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崎路父子情 And When Did You Last See Your Father?(2007)

崎路父子情 And When Did You Last See Your Father?(2007)

又名: 永失慈父 / 你上次见你父亲是在什么时候? / 何日能再见父亲?

导演: 安南德·图克尔

编剧: David Nicholls Blake Morrison

主演: 科林·费尔斯 吉姆·布劳德本特 茱丽叶特·斯蒂文森 马修·比尔德 吉娜·麦基 凯瑞·穆里根 伊莲·卡西迪 莎拉·兰卡夏尔 Claire Skinner

类型: 剧情 家庭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爱尔兰

上映日期: 2007-10-05

片长: 92 分钟 IMDb: tt0829098 豆瓣评分:7.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本片根据布雷克·莫里森同名小说改编,由曾拍摄《她比烟花寂寞》和《导购女郎》的著名导演安南德·图克尔执导。

演员:



影评:

  1. 电影拍得好极了。节奏很慢,步调很缓,非常英国。
    也许你觉得这是又一个父子关系的故事。Well, it is and it isn't.
    它其实包含了太多内容,父亲,男人,责任和背叛,都是本片的主题。
    本片所表现的那种感情呵...几分隐忍,十分沉重,极其复杂。
    我第一次看完的时候眼睛哭肿了。然而按说这片子男性看应该会更有感触。

    "During the wake someone came up to him and said, when did you last see your father? and he just went to pieces".


    根据Blake Morrison的同名作品改编的电影。首先这就是一个非常有力量的故事,真实故事。

    Blake Morrison的父母都是医生,然而成年的他成为了诗人/作家。伴随着他的成长过程,如同所有的男孩子一样,他对于父亲的感情从最儿时的崇拜,到青少年时代的厌恶和憎恨,到成年时某种程度的理解。这实在是非常真实的。不知你是否有过类似的感觉,父亲的形象是高大的,然而有时候又会成为你厌恶的,伴随着人的成熟,你看到了父亲的种种弱点,男人的弱点,你会憎恶他,鄙视他,你唾弃他所代表的一切,然而你还是爱他的,非常复杂非常矛盾。这真的是很奇怪的。Colin Firth在采访中说,有人会说,啊我和我的父亲关系非常好非常融洽。而我从来不相信这样的话。父子关系永远不会那么简单。

    的确如此,很多时候,你说不清楚对于父亲,你是百分之百的爱他?恨他?不在乎?事情从来没有那么简单。


    色彩和摄影用的极好。导演Anand Tucker也不是无名之辈。1998年的Hilary and Jackie(译作 狂恋大提琴)是他导演的,2003年的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他是制片(呃,这岂不是说明这是他第二次和Colin Firth合作了...)。

    导演喜欢慢慢的推镜头,或者距离远一点的镜头,让观众在场景里体会到一种压抑的紧张感。比如结尾Blake向Aunt Beaty逼供的情节,慢慢的一点一点一点的推进,直到近的不能再近了,你甚至可以感到两个人的呼吸,那种紧张的空间感,很到位。另一个印象深刻的镜头是在父亲去世之后,拍摄的场景却是回忆的片段:年轻的Blake要离开家了,在庭院里和父亲相拥的时刻。镜头围着相拥的父子俩转啊转啊,你知道他们在互道再见,父亲哭着和将要远行的儿子说再见,然而镜头360旋转回来,变成了中年的Blake和去世的父亲道再见。这个镜头赚去了我的眼泪。

    父亲的形象非常有感染力。幽默,粗鲁,狡黠,充满吸引力,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你也会知道父亲的这个外表下掩藏的秘密,也许有挣扎,痛苦和背叛。

    年轻的Blake处在父亲的阴影下,在一个海边的Golf Course上,Blake看到的年轻女孩Rachel,他为她所吸引,然而女孩儿甚至显得更加喜欢他父亲的陪伴。还有父亲和Aunt Beaty的外遇...其实我们并不知道这个所谓的外遇到了什么程度。那不过是些片段的回忆。年轻的Blake的爆发,他在洗手间的镜子里撞头,那种抽搐的发泄:I hate hate hate him, fucking hate him...

