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现代爱情 / 现代之爱
导演: 约翰·卡尼 杰西·派瑞兹 玛尔塔·坎宁安 瑟琳·赫德 罗根·乔治 约翰·克劳利 安德鲁·兰内斯
编剧: 约翰·卡尼 萨拉·黑沃德 萨拉-简·皮亚特-凯利 戴姆·戴维斯 玛尔塔·坎宁安 瑟琳·赫德 罗根·乔治 安德鲁·兰内斯 苏珊·斯坦顿 基兰·卡尼
主演: 明妮·德里弗 唐·威彻利 汤姆·伯克 佐伊·晁 格本加·阿金纳格贝 露西·宝通 基特·哈灵顿 米兰达·理查森 杰克·莱诺 多米尼克·菲什巴克 艾萨克·鲍威尔 米兰·雷 露露·威尔逊 格蕾丝·爱德华兹 特尔奇·休 珀尔·泽尔丁 琳达·鲍威尔 达米安·加尔韦兹 加内特·赫德兰 安娜·帕奎因 洁娜·易 本·拉普帕波特 马奎斯·罗德里格斯 赞恩·派斯 詹姆斯·斯卡利 凯思琳·加拉格尔 祖赞娜·斯扎德科夫斯基 苏菲·奥康内多 托比亚斯·门基斯 玛丽亚·迪齐亚 阿帕纳·纳彻 妮基·米歇尔·詹姆斯 苏珊·布莱克威尔 瑞恩·史帕恩 西蒙·德兰尼 扎拉·德夫林 基思·麦克利恩 阿里斯托F.卡迪 迈克尔·温·古查多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21-08-13(美国)
集数: 8 单集片长: 36分钟 IMDb: tt14364726 豆瓣评分:8.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E03:摩登“爱在黎明破晓前”
吹爆这一集,太多惊喜了。
先说标题。本集标题“strangers on a (dublin) train”,直译“开往都柏林火车上的陌生人”似乎没什么特别的,但其实也指代了希区柯克的著名悬疑惊悚电影《火车怪客 strangers on a train》,简而言之就是火车上偶遇的两个陌生人选择交换杀人,洗脱自己的嫌疑,但后续出了幺蛾子。火车上男主突然假装自己是杀手,对女主说“我才是杀手,这是恐怖片,不是浪漫喜剧片”,画面突然暗下来以及“阴间”配乐响起,都是在致敬标题《火车怪客》的悬疑惊悚元素。
女主和妈妈聊起火车艳遇故事时,老妈感叹就像《火车怪客》,而女主吐槽到没有那部电影中的双重谋杀,更接近于文艺浪漫的《爱在日落黄昏时》。不过,《爱在》三部曲中,真正在火车上艳遇、相约多年后再见的情节,发生在第一部《爱在黎明破晓前》
而本集的故事其实就是爱尔兰版的《爱在黎明破晓前》,以及套上了个更能让观众更共情的2020年疫情爆发的时代背景。算不上特别,但是它胜就胜在自知self-aware,在套路中玩出新意.
开场女主自述,古灵精怪地点评着火车上来来往往的人,并猜想着谁会坐在自己身边,直到看到帅气男主,邀请他坐,却被婉拒。有点尴尬,但两人之后却逐渐打开了话匣子,谈天说地。关键点是女主是学文科的浪漫主义者,喜欢任其自然,随性而为,而男主则是偏理性模式化思维的程序员,喜欢刨根问底。
正以为又是很cheesy的火车艳遇故事(不过至少男女主足够赏心悦目)时,第一个惊喜来了,自带BGM的吐槽之歌,让路人配角吐槽故事主角:
相遇两分钟的陌生人,此刻已欢声笑语,对彼此无所不知。他们年轻貌美,让我们幻想着就是自己。如此可爱,可爱到让人翻白眼,让人为他们加油,更想成为他们。 哦,火车上这对可爱的陌生人。
就像我前面说的,编剧导演,也就是John,完全自知前面这十分钟桥段的套路之处,也不逃避,反而自嘲起来,让人忍俊不禁。这段吐槽之歌也是这段火车邂逅的最后一个片段。
诶,怎么才过三分之一就到终点站了,接下来怎么演?
