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一个连环杀手的肖像 / 亨瑞 / 亨利:一个连环杀手的肖像
导演: 约翰·麦克诺顿
主演: Mary Demas 迈克尔·鲁克 Anne Bartoletti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1986-09-24
片长: 83 分钟 IMDb: tt0099763 豆瓣评分:7.4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银河护卫队》里的“勇度”。
迈克尔·鲁克饰演的这位“蓝皮肤”的“宇宙罪犯”,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每当那只自推进的箭开始浮起,就一定会有人悄无声息的倒下。
“没有感情的杀手”说的就是他了。
其实“目露凶光”的迈克尔·鲁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一部独立电影里演过名气很大的杀手,那就是《杀手的肖像》。
鲁克饰演的主角亨利,原型取自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连环杀人王”——亨利·李·卢卡斯。
现实中的亨利·李·卢卡斯曾自称在1975年中期至1983年杀害了600多人,他的行踪飘忽不定,精神状态时好时坏,数次被捕,供词充满谎言和虚构。
在美国当时不完善的司法系统中,卢卡斯无法被真正确认究竟杀害了多少人,虚实之间真相扑朔迷离。
1986年的美国独立电影《杀手的肖像》,不仅具有黑色电影独有的艺术性,更以一种极其深沉和冷静的眼光,重塑了亨利·李·卢卡斯的肖像。
亨利大字不识几个,不苟言笑,偶尔打些零工。
奥蒂斯流里流气,是亨利的“狱友”和“室友”,仍在假释期间。
贝基是奥蒂斯的妹妹,因为婚姻的失败扔下孩子和家人,跑到亨利的住处“避难”。
就这样,亨利和奥蒂斯偶尔去“寻找猎物”,贝基则在工作之余给他们做饭。
“感觉好些了吗?不错!很好。”
亨利和奥蒂斯成了搭档,他们杀人既不抢钱也不为别的,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心情好一点。
起初奥蒂斯还会担心一些罪恶感、如何逃脱追捕。
但亨利告诉他,只要作案没有套路、没有习惯、没有章法,甚至没有明确的目的,就不会有人知道。
“让他们的工作变得简单的,是‘固定模式’,称之为‘惯技’,脱离了这个,再加上不停的移动,你就是安全的。”
“打开你的双眼,奥蒂斯,看看这个世界,不是你就是他们。”
人生在世,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好像每个人都不同,好像又没什么不同。
冰冷的死者,不管他们生前高低贵贱,断气之后都是将要被亨利抛弃的皮囊。
亨利用一套特殊的处世哲学,自我抵消了道德的界限,将生和死、你和我画上了等号,两个恶魔就这样在人间游荡。
但凶残的两只野兽注定无法同行,更别提混进了女人。
在奥蒂斯试图强奸贝基时,暴怒的亨利用梳子结果了他的性命。
影片结尾颠覆了我们的想象。
我们本以为两人将一起过上生新的生活,但亨利却将贝基抛尸荒野,一个人驾车扬长而去。
在贝基的追问下,亨利在片中诉说了自己的童年。
他的妈妈是个妓女,爸爸在被截肢前是卡车司机,弟弟因病瘫痪。
“我之所以恨她,并不是因为她做什么,而是她怎么去做。”
自记事起,妈妈不断带陌生男人回家,她强迫亨利观看“接客的过程”,如果不看就会殴打他。
在妈妈眼里,父亲是个废物,亨利是个玩物,她要做的就是尽情地用自己的行为羞辱他们。
她会让亨利穿着连衣裙去上学,任人嘲笑。
所以在14岁那年,亨利干掉了再次酗酒后虐待他的妈妈。
但具体是如何杀的,似乎亨利每次说的都不一样。
他跟奥蒂斯说是用球棒,而面对贝基,先是说用刀,后又说用枪,接着又改回了刀。
他真的记不清了吗?
