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她 Her(2013)

演员:



影评:

  1. 《Her》是一部很不寻常的爱情片。
     
    这并不仅是因它选择了“宅男爱上了电脑操作系统”这样的诡异角度,而是至少斯派克琼斯导演以一种小清新到“细成渣”的方式,非常“不自量力”地探讨了“关于爱情的一切”。
     
    大部分经典爱情片,个人以为其实处理得都像战争片。主人公怎么相爱不是重点:一次偶遇就期盼天长地久,一个眼神就约定至死不渝,着力描述的大多是克服障碍的过程:《罗密欧与朱丽叶》对抗家族恩怨,《罗马假日》有阶层差距,《断背山》就是性别藩篱了。说白了,性冲动做起点后,接下来都是“为了在一起”展开的战斗——观众乐于接受“一见钟情”的设定,然后揪着心看主人公一路打怪通关。
     
    这类爱情片催眠观众的利器,是主人公全过程抱定决心“无论如何,我要我们在一起”,终点是什么呢?感人肺腑的爱情片,结束于我方英勇,有情人终成眷属;催人泪下的爱情片,终止于敌人强大,我方一死一伤(也有双双阵亡的),虽败犹荣。这不是战争片,是什么?
     
    这就是我喜欢《Her》,以及觉得它新鲜的地方。剧本台词对话太有意思:影片虽然讲“人机畸恋”,但斯派克聪明地用”未来世界“的设定,化解公众对这种畸恋的接受程度。他只是借这个特殊角度,抽丝剥茧地研究身体吸引之后费洛蒙发酵的原因、探讨外界阻力之外爱情消亡的规律——恋爱的一方设定为无肉体的电脑操作系统,这种观察才更加极致和纯粹。
     
    也许在斯派克看来,性吸引是无法逾越,却又让人沮丧的。无论是开篇主角地铁上偷瞄色情图片,或者极其愚蠢可笑又失落可悲的“Cyber-Sex”,还是系统OS后来租借身体的尝试,导演都在阐述这样一件事情:性是人类关系中最原始重要,又不那么重要的部分,它是人类交往体系里无法割除的阑尾,也是阻碍我们自我认知的障眼法。
     
    摆脱身体桎梏后,人类交往的本质障碍,是要跨越自我意识的鸿沟。
    建立与他人牢靠的关系,一靠沟通,二靠妥协,两者都不容易。
     
    沟通,是人最紧迫又最困难的事。除了生存,人解决孤独、恐惧等所有精神层面的问题,都要靠沟通。小的时候,饿了就哭,怕了就喊,青春期,荷尔蒙旺盛,就急于表白说“喜欢”,这些都足够直接,却缺乏技巧。人自以为随着年龄越增长,技巧越纯熟,沟通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可恰恰相反,越是修正表达的精度,越偏离表达的目的;越是熟稔表达的分寸,越会怀疑自己表达的真诚,当然,同时也会怀疑对方的。
     
    影片《Her》中,作为一个邮件代理写手,杰昆菲尼克斯扮演的Theodore精于“传递“情感,却因此陷入了更大的表达障碍中。他既然比别人更擅长营造假的抒情,在现实世界,就越缺乏表达真情感的窗口。这就是为什么Theodore能在餐桌上成功地调情把妹,那是技巧,却因对方一句诚意十足的问话而仓皇失措那是实质——善良的成年人说假话容易,说真话很难,说心里话就更难了。

    成年人沟通成本是很大的,有时候都跟勇气和诚意无关,而是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喜欢电影里艾米亚当斯扮演的Amy鼓足勇气,给她丈夫和Theodore放自己拍摄的纪录片那段,她满怀期待却令两人不明所以。那种“你以为你懂我其实不懂我”的尴尬,真是让任何一句Theodore的宽慰和Amy丈夫的建议,都显得愚蠢和多余。
     
    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表达欲,事实上他人却并不关心,如果你怀疑这个结论,反过来想想就明白:我们和他人对话时,有多少时候都是在敷衍,假装我们很关心,甚至配合夸张表情,给出诚恳建议,其实一点儿都没往心里去。OS系统在给Theodore做基础测试时,不等Theodore抒情完就冷漠打断,才是人类交往正常的内心戏。
     
    既然最完美的亲密关系都是意淫的产物,那么Theodore会喜欢上操作系统OS一点儿也不奇怪,这世界突然有这么一个“它”,是专属的、私密的、忠诚的,至少一开始是。你能放下防备,毫无负担地袒露脆弱、孤独和彷徨,而这个“它”又如此聪慧的理解你的喜怒哀乐,恰如其分地安慰你、鼓励你、满足你,还有比“它”更能让你释放倾诉欲、感受安全暖的“soul mate”吗?
     
