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片名以为又是那种低成本的故弄玄虚、一惊一乍的B级科幻恐怖片,要不就是恶搞一通的科幻喜剧片。没想到意外的好看,本片不是靠悬疑、反转、惊悚、酷炫特效、追车、爆炸等等你们能想到的科幻片中一切要素来博眼球,甚至科幻只是一层外衣而已。绝大部分剧情都是对话,与其说是对话不如算是片中人物的自我独白。故事很简单,三位退休独居老人与一位外星人或外星少年的相遇、相处。但故事重点并不是外星人与地球人怎么互斗的俗套情节,反而是平静的、温情的娓娓道来,很有以前好莱坞老片风彩。
首先老爷子演技真的好到没有在演就是一个普通西方退休老头,演员没有刻意在动作、神态上表现一位70多岁的老人形像,甚至步伐还格外的精神抖擞不输年轻小伙。男主老爷子是一个固执但不失文雅、性情温和的人,从头到尾就算愤怒都没听到他一句粗话骂娘。他为了一条根本提不通的意见,每次都不厌其烦的重复申请,却从来没有为此发火。片中没有表现老爷子年轻时什么样,我们也不得而知为什么晚年与儿子关系不好导致十多年联系不上,而女儿平时虽然照顾着但时不时流露出反感。但在最后一刻老爷子依然割舍不了亲情,选择了留在地球上,因为在他心中还有一个字叫做家。看老爷子演员本人照片真的好像大反派,但这部片里却完全被角色情绪感染。
虽然对二位老奶奶人物背景着墨不多但都个性分明。Sandy奶奶是个活泼优雅且口才好的知性老太太,我猜她应该是个文化人。Joyce奶奶是从大城市搬来的句句不离往日的种种,看得出来她年轻时的风光与骄傲。在Sandy奶奶阳光开朗的背后是虽然很开明接受女儿性取向但依然关系母女关系生疏的现实,而不管Joyce奶奶以前有多辉煌,年老时却只有一只猫咪相伴。她们的痛无处述说。
外星人形像与人们固有印像大体一致:偏冷色调光滑的皮肤大大的脑袋,五官接近于平面,没有丰富的表情,身高等同于青少年(相比西方成年男性,片中目测不超过1米7),相比于其他科幻片中外星人操着一口导演自创的外星语,本片颇有深意的将外星人设置为聆听者,也不知道它是不会发声还是不想发声。大多数时候外星人都眨巴着充满“智慧”的眼睛来表达情绪,与人类“交谈”时会让产生鸡同鸭讲的错位感,但奇怪的是外星人似乎每次都能理解对方的意思。还有一处印像深的小细节是三位老人轮番为其穿上衣服,每位老人给的衣服上的字都大有含义(感觉导演在内涵什么,哈哈!)而反观外星人裸身来到地球,从外观上根本看不出性别(参考人类性别),对它本身而言习以为常,但人类却自以为是的认为它该穿上衣服遮羞或保暖,此处是不是点出人类有时候太自大。
虽然东西方文化差异很大,生活习惯等等许多不同。但在本片中深深感受到了孤独与隔阂,不管是中国的老头老太太还是西方的老绅士老淑女,他们与儿女的隔阂、与年轻人的代沟都是一样的情形都正在发生。全世界的年轻人都在忙,忙到无暇顾及老人的感受。片中让这些在生活中没机会与儿女、年轻人好好沟通的三位老人超现实的坐在外星人身旁喃喃自语,导演并没有让三位老人无病呻吟痛哭流涕,反而用极奇平静的语气讲述自己的悲苦,没有技巧全是感情,让人能深深与角色共情。
在如今中外电影市场大量给观众工业糖精或工业催泪弹的时代,很难得有这么一部不急不慢感染力极强的剧情佳片,真正做到用演技与剧情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本片让我想到另一部佳作《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同样是极少的演员、同样是场景几乎都在室内、同样是靠对话来推进剧情,那一部带给我心理的震撼,而这一部带给我心灵的震撼。
外星人空降小镇,老年人给予庇护,外星人安然返回,老年人找到自我。
看这剧情概括,就知道不会有啥惊喜,但此种荒诞+温情+社会问题+软科幻题材,下限保障较高。
所以,是一部相当工整的电影小品(是电影小品,不是小品电影,这俩词儿的区别,各位自行体会)。
