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一个周四
导演: 毕查德·汉巴塔
主演: 亚米·高塔姆 阿图尔·库尔卡尼 内哈·迪胡皮阿 迪宝·卡帕蒂娅 Kalyanee Mulay 卡兰维尔·沙尔马 Maya Sarao Boloram Das Sukesh Anand Adi Irani Shubhangi Latkar Divjyot Kaur Micky Makhija Sanjeev Jogtiyani Sulagna Chatterjee 拉杰·夏尔马 阿里夫·扎卡里亚
制片国家/地区: 印度
上映日期: 2022-02-17(印度)
片长: 128分钟 IMDb: tt13028258 豆瓣评分:7.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A绑架一个女性,联系买家B,A将该女性运输至B所在地,完成交易。
B囚禁该女性,但是这不是目的。B的目的当然是性交,不断地强奸,直至该女性怀孕。强奸,怀孕,生育,强奸,怀孕,生育,该女性的生活就是经历这种循环。
一个人家里多出了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怀孕后生子,这件事当然无法隐瞒。但是B的邻居,B所在的社区(村庄)对此熟视无睹,从不过问。该地区的人口和治安部门也从来“不知道”这件事。
如果没有成熟的产业链,A是不会下手的。如果没有适合拐卖的社区环境,B也不敢从A手上买人。
回到标题,强奸和拐卖的区别在哪里?强奸是个体犯罪,任意国家任意性别的某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强奸犯。但是拐卖,需要一整条产业链,一整个社区的参与。
不必嘲讽印度。
“自你开始看这部电影,据统计…印度已有8名妇女被强奸。”
以上这段骇人听闻的内容,出自印度新片《星期四》的结尾字幕。
前几天,这部电影突然冲上了豆瓣热榜,引起了我的关注。
但想聊透这部电影,可能要跟我以往用的那套评判体系不太一样。
只客观聊视听感受,《星期四》基本没有给我带来任何“惊喜”。
常规的印度宝莱坞+美国好莱坞拍摄手法,色调偏暗、没有歌舞。
本片的主线“幼儿园绑架案”,采用线性叙事逻辑,靠信息密度较高的闪回,来推动剧情向前。
电影的镜头质感,算是中正平和、无功无过。
为了凸显女主暴怒的微表情变化,突如其来的推镜头,甚至有点让我出戏。
但是,我个人认为,《星期四》依然值得聊一聊。
因为它的主线故事,可以看作是印度版“逼上梁山”。
而且比起《调音师》、《起跑线》、《三傻》等经典印度电影,《星期四》有一个非常特别的设定:
里面没有穷人。
女主奈娜是接受过法学教育的城市青年,能在CBD的大平层开私立幼儿园。
女主的未婚夫家世显赫,未婚夫本人是高级律师。
绑架案中孩子被绑的家长们,也都是的印度有头有脸的中产阶级和公众人物。
把主角团定成清一色正咖喱旗精英人士,就代表电影的背景设定,摒弃了大家常见的”“城乡矛盾”、“宗教矛盾”和“贫富矛盾”。
《星期四》选择了一个更尖锐、也更直观的话题:
强奸!
如果你关注过相关新闻应该知道,有部分印度男性的欲望过于“高涨”。
被他们施暴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女人、男人、家禽家畜等等等等。
这群畜生为非作歹,但印度当局却……
怎么说呢,不能说是严加管束,只能说是放任自流。
政府立法和执法形同虚设,民间的舆论也更偏向施暴的畜生。
强奸犯不一定被依法宣判,受害者却还要遭到愚民们的二次伤害。
套用“裙子太短”这套典中典,受害者轻则社死,被称为“荡妇”云云。
重则被家族、宗族的暴民们处以私刑,物理上死无葬身之地。
*看看这都是人话吗?
