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动物》的故事很简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四个美国中二青年抢劫肯塔基大学图书馆藏书,最终被捕”。类似的故事我们经常会在大大小小的法制节目与民生新闻中看到。
导演运用半纪录片式的手法来进行讲述。电影大致分为两部分:人物采访与情景再现。人物采访部分,导演找来了当年抢劫图书馆的四位青年,当然,时隔已久,他们现在已经是中年人了。借他们四人之口,还原出当年“图书馆抢劫案”的全貌,并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导演还请来了当年被绑架的图书馆管理员,以及四位青年的父母、老师,从外部对当年的抢劫案和他们的孩子、学生做出评价。情景再现部分,则通过埃文·彼得斯、巴里·基奥根等演员的表演直观还原事件的全过程。人物采访段落与情景再现段落相互交叉,电影情节就在夹叙夹议中向前推进。
“改变”是电影讨论的主要问题。
斯宾塞,一个热爱绘画的青年,面对面试官的提问“作为一个画家,你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时,他茫然无语。
他有着完美的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家庭主妇,父母关系和睦,而他则顺利进入大学,前途大好。他认为这种找不出任何缺点的生活使他的艺术之路停滞,因为他找不到艺术的意义,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他渴望改变。原因主要来自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通过阅读梵高、莫奈等艺术家的资料,他发现是人生中的灾祸将他们塑造成画坛巨擘,他急于想体验类似的人生。另一方面,青春期的躁动和不理智使他相信,他是独一无二的,有什么事正等待发生,使他的生活富有意义。
电影没有向我们直接展示斯宾塞的画册,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开头和结尾处斯宾塞的两幅自画像,以及他为了实施犯罪计划而画的图书馆图纸和一些小模型。不同于梵高或莫奈的自画像,斯宾塞的自画像面无表情,目光空洞,甚至没有色彩。这正是他内心的写照:无论犯罪前后,他都没有找到答案。
生活的列车没有驶向光明的出口,反而急转直下,撞进困顿的泥潭,直到他看清令人窒息的现实——他只是一个平庸的人。斯宾塞对梵高、莫奈、奥杜邦的模仿,只是形式上的可笑戏仿。
体育生沃伦渴望改变原因出自于对生活的失望与找不到意义的苦闷。
表面上看,沃伦是一个中二青年:留着一头狂野长发;在身上文“一头霸王龙想要关掉电扇”的搞笑文身;去仓库偷食物还美其名曰“拯救食物”;通过看《杀手》和《落水狗》学习抢劫;想成为肖申克那样的人,带着财富在加勒比海的一条船上了结此生。
我们会把他与分不清幻想与现实的疯子画上等号。
但沃伦有着看似比斯宾塞更深刻的生活认知,他在电影中经常充当斯宾塞人生导师的角色。当斯宾塞想加入兄弟会时,他告诉斯宾塞“去他的兄弟会,让你入会的理由是某天你会走进一间你永远不愿进的办公室,见一个你永远不愿见的人,抱着他能给你一份你永远不愿做的工作的期望。”当斯宾塞想放弃计划时,他质问斯宾塞“你他妈到底在担心哪个‘将来’?那个和其他人没什么两样的‘将来’?在那个将来,你忙成狗,就是为了得到那些别人告诉你你应该得到的狗屁东西?而那些傻逼会告诉你,一旦你得到了,你将会非常成功?”