我们在关于外星来客的故事里,一次次实践着充满张力的强弱互换:有时外星人很强,于是我们生灵涂炭、反抗侵略,有时外星人很弱,于是我们张开羽翼、提供帮扶。
有意思的是,每当外星人很强的时候,受到侵略的,往往也是地球上那些最强的国土,于是在《独立日》里,挨炸的是美国白宫,而不是哪个非洲村落;
可当外星人很弱的时候,提供帮扶的,往往也是地球上那些最弱的居民,于是在《E.T.外星人》里,营救它的是十岁的小男孩,而不是哪个科学极客,或亿万富翁。
用意显而易见:去侵略面前首当其冲,才能让你告诉自己“我的确够强”;去帮扶之中义无反顾,才能让你鼓励自己“我其实不弱”。
这次也不例外。
这次站出来的,是几个垂暮的老者。他们久已在无人问津的晚年独居里,衰朽、机械、木讷、循环往复,仅有的变量,或是反刍已成往日云烟的城市岁月,或是担忧正在悄然加重的健忘疾患,或是在公共事务讨论会上絮叨着同一份意见、成为旁观者内心的笑柄,或是不甘寂寞、想要发挥余热、组建一次跨年龄谈心局、好容易等到了唯一的应征者、却就此遭遇了入室抢劫。
这样的生活恍若死水一潭,几乎无法在情感叙事、伦理叙事和制度叙事上加以纾解,当电影想要在戏剧学上为其破局时,唯一的搅动可能,就是丢出一个荒诞不经的奇观。
外星人就是这个恰到好处的奇观,它无稽、可笑,在画风上都与你的公众形象匹配。
尤其是,它过于突兀,完全无法让旁人相信和接受,你打出的每个求救电话都无限接近阿尔兹海默症的昏话胡话——“有架飞碟落在我家花园里”,连女儿听完之后,都觉得你该立即去体检——结果就是,“莫向外求”,你只能自己面对、自己解决。
也就是说,外星人成为一个秘密,一个你必须费尽全力去守着的秘密。 但这个秘密反而对外加剧了你的孤独,让你显得更加乖张和不被理解。 你只能不破不立、死地后生、调动出最大的精神能量去扛住它。结果,第一,你筛选出了真正的知己、盟友,你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共同体;第二,你向内到达了从未到达的力度,扎进了灵魂深处最被你轻慢忽略的部分。
不信请看,即便在镜头语言里,自从外星人入住家中后,老爷子也开始明显拥有了更多的前景、近景、正面打光、主画框、以及双人或多人关系构图里的主导权位置。
一种物理性的“主体回归”,呼之欲出。
没错,“回归”,为何每个帮助外星人的故事都要写成“让它们平安回家”,因为它的回家和你的回暖是互为喻体的,它回家了,你也在内心回到了早已失去的故土、完成了早已荒疏的圆满和自洽。
我在后半程的收尾里一直好奇:电影到底打算怎样安排最终的告别时刻,打算让这个自始至终没表情、没发声的外星人,如何释放出一个情绪高潮爆点——比如,“他终于学会了拥抱”&“他终于流下了第一滴眼泪”之类准狗血操作,所幸没有。压根就没什么爆点。
包括“飞船的动力系统恢复必须收集N只猫的尸体”的设定,包括“远距离感应爆头”的神技,包括“三人如此匆忙地登上飞碟准备离开地球、又如此匆忙地降落在另一片旷野里”的落幅,这些充满戏仿、自嘲和解构味道的处理。你说它们很潦草很随意,都可以。
导演恨不得用这份潦草直接提醒观众:别太在乎,这一切都当不得真,都是我编制的儿戏。
因为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是主观的投射,都是发生在心中的一场找回。
外星人只是工具、只是借力、只是一个示现为奇观的“给自己一次契机”。
作者信息:
微信公众号:邵邵的私人书斋
新浪微博:@聆雨子
豆瓣&知乎ID:聆雨子
用很荒唐的外壳包装了一个很现实的社会问题,很轻松的一次观影体验换来了一次很认真的自我反思:如果我爸妈的院子里来了个外星人我会信吗?她要是跟外星人生活起来了,还和各位老邻居们一起研究给外星人送回去的事儿,大概我也要等到最后各自权威机构联系我,我才会相信他说的是真的吧。