于是乎第二个惊喜到来,男女主来到车站,吐槽像是身处战争电影,行人神色匆匆,直到看到周围不少人戴着口罩,才突然意识到——这段邂逅其实发生在疫情爆发之始。其实第一个画面就写了2020年3月,但没有注意到,另外虽然在火车上有台词暗示,但也比较茫然,没有联想到,所以这里当时看时还挺意外的。
此时再看身处其中的男主相约两周后再见面、自信满满地想到封锁很快就会过去时,作为过来人的观众真的会忍不住翻翻白眼、轻蔑一笑。
没有交换联系方式的男女主于是踏上了各自的支线。女主&母亲,男主&老哥,诙谐的对话,以及之后很让人共情的疫情隔离生活(无聊得收拾花园,“锻炼身体”,读之前不想读的长篇著作,隔离之前嫌邻居烦,隔离两周就把女儿的艳遇和邻居们聊了个遍)。看似琐碎、离题不少,但却是体现真“摩登”要素,真实可感,而且至少拍得很有趣。
有不少梗,比如谈及女主是学中世纪研究时,老哥说到“研究《权游》之类的”,而对面男主Kit Harington又是权游后半段的正牌男主雪诺,配上他的那个标签,笑死个人了。
比如和老哥一起看《爱在黎明破晓前》,之前女主和老妈对话时聊到《爱在黄昏日落时》就已经挺意外了,这里直接上原片。
之后就是两周过去,男女主对是否要去赴约产生了分歧。相对更随性、任其自然的女主,似乎不想赴约,也可能担心失望;刨根问底的男主,则似乎坚定地要去完成约定。不过最后老哥没劝住男主,母亲也拿赌注让女主出了门。
不过可惜疫情防控封锁,两人最终都被拦下,没能赴约。女主丧气地回到家,原本随性的她眼神中也闪烁着遗憾与失落。而男主凭着程序员天才般的记忆力,想起了女主家的街道名称,刨根问底的性格迫使他非得见到女主不可,于是来到这条街街口,蹲点守候,故事也在这里戛然而止。
所以这个结局还是挺意外的,当时直接大叫着“What??”从椅子上跳了起来,真跟爱在第一部学坏了,就不直接告诉你他们最后是否相遇,半开放式的结局留下无限的遐想。
然而对于类似男主性格的本人我,非得一探究竟,不查出个所以然估计今晚都睡不好觉。于是我默默打开了地图……
女主家这条路的名字我们是知道的,Oxmantown Road,还好都柏林就只有一条叫这名字的路。可以看到还是挺长的一条路。
首先确定男主的位置,在一众长得一样的房屋中,男主背后的墙倒是很特别的爬满了绿色植被,于是拿实景拍摄走过整条街,发现在最尽头,有一模一样的墙壁&路牌。
但是这里有个些许“矛盾”的点,因为剧中给了路牌这么个镜头,机翻为此街7号,但是7号在这条街的另外一端,矛盾了。
后来查了查才知道,7号并不是门牌号,而是这个区域的号码。都柏林划分成不同的区域,而女主家是在火车站北边的7号区域。所以这条街上十字路口、拐弯处,都会贴着这样的标识。
其次找寻女主家的位置。虽然女主开头火车上打电话时似乎说了这条街一号,但是一号的房子和女主家完全不一样,于是排除。所以开始查看女主回家时的街景:
这张图两个观点信息点:不远处有十字路口(十字路口特有的黑色矮柱子),已经对面墙上特别的花纹和黑白两种颜色(均已红色箭头指示)
这条街虽然长,但是有四个十字路口,挨个查看,终于找到唯一符合的十字路口,蓝色指示牌,弧形花纹,对比色墙砖,逐一对应。
接着数门牌窗户个数挨个找,终于找到对应女主家的位置(绿色门&窗户)。
另外一个简单的方法,上面截图中虽然已经遮住了门牌号,但是最左侧的白色门没有遮,可以看到134号,对应去找也能找到女主家。另外一个小彩蛋,绿色门窗的“女主家”其实是本地的一家艺术画馆,评分还不错。回到正题,于是在地图上标注男女住的位置,爱心是女主,绿旗是男主。
然而最要命的是这不是严格的十字,有倾斜角度,地图上似乎看着不大,但是实景一看,基本看不到女主房子那一侧了。
对应剧中截图,蓝色箭头是路,而红色箭头大概是女主家的位置。
哦豁,洗白。
如果女主不来这一块,男主大概率是等不到她出现在某个房屋的门口了。太憨了,主要是疫情期间,不方便上门问吧。
但是还有一线生机,就是女主去火车站的路线。
在地图上女主家周边闲逛时,找到了她去火车站的路线。对应两个图如下:
对应点连接一下,又有了下面这张路线图。
因为上面两张图确定女主是沿着Arbour Hill路一直向东,所以她去火车站的路线是先向东,再向西,并且很有可能路过男主的街口。
所以推论就是,就算男主没有问街上的邻居,就算女主疫情期间一直不出门,男主看不到转角的她家,如果男主一直坚守,也许有天女主再次尝试去火车站时,也许会在路上再次相遇。
以上分析得感谢于剧组在都柏林实景拍摄,不然真不可能搜索出来。不过再怎么分析也只是求个心安,按照导演的意图,这集不会有续集,因为故事在这里结束已经挺完美了。
浪漫的激情火焰还在男主的心中燃烧,让他在寒冷的冬日中坚守。故事也从最开始,以女主作为主导的内心独白,慢慢转变成了以男主为主导的寻找&等待。在当下,这么一个old-school的故事,却更加显得不真实,也因此更加浪漫与可贵吧。
本剧的故事都是由纽约时报“摩登爱情”一栏中的短篇故事改编、启发而来,所以在本季上线之前,纽约时报也顺势采访了本季其中四集原故事的主角,分别是E2、E5、E7和E8,在此摘要一些我觉得有趣的真实细节。
非常浪漫的原型故事。
原型女主Amanda Gefter从小就有昼夜节律性睡眠失常,小时候读书时被迫跟随正常作息上学,但是就像倒时差一样一直都很困。
并且这个症状还是家族遗传的,女主的父亲、祖母也有相同的睡眠失常。她的祖母曾经就是在帮她父亲准备好上学后入睡,直到他放学回家后才起床。
成人后她就跟随了“天性”,大学时只选择下午三点以后的课程。进入社会后,更是维持的颠倒的作息:下午四点起床,在夜晚以自由物理学撰稿人身份工作,然后早上八点入睡。约会的也是酒保、DJ等和她有着类似颠倒作息的人。
令人意外地是,直到遇到故事男主Justin,她的第一个有着正常作息的约会对象,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并之后才确诊了睡眠相位后移症。
因为女主最开始并不知道这是一种医学上的疾病/失常,所以当在约会软件上认识男主时,也只是在个人资料中填写了“极端夜猫子”。因此男主也误会了女主的作息只是她个人的习惯。
自然而然,后续因为矛盾的作息产生了冲突,到之后确诊,到之后妥协以及和解,以及男主打动女主的一番话:
Let’s stop trying to force this. Let’s just take advantage of the times when we overlap.