沃伦的幼稚举止反衬出他满口大道理的苍白滑稽。他的大道理不是久经沙场后的由心而发,而是一种对逃避生活的心理掩饰。他从五岁就为了进体育队而努力,但他不知道这一切意义何在。父亲告诉他这样的人生信条:放弃的人赢不了,赢了的人不放弃。
我们可以预见,沃伦的生活就像被父亲上了发条一样,永远为了“赢”而努力。但“赢”没有意义,赢了这一场比赛,还有下一场比赛,像一只在轮子里永远奔跑的仓鼠,循环往复。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沃伦对“抢劫”这件事如此上心。他对一切都很失望,对父母离婚很失望,对既定好的人生道路很失望,对生活的地方很失望。“抢书”这个念头像一束光,让他以为人生轨迹会从此大不同。可惜光亮太强,让他模糊了道德与良知的底线。
导演这种“改变”持悲观态度。
从人物来看,尽管斯宾塞是主动提出抢劫的那个人,但却是整个犯罪团队里最消极被动的。对于“改变”,他的态度是暧昧的、矛盾的。
他前一天晚上向沃伦提出这个想法,第二天就反悔,并劝沃伦面对现实。但沃伦稍加鼓吹,他还是半推半就上了贼船。当沃伦要去荷兰见买家,他劝沃伦面对现实,但第二天还是按时把他送到了机场。当第一次抢劫失败,沃伦准备第二次抢劫时,他当面跟沃伦说他要放弃,但后来他还是参与了第二次抢劫。
一方面,“改变”诱惑着斯宾塞,仿佛是他能证明自己的救命稻草,所以他希望犯罪计划能够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他有许多顾虑,家人、学业、前途、道德、理智等因素拧成一股反力量,拼命把他拉回生活正轨,所以他又希望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能出现不可克服的阻碍。这种撕裂感使他迷茫、痛苦。
我们可以看到,斯宾塞几乎是被沃伦推着走的,整个过程他都是浅尝辄止:沃伦在布置任务时,他心不在焉;在两次抢劫过程中,他只负责望风;第一次抢劫失败后,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好。
尽管斯宾塞多次劝沃伦面对现实,但他本人并不甘心接受这无意义的现实。所以他有这么多次机会可以终止这一切的发生,但还是放任事情向着更恶劣的方向发展。性格决定斯宾塞只能做一个隔岸观火的旁观者,无论欲望多么强烈,他都不敢过分逾越雷池,只能眼睁睁看着那只象征着他梦想的火烈鸟消失在茫茫黑夜。从这个层面上,斯宾塞就像多数迷茫而又无力改变现实的青年人的缩影。
而沃伦是一个行动者。虽然他不承认自己是一个领导者,但在这个四人团伙中,他的确是核心。他对于“抢劫”这件事的态度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向往。他没有斯宾塞的绘画才能,不及博萨克思维缜密,也没有查斯的财力。他拥有的是豪情壮志和无所畏惧。
他一次又一次让斯宾塞回心转意,主动学习如何抢劫,主动联系买家,主动组建团队,在抢劫失败一次后接着策划第二次。如果没有他,事情根本不会发生。他的每一次行动(包括旷课)都是对生活的反抗,对来自成人世界的压制的挣扎。
沃伦看似对所有事情都掌握着主动权,但当事情朝着他不可预知的方向发展时,他还是展现出了真实的一面——愚蠢而且懦弱。他承诺一个人“干掉”图书管理员,结果却欺骗博萨克一起帮他;在把《美洲鸟类图谱》运出图书馆的过程中,因为没有严密规划,状况百出,他变得歇斯底里,满口脏话;最后还紧张地呕吐到了查斯的车上。
沃伦从来都无力改变这令人失望的现实。在被捕前,他抢劫了超市的一本书,并对追出来的警卫大吼:“你他妈就这点本事了吗?”我认为这更像是一句自骂,意味着对现实的屈服,对自身无能的苛责。
至于博萨克和查斯,他们参与的想法也许与斯宾塞差不多,期待着一件事发生,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但不坚定的信念与分裂的团队精神为这场注定失败的抢劫作了注脚。
电影最后,四位现实生活中的主人公面对镜头,都沉默地低下了头。他们已经为当年的疯狂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在监狱中虚度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他们曾经向日复一日的生活做出反抗,生活也还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在采访中,沃伦这样说道:“你一直受到这样的教导:你的所作所为很重要,你是与众不同的。并且你总能指出一些事情能够展现出你是不一样的烟火,展现出你与众人不同。然而事实上,这些事情一点也不重要,你也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电影还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人类记忆的不确定性。
斯宾塞和沃伦第一次在街头与“栅栏”的手下接头时,这一对挚友的记忆产生了分歧:斯宾塞回忆那个人是一个戴着蓝色或紫色围巾、扎着马尾辫的中年男人,而沃伦回忆那个人是一个五十岁左右的穿着得体的的老人。在电影最后,斯宾塞又否定了先前的回忆,他不确定自己是否亲眼见过那个戴围巾的男人,也无法证实沃伦是否真正去过阿姆斯特丹。
