——妙极的处理。AGI的台词还是那么精准,每一段长对白都像雪幕中的乌鸦、平地上突起的利刃般尖锐,深刻而精彩。他将关于生命之义、生活之义、归属之义这样多个飘渺而难以捉摸的主题以更加超现实而华丽的方式表达出来,将时间与空间以哲思为根、“昏迷”的现实主线为藤,缠绕交错;化作一粒钻石,又磨砺作尘埃,在天上飞了150min,最终极其精准的落到那一个小小的的高尔夫球洞里。无数次我试图猜测AGI要如何处理一段情节,他处理的方式总要比我更疯狂。我偶尔会抱怨这样的处理太厘头,我的想法更妙,而随着剧情推进,现实又一次次让我打脸,告诉我:他的想法的确更好。这样与导演的博弈,也不失为一次叹为观止的观影享受。

    AGI对平衡的把控是尤其迷人的,以一个漫长的俯拍长镜头起笔,狂野地昭示了“梦、荒漠、飞翔”的意象;将孩子“塞回去”的意象则来得生猛,我竟没有第一时间看出其目的,中期发觉暗示死胎,还有几分暗暗佩服其设想之妙。前四十分钟连珠炮似的超现实场景输出,换来一场极接地气的父子间酣畅淋漓的室内对手戏。没有一个近景,可以说完全是凭借着语言的魅力统治着这一个段落,却妙趣横生,令人目不转睛。随后就是由谈话主题转到男主纪录片拍摄现场,再转到放映现场,接着转至观众的掌声,告诉我们这是男主获得的一个极重要的奖项的颁奖晚会。此处于当时看是现实,到结尾被再证是幻想,但男主与好友的长对白不妨暂且看作“现实”,作为各种让人迷惑不解的情节后的一个调剂。此处的亮点在于一波小小的“反转”式笔法,导演在试图迷惑你将前面1h的全部内容归结为男主角所拍摄纪录片的内容,但又特意表述的模棱两可,仅仅明示了“列车漫水-露天房子”这一处。尽管最终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也许每一个意象全部另有所指,却绝对是一处值得深剖的处理。同时,它让人瞬间打起精神来,告诉你这部电影没那么简单,需要整理好疲惫的眼睛,来接受下一波冲击。两次长对白结束,AGI大概也觉得让我们这些观众缓解的差不多了,贡献了一场迷人的舞会(真的十分迷人,比《晒后假日》那场舞会强出100个《毕业舞会》);与父母交谈的超现实场景后从母亲的公寓推门而出,紧接着立刻转场到整部电影的小高潮——就是令我有些迷惑,长达30min的“街道漫游”。从空旷寂寥走到熙熙攘攘,再走到横尸遍地;从白天走到黑夜,再爬上宗教、历史的高山。即便我难以看懂其奥义,也丝毫不妨碍我享受其影像之醉人魅力。这一段才是整部电影最“不可能拍摄”之段落,前期男主与妻子那一场精彩的室内追逐戏只能稍落下风。接下来画面骤然一变,变得明亮起来。海边这一段其实是我不太get的部分。下一个妙笔要等到机场的那一幕戏。AGI对语言的雕琢令我只想拊掌叹服,最尖锐的话语对应着最核心的主题。刻薄的话语血淋淋地撕开的是男主心中最脆弱的伤疤。

    真正让这部电影由8分升华到9分,甚至第一观感直冲五星的处理,来自于结尾。这个结尾妙到什么程度呢:就好像你面前的地上散落着一颗颗钻石碎片,它们闪耀着金色的光芒,但究竟是碎片;突然,你发现一根线,伸手一提,这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钻石竟被这根线串联在一起,一齐被你拉了起来,就像一串美丽的风铃。《诗人》的收束,即是那根串联传奇的线。他让每一个看似无厘头的镜头,每一段莫名其妙的台词,都有了不止一处呼应与指代,这样完整的剧本几乎巧夺天工。可遇不可求。

    这样一部电影,“油腻”是看不出来的。但尽管它多次戏谑着人目光的短浅,生命的狭隘,AGI并没有拿它比较于曾经的自己,因为单凭怀旧绝拍不出如此深邃的作品。他是在自比现在的自己,无数难以解答,也许不需解答的问题,都被他通过这一个个“自恋”——我更愿意称之为“自信”——的镜头展现给观众。且是一次精准的传递。这是一个电影人最幸福、最值得自豪的时刻,亦是一位观众最不该刻薄的时刻。

    最后,同《鸟人》一样,我不得不感慨:没有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是一种遗憾。但对于《诗人》,也许第一遍不在电影院看也并非坏事。那些繁复的镜头,极深刻的台词,有几处可以回放重看。以及最后,男主走出沙子堆成的房间时,我竟与他一起站起来了,走上前,伸出手:仿佛要透过电视触碰他。那一刻,电影的魅力丝毫不掩饰的展露于我的面前。

  3. 电影开始前,见到了导演、制片和Silverio一家四位演员。制片被问到这次和导演首次合作的感受如何,她脱口而出:“太难了,比我的博士论文都难!对他(导演)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完成了很多我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我听的时候还在想,有这么夸张吗?越看到后面越在感叹,天呐真的有!暂且不说道具组如何准备一个铺满沙子的房间或者被水淹的地铁车厢,成百上千的人躺在马路上一动不动是一种怎样的调度啊!

