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清洁 Clean(2004)

简介:

    艾米利(张曼玉 饰)曾经是一个音乐节目主持人,她的丈夫行为先锋不羁,是一个过气的摇滚歌星。他们都嗜毒,丈夫还因为吸毒过量而死。而艾米利则被搜出毒品而被判6个月监禁。因为夫妻一直过着不正常的生活,所以儿子被爷爷奶奶领走抚养,想给他一个清洁的成长环境。

演员:



影评:




  1. 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张曼玉在戛纳封后,就很少有人会去关注《清洁》这部法国电影。但是当你为了张曼玉而去看这部电影,恐怕又仿佛进入了另一个误区。当人人都夸张曼玉的演技多棒多棒,但是别忘了《清洁》终究是阿萨亚斯的作品,因为一个影后而忽视一个导演的存在,同样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演员不是一部电影的灵魂,或许他可以为一部电影增辉不少,但是只有导演才清楚一部电影的意图和思想,演员可以有自己的发挥,但不能脱离导演的控制。更何况来自电影世家的阿萨亚斯,他的血液中怕也是流着作者电影的思想。

    阿萨亚斯也是法国《电影手册》的编辑,他从小到大都受着“新浪潮”的影响,所以说他是从一个电影青年成长起来的。他在坚持法国作者电影的原则上,学习着世界上多样的艺术电影,尤其对于东方电影的了解其实颇多。还是一名电影青年的时候他就非常仰慕台湾的侯孝贤先生,曾经专门拍过侯孝贤的纪录片。阿萨亚斯对华语电影的了解事实上由来已久,而且对于东方艺术电影的风格较为喜欢,因此我们在观赏《清洁》时,同样可以看得到一些侯式电影的细微痕迹,特别是某些空镜头和长镜头的运用。

    张曼玉和阿萨亚斯婚姻的破裂事实上并没有太大的纷争,用张曼玉的话来说就是他对电影的关注比对她更多,这样一来对电影是好事,对女人就是件坏事了。张曼玉的离去完全可以理解,同样我们也看到一个在电影环境成长起来的狂热电影人。

    因为张曼玉和阿萨亚斯曾经的婚姻关系,所以人们常常认为这是阿萨亚斯送给张曼玉的礼物,是为张曼玉度身定做的电影。这种说法不无一点道理,但是阿萨亚斯并不会专门为张曼玉打造一部电影,有可能的就是在角色按排上将女主人公设为东方女性。影片《清洁》的故事非常简单,对于一个母亲想争取回自己儿子的抚养权,经历了不少困苦。事实上同类题材电影相当众多,对于亲情的渲染是一贯的主题。但事实上阿萨亚斯也不可能回避亲情这一主题,但如果仅是这样而已,那这样一部电影实在是没什么特色而言。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中阿萨亚斯还想表达一种摇滚人的现实状态,《清洁》中有非常多的摇滚音乐圈中相关人物的多面呈现。吸食毒品其实是摇滚音乐的一种生存状态,它相当普遍,张曼玉在片中对她的儿子说:“父亲并不软弱,只是毒品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它让我们可以暂时逃离现实。”摇滚和毒品似乎是这些音乐人的一种慰藉,也可以说是一种解脱,有时候痛苦就象是一种灵感的源泉。有时候我们明知道不好,却仍然再做这样一件错误的事。