后来男主在凌晨两点的海滩上向女主求了婚,那时海滩上只有他们两个人,但是按照女主作息,却是她的白天。太浪漫了……
婚后两人也互相适应着对方的作息。家里有两个时钟记录着两人各自的时间。一起吃饭,她吃早餐,他吃晚餐。他喝红酒,她喝咖啡。
因为两人重叠的作息基本都在夜晚,所以两人最爱做的事就是一起仰望星空,从望远镜上凝视土星之环、木星之卫,一起在宁静的夜中散步,看夜花开放,甚至撞见游荡的土狼。
是呀,只要是真心相爱,做会有办法经营起这段美好的情感。祝福。
和剧集青少年的怦然心动不同,原型女主Katie Heaney是在进入大学、20岁左右时(大概是06年)开始对自己的性向产生疑惑,并最终在28岁时出柜。
在那段困惑的时期中,女主就曾求助于网上的“性向测试”,但在许多糟糕的测试过后,女主才明白,自己并不是想寻找真相,而是想找到确认自己“猜想”的证据,求个安心reassurance罢了。
值得一提的是,女主第一次和女性约会,就是现在已结婚的伴侣Lydia(awww)
本集导演+编剧安德鲁·兰内斯 Andrew Rannells 还算是近年比较有辨识度的配角演员,本集是他第一次作为导演执导拍摄。故事也是真实发生在他身上的,第一次约会&亲密过后,收到父亲生命垂危的噩耗,一时失态,让他一直都倍感愧疚。这集也是他从对方的视角想象当时自己的举止。本集本计划于去年三月拍摄,后延期到九月,给了Andrew不少打磨剧本的时间,个人也非常喜欢这个故事结构,两人迎面走来、穿插着对彼此以及那晚的回忆,虽然已是故人,但依旧是浪漫有余。另外本集并不是在NYC,而是在纽约州北部的Schenectady拍摄完成的。
女主手术后依旧癌症扩散,被推荐加入临床试验。那是在九年前,针对女主所患的黑色素瘤(melanoma)的免疫治疗(immunotherapy)法才刚刚被亮绿灯,女主更是非常幸运地通过了各项检测成功加入到了试验中,最终康复,直至今日也没有复发。
另外,现实中男女主并没有离婚,而是分居了。剧集的改编则是增添了戏剧性。
女主讲述这段经历的目的,是想展现一种“与众不同的浪漫”,是在女主生病脆弱时期,男主悉心照料,做一些“unsexy”的事情,比如买软便剂,然而这份患难中的体贴细心,才是最有爱、最浪漫的体现。
还记得第一季的结尾,The Lost And Found音乐响起,八个故事的主人公轮番交错着在纽约的大雨里登场,那段美妙的蒙太奇让我们彻底沉醉在梦幻般的纽约恋歌里。时隔两年,Modern Love终于推出第二季。老实说,在看到最后一集时,我的确期待着剧集能以同样的方式收尾(尽管显然故事的主人公并不都在纽约),但当看到最后,画面在那对夫妇接吻时戛然而止,我突然意犹未尽地意识到:Modern Love的魅力其实不在于整体形式有多浪漫,而在于每个故事的独特性和它们所制造的独一无二的爱的体验。
在今天观看这样一部剧集、甚至光是讨论它都是一件令人感到幸福的事情。当代爱情片已经不相信爱,或者说,是我们不相信爱。如今粗制滥造的好莱坞爱情故事还不如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希区柯克电影,当我们谈及近几年令人痴迷的爱情片,我们想到的很可能是滨口龙介、洪常秀那样的电影。但很难说它们之中有爱。也许从安东尼奥尼的现代爱情三部曲开始,银幕之爱便逐渐消亡了。在爱情喜剧难以得到重视的今天,Modern Love自以其短小精悍的篇幅脱颖而出,尤其因为是改编自真实故事而愈加动人——剧中的人物、背景、环境都十分贴近我们的时代精神。
第二季第一集就是一颗十足的催泪弹。一部老爷车凝聚了曾经完满家庭的美好回忆:从约会、生子到生病、分离,这段穿插于女主“最后一次”开车时的回忆很难不让人想到皮克斯电影Up开头那段经典的蒙太奇。我们该如何追忆逝去的爱人,同时依旧保有爱的勇气和信念?故事结尾丈夫的话给了我们答案。有趣的是老爷车这一意象,既是一个极具现代性的场所-由无数次的在路上组成的特殊时空,又是本身就带有怀旧属性的纪念品-情感容器。这恰恰也反映了“摩登情爱”的一个主题:身处“摩登”的时代,我们如何应对过去的情感。八个故事中有四个都关于旧爱或重逢,无论是心碎(ep1)、和解(ep4)、释然(ep7)还是再度相爱(ep8),这些情感都引领我们走向更广阔的爱。
我最喜欢的第三篇故事同样和车有关。男女主在火车里邂逅,尤其开始两人并排坐着看书的桥段很明显地致敬了林克莱特的《爱在黎明破晓前》,但更富喜剧色彩。从一开头女主角的心理独白就令我们忍俊不禁,之后二人搭讪、谈论彼此的职业/学业、对调座位,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又幽默。 与其说像Jesse和Céline那样一拍即合,倒不如说有种相互试探的美好。在这一集里,约翰·卡尼再度别出心裁地安排了一小段音乐剧,但男女主并未置身其中,反而吐槽“weird”,让人想起戈达尔的《女人就是女人》。