我们知道记忆是可以伪造的,如果你在脑中制造一个个“盒子”来存储记忆,而你正好有能力去打开它,那么你就可以把“盒子”里面的某些东西换掉,而原本摆放在那里的东西,只有你自己记得。
亨利对妈妈恨之入骨,她剥夺了他正常感受爱、感受人的能力,亨利希望把她千刀万剐。
每一次回想,每一次倾诉,都会触发他把这个“盒子”里的东西“拿出来看一次”,这个时候他就可以篡改记忆,变换着自己实施弑母的情节。
不管他是否真的杀了他的妈妈,也不管他是如何杀掉她的,无论怎么变换,都不能让他彻底释放自己心底的压抑。
这是个毒瘤,是被叫做“原生伤害”的毒瘤。
所以,死在亨利手下的大多都是女性。
他在一遍遍地借用无辜者的躯壳,再现着自己弑母的冲动和魔咒。
贝基听到亨利的身世,表现出了格外的同情与关心。
“我觉得我了解你,就好像我们认识了很久一样。”
她也有悲惨的身世,在与亨利攀谈时,贝基倾诉了自己幼年时被父亲性侵的经历。
“我从来不喜欢我的父亲,在我13岁那年,他走进我的屋子想要查看我的发育,我拒绝了,他打了我,并告诉我,‘我是你父亲,我供养了你,我有权利做任何我想做的事’。”
贝基就这样默认了父亲长久的侵犯,因为不从就会挨打。
她试图告诉母亲,但母亲根本不想听。
为了逃离父亲和家庭,贝基因此嫁给了另一个混蛋,生了孩子。
但在奥蒂斯的眼里,贝基无非就是在俱乐部跳舞的荡女,如果给他机会,他也会动手动脚。
因为父亲性侵贝基的事,母亲知道,奥蒂斯可能也知道,所以对她的印象就是“随便”。
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与亨利的身世何其相似,所以她才会说出“相见恨晚”的话语。
也许是贝基的遭遇也让亨利产生了片刻的悲悯,他开始对贝基展现出了绅士的一面。
为了保护贝基免受骚扰,他会公然对奥蒂斯不客气,逼迫他给妹妹道歉。
他们在一起跳舞,贝基还想要亨利跟她一起回家。
但最后,亨利还是杀了贝基。
为什么?
当我们终于看到亨利人性的一面,还有“爱”余温尚存的一面,有可能退隐归田的那一面。
希望又被打破了。
我想这就是亨利的本色,一个没有牵挂,没有目的的杀手。
除了他自己,其他人都是过客,都可以被抹去。
贝基只是“幸福的幻觉”,亨利没有普通人的情感,美好只是一种令他不适的陌生感受,转瞬即逝。
这种道德上的矛盾和不确定性,抹掉了亨利身上的共情性。
“这是把好吉他,我过去常会弹弹,但现在疏于练习了。”
说完这句话,贝基就被“装”进了自己的蓝色旅行箱。
虽然我们依旧没有看到过程,但显然她被亨利杀了。
亨利从不会为别人杀人,但他为了贝基杀了奥蒂斯,这打乱了他的节奏,也让杀戮染上了目的性。
这似乎有悖于他的哲学,也体现了导演对于将恐惧蔓延至影院之外的意图。
你依旧琢磨不透亨利的行为,因为他说过,要反套路、反模式。
如果这样的人,游荡在外,该有多么可怕?
不管是为了杀掉证人,还是因性别教条对女性天然的抵触,抑或是对贝基试图构建家庭的焦虑,亨利都没有背负贝基这个“包袱”,而选择了“轻装上阵”。
这对观众的观念和道德认知,是非常大的考验。
奥蒂斯基本上是个二流子、痞子。
但不同的是,他身上体现出了一种对于性本身的执迷。
对于性幻想或者骚扰的对象,他是不挑剔的。
不管是对于妹妹的垂涎,还是在卖“烟草”时勾引了买家小哥,抑或是反复观看自己侵犯一个家庭主妇的录像带,都暗示了奥蒂斯的双性恋倾向。
那么,我们也可以合理地猜测,为什么奥蒂斯在调戏妹妹时,对亨利的呵斥如此吃惊,可能他们平时有那么一腿(导演证实了这一幕被删掉了)。
奥蒂斯撞见了贝基和亨利的爱抚,他虽然不能阻止这件事的发生,但在萌生嫉妒的前提下,试图抢先占有妹妹,来平复自己对将要失去亨利的失衡心态。
奥蒂斯和亨利用抢来的摄影机拍下犯罪场面,奥蒂斯一遍遍地回看、享受、咀嚼自己当时的行为和姿态,都是将录影带的“看见”、“存储”、“回放”这个意识经验外化的过程,来印证亨利和奥蒂斯的心理活动。