类似的情况在全片多次出现。比如,到底是谁拉查斯入伙的?沃伦认为是博萨克,而博萨克认为是沃伦。再如,查斯怀疑沃伦去见买家这件事压根不存在,是沃伦信口编造的。这种不确定性甚至让观众怀疑,事情的真相是否真如自己所看到的那个样子。
这是一种人类正常生理活动,但这也是导演的一种狡猾。
电影中存在着不少的逻辑漏洞,比如为什么第二次抢劫不用易容术(沃伦解释说这样能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但这样毫无伪饰不是更容易被警方抓住吗?),比如作为肯塔基大学的学生,竟然不知道图书馆B层没有出口等等。大部分漏洞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四个毫无犯罪经验的毛头小子的愚蠢在作祟,但电影后段有一个大漏洞却令人难以信服。
按理说,藏有大量价值连城的书籍的藏书室,应该是一块布满监控摄像头的禁地。沃伦和博萨克在藏书室里与管理员发生了如此激烈的肢体冲突,在绑架了管理员后,二人因找不到钥匙在里面耽误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临走前沃伦还砸碎了玻璃抢走了达尔文的著作。我们在看这一段时固然为二人捏一把汗,但这种紧张感主要来自于晃动的手持摄影和沃博二人自己对自己的惊吓,却没有任何外部压力来源——警报没有拉响,警卫没有出动。二人顺理成章地把藏书运出了藏书室。
四人在没有任何伪装的情况下公然实施抢劫,其中两人还是肯塔基大学的学生,认出他们四个应该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而在后续的新闻报道中,我们看到,警方并没有确定他们的身份。四人不仅堂而皇之地去纽约销赃,斯宾塞甚至还回学校住了。事情最终败露是因为沃伦用同一个邮箱地址预约了图书馆和联系买家。
这一切是不是顺利地过头了?
有一种可能性是肯塔基大学安保系统与当地警方集体智商下线,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后面的事情并不是这个样子。我倾向于后者。
让我们回溯到故事开始,在斯宾塞告诉沃伦抢劫藏书这个想法后,导演安排了这样一场戏:沃伦把车停在超市门口,斯宾塞进去买东西。这时,真实的沃伦竟然坐在了扮演沃伦的演员的旁边,演员问沃伦:“你是这样回忆的吗?”沃伦说:“不太一样。如果斯宾塞的回忆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就看看它会怎么发展。”这句话像一个信号,告诉观众,后面的事情生长于斯宾塞的回忆,并掺杂了沃伦、博萨克和查斯的回忆,半假半真,谁也说不清。
整部电影就像罗生门,如果换成沃伦、博萨克或者查斯的主视角,又会衍生出不一样的版本。记忆的不确定性不仅给电影的许多bug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也增加了观影趣味性。
电影快结束时,当年被绑架的图书管理员出来现身说法。事过多年,她已经原谅了四个人。她评价他们是自私的,不愿意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而作出扎实的努力,不愿意通过帮助他人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这是成人世界对于“改变”这个词的注解。但这个注解在青年的字典里常常行不通。
很多人嘲讽他们是“蠢货”“畜生”,但我认为导演的态度并非如此,他拍这部电影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讽刺。
当年的他们只是一群想证明自己不平庸的美国动物。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本性并不坏,但他们不完全懂得成人世界的法则,身上的兽性还未完全被成人世界的规则与底线所限制,他们处在自我认知的迷茫期,不知生活有何意义,未来有何出路。“抢劫”是在他们的认知范围能所能做的最冒犯的事情,这是一个他们迈向成人世界的试错与妥协的过程。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海猫食堂iSeaCat」,不定期更新影评。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影探”,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2004年美国发生了一起离奇的抢劫案…
犯案人员是四个在校学生,包括艺术生、体育生、甚至还有成绩优异的学霸!
而他们的抢劫目标竟然只是 —— 一本书
不抢钱、不劫色,只偷书…
这波文化人的骚操作,探长我只能表示敬佩!
美国动物
American Animal
参与此次奇葩大劫案的有…
斯宾塞,美术特长生,锁定了这次抢劫的目标。
叛逆不羁的体育生沃伦策划了抢劫过程…
就连销赃路径都被他打点好了!
学霸艾瑞克和肌肉男查尔斯负责得手后跑路…
大老爷们不抢钱、不劫色,却偏偏看中一本书?
可见他们抢的绝对不是寻常之书…
学校图书馆珍藏了美国画家约翰·詹姆斯·奥杜邦绘制的《美洲鸟类图谱》初版价值连城…
此外还有达尔文的《进化论》等著作的孤本。
这些白纸黑字进了黑市,都是千万美元起拍!