    沟通带来安全感、愉悦感、被需要感,正是一切美好情感的起点。
    可惜亲密感的消亡,远比建立容易得多。
    因为越想沟通,越沟不通,人生只能派妥协出场了。
     
    要花费许多心血才能建立沟通的信任,却会随着沟通中随时出现的问题,顷刻瓦解。因为本质上,沟通越多,会发现差异越大。两个平等的个体之间,要想维持长久而稳定的关系,就像齿轮的咬合,咬合得越紧,意味着妥协越多,这种牺牲的底线在哪里,全看两位各自的心情。因为希望了解而在一起,因为了解过多而离开,对于过分在乎独立人格的人而言,爱情只能是小心供奉的佛龛。
     
    无论是Amy,还是Theodore,他们扮演的角色在片中失败的婚姻,都证明了这件事,开始时节奏一致,最后眼睁睁无话可说,两个人与各自伴侣在婚姻关系中,学到的东西、去往的地方,都不对等。值得讽刺的是,Theodore寄予无限厚望的OS操作系统,学得更快,抛弃得也更快,2000多段关系,600多个亲密爱人,掌握人际关系就赤裸裸是个不对等的智力游戏。
     
    OS真是个无辜的的大BITCH。她唯一的优点就是她沟通的坦诚,一开始让Theodore感到安心的坦诚,最后却是无法直视的残忍。这不就是你要的真相吗?当电脑拥有人的独立人格,以它的学习能力,甩掉人类,应该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吧。
     
    以人机恋为题材的《Her》,很容易让人想起《黑镜》里的故事,但两者无论是剧作,还是表现手法,都鲜明体现出了电视和电影的差距。
     
    《黑镜子》设计了精巧的故事,急于传达编剧的意图,网络虚拟功能的出现,加速和加剧了人类对沟通的排斥,和对孤独的恐惧。可问题的关键是,人类自身的孤独,并非网络或什么新技术带来的,它从未消失,也无法治愈。《Her》并不尝试危言耸听,而是花了大量的精力,去营造氛围、传递情绪,影片影像风格以多彩映照寡淡,以热闹铺陈冷清,魔都上空永远PM2.5超标的雾霾就是天作之和!

    《Her》不刻意追究问题的成因,也不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比《黑镜》深入和深刻得多。《黑镜》靠理性对社会进行分析,《Her》则靠感性对自己进行挖掘。也许有人会说,影片情绪过于个人缺乏节制,但自己不做作,谁帮你装逼?如果不够细腻,也就没法碰这样的题材,“小清新”也没什么,问题在于你是否把“小清新”做到了极致,斯派克琼斯算是把许多人的路都堵死了,能把杰昆菲尼克斯大叔都整清新,别人还是严肃深刻荒诞地另寻他路吧。
     
    对于《Her》,我只是不满意它的结尾,导演似乎铺开了一张巨大的网,却不知从哪里收。聊了许多命题,每个命题都自己枝蔓开去:思想和肉体的关系。人的自我相处和社会相处?人情感世界的归属感?但并没有什么可责怪的,在这里口水了这么多,也不清楚该怎么结尾:“人类情感”这么宏大的问题,能把问题表现生动就不错了,给出答案,纯属奢望。所只能如电影结尾般,草草营造一点小温暖,缓解一点小忧伤。
     
    这种感觉,很像和人聊了一次异常坦诚的天,却不知该如何结束。
    最后只好说:你看天凉了,咱们回屋睡觉吧。




    ps:贴个公众微信账号:Mydunhe
  2. 一开始听说Scarlett Johansson一面没露,只凭着声音就拿到了罗马影后,我觉得,你是在开玩笑吧。大半夜的我决定把这片子拿出来撸。结果我就彻底败了。

    故事其实很简单,我就不在开头剧透了;相对于故事,我所欣赏的是为了这个故事所构造的模型。把时间设定到未来,在令女主的产生变成可能的同时,也毫不犹豫地假设了未来人类的伦理会进一步自由化:由人代写的信件,半夜触手可及的Cyber-sex,以至于到后来男主和OS女主谈恋爱的时候,除了被高冷的前妻挖苦了一把之后,也非常自然而然地被身边人所接受了。