摄影机被连接在电视上,视觉讯号直接体现在了电视屏幕上,就好像我们直接看到了“记忆”的“图像”。
在片中,我们并不常见到亨利杀人的场面,我们常见的是摄影机以推拉或者横移的运镜方式,缓慢平稳地将焦点汇聚,展示了一个个的“死者肖像”。
在某些现场,事件的还原都是通过“录影带”或者“死者肖像”的呈现完成的,这与亨利的行为发生了叙事上的割裂。
我们通过死者的肖像、亨利驾车尾随、后视镜观察、入室清洁、搭便车人等等这些细节,发现了亨利的杀人嫌疑,但同时又由于“观察者”的不在场,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他确实杀了“那些人”。
而在这些场景中,我们能听到背景传来隐蔽的嘈杂声音。
在库里肖夫效应的前提下,影片应用了大量视听分离的设计,视觉上我们只见到了“杀人事件”的结果,而事件的过程由不同步的、“充满拼贴式的噪音”来模拟出想象空间。
这种“噪音”中混杂了女人的叫声、男人的喊声、碎裂、击打、争执、枪声等等音效,来引导观众对事件因果和人物动机的构想。
而亨利无情、无感、无趣,对杀人本身毫无知觉,没有表现出任何有关悲伤、愤怒、怜悯、兴奋的情感,更是让人困惑他的“良心”何在。
导演用隐晦的电影语言,隐藏了动作的基本关联性,也扩大了由此带来的叙事空间。
我们很难确定亨利是否真的杀了那些人,他在想什么,接下来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
这种拍摄手法无疑是高明的,也正契合了“亨利·李·卢卡斯本人”的真真假假的作为和奇特人格。
导演麦克诺顿用两个场景体现了暴力在视觉娱乐中的类比。
一个是卖电视机的售货员,一个是受害的三口之家。
售货员极其轻蔑、满口讽刺,他看不起两个拿着50块钱买电视的顾客,认为他们很烦最好赶紧滚蛋。
亨利和奥蒂斯因此把电视砸在了他的头上,并接通了电源。
对于胖售货员的暴毙,观众会觉得快意,因为这个桥段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恶意的象征,而亨利和奥蒂斯却成了反英雄一样的人物。
这里的暴力变成了娱乐。
反观另外一次对三口之家的屠戮,我们通过录像带画面,与亨利和奥蒂斯同时观看,显然他们是很享受的。
他们在把这段暴行记录看做是娱乐,但是观众却并非如此。
但这两组人是平等的,他们都是无辜者,都被人谋杀了。
我们的反应可能却不太一样。
所以对于暴力,视听作品可以用不同的态度和形式来呈现,从而影响观众的判断和心理体验。
这未免不是对很多娱乐产品将暴力浪漫化体现的一种警示,也试图让观众自行反思,我们喜欢和享受的那些经过粉饰和娱乐化的暴力,完全可能让暴力本身变得不再可怕。
麦克诺顿执导的这部《杀手的肖像》,在1985年仅有11万美元成本,以16毫米摄影机拍摄而成。
很多演员都是麦克诺顿的朋友,道具也是大家东拼西凑来的。
后在芝加哥国际电影节上首映,由于关于影片道德方面较大的争议,成功引起了MPAA的注意,并被评为“X级”。
“X级”在当年大多数情况是用来给“色Q电影”归类用的。
但是这部《杀手的肖像》显然不是色Q片,MPAA认为这部影片无论怎么剪辑都不可能评为R级。
它的问题不单单是一些暴力画面那么简单,而是它所造成的道德冲击和价值观,有悖于主流观念。
所以麦克诺顿自己不仅出品、导演、编剧、音乐等等角色,还需要考虑该怎么“曲线救国”,把这部电影卖出去。
所以他赶紧把拷贝寄给了几个影评人,想为这部电影多拿点背书和正面评价。
最终,《杀手的肖像》与彼得·格林纳威的《厨师、大盗、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以及阿莫多瓦的《捆着我,绑着我》一起被评为了“NC-17”级。
这个级别几乎等于判了电影“死刑”。
几经周折,电影还是小规模上映了,并获得了60万美元的票房。
这部电影在北美的评价是不错的,因为它直面了暴力和连环杀手的题材,并没有用娱乐化或者“糖化”去掩饰自己,美国电影协会也曾将这部电影列入“AFI百年百大英雄与反派”清单之内。