这个时候,就能看出来,影片中奈娜精英设定的妙用了。
奈娜是一位都市精英女性,自小受过高等教育,可谓前途无量。
但是,她有一段非常悲惨的少年时光:
求学时,奈娜被两个暴徒强奸,从此命运发生了改变。
这种经历,有点类似国产老剧《孽缘》的设定。
在暴行发生时,奈娜也曾试图向警察可汗求救。
但那会儿可汗却并不上心,因为他正在办一起能扬名立万的大案。
可汗虽然接了奈娜的报案,却对强奸案完全不上心,导致犯人一直逍遥法外。
可汗破了大案,成了印度警察之光。
奈娜却因为可汗的无视,从此作下了心病。
终于,在案发当日、也是奈娜30岁生日当天,她藏在心里的怒火爆发了。
她绑架了自己幼儿园的孩子,并点名要可汗来经办此案。
紧接着,来给学生送蛋糕的司机,又不小心看到了奈娜的手枪。
与此同时,幼儿园的女仆又因《美队2》同款忘拿手机,误入绑架现场。
到此,两个倒霉蛋也被奈娜绑成了人质。
这里看上去是个巧合,但编剧在这里,留了个有点牵强的伏笔,咱们到后面再解释。
奈娜威胁警方,要么打5000万卢比,要么她就每小时枪杀一名孩子。
在“枪杀”第一名孩子之后,收到钱的奈娜,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请印度总理跟她连线后,又要求总理亲自到场,跟她聊聊。
在警方的视角里,这就是一起绑匪持有军火的绑架案。
罪犯不仅绑架了孩子,还要绑架民意,逼总理现身。
在场的总指挥女警官表示,对待这种虫豸,必须出重拳。
于是,她一开始的策略就是派出特警队,强攻奈娜的别墅。
结果,特警队还没等摸进房间,就因为有记者直播了全程行动,让别墅里的奈娜看了个精光。
强攻失败,想救孩子似乎只能请总理出面。
总理府的幕僚,却坚决反对总理跟奈娜谈判。
他们认为总理这是向罪犯屈服,会严重影响接下来的竞选连任。
至于现场的记者和媒体,则是一边直播,一边隔空谴责奈娜。
但是,别墅里的情况,却完全是另一幅场景。
奈娜正带着孩子们看动画片、吃蛋糕、睡午觉。
那个让她直播“枪杀”的孩子,也只是做戏给外面看,奈娜用的是空包弹,孩子好好的。
而奈娜做这一切,为的就是逼总理出面。
她作为强奸受害者,要向总理痛陈厉害,让印度政府立法制止强奸。
总理最终力排众议,在可汗的保护下,来到了奈娜的别墅。
奈娜开启直播,揭露了那段不堪的过往,并在众目睽睽之下枪杀了被他绑架的司机。
哦对了,这个司机就是当年强暴奈娜的那个畜生。
奈娜不惜以身试法,做下这个局,除了逼总理修改法律,也是为了钓司机上钩。
前文我提到的,司机来给学生送蛋糕,以及“不小心看到奈娜的手枪”,也是奈娜有意为之。
这段发生在结尾的反转,其实挺生硬的。
“司机是个畜生”,按理说是本片源起的重要线索。
在总理面前乱枪打死司机,则应该是本片最有爆点的段落之一。
但司机这条线索,在影片前一个半小时,几乎没有任何铺垫。
此前司机和女仆试图逃跑,奈娜一枪打中司机脚背时,奈娜还为他包扎过伤口。
这波突如其来的反转,我个人觉得,更像是编剧一看进度条差不多了,找了个结束故事的切口。
顺便给观众送上一次,女主手刃坏蛋的快意恩仇。
不能说是败笔,但这么操作让片子的收尾过于仓促。
最终,奈娜因为绑架和杀人,被送进了监狱。
但受到此次风波的影响,总理开启了关于强奸罪最高死刑的立法推进工作。
总的来看,也算是个意料之中的happyending吧。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第一时间去查了一下印度强奸罪的量刑标准。
按照百度给出的答案,目前印度强奸犯顶格是判无期。。
前提是,你能保证抓到犯罪的畜牲们。
再想想如今在台上对内摆烂、对外挑事的莫迪老仙。
《星期四》最终的结局编排,包括对那位女总理的形象刻画,大抵也只能停留在“人民美好的愿望”层面。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本片,大概就是:
“一位女性以近似恐怖袭击的方式,完成了一次直达天庭的上访。”
这个设定非常印度,却让奈娜的形象,陷入道德和法律之间的矛盾。
你说她是坏人,她以深陷牢狱为代价,揭露自己悲惨的过往,替全体印度女性,乃至为世界女性喊话。
你说她是好人,她又确实策划并实施了绑架案。
尽管没有伤害无辜的孩子和女仆,但确实给这些家庭带来了恐惧和精神伤害。
奈娜的行为,就像看《三体》评价叶文洁一般,怎么说都对,怎么说都不对。
对于奈娜的评价,与如何解决印度的强奸案一样,我实在想不出答案。
又或者说,在编剧眼里,印度存在的这种顽疾,只能靠暴力来解决?