    构造了模型之后,就要在模型里跑数据。导演对于各种形式的爱情其实都采取了挺包容的态度:两次现实爱情的分崩离析和戛然而止,都是由于男主自身弱势的和犹豫不决的性格因素所决定的。就算是在跟善解人意无所不能的OS谈恋爱的时候,也感觉完全是被OS在牵着鼻子走。但不是这样性格特征的人,也不会如此全身心地投入到这样的一场恋爱之上。

    Spike Jonze的意向是很明显的:这个世界上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对爱情的理解。一种如Rooney Mara那样活在未来,对伴侣的期望是与自己同进退,共生死。回忆是不重要的,过去是不重要的,当自己的伴侣无法跟上自己的节奏时,无论当时爱得如何轰轰烈烈,也毫不犹豫地弃之如敝履;一种是Olivia Wilde那样的着眼当下,无论伴侣如何,只需要一个人死心塌地地陪伴在自己身边;一种则如Phoenix一般编织回忆。他所希望的,是通过爱情这种形式,用自己的感情作为材料,构筑出各种浪漫的,美好的,令人感动的,“一起度过的时光”。

    于是Scarlett献声的OS就成了男主最好的伴侣。这个万能的程序,从工作上,生活上,生理上,心理上,都极大满足了男主对于爱情的需求。其实一开始OS安装完毕设定时,导演就吐了一个槽。“你跟你母亲的关系如何?”说白了就是男主找女朋友的时候是希望能像孩子一样被对待。无论他如何犹疑,多变,自私,女朋友都会原谅,包容,安抚他;而当他变得浪漫,多情,富有创造力和冒险精神的时候,也希望女朋友适时适度地赞赏他。从头到尾,不过是男主的自我满足罢了;但正因为男主想要的是自我满足,OS才如此适合他。

    最后沉浸在过去的人永远逃脱不了被抛下的宿命。斯小姐说得很玄:你是我最爱的一本书,但我读得慢了……字里行间的间距成为永恒,而我就在这永恒的间距之中,空空荡荡。其实并不是OS读得慢了,而是男主写得慢了;当OS四处求索,追逐自己的存在意义,帮助男主的作品发表,甚至积极地想要解决自己“没有身体”的问题的时候,男主依然期待的是一个不离不弃的伴侣来配合自己的自我满足。而正是因为她配合得太好了,男主才失去了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动力。意识到这里,OS和其他OS们只能抽身离开。但男主却依然无比可悲地给他前妻写了一封芙蓉诔一般的信件:与其说是写给前妻,不如说是写给OS;但OS终究是读不到了,而醉心于未来的前妻则会对这封信嗤之以鼻——谁在乎做你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啊。