    以阿萨亚斯的年龄恰好是经历那个摇滚最为狂热的时代,而他本人也确实是一个摇滚乐迷,事实上那个年代的青年很少能不受到摇滚乐的影响。我非常喜欢这部影片的名字《清洁》,简洁而有力,这是一种朴素的风格,东方式的态度。影片中的张曼玉饰演的艾莉丝是个典型的摇滚音乐人,和他丈夫李一起四处飘荡,永远在路上,孩子交给李的父母抚养。阿萨亚斯在影片的某些细节交代都显示出颇为老到和大气,使整影片在阅读的过程非常顺畅,就象他们的孩子的问题,在一开始就已经点到。最后在经历丈夫猝死,自己入狱等问题后,艾莉丝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孤独,想起了自己的孩子。于是“清洁”开始纳入主题,这样的清洁意味着什么,是一种权宜之计,还是痛改前非,导演阿萨亚斯都没有非常明确的说明,他只是抱着一种客观叙述的态度。艾莉丝远离毒品的目的是为了能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她找一些她不喜欢的工作也是同样的目的,作为一个摇滚乐者,事实上她并不想离开音乐。影片的最末,艾莉丝开始回到了原来的生活,灌录自己的单曲,一切仿佛重回轨道。但是有一个关于“清洁”的问题产生,就是艾莉丝在所有困难都解决的情况下,她会不会重新碰毒品,这恐怕是作为阿萨亚斯也难以回答得了的问题。

    我喜欢《清洁》中那些对摇滚环境的描绘,艾莉丝回到巴黎开始寻找一些老朋友,圈内圈外的相关人物。看似有些杂乱,却透射出现实的氛围。比如当年的同性情人现在已功成名就,以及当年受她影响的乐迷们,包括寻找试音机会,被昔日的明星朋友拒绝等等,一个个镜头下构画出摇滚音乐圈的百态。艾莉丝在圈子里似乎名声并不好,圈里人大都认为她拉了李的后腿,虽然还是有些人站出来帮助了她,但她依然非常的困顿。

    阿萨亚斯将这样一个角色交给了自己的前妻张曼玉,因为他相信张曼玉的表演能力。而张曼玉的表演也的确精彩,她受到普遍赞扬的主要因为她作为一个东方人能够在非母语的影片中表现得如此自如。事实上张曼玉的表演方式也并非单纯地在表现一个西方人,她和阿萨亚斯同样考虑到了作为一个华人的传统背景。张曼玉的对艾莉丝的演绎透射出一种东方式的内敛,当丈夫李死后,作为艾莉丝的痛苦并没有显得非常激烈,张曼玉总是会让艾莉丝一个人默默地哭,而非嚎啕大哭,而且极具控制力。这是一种压抑,表现在多方面,中国传统中关于忍耐和节制的表现,张曼玉虽然在表演一个西方背景的华人,但在内在本质上还是表演着一个中国人。当儿子的抚养权被李的父母拿走,而且让她不要来探望孩子,艾莉丝没有象西方人那样愤怒或者打官司来夺回抚养权。而她表现得极其内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改造来感动对方。这是典型的东方处事态度,张曼玉对这种内敛式的表演把握得非常好。包括她在唐人街餐厅打工等等都非常明确的彰显着她作为中国人的标签,尽管受着西方流行文化的影响,但中国传统无时不在骨子里对她施加影响。

    《清洁》中的另一位演员尼克诺特的表演同样非常精彩,可以用经验老到来形容,也许到了某种境界演技几乎化为无形,举手投足完全自然。作为他扮演的李的父亲事实上是一个调节着李母亲和艾莉丝之间关系的人物,他考虑长远,背负儿子死去和妻子患上绝症的痛苦,有条不紊的处理着一切事情。尼克诺特让这个老人同样具有某种普通人的伟大。

    影片给出的结尾还是比较落俗和美好的,张曼玉和儿子之间得到了沟通,她在自己喜欢的事业上又有了新的契机,一切都开始往好的方向发展。整部影片的故事平稳有序,没有太大的高潮,也没有太过个性化的风格出现,就象生活的流水般恬静。也许这是一个导演日渐成熟的标志,一种反朴归真的表现。从这一点上我越来越感觉有点象侯孝贤的映象风格,精致而稳重,个人认为影片《清洁》是东西方文化交溶最好的一部电影,很少有西方导演能如此渗透东方文化,并且融会贯通。