    顺便讲,Matthew Beard这个男孩演得相当不错。大眼睛浓眉毛,皮肤几乎透明的挤得出水来,瘦瘦的像麻秆一样敏感思虑文学青少年,期待看到这孩子的其他作品。Jim Broadbent是灵魂人物。父亲的角色是极其复杂的,演得真好。有些英国演员就是这样,一辈子半红不红的,然而说到演技,还是相当扎实。至于Colin Firth么......差强人意吧。比起Jim Broadbent就差了点事。不过也是Blake中年的角色心理太复杂了:他爱他的父亲,以一种沉默的方式,他有时憎恶他的父亲,他需要他的肯定,然而父亲一直唠唠叨叨的讲如果你要是医生就好了;他一直都在避免和他的父亲交流,他心里一直放不下父亲年轻时和Aunt Beaty是否有外遇的猜测,他对此简直像着魔了一般。他很矛盾,他的父亲就要死了,他想和父亲好好的谈一次,告诉他他是爱他的,但是他没有机会,他住在父母家里,每晚给妻子打电话,然而他背叛了她,去找了他的初恋Sandra(那时候他们家的女仆)。Colin Firth演得还行,但是没有大放光彩。

    现实和回忆的反复交叠是个特点。现实里的色调很暗,回忆里的色调很鲜艳。回忆里有70年代的摇滚乐,情窦初开的Blake在Sandra和他擦身而过的时候轻轻的笑,美丽的英国乡村(啊啊啊啊!!)回忆里有抒情的慢镜头,那色彩那音乐那阳光落下的影子,绝对的英国!!神来之笔是沙滩上父亲教他学开车的情节,简直惊艳!黄色的沙滩,大海,盘旋的海鸥,父子老爷车。音乐是华丽的歌剧咏叹调。

    有人一定想问导演用那么多镜子的含义。不同的场景里镜子的运用有具体的作用,在这里总括起来说,隔着镜子拍人物的意图应该是 - 隐喻人物/情感的复杂性/两面性。比如Blake去找Sandra的那一场戏,即,在他的父亲去世的第二日,他去找初恋的情人,甚至不惜背叛他的妻子。这场戏几乎完全是在镜子里拍的,导演的意思是:Blake其实成了他的父亲!这是有几分讽刺的,冷静地似乎残酷的笔触,然而你不得不承认:这和真正的生活有很大程度的相像。男人呵。人生是如此复杂的,孩童的Blake可以怀着憎恨和批判的态度看父亲和Aunt Beaty的affair,然而成年的Blake呢,不也是一样的...

    Blake去找Sandra是因为他想和她have sex(父亲快去世之前Blake在浴缸里masturbate是出于同样的需求)。和死亡相对的是生存,而生存的符号之一是性。in other word, sex makes him feel alive.
    虽然这看上去怪怪的:父亲死了,儿子却跑去找初恋女友,想占她便宜,同时也背叛了家里的妻子。但这里传达的信息是:Blake成了他的父亲。让人感到的是生命的轮回,和人生的复杂性。

    顺便讲,导演Anand Tucker说了,他在此片中对于镜子的运用要得益于王家卫(他说,Wang Kai Wai)的启迪。笑。之前我还在imdb上看见一个家伙在骂,说镜子用的又多又滥,显得过于做作且不知所云。

    回到题目。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呢?结尾的独白是这样的:

    Those weeks we tried to say goodbye were like a series of depletions. Each day i thought he can't get less like himself and less, and each day he did. So i've been trying to recall, the last imes i actually saw him, the last time he was unmistakably, there, in the fullness of being, him.