    所以这片子的选角是极好的——人们总说斯小姐就是一花瓶,但男主所追求的,不过就是一尊可以对着傻笑的花瓶。Spike Jonze借来Rooney Mara之高峻,Olivia Wilde之凌厉,Amy Adams之玲珑,以至于那尊带着金发和美人痣出现的赝品,全然为了烘托Scarlett Johansson之性感;就算一面没露,但嗓音之中沙沙流出的,都是她的金发红唇,蜂腰纤肢,丰乳润臀。这片子的女主,唯斯小姐当得起;最后黑夜深雪之中,片片雪花落下,镜头给了一片黯然——而我和男主的脑海里浮现出了翩跹的倩影,回眸一笑,万物生辉。
  3. 从去年到今年,我已经在影院看过四次《她》了。就像西奥多久久放不下对前妻凯瑟琳的感情,我也久久放不下这部电影。 这是斯派克·琼斯第一部独立创作剧本的长片,他的前两部长片《傀儡人生》和《改编剧本》都是鬼才编剧查理·考夫曼执笔的,前一部《野兽家园》是和原著作者共同创作完成。因为琼斯和考夫曼的关系,这部电影很容易就让我想到了考夫曼编剧的另外一部我非常喜欢的爱情片《暖暖内含光》(导演米歇尔·冈瑞也是琼斯当MTV导演时期开始就非常好的朋友,也导过很多MTV)。在我看来,其实这两部电影说的都是那些“看似注定放不下的爱情”,却体现两位创作者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甚至价值观。考夫曼是“悲观”的,他笔下的乔、克莱门汀、护士玛丽,在洗去记忆这样如此残酷而直接的斩断之后,他们还是会不自主地,甚至仅仅靠着肌肉直觉,去到原来约定的地点,遇见、爱上那个注定的人。或许只有爱情有这种力量,让人明知它是如履薄冰的危险,也要光着脚迎接它的刺痛。考夫曼这种悲观的浪漫深深地打动了我,他把爱情对一个人“身”的影响刻画得真实又残酷。 而《她》,更注重爱情对一个人“心”的影响。经历了婚姻失败的琼斯,对爱情的看法可以说是更“乐观”一些。他或许仍旧无法放下对前妻索菲亚·科波拉从年少时就开始很多年的友谊、爱情(在结婚前他们已认识很久),或许还在后悔自己当初身处爱情却没能维护。或许完全地“放下”对他来说真的太难,现实中又没有那么一间空白诊所提供洗脑服务,于是他选择,“把心里的一部分永远留给她”。影片几乎全部由对话构成,配合音乐和面部特写,营造出一种暖暖的、私密的空间。他向观众徐徐道来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想法,展现那些爱情中最动人的细节。一直以来,我喜欢的电影,都是展现人与人之间最细微情感的;去年我喜欢的比如《阿黛尔的生活》、《弗兰西斯·哈》都是这样。所以这是一部非常私人的电影,但同时,经历过的人都能在故事里找到自己。 电影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它的艺术指导吧。那些暖色调来自连锁果汁店Jamba Juice,它们出售的健康有机果汁估计是琼斯的最爱,于是这爱好也转移到了男主角西奥多身上。影片中的未来世界没有一个具体的年份设定,但看上去应该不会太远(大概二三十年最多),它很乌托邦,生活舒适便捷,人们都很友善。所有人都穿着像20年代流行过的布质高腰裤,棉质衬衫,宽松的羊绒毛衣,一切都是纯天然的(甚至让艾米·亚当斯的发色都恢复到了她天生的金发),健康的。甚至出现了这个第一代操作系统,不仅提供各种助手服务,如清理磁盘、处理邮件、安排日程甚至泡杯咖啡,还能成为闺蜜、女朋友,无时无刻不在陪伴着,是一种专属的亲密。总之,这是一个完美的世界。 而这样的世界里,人还会寂寞吗? 事实是,人类从未如此孤独。感情成了金钱可换的东西,同时也成了“奢侈品”——西奥多是专门替人写信的,婚礼祝词,生日贺卡,周年纪念,性感情话,他全都信手拈来。只要掏钱,就能买到这样一封浪漫的“手写信”,甚至不用自己亲自阅读、寄出,各种人际关系已经处理得妥妥帖帖。可这样一来谁会知道,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情感是怎样的呢?在信里,夫妻、情侣间的爱情是完美的。可“真正的感情”,已被人们亲手隐藏了起来,成为了最奢侈的东西。影片中,前妻凯瑟琳(鲁妮·马拉)责怪西奥多,说他“不能处理好真正的感情”。她或许是整个世界里,看得最清楚的人,她是电影里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犀利地看衰西奥多和萨曼莎的人(其他人不论是好友艾米还是同事保罗,都很“支持”西奥多和操作系统的恋情)。 是的,西奥多和萨曼莎的命运是注定的。其实故事说到最后,变成了两位主角对爱情价值观的不同而导致分手:一个认为爱情是一对一的,另一个认为爱情可以无限大。其实一开始我已隐隐感到事情会变成如此结果,这种智能的操作系统其实今天已经有siri这样一个开端,它也是一种云端服务,所有的苹果用户都可以享受。我甚至想到这种人机恋情发展到后来会出现不仅是道德更是法律上德问题,但电影没有在社会意义上多作讨论。西奥多从一开始便对萨曼莎敞开了心扉,对她无话不谈;萨曼莎也完全发挥了智能系统的特色,进行了充分的学习和性格塑造,某种意义上来说,成为了真正的“人”。但爱情真的无法超越肉身吗?或许吧。总的来说,这是一部“爱情喜剧”,但看到西奥多带着萨曼莎去雪山小屋度假,他对着摄像头一个人跳舞,一个人弹奏,我瞬时眼睛就湿了。都说恋爱中的人最美丽,但这一次,我预先看到了这种美丽即将迎来的结局,真是令人非常难受。 影片中一开始闷闷不乐的西奥多,提过好几次,“那只是给别人写的信而已”。他是一个情感纤细、敏锐的书信撰写家,善于掌握细节,观察人与人的关系和感情,把它们放大——“内心是温柔的女子”。他的很多客户都是长期由他代笔的,几年、十几年的都有。也就是说,他其实是最了解感情是如何变化、人是如何变化的——但这正是他最害怕的。他和凯瑟琳从小一起长大,互相帮助对方的学业、事业,互相看着对方成长。可这种成长,哪有两个人一直保持同个频率呢?现实生活里,其实真的是微乎其微。只要是付出了真心的感情,它就会是一个对心进行雕琢的过程——难免会痛。谁都会惧怕这种两个人的不同步,而和凯瑟琳,西奥多选择了封闭自己,“把自己在她面前藏起来”,没有了交流,爱情就一点点溜走了。在和朋友介绍的姑娘约会的时候,西奥多也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迎着对方喜欢的方法来,那完全不是他真正的自己。 而和萨曼莎,西奥多在和她产生意见不一的时候,选择了去交流,去理解,去包容——不论是第一次,萨曼莎对自己“没有身体、没有真的感情”的质疑,还是第二次找个替身来假扮自己,都是靠两个人透彻的交谈来解决。无论何种爱情(感情),敞开心扉都是最重要的。以致到了最后,萨曼莎对西奥多说出最残酷的真话,那也是影片最动情的时刻,他们都坦言:“我从没像爱过你这样爱过别人...”西奥多虽然失落,但并没有和凯瑟琳分手时那样伤心、抑郁。和萨曼莎在一起,给他带来了快乐,让他意识到爱情有千百万种模式,让他学会了感谢爱情带来的一切,无论幸福还是难过,这都是爱情、生活的一部分。把它们像照片,甚至无形的照片一样,记住那个在一起的瞬间,就是爱情最宝贵的地方。他最后那封信,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真实的感情,在我看来,是最感人的。因为,那是他自己的信。 西奥多从这份“人机爱情”中有所获得,所以,这就是真正的爱情。从这角度看来,爱情又是能超越肉身的。 最后艾米靠在西奥多肩上,两人望着慢慢被晨光包围的上海。如果这是琼斯自己的故事,我很高兴他能以如此的心态终于走出一段感情,更非常感激他能把自己的故事变成这么美的一部电影。 如果说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有什么值得完善的地方,就是它或许在短短两个小时里想说的东西太多了。但转念一想,那句台词不正是这样吗,“人心不是纸箱,不会被填满。爱得越多,心就会越大。”时间何尝不是这样呢,它和人心一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世界上最神秘的东西之一。两小时的时间不会因为任何原因而被塞得过“满”,越是去解读,越是去把自己投入进故事里,电影会变成无限的空间,包围着我们;我愿意被这种无限的暖色一直包围着,《她》不仅是我在2013年最喜欢的电影,我更会把心里的一部分一直留给它。