    文:眉间尺


  2. 这礼拜才看了清洁,在今年的戛纳如火如荼的时节。


       记得去年看了电影频道戛纳的重播,张曼玉上去领奖,优雅的致谢,谢词提到她前夫的时候,画面很“善解人意”的切到他前夫Olivier ASSAYAS的画面。张曼玉在台上风光,身上披挂着新男友公司产品葫芦状钻石佩饰,她的前夫则在台下揉搓着手,表情呈受惊状,局促而敏感。她前夫的表现很有些上不得台面,总觉得像还没出阁的小姐,紧张时手里使劲的搅着丝绸帕子,低头不作声。可能这作者电影导演习惯了台下的创作,不习惯做明星状的表演,(看颁奖礼上的落败者和取胜者的表情很有意思,经典的表演就是选美比赛里落败者满脸完美笑容和成功者拥抱,背地里骂了无数次人,今年OSCAR马丁西克塞斯落败于伊斯特伍德实在是让我惋惜,那表情让人心疼)附加加上了离婚后的合作获奖心里总是有种无奈的遗憾。但是他实在是成就张曼玉再次走上戛纳舞台的幕后黑手。


       《清洁》里张曼玉的造型和她最近的穿衣风格一脉相传,暗色服饰层叠但不缺乏一些点睛品使整套服饰感觉跳起来。瘦女人需要一些简单但又品位的服饰扬长避短。夹克配橘红帽子;开头蓝T-SHIRT上那乱抹的几条颜色;黑衣短裙配裤子不忘记一条红围巾挑出闷骚气质。难忘的还是那一头烟花烫,刻意的自然凌乱,衬出无奈现实。


    张曼玉演摇滚歌手,吸毒边缘化生存,在眼里几乎是和她多年终于历练出来的高贵气质有些不搭调。大家脑袋里还晃悠着抑郁的阮玲玉,王家卫电影里张曼玉那姹紫嫣红的旗袍造型,(她刚出道时的傻大姐形象大家应该印象早就淡薄),看她颓废就有些难以接受。影片开头喧闹的酒吧,摇滚歌手断裂的歌唱,我感到有些不适应。这不是我觉得张曼玉应该出现的地方。


     张曼玉和男友吵架过后,开车到河边,往血管里注入毒品,凄凉的躺着的时候,我才真正的开始排除刚开始的不适应,仔细看片。张曼玉的此场戏演得好,她演吵架的时候,话说得生硬,表情有些做,现在躺在水边,表情才真正开始舒展起来。独角戏,她的瘦胳膊都是可以演戏的,胳膊轻轻一晃,手势就多了颓唐无奈感。


     此时我相信了Olivier ASSAYAS是比王家卫更能拍出张曼玉的好的导演。夫妻养出来的默契,他能了解张曼玉是在表演比较闷骚,暗涌的角色才能出色。此片子里,张曼玉以一种被全世界抛弃的姿态出现,life struggle。


    我对能在30岁之后(除了已经成名的摇滚歌手)还能坚持摇滚理想的人表示佩服。摇滚在我看来很大的可能是我不了解摇滚真谛,是以一种逃避的暴戾姿态对抗这个大家都需要妥协的世界。当过气摇滚歌手的张曼玉和男友没有出头之日的时候,压抑的他们的争吵是不可避免,毒品也只能是在伤口上撒把盐。他们的争吵过后俩人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毒品,一个在床上死去,一个在安静的河边睡去复又醒来。独自避世,逃离。后来张曼玉曾经回答剧中的儿子问题,说,毒品,不像大家想得那样简单,有些时候,你不得不选择毒品。她在清洁开始时候的避世态度表露无疑。


    男友的死是转折,本来二人的忽略周围的独立构建的摇滚小世界被打破,张曼玉入狱,二人所一直漠视的世相百态战胜原来的小世界占了上风。男友原来的合作者,岳父,儿子,前女友。对出狱后的张曼玉来说,是生活选择了她,而不是她选择了生活。


    妥协生涯正式开始。落魄的摇滚歌手,没换自己的另类行头,但换了生存环境,生活轨道。她找工作,穿制服在商店专柜打工,转头又换上自己衣服,迷茫的流离失所。她没有自己的房子,失掉了男友,失掉了精神支柱,失掉了自己的世界,困难的挣扎的活着。和电影外的生活有着惊人的相似,放荡不羁的流浪歌手,毕业改头换面,西装革履,朝九晚五,结婚生子,碌碌无为。同样是妥协,张曼玉的挣扎比别人更有动力。