    电影的最后一个场景便是Blake最后一次看到他父亲的时候,两人在客厅里装吊灯,话语磕磕绊绊,一如所有的父子场景。如此平淡。平淡的不值一提。然而我落泪了。
  2. And when did you last see your father? 光是听上去就有够震撼吧。这其实是一部电影的名字。中文译名叫做《崎路父子情》,这个翻译和原文的意境差太多。
    关于亲情的欧美电影看的很少,比较记忆犹新的是一部美国片,《不一样的天空》,年轻的强尼德普,还有年幼的莱昂纳多。一个偏执勇敢的母亲,一个勇于承担的哥哥,还有一个因为智障而不得不停留在天真懵懂阶段的弟弟。看的人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但是始终没有掉下来。如果说,《不一样的天空》是一个由特殊的环境和畸形的人们造就的故事的话,《崎路父子情》就是一个普通的环境普通的人群之中的故事,那样的普通就好像它发生在你身边,甚至发生在你身上。
    欧美片惯用的蒙太奇,将时空变得颠倒反复。儿子还小父亲还强壮的时候,儿子在青春期父亲也买入不惑之年的时候,还有儿子已然成为人夫人父而父亲已经病入膏肓危在旦夕的时候,在叙事中凌乱交叠。孩子小的时候父亲就像是一个伟岸的神,有无穷无尽的能量可以把堵车的长龙甩在身后率先来到目的地,可以骗过侍者用普通的票子进入vip的看台,他有的是能量和智慧,可以不按牌理出牌,他预言美国和苏联的战争打不响,他预言睡袋将代替帐篷。那种懵懂之时开始的崇拜最最单纯而坚定,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把自己的父亲当作一个神,那个坚强的臂膀负担过我们身体的全部重量。于是愿意无条件的听从,愿意接过他飞来的一个眼色然后心甘情愿的跟着说一个不大的谎,还会为帮他解围而暗暗欢喜很久。
    孩子长大,渐渐发现了父亲的唠叨,琐碎,世俗,似乎渐渐承担不起一个神应有的分量。于是孩子开始怀疑,开始挑剔,开始把父亲的位置一点一点放低,开始绕到那尊图腾的背后看看那里究竟有什么。直到有一天发现父亲莫须有的不伦之恋,曾经的崇拜轰然崩塌。于是厌恶他缝制了形状奇怪的睡袋,嫌弃他故作幽默人前献丑,嘲笑他不学无术一部《尼罗河上的惨案》读了几十年都读不完,诅咒他的行为不断,甚至幼稚的对自己的恋人说,如果我必须开枪打死你和他中间的一个我会毫不犹豫的向他开枪。
    觉得自己才懂得知识和生活,同时发现他的无知贫乏。于是开始对他不冷不热不耐烦,开始阳奉阴违,开始视若无睹。等到孩子也做了父亲方才意识到父亲的不易,开始有所缓和曾经无法无天的叛逆,但是仍会为了他的小毛病而皱起眉头。他过分节俭,他喋喋不休,说他存着舍不得丢掉的名贵吊灯就是一堆玻璃和废铁。那个时候他年事已高而孩子仍然动辄流露出厌烦的表情,大概是因为,没有人能够洞悉命运然后认识到看似遥不可及的离别其实有多迫在眉睫。
    直到有一天,他患上了癌症,他快要死了。孩子亲耳从医生那里听到他即将告别这个世界。而另一个画面里的父亲,依然坚强或者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坚持料理自己的生活,动作已经似乎身不由己而表情却依然坚毅。医生说,已经告诉了他病情。他往返于自己的家和父母的家之间,父亲弥留之际曾经抱怨这样的陪伴像探视一般点到即止。但是直到父亲临终那几日,他才选择留下来。住在家中的那几日,他想起了很多童年少年的事情,拉开车库的门看到父亲蒙着厚厚灰尘的车,就是在这辆车上父亲教他学会了开车,在一望无边的沙滩上,他曾经享受过在父亲庇护下面最纵情的飞驰,也是他反叛的年少,离父亲最近的一次。