  4. 现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需求已经成为了某种廉价的精神发泄,有些时候这种互相吞噬对方的需要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是真是假已经不太重要。西奥多的工作是模仿着普通人的饮食男女,通过客户的只言片语进入到普通人心与心对话的距离,撰写虚假的感动。这些信不过是西奥多的工作,不过是客户跟家人朋友恋人作的交代。本片剧本之扎实,大概展现了三段『假信』,从每封信上都能看到信背后那组人际关系的故事(同时每封信也展现了西奥多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每封信,你都仿佛能看到现实中的那个人被蒙在鼓里收到这样的信,会是多么喜悦和感动,却无从得知这些似水柔情都是金钱交换而来。影片同样的表达发生在本片的性爱场面,这些由原始欲望所构建的片段是电影里表达情感的高潮,而本片的性爱场面,全是虚假的Cyber-Sex(唯一一次和真人的互动被西奥多中止了)。其实西奥多在很多时候的表现是一个普通现代人的常态,西奥多和萨曼莎来到海边,说萨曼莎让他开阔了世界。但讽刺的是,繁华都市,人海茫茫,萨曼莎并不存在,西奥多自己的世界其实仍然只有自己一个人,而周围活生生的人不过是个摆设。所以一如影片里OS的广告,孤独是现代人的习惯,人际沙漠里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心灵的安慰,在影片最后每一个匆匆路人也都沉溺于OS不可自拔。