同时,这部电影中的角色:亨利、奥蒂斯、贝基,均取材于关于亨利·李·卢卡斯的真实经历和相关人物,设定方面的相似度基本达到了70%。
只不过,贝基在现实中是奥蒂斯的侄女,年龄只有12岁,并且有着轻度的智力障碍。
而亨利也并非像片中一样深沉禁欲,而是像奥蒂斯一样充满性冲动,以及更加的精神分裂。
现实永远比电影要更残酷。
《杀手的肖像》基于原始人物和事件,对剧本和角色的合理改编,是非常成功的。
尤其是迈克尔·鲁克的表演,更是精准压迫,据说他在演这部电影的片场,从不与人交谈,一个月都处在极度阴郁和自我隔绝的状态中。
现实中的卢卡斯曾在法庭上留下了举世震惊的辩解:
“我喜欢杀人,这很普通,就像很多人喜欢出去散步一样,我们只是嗜好不同而已。如果我有这种需要的时候,我就上街去随便找个人……”
这种脱离人性的恐怖,才是真正令人不寒而栗的。
而剥离人性的,往往就是我们最脆弱最容易受伤的童年。
*本文首发于头条号“电影stalker”
1.Henry在影片一共杀了10个女人,出现了8具女性尸体,另外两位一个是他的母亲,还有那个在路上搭他顺风车的吉他女孩。 一共杀了5个男人,影片出现了4个,另一个是她母亲的情人。 2.Otis一共杀了3个人,影片展现了一男一女(电视机男算Henry杀的。),另一个是在他出狱之前。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系列事情的串联。 清一色的赤裸的女人,被残忍的杀死,抛尸在各种地方,穿插着Henry吃饭,在街上漫无目的逛(实则是下手寻找目标)。女人的尸体给人很大的视觉冲击,再加上恐怖的音乐,也给影片蒙上了一丝恐怖的阴影。 而开头表现的Henry的世界似乎与之不同,再为正常不过的生活场景,开车兜风,轻松的音乐,似乎这一切与Henry无关。 影片值得注意的应该是音乐的运用,每当出现杀人事件的时候,总会伴随着诡异的音乐,看似有着节奏性的鼓点的同时,音乐里穿插了类似玻璃破碎的声音,狗吠的声音和惨叫的声音,更增添了一层恐怖气氛。 还有就是当展现杀人场景的时候,总会伴随着声画分离,伴随着案发现场当时的惨叫和挣扎,因而这种冲击力也就更为强大。 影片的三个主要角色Henry,Otis,Becky。 Otis不想多说,就是一个屌丝+猥琐男。满口黄牙的老男人。 Becky应该算是影片里的一点点称之为希望的东西,或者是我曾经把拯救Henry的希望加在Becky身上。但是如果说没有Otis强奸Becky就不会死也不对,后开我想明白了,Otis和Becky早晚都会死,只是时间问题。 Becky或许曾经一度打开过Henry的心,但也只限于Henry对他有一点点不同,因为他们有较为相似的童年,但是他仍然是Henry的猎物。 影片里用了很多长镜头,开头的各个凶杀现场,开车的主观场景,等等。 分尸的场景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纪录片《纽约灾星》。 《Henry》如果按照血腥的长度和凶手的凶残来作为恐怖片的基准线的话,他甚至都不算得上一部我们常规的恐怖片,Henry在日常生活中看似情商不高,甚至有点傻里傻气,但是他却在杀人的时候研究出一套理论,并屡试不爽。Henry没有让我们感受到特别的恐惧,甚至让我们有点可怜他,他似乎变成了一个需要拯救的弱者。但是当她对Becky实施的同样的行为时,我想我才对Henry完全失望,他是不能被拯救的,也是这个时候,对Henry的恐惧才由心底发出,这是一个油盐不进的杀手,他不是为了什么,虽然他更多的对象是女人,但是他不强奸他们,他甚至没有对性的渴望,一个人如果没有了七情六欲的话,他还能被拯救吗?
影片中并没有警察的作用,唯一出现的一次也与剧情没有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