    她的孩子是张曼玉回归妥协现实的幕后黑手。她需要工作,戒毒,正常,才能挽回自己的孩子。看到那一场她听说孩子不愿意见自己的时候,在火车站里无助的奔跑,心里有些难受。当一个人把一件事情当作自己的生命支柱的时候,突然被否定,思想世界的突然坍塌,是怎样的打击。她边跑边流泪,温暖的橘红色帽子都一下子忧郁起来。下一个画面让我对剧中的张曼玉产生了尊敬,她竟然回来了,鼓起勇气不再逃离,重新面对现实,争取自己的孩子。


    后来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她的坦率赢回了孩子的新。


    一个法国式的怨女成功记,按照固定桥断,应该影片到现在皆大欢喜,打出了演职人员表。


    峰回路转,张曼玉的第二次选择,去继续当摇滚歌手,还是现在窝囊的活着。美国有MAZZY STAR(我爱MAZZY STAR,声音被折磨到变态的音乐,买得CD上的分类写着欧美另类唯美摇滚)的制作人在等她录音,这里有已经努力已久刚上轨道的生活等待她来经历。


    她公公在这个问题上对她表示了很大的宽容。


    剧终我们听到了她哑着嗓子歌唱,筋疲力尽的哭泣。


    生活这是一个选择。Olivier ASSAYAS的画面干净的紧,故事说得平静但完美。


    Ps: EMILY这个名字在法语中短促有力,在英语中结尾音调的一上挑就温和可爱得的像小孩子的名字。张曼玉剧中的名字是爱米丽

  3. 美丽是个定义很宽泛的词语,每个人眼中的美丽呈现出万千不同的风情,而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对美丽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Maggie”很容易让人音译为“美丽”,而这个名字的主人也的确随着岁月的流逝把时光都雕刻成了一种美丽。

    在港产片鼎盛的九十年代几乎无人不晓张曼玉这个名字,选美冠军涉足影视圈不是什么稀罕事,但是多半会被定位于花瓶角色,尽管每个女艺人在站稳了脚步之后都想努力摆脱图尤其表的角色定位,所以有人刻意扮丑、有人尝试年龄上的跨度,更多的人都是以转型失败告终,陷入不伦不类的定位误区,渐渐淡出直至被人淡忘。由此想来张曼玉算是运气上呈的幸运儿了,年纪轻轻就能有幸与多位知名导演和演员合作,不仅摆脱了花瓶的形象,还在很多影迷的心里树立起了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运气是捉摸不定的东西,当然很多人都说只有有准备的人才会抓得住机遇,而她的聪颖与美丽是先天赋予她的另一种准备。

    说实话读书的时候我爱看港片可是并不是张曼玉的什么粉丝,我总觉得这个女孩长得一双狐狸一样两头尖尖的眼睛,实在不是我当年心目中美女的典型形象。后来读大学那会周末没处去就到录像厅打发时间,有一晚放映一部片子叫《爱在娱乐圈》,剧中周海媚饰演的那个人物据说就是以张曼玉为故事原型的。《爱在娱乐圈》拍的很滥,充斥着各类假以吸引人眼球的潜规则爆料(张钰是不是也受了它的启蒙呢?),可是它却让我有了好奇心去关注这个名叫“Maggie”的女演员身后的故事。

    1985年,她与发型师拍拖多年,离离合合终告分手;1986年,她在美国拍片期间认识HANK,双方以书信传情,分手后对方公开他们的情信;1987年,她公开与尔冬升拍拖,感情维持三年;1993年,她与商人宋学祺恋情曝光,一年后曾传出婚事,1995年感情破裂,Maggie为这个男人差点倾家荡产;1996年,她主演了法国名导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的电影《迷离劫》,两人在拍片间隙互生情愫,1998年12月26日,她和阿萨亚斯低调结婚,没想到,2002年5月10日托好友王家卫的泽东公司向媒体传出她与结婚三年半的阿萨亚斯离婚的消息,她又成了一个独身的女人。她自言自己是个浪漫的人,可以为爱情放弃一切……