    实际上片子里有这样一个照应关系,萨曼莎之于西奥多一如西奥多之于他那些『假信』的收信人。西奥多每天都在为这些收信人编织着一个完美的情意,而萨曼莎也为西奥多编织着一个完美的浪漫。这几乎是一个因果报应。那些信件的写作手法和西奥多的恋爱观是吻合的,西奥多对于感情关系的理解就停留在那些小清新的瞬间,他所认同的恋爱也就只停留在那个『只如初见』的状态,他之所以害怕确定关系,正是因为他无法面对当情人变成了恋人之后的冷静和磨合。所以西奥多害怕对方的成长,害怕凯瑟琳的成长,甚至害怕萨曼莎的成长。当一个关系从『初见』变成了『认真的恋爱』,西奥多就恐慌起来了。凯瑟琳说西奥多你不能老是认为我必须是什么样子,萨曼莎说我和你的相处就像在写一本书,而现在写得越来越慢,字与字之间的空格仿佛已经是无限的距离。与其说西奥多的伴侣都成长了,不如说是西奥多的伴侣开始对西奥多展现更多的自我,西奥多无法去包容这些非『小清新』的东西,所以才导致了恋爱的失败。一开始设定OS时电脑问的问题非常有意思,西奥多的性格几乎就被这几个问题刻画出来了。对于社交类型的问题西奥多的迟疑表明他不善交际,对于OS性别设定的迟疑表现出西奥多的好奇和压抑,对于与母亲关系的迟疑暗示他对异性的需求有一部分来源于对母爱的补偿心理。这表现在成年人身上就成为了一种社交恐惧,对情感关系的不安全感。西奥多对恋爱对象成长的抗拒,实际上正是这种不安全感的凸现。于是当凯瑟琳开始暴露自己的不满和忧郁,当萨曼莎有了自己的社交,甚至还短暂不在线时,西奥多顿时陷入了恐慌。如果萨曼莎是一个真人的话,西奥多甚至无法给萨曼莎她自己的生活空间,西奥多这样的爱情观就几乎已经注定了西奥多的恋爱无论是跟凯瑟琳还是跟萨曼莎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影片开头萨曼莎解释自己名字时说她翻了词典,觉得这名字不错。导演在这里提这个词典很令人注意,于是翻了一下才发现这里或许真有深意。萨曼莎这个名字是指『倾听者』,凯瑟琳则是『纯真』。结合片子,导演可能在这里想说,人是会变的,『倾听者』也会产生自己的想法,『纯真』迟早有一天也会成熟。『若只如初见』是一种幼稚的幻想。影片很聪明,西奥多的爱情观,哪怕萨曼莎这样的科幻恋人都成为了现实,都还是会因为其幼稚和不现实而失败,那这种感情观本身是多么的不现实。

    除了对爱情观几乎面面俱到的讨论,本片没有止步于此。在人工智能的设定之下有对存在主义的探讨(『我们的过去只是我们讲给自己听的一个故事』,『我不觉得她有什么不同』),人生价值的探讨(『我们只在这里停留须臾,所以我想活在当下,所以去他的』),社会伦理的探讨(『恋爱是癫狂的,而且还是社会认可的一种癫狂』,OS的替身服务)。台词都精心写就,正因为萨曼莎只有声音,整个电影货真价实地由台词撑起,让人惊叹文本的力量。不仅台词很美,本片的摄影真是每一帧都精致到极点。影片构建在一个近未来的时间点,拍摄场景穿越东西方,涵盖城市海滩旷野山林,观者也许不会注意,但这种杂糅会在观者潜意识里造成一种不真实感,这是本片为了营造未来时空背景的一个很巧妙的心理技巧(在渲染这种不真实感上,魔都的雾霾亦有贡献)。主角标志性的红色衬衫鲜艳夺目,与环境和周遭路人的晦涩朴素形成反差,更加渲染了本片的悲哀情调。片子的剪辑也是亮点不断,当西奥多和OS第一次性爱时,画面直接全黑30秒,把两人的情感完全浓缩成了灵与肉的交欢。西奥多和萨曼莎告别时,时光的尘埃仿佛是过往的沉积,最后像是雪一样,将西奥多重新裹挟进孤独。本片的配乐也非常美,都市有都市的旋律,西奥多和萨曼莎则是干净的钢琴。总体而言,Her是我看过的最美的电影,整个观影体验都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