但他们并不是为了钱来干这一票…
第一回
Round One
四人精密策划了盗书的细节:
网上查阅抢劫的技巧,看遍偷盗题材的电影,甚至还设计了行动图纸和沙盘模型!
等到实际行动时就能像动作片里跳着舞、唱着歌的偷盗高手,如探囊取物般随意…
然而如此顺利的行动只是他们白日梦。
现实是这样的…
真·第一回
Real·Round One
和所有偷盗的故事一样紧张刺激…
以假身份预约,换上套牌车,小伙儿们再变装成老头儿进入图书馆,十足的专业做派。
但谁知图书管理员太犀利了…
[使女的故事]里调教使女的嬷嬷成了管理员,艾美奖最佳女配安·唐德简直是灭绝师太。
一个眼神就把大老爷们儿吓蒙了!
还没进收藏室,一行人就被死亡眼神击退…
行动失败!
第二回
Round Two
首次失败后,四个人显然没了自信…
第二次行动也不再搞变装花样,直接上场硬抢!
但冲到跟前却发现:电影里都是骗人的!
电不晕灭绝师太,找不着展柜的钥匙,寻不到图书馆的地下出口,画册太沉抬不动…
最后狼狈逃命的四人撞车的撞车、呕吐的呕吐…
梦想中的神偷风采,只剩下落魄逃亡。
计划再次失败!
所有人都陷入了被通缉的恐慌…
[美国动物]还原了2004年学生盗书事件,而现实中四个年轻人在抢劫失败后被捕…
他们被判处七年监禁,大好青春赔进了牢狱。
看过[美国动物]的观众都开玩笑:
这就是一出青少年预防犯罪的教育片!
美国学生太闲,一套五三模拟就没空作死了!
影片前半部分以略带喜剧的氛围表现了他们四人计划盗书的过程,桥段令人捧腹。
而行动失败后,四人陷入了窒息般的等待…
好像之前的刺激和愉快就像是梦境,如今大梦方醒才回神过来,他们犯法了!
影片中还以采访的形式穿插了真实的四个人:
斯宾塞,一个迷茫的艺术生。
他的才华备受认可,但内心却陷入空虚…
在他看来,伟大的艺术家都经历了大起大落和卧薪尝胆,而自己只是“人生完满”的凡夫俗子。
真实的斯宾塞
沃伦,一个叛逆的嬉皮士。
去偷肉吃却拿非洲儿童做借口,在超市偷零食还对保安破口大骂,横竖都看不惯这个世界…
真实的沃伦
艾瑞克,一个内向的学霸。
眼镜、格子衫、埋头苦读的姿态…
三条形容便能勾画出一个备受排挤的学霸了。
真实的艾瑞克
查尔斯,一个很容易被钱洗脑的大块头。
喜欢做买卖赚钱的他明知抢劫犯法,但1200万的收益比任何话语都更有说服力…
真实的查尔斯
四人个性、经历、需求各不相同…
盗书计划就像命运里的某个冲动,一时间的快感同时蛊惑了迷茫期的四个人!
但快感就像海市蜃楼,等来的只有一场空…
他们的疯狂,不禁让我想起了最近的新闻:
美国西雅图偷飞机的年轻人…
在新闻通报里,这是一起地勤人员趁职务之便窃取飞机后因为技术问题和燃油耗尽而坠毁。
但年轻人和塔台空管的对话却披露了更多细节…
偷飞机的理查德是负责行礼运送的地勤。
据周围的反映,他对待工作认真,对待朋友真诚,家庭生活也幸福美满,根本没有自杀倾向…
但开着偷来的飞机,他却对塔台空管说:
“自己就是一个坏掉的人,可能几颗螺丝松了,从前没注意,如今却发现了”
只在模拟游戏中飞行过的的他,开着空载的客机完成了高难度的动作…
在黄昏海岸边一圈圈的飞到燃油耗尽,最终他选择开着飞机坠落在无人区。
事后调查显示理查德没有任何蓄谋计划,而偷飞机后的自杀很可能只是随机行为。
一个正常人,转瞬间做了无法回头的决定…
类似的故事还有1947年纽约公交车司机的出走。
司机西米洛在1947年5月28日工作当天开着公司的巴士从纽约一路行至弗罗里达…
他享受了1300多公里旅途,直到被警方抓获!