    她的魅力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电影于她不再是挣钱的手段,而是生命和事业。只要是好电影,她可以减低片酬来演出。更为难得的是,她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自己、对待别人,以一个普通人自居,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中去感受、去寻找快乐。她带着东方的素静神韵和西方的明艳光彩,不虚饰,不矫情,自然流露着清澈而深沉的内在美感。那份气定神闲、那份雍荣华贵、那份平淡自然都在显示着:她是一个美丽的女人。

    我见由怜的阮玲玉、我行我素的金镶玉、妩媚妖娆的青蛇、平凡真实的李翘、端庄大气的宋庆龄、婉约隐忍的周淑珍……她曾经说过:“所谓美女,都是时光雕刻成的。”时光荏苒,光阴这把利可能会剑磨去青春的娇艳,但是也会给聪明的女人披上光彩照人的霞衣。

    《Clean》在戛纳大放异彩的时候我没去赶热闹,三年之后才一睹影后风采。很多人说在这部电影中张曼玉一点也不高贵,瘾君子的形象多少有些污糟糟的,张曼玉也在扮丑吗?很多事情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是勇者,第二个就成了跟风, Maggie没有为了搭这趟末班车而随便糟蹋自己的形象的必要。看过影片我隐约体会到她之所以饰演这个角色的原因,人物的身份也许是次要的,但是她们必须要具备某种灵魂,与演员本人有共鸣的某些共同之处。艾米丽在跟儿子解释她为什么要吸毒时说:“毒品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复杂,有些人很痛苦,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以另一种种生活方式生活,我也是……毒品给我们带来快乐,但是快乐过后要支付代价,非常昂贵的代价……”我想这远比我们对毒品的理解更贴切真实,但当儿子问她为什么现在又会去戒毒时,她回答说:“因为不这样的话,我就再也见不到你。”艾米丽艰难地把毒瘾戒了。当影片结尾她在录音棚里缓缓唱出那首歌时,我在她的眼神里看到了坚定与希望所带来的美丽。

    一个好演员不需要刻意去扮演与自己性格悬殊很大的角色来博得观众或者影评人的喝彩,那样的方式犹如走钢索掉下去就万劫不复,聪明的演员永远会挑选自己理解得懂的角色去尽心诠释,犹如张曼玉,所有的角色背后都是时光雕刻出的美丽。
  4. 我猜想“错过又如何”是香港人的翻译,这里面含有十足的香港人的思维。就像他们挂在嘴边的那句“活着最重要是开心”一样,人生即便再大失误,犯错再多,也可用一句“错过又如何”来平衡心态。

    一切归零,重新开始。虽然夜阑人静、疼痛难忍的时候也会忍不住落泪,但Emily始终没有停下脚步,顾影自怜,一个人舔舐伤口。生活需要坚强,需要接受看起来不适合你的工作、居所。

    我想看Clean很久了,不知道为何,我本不是张曼玉的影迷,却被这部戏里的她吸引。

    伦敦,加拿大,巴黎,美国,剧中的人物总是行色匆匆,影片节奏也很快,对白简单粗暴。Emily对儿子Jay的说话方式让我佩服,tell the truth,不要怀疑孩子的智商和判断力,或许看来复杂的事情被他们理解后会简单明了起来。

    Jay对Emily说:“我可以和你一起去旧金山吗?”

    这是生命的一个转机,Emily原本为了儿子放弃的机会,儿子又交还给她。

    影片最后,Emily对着杯子哭出声来,走出录音间,望着旧金山的天空和远方依稀可见的金门大桥,影片收场。



    我喜欢这个故事,这是一个很现实的故事,能说出“错过又如何”这般气度的话的人,当然要付出更多,毕竟他错了,他承认错了,至少他是一个诚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