无论形式还是内容,第三集都是无可救药的浪漫。两人分别以后的第一个夜晚,没有对方联系方式的他们一个用备忘录、一个用录音机记录和表达他们的想念。在故事的最后,男主角试图说服封路员工让自己赶去赴约的一番话说得那么真挚而热烈,让人不敢相信世界上还有如此直白的浪漫。而当他悻悻地坐在台阶上,霎那间破译了记忆中的唇语——那一刻才是最为浪漫的时刻,也可以说是一个真正致敬希区柯克的情节。
尽管都是独立的故事,这一季某些集在题材选取上和第一季有着相通之处,例如:第二集(Night girl)和第一季第三集(Bipolar girl),都是边缘人群寻找爱的故事;第四集和第一季第六集,是关于被误解的爱以及怎样在尴尬的决裂过后重新和解;第八集和第一季第四集则是讲述婚姻(即将)破裂的夫妻怎样重新联结。
第五集也是我非常喜爱的,这个可爱的初恋小故事像是《阿黛尔的生活》和《爱你,西蒙》的奇异混合体,大量手持的风格又让人想到达内兄弟的影像。女主角偷偷地做着性向测试、看到喜欢的人的消息时抑制不住的微笑、为了一个睡袋和妈妈赌气最后又在难过时趴在她怀里痛哭,这些少女心事牵动着观众的每一根神经,带我们走进这个敏感而又渴望爱的女孩的内心世界。在从学校回到家里的那个夜晚,她躺在床上盯着黑暗中的手机屏幕,一遍遍刷着短视频和社交软件,等待着一条不会到来的消息,还有比这更贴近现代人生活状态的描写吗?
第六集也可称之为现代离婚故事,丈夫和妻子出轨对象的前妻走到了一起,听起来非常狗血,但在短短三十分钟的故事里却感觉不到一丝狗血,只有缘分的美妙。同时又融入“白日梦想家”式的幻想段落,使之附着上浪漫的色彩。第七集的结构亦十分巧妙,故事发生在两人隔街相遇的短短几分钟里,由数段闪回叙事拼接而成,直到最后他们擦肩而过。 回看这部剧里每一对爱人对视、亲吻、拥抱的场所,汽车、火车、餐厅、酒吧、房间、医院……几乎遍布着城市的各个角落,这些五彩斑斓的城市背景板提醒着我们:每一个坠入爱河的人都是自己爱情故事的主角。
诚然,Modern Love充满了偶然,但它让我们认识到偶然正是生活中最宝贵的机遇。每一次遇见或错过都是命中注定,到头来所有的一切都是充满希望的。Ep1的结尾女主开着失而复得的车驶向远方,伴随着往日的音乐镜头再一次召回她逝去爱人的形象;Ep2里白日男孩和黑夜女孩最终生活在了一起;Ep3的最后等待一宿的男主走出汽车,镜头缓缓上升俯瞰整条街道……每一个结尾都将爱无限地延伸下去,这也是本剧乐观精神的体现。
相信如同在《生活多美好》的结尾处George Bailey说出“I want to live again.”一样,每一位心底有爱且依然愿意相信浪漫的人在看过Modern Love后都会由衷地说:“I want to love again.” 这便是最好的七夕礼物。
那些被生活推着走,仍不放弃爱的人
8月过半,上海的天气并不会因为立秋的到来而收敛他的热度,偶尔袭来的雨也不能扑灭热浪,像失去锻炼的中年人的性生活,短暂又逞强。夏季的余温仍在,宣告居住在这个超级城市的人们,别急着对舒服的生活有什么期待。
秋天总是没什么存在感,时间短,每一天都像同一天,每一天都没有很开心,也没有不开心,情绪陷入真空里,脑袋也化了。夏天那么多的憧憬和正在发生的事情,人们愿意在夏天把它们美化,在我看来那些还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过是正在重复,和夏天的交替一样。 我更喜欢秋天,尤其当工作忙碌起来,只有到了秋天明显来临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活在世界上,叶子掉在脚边,风衣被拿出来晾晒,不再对汽水有欲望,克制却熨帖,也又要长大了一岁。
秋天真好,让我还知道我们还活着。 《现代爱情》第二季开播了,一口气追完8集,给我的感觉正像经历秋天一般美妙。
它仍然勾勒了现代都市的爱情图谱,8集就是8个现代爱情的课题。
①On a Serpentine Road, With the Top Down
遗憾不能弥补,但能和解
女主和已故丈夫仅存的联系是她的老爷车,在三十年后的今天,她面临着出售这辆汽车的艰难选择,卖掉车就意味着永别旧爱,不卖掉则要为生计发愁。
全季第一集就破防了,一个中年女性:要体恤新丈夫的情绪,保持作为后妈的耐心,思念异地读书的大女儿,同时她还是医生,看到有妈妈抱着孩子看病不忍心拒绝加班。 而她自己,只能在一辆蓝色姥爷车上,一个人开到盘山路,祈祷它不抛锚,自说自话,让她思念前夫的情绪能再多持续一会。
有一个画面我迟迟不能忘: 她开到盘山路,故意放开方向盘,让自己离死亡更近,就是为了找到还活着的感觉吧。
故事结局是温馨的,丈夫帮她赎回车子。爱在延续,即便那么多爱情里的遗憾早已不能弥补,好在还有新的情愫能让人得到慰藉。
②The Night Girl Finds A Day Boy
当我不能成为我,爱情还需要么?