一时自由的纵情,换来了法律制裁。
他们被看做反叛不羁的传奇人物,也会被批评为不顾法理的破坏者,评价两极…
这些“”离经叛道”者究竟是为何这么做?
回看“盗书案”的真实经历者…
面对镜头的他们回忆模糊,盗书事件变成了多年前的一场梦游,谁也说不清当年的细节。
但是电影却揭开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稀稀落落的教室,老师台上讲课,学生心不在焉…
阴暗的宿舍走廊里藏匿着情侣,而兄弟会俱乐部里则是男生们肆意的喧嚣。
校外的年轻人用酒精、大麻、飚车燃烧青春…
被烧着的手推车就像点燃狂乱的火种,为他们荒唐的盗书计划添了一把火。
斯宾塞家庭美满,父母和妹妹们都带着笑容,却没有人了解他真正的心事。
只有路边积水的倒影里,指示灯、路标和星条旗并立,像是一道隐喻…
未来的通路如水中望月,触不可及!
青春期的灵魂渴望挥霍旺盛的生命力,造就属于自己的世界,留下惊天地的痕迹,证明自己有过辉煌…
沃伦在多年后的一段独白,也揭示了他们内心世界:
在你的一生中,别人都在告诉你…
你所做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你是特别的!
甚至你可以列举出一些事情,证明你的特别…
但实际上那些事情都是毫无意义的。
而你并部不特别。
而在此之前,他们都如斯宾塞那样认为自己独一无二…
四个年轻人用电影里的偷盗情节证明自己…
如电影般浪漫的幻象最终换来实实在在的7年牢狱,以及对平庸人生的无奈接受。
影片叫[美国动物],而被盗画册也是鸟类图谱…
动物是兽性的象征,鸟类天生自由。
但活在现实中,就不可避免要克制这份无拘的自由。
1947年纽约司机笑着说:
一个笑话如果说两次,就不好笑了。
2004年偷书年轻人出狱后说:
这些事情一点意义也没有,而你也并不特别!
2018年西雅图偷飞机的人临死前说:
我不知道怎么降落,我也没打算降落…
就像偷飞机的理查德所说,我们原本都是完好无损的人,某个瞬间有几颗零件松懈了,毕竟…
在现实中,不是每个人都如标准产品般毫无瑕疵。
他们只是某一刻松了螺丝、出了故障。
希望在不安的时刻,能有一个人、一些事、一句话修好每个困境里的灵魂!
刚刚看完午夜场回来,太喜欢这部电影,忍不住想写点东西,就从电影名字“American Animals”开始说起好了。我觉得直译成“美国动物”不太恰当,或者说没有表达原意,因为电影明显讲的是四个美国年轻人的故事,而不是讲动物,我认为翻译成“美国狂”更为合适,理由如下:美国最权威的韦伯斯特字典里面Animal的第四个释义为a person with a particular interest or aptitude,比如a political animal政客,a party animal派对狂;城市字典Urban dictionary解释为A group of close friends and family. They are also a bunch of crazy naaiers that will rock up and fock whrere ever they go一帮亲密的朋友或者家人,他们也是一群疯狂的混蛋,走到哪里都是不速之客。这样解释就很清楚了,联系电影情节,果然是这样。
电影讲述四个美国大学生Spencer, Warren,Eric和Chas试图盗取大学图书馆里的一本书而未遂的故事。故事极其简单而又荒诞,但是很吸引人,原因是导演用半纪录片的形式,把人物原型找出来接受采访,有点像现在的电视真人秀在第二现场让当事人讲述心路历程的感觉,也有点像漫威电影里的死侍打破第四面墙直接跟观众对话一样。四个年轻人又蠢又可爱,性格特征相当明显。值得一提的是,在我看来,真人比演员长得好看多了,这跟我初到美国是一个感觉,很多路人真的比好莱坞明星好看。下面分别讲讲这四个蠢萌蠢萌的倒霉熊孩子:
1. Spencer,一个有个绘画天赋的艺术生,有一个妹妹,家庭幸福美满,但是迷失自我,在工作面试的时候甚至不知道怎么介绍自己。他在一次参观 特殊收藏图书馆的时候看到一本价值连城的稀有书籍,也是一本动物画册,作为艺术生,他对这本书特别有感觉,尤其是画册种的那只鸟还是鹤,他曾经在路上见过一只一模一样的。难以置信的是,这么珍贵的书只有一个老图书管理员看管,感觉是非常容易偷到手。Spencer把这一切告诉了他的好朋友Warren,并引起了Warren的极大兴趣。其实这起起盗窃案由他发起,但是后来他却第一个想退缩。面对家庭的温暖,他一度想退出,但是在Warren的极力劝说之下还是参与了盗窃,只是最后从冲锋陷阵变成了在远处楼顶拿着望远镜地把风。
2. Warren,一个拿着体育奖学金的体育特长生,父母无预警离婚,父亲软弱爱哭的性格让他很崩溃,喜欢偷窃,又喜欢乔事情,特立独行地刷存在感。这次盗窃的主谋。他认识一些黑白两道的社会人士,自以为也是社会人,预谋偷窃并卖掉那本书,跟Spencer到纽约跟联系人碰头,只为了拿到一个电子邮箱地址,并且远到荷兰跟潜在的买家见面,但是据他自己说,他其实并没有去荷兰,在Spencer送他去机场的那天他没有登机,后来的故事都是他杜撰出来的,他只是隔天又出现在机场让Spencer来接他,假装去了一趟荷兰。
3. Eric,一个学霸。功能是跟Warren一起把巨大的图书搬出图书馆。入伙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同时想维持住跟Warren的友谊。戏份比较少。性格比较善良,胆小怕事,在抢劫的过程中生怕伤害无辜的图书管理员,危急时刻闪到一边,主张妥协退让,存在感比较弱。
4. Chas,一个肌肉男。最后一个被拉进来,作为司机带大家逃跑。入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钱。戏份也比较少。性格鲁莽冲动,但是粗中有细,做事认真,反复练习逃跑路线。他们得手之后,在纽约联系买家的时候,他发现苗头不对,预感到会被连累坐牢,情急之下拿出了抢指着Warren的头。据导演说,现实生活中,他跟其他三个人最后分道扬镳,不再是朋友了。
谋划行动的时候真的很好笑,煞有介事地踩点,画地图,设计行动路线,很像是在玩密室逃脱游戏,小孩开大车的感觉,还参考老派的警匪电影,要说是美国梦,这可能就是美国的媒体和好莱坞给这四个年轻人种下的梦吧。四个人第一次行动失败,因为图书馆突然一堆人在开会,行动被迫中止。第二次他们下定决心要完成,Warren用电击棒电了图书管理员,却没有把她电昏,而图书管理员的哭闹声让他们慌了手脚,在搬着两本大书坐电梯逃离的时候,Eric不小心按下了每一层的电梯按钮,结果其中一层是学生自习室,终于到了最后一层却没有出口,情急之下他们不得已从自习室穿过,在众目睽睽之下硬着头皮走了楼梯,当然也引起了一个图书管理员的注意并被报警。在楼梯不小心滑倒,最后放弃了那两本书逃跑了。所幸他们还偷了两本小书,于是按照原计划去纽约找卖家。我不懂他们为什么最后到了一家貌似正规的机构找人做验证,而接待他们的人立刻发现这是两本非常稀有的书,不像是从正道来的,搪塞了他们之后,显然报了警。最后的结局很明显,四个人懊悔不已,惶惶不可终日,最终被FBI逮捕,判刑7年。
原型最后回忆起被抓的那段,各个沉默不语,有的甚至默默流泪,可怜见的。那位图书馆管理员的原型最后也出现了,表示看完了电影她可以原谅这四个年轻人了。值得一提的是,那个管理员的扮演者正是现在热映的恐怖片“Hereditary遗传厄运”里的那个诡异的妇人Joan,我一看她的眼睛就发毛。最后的最后,四个年轻人都有好的归宿,Spencer成为了艺术家,专门画小动物,Warren成为了电影制作人,Eric成了作家,Chas如愿成为了一名健身教练。美国很多年轻人被媒体上各种扭曲的价值观或者美国梦影响着,不像我们根正苗红,至少有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基本的是非对错的判断,还有起码的羞耻心和羞恶心。讽刺的是,一起上映的另一部电影Ocean's 8正是一部真正讲述成功盗窃珠宝的电影,里面女主角行动前跟同伙的一句喊话特别经典:这不是为了我,也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那个躺在床上梦想成为大盗贼的八岁小女孩。这两部电影连起来看毫无违和感。谁都有年轻气盛的时候,谁都犯过错,所幸,他们没有在慌乱中伤害那个图书馆管理员;所幸,那两本书最终物归原主并仍由那名管理员看守;所幸,他们都改邪归正了。