故事挺荒谬的,揪着逻辑漏洞看就没必要,毕竟从设定层面编剧和导演也没想着真的做个科幻电影,三个独居老人凑一堆儿对着这个不会说话爱吃苹果顺便画小猫咪的小蓝人研究怎么办的场面就特别可爱,理智派的爷爷被怀疑阿尔兹海默症严重了,母爱泛滥的奶奶会拿les女儿的短袖给外星人穿,上面的口号简直好笑,八卦奶奶要偷偷摸摸潜伏最后还贡献了自己唯一的玩伴小猫帮外星人回去,三个人各有各的怪,也各有各的苦,可能这段只有他们三个共享的记忆很离谱,但对于孤独的他们来说无疑是一次友情的建立。
所有故事的核心从来都不是那荒谬的ufo和一句不说话的外星人,而是老人们独自生活,面对子女们的疏离甚至没有子女的情况时,怎么解决问题。爷爷的儿子远离他,女儿忙于工作疏忽他,他不起眼到超市的人会叫错他的名字,没什么朋友又因为病情总在遗忘总在重复,如果这样的生活遇到意外或者麻烦,谁能帮他处理呢?爱心奶奶也是,遇到抢劫甚至在挽留罪犯聊聊天,如果没有外星人谁又能救救被伤害的奶奶呢?八卦奶奶只有一只动不了的小猫,她也想多接触他人,可她似乎只会生涩的窥探。作为子女我笑过之后感到悲凉而警惕,老龄化的今天怎么平衡个人生活和关注老人生活必然成为了一道难题,即使目前没有特别好的解决方案电影也提醒了我该更留意关心他们。
荒诞小片看一个乐呵,轻松的有一点反思就挺好。
最近这些年,过去大热的青春和爱情题材能留下深刻印象的越来越少,就连前两年大热的中年危机题材热度或许也有点日益消退的苗头。人总是要成长的,对人生深度和广度的探求,也不会一成不变。
这些年出品的小人物和老年向的电影剧集越来越多,质量也很上乘。如果要说对我有很大影响的作品能经常回忆起的就属《难以伺候》,其次是最近非常喜欢的《诊疗中》。
《诊疗中》哈里森.福特的角色跟本作中本.金利斯的塑造有些相像,都是过着看似一成不变的生活,有着阿兹海默的前兆却不肯就医,都有着深爱对方却难以沟通的女儿。
本在电影开始为外星人介绍孩子时,感慨道自己年轻时候也很忙,所以理解孩子们不常见面,或许像电影中的桑迪,像《诊疗中》的哈里森,像千千万万曾经年轻过,忙碌过的老人们,他们都会在这样的对话中用到一个类似的解释,解释给别人,也释然了自己。
有时候我总在想,人在年老的时候,拥有那么多时间和空间,这么单薄孤独的灵魂该如何安放。《剃头匠》中敬奎老爷子在月份牌上平静从容地圈出一个个走掉的老朋友,为自己置办后事,那些时间和空间,我不知道该如何处置。但当他收养去世邻居的花猫时,那句宠溺的“妞妞”,骑着三轮车在京城的寒冬中奔走,又像极了生命在枯萎的轨迹上重新绽放。
清醒且大智慧的敬奎老爷子是值得尊重的,恍恍惚惚又不知所已的本也是。
看到他在沙发上日复一日的看电视到睡着,盘子永远也洗不干净的时候,我突然有一丝惶恐,人们到了这个年纪,是否有能坚持等待电视节目和下床把盘子洗好的决心,还是干脆放任生活被别人料理,自己沉溺在手机里混吃等死。
电影中三位老人的角色塑造让人感动之处,在于他们不是想要却不去行动的割裂派,而是在明明知道生命流逝,生活总是不尽人意的时候依然倾其所有地付出,渴望爱与被爱,渴望改变,渴望被认可。
想起《徒手攀岩》中住在房车里的亚历克斯,还是《难以伺候》里的药贩子,抑或片中在生命尽头拼命追逐不屈服的老三位,让我感觉过了另一种肆意妄为的人生,让我被这种生命力折服,我热爱这样不被定义的生命。某种意义上让我更加憎恨成功学,这些虚伪的金钱观和虚荣心的灌输让人们丢失掉人生中大量宝贵的时间,在物欲中慢慢消耗自己。
英剧《极品基佬伴》中老两口在剧末相拥而眠,生活还是跟邻居插科打诨,偶尔碰一下那条老狗看是不是健在,这种生活或许是成功的终点。陪伴,爱情,友情,亲情,这些在年轻时唾手可得的东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显得弥足珍贵。年少轻狂那种信心被摧毁还能重建的勇气,在年老时可能经不起医生给的一个眼神。我希望天气再冷也不会显得悲凉,我希望做一个知足的小人物,乐天知命。
我希望在这个世界和自己慢慢瓦解前,用力感受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