一个患有睡眠相位后移综合症的女性,遇到了她的一生挚爱。她有一种日夜颠倒的病症,白天睡觉晚上工作。
这似乎听起来对于爱熬夜的我们没什么不得了,可如果两人作息完全相反,不能一起享用的早午餐、无法互说晚安的信息都成了不能实现的事,细碎的隔阂就会让彼此不能成为彼此。
故事里有个桥段,男主的妈妈难得来一次纽约,说好和女主见面,却因女主白天没睡醒而迟到,错失了这样难得相聚的时刻,男主是愤怒的,女主无奈也自责。
结局是两人和解了,我想这些也是都市人爱情的一种走向,相处的难度大于相爱,退让与包容成了保持一段感情关系的唯一选择。
③ Strangers On A [Dublin] Train
都市爱情的浪漫从不安全
2020年3月从戈尔韦开往都柏林的火车上,两个爱读书的人相遇了,他们决定像书里的老套故事一样:不交换电话号码,只承诺两周后在火车上碰面。随后全球新冠爆发,爱尔兰全面封锁,两人的约定自然无法实现。
现代爱情的快节奏是让人暴躁却迷人的,它有很多不确定,男女主故意而为之的约定是一种「安全的浪漫」,这里说文青是作逼也一点不为过。 疫情蔓延,两人无法见面,这种安全感被打破,焦躁、恼怒、信任与失信都随着这次约定的消亡而诞生了。男主凭借记忆找到女主所住的街区,这一集也在此戛然而止,我想,不管两人最终是否能遇到,至少他们有了一个值得回味的现代爱情故事。
④A Life Plan For Two, Followed by One
⑤Am I...? Maybe This Fun Quiz Game Will Tell Me
自我意识主导爱情
这两集想放一起聊聊,身边很多女孩都喜欢这两集,我想和这两集以女生成长为主题的故事有关吧。
第四集讲了从小青梅竹马的一对,长大后女孩坚守自己,男孩则变成了「海王」;第五集则是一个中学女生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另一个女同学,她在和女同学相处的过程中逐渐找到自己的性取向。
世界上所有女孩子第一个信仰都是「青春期的誓言」,那时候也是价值观念形快速成的时间,女孩子都相信那时候所憧憬的美好。 第四集的女孩在成人后并没有实现当初和男孩约定的承诺,但她自始至终都很坚定两人会永远在一起,即便故事结尾,两人不再是恋人关系;第五集的故事则停留在两个女孩子决定好好交往下去这一幕,还有什么比「学生时代我们一起过夜」的女孩友谊更温馨的呢?当她们都认同她们自己所坚信的人或事,感情以任何形式的存在想必都不再重要了,不是么?
⑥In The Waiting Room of Estranged Spouses
爱是复杂
现代爱情中的好坏对错,痛苦与愉悦会无缝切换。在心理治疗师办公室里,一名退伍士兵和一名家庭主妇发现他们各自的配偶互相有婚外情,而这两人也因此开始惺惺相惜直至相爱。
用文字描述这个故事略带「狗血」,但感情里复杂的细碎让这个故事顺理成章。
主妇需要「队友」对抗生活,主妇的丈夫玩心未泯,退伍士兵需要安稳的感情,而她的老婆需要挣脱与他的婚姻。在彼此拉扯的关系里,谁都无法完整的过活。
印象深刻的一幕是,主妇的孩子生病住院,她的原配丈夫回来,退伍士兵看似即将被逐出「感情战争」里,但最终主妇仍选择携手退伍士兵,她找到了这场战斗最佳搭档。
我个人非常非常喜欢这一集,我们每个人都有委屈与不完美,随时都会在婚姻中崩溃,在感情里成为「失败者」,而峰回路转也是必然在低谷时发生。现代爱情中,黑暗与曙光共生,它们来得总是突然。
⑦ How Do You Remember Me?