今天的开篇也许会很长,也许你没有耐心看下去,但我认为,一切都值得。
“现在已经是太空时代了,人们可以登上月球,却永远无法探索人们内心的宇宙。”其实不是不能探索人类的内心,而是我们不愿去花这个时间而已。我们被一个又一个热点推着走,重复着用自己已有的价值观做出判断,我们评头论足,保护着自己,排斥着他人。
最近有一则新闻,很离奇,很轰动,过去的也很快。西雅图一个有家庭的年轻人,偷了机场的一架小型飞机,围着大海航行了几十分钟,最后坠落在无人小岛之上,他没有幸存下来。
这个叫理查德·罗素的年轻人,之前没有动机和征兆,他在机场干着行李搬运的工作,飞机驾驶技术是他自己在网上找的教程。
外人对他的评价都非常温和友善,家人也完全无法理解他的做法。后面公布他在驾驶飞机时与指挥塔工作人员的对话,也许才能稍微让我们走进他当时的内心世界:塔台的指挥员一直耐心帮助他找地方降落,而他说了几件事情,一是,对自己目前的状态很沮丧,
我知道有很多人关心我,他们如果知道我做了这样的事一定会失望的。我想向他们每一个人道歉。我只是一个已经坏掉的人,我猜是不知道哪里有几颗螺丝松了吧。以前我没意识到,刚刚才弄明白。
二是,提到想去看看那条鲸鱼——这是另一条来自西雅图的新闻,一条逆戟鲸背着自己幼崽的尸体在海里游了17天才决定放手。
两个原本不相关的新闻就这样以一种奇特的方式连接在了一起,微博上有人评论说,
“我们总有未竟的梦想,无法付出的爱”。
最后,理查德·罗素说:
我不知道该怎么降落,其实我本来就没打算降落。
然后,声音消失,飞机坠毁在小岛上的森林之中。
在理查德·罗素和指挥塔的对话中,他一直强调“不想伤害任何人,不希望伤害任何人,不想把这里弄得一团糟”。和国内的大多数网络渠道的评论不同,外国有人称理查德·罗素为Space Cowboy,“太空牛仔”。
而国内大多质疑他的精神状况,认为这是一次“恐怖袭击”,“假装在纽约”说:
在面对另一个生命的死去时,我的第一反应不是计算,而是同情;我想的不是他的行为给别人造成多大的损失,而是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他内心某根弦突然的绷断。 但这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能冲进理查德·罗素的内心,找出他当时真正的想法。
无论是这位西雅图偷飞机的年轻人,还是那只带着死去孩子尸体游走17日的鲸鱼,他们都有着一个执念,怀揣着强大的内心,虽然对应着的可能是孤寂的,空洞的精神,但对于外人来说,我们应该首先去了解,然后去体谅,感叹生命的流逝,然后试着走进对方的内心,而不是一开始就强加指责。
谁,都有“失控”的一刻。比如这部美国高分新片——《美国动物》( American Animals)。
西雅图偷飞机的年轻人,那只执着的鲸鱼,和影片中迷失的少年们,就这样奇妙的发生了“共振”,而且,通过剪辑和叙事,我们有可能通过走进影片中少年们的内心,感知到那位太空牛仔和鲸鱼的真实想法。
《美国动物》从一开始就把你拉入了叙事的旋涡,“这不是通过真实事件改编,这就是真实”,小心了,往往这样魔幻现实主义开头的,都是虚张声势。
《美国动物》最厉害的地方,即使通过伪纪录片的方式,不断打磨着“真相”本身。到最后,真相是什么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愿意去相信什么!