这里也希望小伙伴们,在评论区各抒己见,咱们一起讨论。
除了把强奸这种社会议题,以极其尖锐的形式展现出来外。
《星期四》在很多社会议题上,也做了有限但尖锐的表现。
比如,片中的媒体基本属于是为了流量和收视率,无所不用其极。
在案发之初,警方曾经不顾被劫持儿童安危,发动过一次强攻。
结果进攻还没开始,所有画面就已经被记者直播出去,直播内容正好让别墅里的奈娜看到,进而导致进攻计划破产。
媒体不仅给警方救人帮倒忙,更是疯狂捕风捉影带节奏,以至于道德绑架打算救人的总理。
这波操作,就像极了前两天咔咔瞎蹭热点的个别媒体。
此外,就是总理的幕僚团队。
影片里的总理,舍身救人的意愿还挺强的。
但秘书开口选票、闭口选举,总之就是拦着总理别去。
这种选票大过天的政客行为,实在跟他们明面上伟光正的德行不太相符。
哦,现实世界的印度政府早就开摆了啊,那没事了。
类似暗讽社会的小细节还有不少,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原片,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在我个人看来,这也是《星期四》值得拿来讲的原因。
它揭露了印度强奸泛滥,但它又不止揭露了这一个社会议题。
这种要素较多,却能突出关键点的情节编排,让我愿意去看,也愿意去思考。
更愿意担待一下,它并不算太出彩的质感。
可能,这就是《星期四》神奇的地方吧。
那咱们今天就先聊到这里。
如果小伙伴们喜欢的话,不妨动动小手点个赞和关注。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阿翟
故事背景:2022年11月15日
有人跑银行去劫持人质,被击毙。
网络是这么评论的:
啥年代了,跑去抢银行?脑子进水了。
这个电影类似,
有个女孩跑幼儿园去劫持人质。
印度狙击手的水平,真尼玛差啊,
电影放一半了,女猪脚还没被击毙。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媒体直播了。
更更让人不可想象的是:总礼竟然跟嫌犯见面了。
简直是天下奇闻。
印度导演真奇葩,是个大骗子。
这个电影,假得不能再假了。
如果再假,就只能这么拍了:
问我为啥抢银行?
我抢嘛银行,抢嘛银行?!
我是劫持人质,我有话要说。
媒体在哪里?
媒体不来?不来我也要说:
我告诉你,我儿子被拐卖了。
我整整找了二十年,没找着。
我要求拐卖儿童判死刑,
据《公安统计年鉴》统计,
我国每年大约有2万被拐卖妇女、儿童案件,
平均下来每天就有50多起。
每天50多起啊,
总礼,你看不见吗?
然后,嘣~~~~~
鲜血喷满整个电影屏幕。
剧终。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需要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但如果你说要拆掉屋顶,他们就愿意开窗了。”
在我看来,全世界其实都是这样的,因为人的本性是懒惰,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电影中的女主母亲通过所谓合法渠道申诉自己女儿的悲惨遭遇,两年半都没能将凶手捉拿归案,两年半啊,人生有几个两年半呢?那是900多个日日夜夜啊,没有几个受害者在这种煎熬下不会出现精神问题。
为什么受害者的权益不能得到保护呢?因为在印度,强奸发生的频率几乎快赶上我们国内邻里纠纷的频率了,警察们对这种事情已经见怪不怪,对他们来说就是鸡毛蒜皮的小案子,除非是像震惊世界的公交车轮奸案那样的规模。所以即便是像男主这样的超级警探,也会趋利避害地选择对自己职业生涯更有利的枪杀案,而置女主诉求于不顾。
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被人伤害了要报仇,你不帮我,ok,我也会完成复仇的,one way or another.那就只有用最极端的方式表达我的诉求,我也不想把这么多无辜的人拖下水,但不把事情闹大根本就没人重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而事实证明,女主弄出的超大绑架案真的是上策,诉诸法律才是下策,她收获的是一个凶手的死亡、另一个凶手的入狱、自己情绪的宣泄、社会的关注、总统的立法提案与民众的原谅与同情,要不是因为危害公共安全要蹲十几年(甚至可能减刑到几年)的监狱,这甚至可以说是求上得上了,勉强算是求上得中吧,相比于之前等警察办案的求下而不得,在策略上已经是大获全胜了。
荒谬吗?荒谬。
现实吗?现实。
人类费尽心思建立起的文明和法制,对某些地方的普通人来说,仍然是奢侈品。
某些地方只是说印度吗?
言尽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