躲不过的一夜风流
交换身体比交换感情容易的多。两个年轻男子再相遇,他们回忆起了两人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约会,夜晚他们痴迷彼此的身体,却被意外打破了美好一夜:黑人男孩接到老家父亲病重的电话,他苦恼万分,白人男孩本以为这时候做些什么能安慰对方,却不知黑人男孩只希望他立刻离开家里,留下一份肃静给自己。
性爱只为取悦自己,每个人都是床上的演员,白天生活的压抑难以抵抗,夜晚的真性情却仅得到身体上的释放,拥抱、亲吻能刺激皮肤下的传感器,却怎么也通不到深邃的心里,真是无奈又可怜啊。独立与强大抵不住夜里的孤独,我们就是这样在都市里,重复一夜又一夜。
⑧A Second Embrace, With Hearts and Eyes Open.
我们如何平衡爱与自尊
老夫妻旧情重燃的故事。女人罹患癌症手术,男人想复婚,女人不知这是爱还是可怜。在爱里追求自尊,似乎是当代人不可抗拒的爱情课题,我坚强但也想被疼爱,但疼爱就意味着被可怜么?这个分寸的把握留给了所有经历现代爱情的人。
故事里的两人结局圆满,也为整一季收了个积极的结尾,毕竟所有人都想看到现代爱情里足够向阳的一面。
在第一季结束时,我写过自己很爱《现代爱情》的翻译,而非《摩登爱情》。我觉得故事里的人都不是摩登生活方式的引领者,他们就是我们,被都市生活推着走却不肯放弃爱的所有人。
我们在爱里寻找自己、寻找安全,却怎么也挡不住遗憾发生。时间被关系重新丈量,感情被封印在手机屏幕里,那也是潘多拉的魔盒,刺激又危险,风流与贴心无缝切换,是孩子的妈妈也是会在学生时代爱上同性的女孩,无关道德与原则,一切因为爱很复杂,现代尤甚吧。
这一季最后一集讲述了一个重拾旧爱的故事,一对离异夫妻再次尝试约会给彼此一个机会,但现实远比影视作品还有戏剧性。
当过去的激情和炙热又重回脑海,这对曾在婚姻中失败的两个中年人陷入了甜蜜的恋爱中,在原文作者Mary Elizabeth Williams刚在脸书上发布了“这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夏天”的第二天,她得知了自己患有癌症,恶性黑色素瘤。
以下为纽约时报在2014年3月刊登的原文:
我看着我约会对象的餐桌对面,一个迷人的棕色眼睛男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和一段破裂的婚姻,他讲述了他的浪漫史。
“我曾经认为我生活中的关系部分已经解决了,我从来不必担心它,”他告诉我。“现在我想,如果你爱一个人,你必须一天一天地接受它。而且你必须一天一天地工作。” 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希望。
我微笑着想:“我可以和这样的男人谈恋爱。” 事实上,我知道我可以,因为我曾嫁给了他。在这个晚上,在我们认输很久之后,我们又来了,爬回了擂台。不过这一次,情况就不一样了。我们只是从未想过它会变得多么不同,或者变得如此迅速。
我们的解体并不是一场迅速、决定性的灾难,而是一系列同样具有破坏性的较小力量。我们像许多夫妻一样分道扬镳:通过逐渐意识到我们不快乐,以及不可避免的结论,即我们的关系不是我们不快乐的避难所,而是导致不快乐的原因。我们是两个曾经深深相爱的好人,但在将近 20 年后发现自己不再相爱了。
在接下来的 40 年里,我们都不想像过去一样,这段婚姻内看似稳定,但却缺乏了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没有孩子,事情会很简单。毫无疑问,我们会友好地分手,但完全从彼此的生活中消失。但我们确实有孩子。
正如我的朋友琳达(她的丈夫在她怀孕期间离开了她)曾经告诉我的那样:“无论如何,这是一生的关系。我会参加我儿子的婚礼,我的前任也会参加。”
同样,对我们来说,我们曾经分享的善意,加上我们对女儿的爱,从来没有任何疑问,比我们目前对彼此的任何失望都更强烈。我们在学校戏剧和家长教师会议上坐在一起。我们共享假期和生日。我们甚至在同一栋楼里租了另一套公寓,让孩子们的情况更轻松。过了一段时间,分手的伤口愈合了,形成了新的友谊,这是为人父母独有的纽带。
长期婚姻的终结,尤其是有孩子的婚姻,会动摇你的世界的根基。如果你很幸运,你最终会更勇敢、更聪明地走出困境。分手后不久,我意识到我喜欢我内心的新人,这种心碎正在锻造。
我没想到的是,我也喜欢他成为的那个人。然后有一天他说了一些有趣的话,我笑了,然后他用我从未见过的直接看着我说:“如果你没有注意到,我正在和你调情。”
对于一个会甜言蜜语的男人,我一直很吃这一套。所以我对他的调情进行了回应。当他请我吃饭时,我答应了。
不久之后,我和我的朋友莉莉(Lily)在博物馆里闲逛,莉莉是一位女士,她在分居一年后最近与丈夫和解。“你怎么知道?” 我问她。“你经历了这一切之后,怎么又相信了?”