影片围绕四个美国大学生Spencer, Warren,Eric和Chas试图盗取大学图书馆里价值千万的珍藏书籍未遂的离奇故事。
Spencer和Warren原本过着平凡的大学生活,压抑无聊的他们被一本珍藏书籍撩动了神经。Spencer半开玩笑的提议,偷走这本看守一点不严的珍品,“一本万利”,改变现在的生活状态。
Warren一开始当做玩笑,两人都不说穿,也不抗拒,就在相互的半推半就之下,事情越发走向了不可控的极端。Spencer和Warren居然真的开始策划盗书,并且邀约了可靠的朋友Eric和Chas,
四人各司其职,准备大干一番。四位少年的生活由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美国动物》在叙事上大玩手法,把一个本来就惊心动魄的故事捣腾地更加张力十足。在叙事策略上,《美国动物》比《我,花样女王》( I, Tonya)做的更为极端,
纪录片元素明目张胆地不断插入主线叙事,甚至在一开始,就暗示了大家“盗书”的结局,四位成年后的“少年”本尊出镜,加上各自的父母苦大仇深的挑动情绪,
让影片在新闻纪实和艺术加工的两端来回穿梭,现实的虚构的界限不断模糊,观众完全陷入导演和编剧的故事旋涡中。
这时候,所谓的真相也变得模棱两可起来。导演利用剪辑和非对称式结构,让同一件事情,由两位以上的人物,以不同的方式来述说,然后将他们各自的述说放入叙事中,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场景:
Spencer和Warren第一次去见销账的对接人,对接人的面貌,围巾的颜色,在两人的记忆中完全不同,
影片先后表现了Spencer和Warren的回忆,
最后,Spencer甚至怀疑,Warren根本没有见到对接人,Warren是为了让盗书计划按部就班的实施而编造了可以销账的经历。两人还对究竟是谁首先提出要去“盗书”而有着不同的说法。
《美国动物》用纪录片的形式穿针引线,整体节奏行云流水,形式上酷炫到难以招架,真实与虚构完美地掺入到故事之中,令观众为之眩晕。
《我,花样女王》有着明显的叙事偏向,对每一个情节点的编排痕迹故意流露,就是为了把导演内心对于真相的看法强行灌入观众头脑中。《美国动物》则恰好相反,它的目的不在于真相,而侧重经历,对于四位少年的犯罪行径甚至保有同情,高潮时刻的浪漫化处理就能看出导演对此事的态度。
当然,影片也并不是简单地为了给四位少年的行径洗白。在施行“盗书”的当日,导演还采取了两次行动的反差对比,第一次,准备精心,派头十足,结果临阵脱逃;
第二次,死马当活马医,鸡飞狗跳,一地鸡毛,处处显示了四人的愚蠢和生涩。
在演员的精彩表演和氛围营造下,那种紧张感与焦灼感完全可以和去年的《天才抢手》媲美,看得人手心冒汗,坐立难安。
在盗书之后,影片叙事节奏顿时放缓,主题开始悄然闭合。为什么四位少年会去“盗书”,影片用多场转折呈现了少年对于是否真的去实施计划的摇摆不定,其中,Warren因为逃课太多被校长叫去谈话的一幕戏可谓相当关键,那是Warren成为团队中最为执念盗书的核心人物内心转变的一刻。
压抑的社会生活,一眼看到头的未来,
让“盗书”这场冒险变成了他改变人生的救命稻草。“我5岁开始训练,可是我至今都没搞清楚我为什么要去训练”。校长本有机会劝导,也许能改变事情发生的走向,可校长粗暴的结束了对话,把Warren推向了人生的另一条危险道路。
其实,这和人们对于西雅图偷飞机男子的表面看法一样,他们都没有试着走进对方的内心,弄明白到底是什么促使他们去这样做。如果有人在那个关键时刻站出来,循循善诱,加以说服,或者仅仅是聊聊当做排解,都会对事情的走向产生变量。
也许西雅图的青年,不会以偷的方式驾驶飞机,完成梦想,搞不好真有一天他能合格合法地驾驶飞机,遨游天空,忘记烦恼;也许肯塔基的四位少年,会更快的找到自己的梦想,加以实施,比如Spencer一直没有放下的画笔,
比如热衷健身的Chas,其实他们早有自己清晰的目标,这是在某一刻被欲望迷了眼,乱了心,走了歪路,浪费了青春。
《美国动物》用纪录片手法和多次插叙,让观众能以全知视角,从多个方面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从而能够做出清晰的判断,对人物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当人们盲目的评价和猜疑那位西雅图偷飞机青年时,那些观点不过是自我刻板成见的又一次复苏而已。
不要急着去评价一个人,一件事,因为从你的评价中,我们首先能看到的是你本身的素质和修养,而并非其他任何。
放弃自我偏见,试着走进别人的内心,也许,我们能成为改变对方一生的“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