    伊纳里图说到,希望大家观影时不要给电影套任何框架,它就是一部思绪和记忆的艺术汇总。有时候记忆会随着时光流逝出现偏差,有时候思绪飘忽不定无法捉摸,但他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放下预设和期待,尝试和电影里的某些片段建立个人连接,让它变成你个人历史的一些影子。

    导演伊纳里图、所有主演及制片人于伦敦电影节 2022/10/08

    看下来,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绝对是伊纳里图最私人却最集大成的一部!相比之下,爱情是狗娘、美错、鸟人、荒野猎人、巴别塔都是在传统地讲述别人的故事去反应某种社会现实或理念,而Bardo不一样。Bardo的中文是吟游诗人,全片也确实像一首头尾呼应的创意诗,字里行间充斥着魔幻现实主义。它是个人的、漂浮的、零碎的,看似毫无章法,但所有思绪般的片段却又在最后一刻汇聚成一股极其强烈的情感表达,拍打着所有人的心扉。

    真的是后劲好大的一部电影。

    我从Silverio在party的洗手间见到父亲开始哭,期间断断续续,在街头看到成百上千的人突然倒地不起时、在海滩上送走夭折的Mateo时、在他回到美国被边境警察侮辱时、在他手里的鱼撒了一地时、在他离开所有人走向荒地深处时、在他翱翔在空中看到边境上偷渡者的衣服时,我都泪流不止。

    最后滚动字幕结束灯光亮起,我知道该收起眼泪了,但还是在走出影院后又没缘由地哭起来。到底怎么了?

    按理来说我没那么了解墨西哥历史背景和移民问题,我不是一位有伤痛的父亲,更没有经历过导演想要探讨的成功人士老年危机,大部分场景我都不能共情,为何我却如此感动如此喜爱?

    可能是因为我感受到了导演对电影对生活对创作的饱满热情,更看到了他满溢的才气和智慧,满到深深打动了一个和他生活毫无交织的小观众。

    个人最喜欢的三个场景:一个是Silverio和父亲在洗手间里的对话,一个是一家人过美国海关时的队伍移动和关于home的探讨。

    全片充斥着聪明绝顶的电影表现手法:想要在空中翱翔的影子、生出来又想回子宫的婴儿、拖在地上印出血迹的脐带、演员不动嘴但出声的心里话、在父亲面前突然变成孩子的身型、房间地上的水和沙子、被噤声的意见相左者、突然倒地看似死去却可以对话的的偷渡者……他太聪明了,以至于可以用镜头语言表达所有生活中迸发出的奇思妙想。

    出了影院和男朋友边走边聊几十分钟,发现我们有很多共同喜欢的片段,但也有自己不同的解读,他想到了索伦蒂诺的《绝美之城》,我想到了毕赣的《路边野餐》。

    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相互补充,拼凑出了一个更完整的关于《诗人》的拼图。但这幅拼图大概永远也拼不完,因为我相信我们每多看一次,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情绪和记忆会被牵引出来,这块拼图的版面也会随之扩张。生命有多广,这块拼图就可以延伸到多广。这大概就是电影的力量,视觉语言的力量,也是记忆的力量。

    2022/10/08 伦敦电影节 Headline Gala

  4. 私人情感与族群离散交叠,摆荡于南北美大陆间的墨西哥移民。第一人称视角发散出光怪陆离的世界,人与物在长镜头、广角镜头中边缘畸变;碎片化无意义事件的虚假编年史映射于碎片化、虚实交织的结构实验;内容层面对革命领导权、阶级壁垒、文化霸权的反思,诗人以修辞随意抓取,以诙谐的舞步挣脱狭隘的民族主义与宏大的共同体妄想。

    娱乐时代大众的猎奇欲膨胀到极致,在日常生活吹响意识形态之战,情感还原成情结,爱欲被降格为欲望。电影被还原成素材和技术,导演被还原为过去导演的总和——“有费里尼的影子”,“有塔可夫斯基的影子”,“有佐杜的影子”,“有阿莫多瓦的影子”……他们看到了费里尼的狂欢节,看不到拉美的亡灵;他们看到了塔可夫斯基的乡愁,看不到冈萨雷斯的乡土;他们看到了佐杜的意象,看不到南美的阴影;他们看到了阿莫多瓦的红与绿,看不到墨西哥的红与绿。该死的还原论!无耻的看客。

    失落的弥撒,借来的神。肉身已死的幽魂飘荡在一个无人死亡的衰败之国。被割裂,被低度开发,被回忆否定回忆,被人民否定人民,拉美不属于叛国者,不属于革命者,不属于政治家,不属于无产者,不属于爆炸文学,不属于诗人之血。最后,我们还是不知道父母第一次做爱时唱的那首小曲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