“他说了我想听的话,”她说,“尽管直到他说出来我才知道我需要听什么。你会看到的。”
不久之后,我和孩子们的父亲约会了。
我们的重逢,尽管低调且不留痕迹,我们仍在朋友和家人中引起了各种反应。有浪漫主义者的热烈欢呼,也有其他人的怀疑和担忧,他们记得我们解体的所有悲惨细节。但分手后再次坠入爱河并不是退缩的简单事情。我们已经不是我们二十年前相遇时的样子,我们不想重温一段婚姻,就我们最近的记忆而言,这段婚姻已经明确地失败了。
然而,如果我们已经采取了结束长期关系所需的信念的飞跃,当然,我们认为,我们可以鼓起更大的信任,再次敞开心扉。此外,和一个我能真正理解他疯狂前任带来的情感包袱的男人在一起真是太好了。我的孩子们对妈妈的新男人很高兴。
紧接着那个夏天,我们又开始了一段慵懒的日子和温柔的夜晚的幸福时光。然后它进行了严重的转向。8 月10日,我更新了我的Facebook状态,上面写着“有史以来最好的夏天”。8 月11日,我得知我患有恶性黑色素瘤。
几天后,当我躺在医院里,腮部掺杂,三个手术部位流血,希望我没有癌症时,他和我手拉着手在电视上观看“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我为这一切感到抱歉,”我昏昏沉沉地说,“因为现在你必须坚持我。否则我们所有的朋友都会认为你是纽特·金里奇(Newt Gingrich,美国议员)。”
“我看你一直有这个计划,”他说。“打的好。” 但后来,当我告诉他我知道这不是他心目中的重逢时,他只是笑着说:“这次你没有那么容易摆脱我。”
当我在随后的黯淡时期中恢复过来时,经过严峻的重新诊断,预测我只能活几个月,然后进入临床试验,彻底根除我的疾病使我们震惊,他做饭并洗衣服。他为孩子们安排了玩耍时间,给他们读故事。他为我取药,清理伤口,每天他要收拾的的血液多到估计让伊莱·罗斯(Eli Roth,美国恐怖片导演)看到都会害怕。他让我对他从未见过的力量感到敬畏。我从来没有必要这样做。
我们的关系由于其作为再度约会而已经达到了苦乐参半的边缘,但没有什么比一起穿越绞索更能消除你们约会中的懵懂与试探(take that whole skipping-through-the-daisies aspect out of your dates,我实在不会翻这句)。虽然我们的经历远非性感,但它特别浪漫。
没有人会写关于坐在浴缸边缘上的歌曲,而一个男人会在你渗出的皮肤移植物上涂抹局部抗生素。没有诗意的颂歌是写给那些有着巨大伤疤的女人的,也没有写给可能连续第三天穿着同一件衬衫的男人的十四行诗。
但也许应该有,因为我认为我在24岁时所知道的关于爱情的一切现在看起来都很荒谬。那时我不知道一段美好的关系有一天会变得不可持续。我无法想象,后来,奇怪的是,它会变成一种新的美妙。
很久以前我如此乐观地戴在手指上的结婚戒指,也是多年后我沮丧地取下的那枚,现在已经永久退役了。但我手上戴着一颗小小的月光石,象征着希望。希望以各种形式治愈。
我们都不再有保障地看待这个世界。我们认为它们是令人欣慰的小说。我们承认,当您刚刚超过饮酒年龄时,您无法始终信守承诺。你不知道你会如何改变,也不知道生活会给你带来什么。
我们的婚姻破裂了,疾病进来了,并且非常努力地想杀死我,这消除了我们对未来看起来和过去一样的舒适假设,但有更多的笑声。但他和我已经学会了,因为我们不得不,安全的幻觉和当下的解放快乐,义务和选择之间的区别。
选择,尽管它可能很可怕,但要好得多。我们不得不离开彼此才能发现:了解决定与一个人在一起的真正含义,一天一天,无论可能有多少天。爱情不是堡垒。这不是一个上锁的房间。它充满了门窗和逃生舱口,它们并不可怕。用莱昂纳德·科恩(Leonard Cohen,出生于加拿大的著名歌手)的话来说,它们就是光线进入的方式。
几周前,经过一轮筋疲力尽的检查和医生预约后,我们一起倒在床上,几乎累得说不出话来。我们看着吊扇旋转,被它的催眠节奏所迷惑,直到最后他只说了六个字:“我很高兴我没有失去你。”
我看着我爱的男人,那个我曾经离开过的男人,对我说:“我很高兴我也没有失去你。”
以下为英文原文:
A Second Embrace, With Hearts and Eyes Open
By Mary Elizabeth Williams
I looked across the restaurant table at my date, an attractive brown-eyed man with two young children and a broken marriage, as he recounted his romantic history.
“I used to think the relationship part of my life was settled and I never had to worry about it,” he told me. “Now I think, if you love someone, you have to take it one day at a time. And you have to work at it one day at a time.” There was a hopeful gleam in his eye.
I smiled and thought, “I could be in a relationship with a man like this.” In fact, I knew I could. Reader, I had married him. On this night, long after we had thrown in the towel on us, here we were again, crawling back into the ring. This time, though, it would be different. We just never imagined how different it would become, or how quickly.
Our unraveling had not been a swift, decisive catastrophe but a smaller series of no less destructive forces. We came apart the way many couples do: via the gradual realization that we were unhappy, and the inescapable conclusion that our relationship was not a refuge from our unhappiness but a cause of it. We were two nice people who had been deeply in love but who found themselves, nearly 20 years later, in love no more.
Neither of us wanted to spend the next 40 years going on as we had, seemingly safe within an institution but deprived of its most essential nutrient. If we had not had children, it would have been simple. We no doubt would have disappeared amicably but entirely from each other’s lives. But we did have children.
As my friend Linda, whose husband left her while she was pregnant, once told me: “No matter what, it’s a lifetime relationship. I’ll be at my son’s wedding and my ex will be there.”
Likewise for us, there was never any question that the good will we had once shared, combined with our love for our daughters, was stronger than any current disappointment we could harbor toward each other. We sat together at school plays and parent-teacher conferences. We shared holidays and birthdays. We even took another apartment in the same building, to make the situation easier for the children. After a while, the wounds of the breakup healed, and a new friendship was formed, a bonding unique to the front lines of parenthood.
The end of a long marriage, especially a marriage with children, will shake your world to its foundation. If you’re lucky, you’ll eventually come out of it a little braver and wiser. It wasn’t long after the split that I realized I liked the new person inside of me that this heartbreak was forging.
What I hadn’t expected was that I’d like the person he was becoming, too. Then one day he said something funny and I laughed, and then he looked at me with a directness I had never seen before and said, “In case you hadn’t noticed, I’m flirting with you.”
I’ve always been a sucker for a man with a smooth line. So I flirted back. And when he asked me to dinner, I said yes.
A short time later I strolled through a museum with my friend Lily, a woman who had recently reconciled with her husband after a yearlong separation. “How did you know?” I asked her. “How did you believe again, after everything you’d been through?”
“He said what I needed to hear,” she said, “even though I didn’t know what I needed to hear until he said it. You’ll see.”
Soon after that I went on a date with the father of my children, and over a plate of plantains, I did see.
Our reunion, low key and unmarked by flying rice though it was, prompted a variety of responses among our friends and family. There were enthusiastic cheers from the romantics, and there was skepticism and concern from others, who remembered all the miserable details of our unraveling. But falling in love again after a breakup is no simple matter of retreat. We are not the people we were when we met two decades before, and we had no desire to relive a marriage that had, to the best of both our recent memories, failed unequivocally.
Yet if we had taken the leap of faith it takes to end a long-term relationship, surely, we figured, we could muster the even greater trust it would take to open our hearts again. Besides, it was nice being with a man whose emotional baggage from his crazy ex I could really understand. And my children were happy about Mom’s new man.
What ensued that summer we began again was a blissful period of lazy days and tender nights. Then it took a severe swerve. On Aug. 10, I had updated my Facebook status to read, “Best summer ever.” On Aug. 11, I learned I had malignant melanoma.
As I lay in a hospital a few nights later, doped to the gills, bleeding from three surgical sites and hoping I was clear of cancer, he and I held hands and watched “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 on TV.
“I’m sorry about all this,” I said groggily, “because now you have to stick with me. Otherwise all our friends will think you’re Newt Gingrich.”
“I see you had this planned all along,” he said. “Well played.” But later, when I told him I knew this wasn’t the reunion he’d had in mind, he just chuckled and said, “You’re not getting rid of me that easily this time.”
As I recovered through the bleak period that followed, through a grim rediagnosis that left me with a prognosis of mere months to live and then into a clinical trial that shocked us by eradicating my disease entirely, he cooked dinners and did laundry. He arranged playdates for the children and read them stories. He picked up prescriptions and cleaned up enough blood to make Eli Roth shudder. He left me awed at a strength in him I had never seen before. I had never had to.
Our relationship already had attained a bittersweet edge by virtue of its status as a second go-round, but there’s nothing like journeying through the wringer together to take that whole skipping-through-the-daisies aspect out of your dates. Although our experience has been far from sexy, it has been peculiarly romantic.
Nobody writes songs about sitting on the edge of the tub while a man applies topical antibiotics to your oozing skin graft. There are no poetic odes to women with gaping scars, no sonnets to men who may be wearing the same shirt for the third day in a row.
But maybe there should be, because everything I thought I knew about love at 24 seems pretty absurd now. I didn’t know then that a wonderful relationship would one day become unsustainable. I couldn’t have imagined that later on, strangely enough, it would become a new kind of wonderful.
The wedding ring I so optimistically slipped onto my finger long ago, the same one I despondently removed many years later, is now permanently retired. But I wear a small moonstone on my hand, the symbol of hope. Hope for healing in all its forms.
Neither of us sees the world in guarantees anymore. We recognize them as the comforting fictions they are. We accept that you can’t always keep the promises you made when you were barely above drinking age. You can’t know how you will change, or what life will throw at you.
Having our marriage fall apart and having disease come in and try very hard to kill me did away with our cozy assumptions that the future looks just like the past, but with more laugh lines. But he and I have learned, because we have had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llusion of security and the liberating joy of the present, between obligation and choice.
And choice, terrifying as it can be, is so much better. We had to leave each other to discover that: to understand what it really means to decide to be with a person, one day at a time, however many days there may be. Love isn’t a fortress. It isn’t a locked room. It’s full of doors and windows and escape hatches, and they’re not scary. They’re how, to paraphrase Leonard Cohen, the light gets in.
A few weeks ago, after an exhausting round of tests and doctor appointments, we flopped together into bed, almost too tired to speak. We watched the ceiling fan spin, lulled by its hypnotic rhythm, until at last he spoke just six words: “I’m glad I didn’t lose you.”
I looked into semidarkness at the man I love, the man I once left, and said, “I’m glad I didn’t lose you, too.”
无剧透点评:
单集剧评:
幕后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