    他开着那辆车出去,一个人走在有些昏暗的天色里。父亲在生命边缘挣扎的时候他想,如果你不能够回来的话,就这样去吧。只因不想他受煎熬。
    殡仪员来收尸的时候看到了父亲胸腔的突起,说心脏起搏器不拿出来的话,可能会引起爆炸。他没有看他们用尖刀划开他父亲的胸膛,但是他洗干净了那个小小的物体,带在身上。他想起年幼的一次和父亲的郊游,父亲用听诊器让他听过心跳的声音,一下一下。
    要撒骨灰的时候他打开坛子,尝了一下,原来生命化成灰烬之后,是这样的味道。他想起当孩子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房子要离开家的时候,父亲拥抱着他一边欢喜一边就湿了双眼。他终于用手掩住流泪的眼睛孩子一般无助的轻轻喊了一声,爸。他努力回想最后一次见父亲的样子,他最后一次微笑的样子,他最后一次神志清醒是在什么时候。他们最后一次一起完成的事情,是挂起那盏被他笑成是一堆玻璃和废铁的吊灯,当灯光亮起华丽而温暖的照亮两父子的身影,父亲的身板还算硬朗,有温和满足的笑容。父亲说,还有更多事情要做。于是只做短暂欣赏就转身离去。
    房门砰然关闭。逝者如斯,永不可能再回来。
    有多少这样的故事每天上演在身边,有多少父亲被孩子在幼年时期尊为心中的一座图腾,却在自我感觉成长成熟的过程中渐渐厌倦嫌弃,想要纠正想要摆脱。却忘了自己终有变老的那天。
    而父亲就是这样承受着逐渐的落差,一直无限宽容却难免失望的调和和儿子之间的沟渠。因为自己也曾经年轻气盛过。只是两个人都不知道这样命中注定避无可避的血缘关系带来的相伴会在哪一天面临终点。
    作为孩子的并不愿意父亲带着失落和遗憾离开这个世界。
    而做父亲的必然更不愿意自己在孩子还没来得及幡然醒悟的时刻撒手而去。
    就像那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最深刻最无奈的悲哀。
    等到父亲离开的时候孩子才知道,年少时代恨他怨他的那段莫须有的情事,原因和结局都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这个世界上已经不再有一个他。
    被片尾的一段独白震撼:你最后一次见父亲,到底是在什么时候?最后看到他健康活力的样子,是几时了?还记得最后一次和他争论吗?这几个星期来,我们试着向他告别,这过程,就像是一点点慢慢耗尽,每天我都在想,“现在他可是最最真实的样子”,每天,都是如此。所以我努力回忆,最后一次见他的情形,最后一次,他真真切切地在我眼前,完完全全,是他的样子。
    这样深切的悲哀会不会就像父亲的爱,一生牵绊。每当想起那些懵懂无知,那些年轻气盛,那些成熟懂事的岁月,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的那个人。突然有一天他不在了,生活却依然要继续,于是心里面有一块就空了,永远都没有办法再填满。我们少年仰望过的,我们正值青春因为不可一世而看低过的,到我们成家立业之后终于平视的那个人,都是同一个人,父亲,他一直在那里,从来没有改变过。
    一幕幕场景,郁郁葱葱的宿营地,广阔的沙滩,静得森然的病房,古旧的老房子。一段崎路父子情,经过的地方。都是似曾相识的地方。因为这部电影在开头就写下true story。也是几乎每一个人都体会过的温暖、内疚、悲哀和力量。
    都是一个个长镜头,依次穿插交错,父子关系的三个阶段不按叙事的方式任意的重复。随意的摇曳,旋转,将一个并不特殊的故事,渲染的丝丝入扣。音乐很深沉,浑然一体。
    看的时候想到很多,但是写在这里,就只有这样寥落的句子。导演是安南德.图克尔。上一次看了一部电影忍不住提笔写了感想也是因为他。
    那部电影的名字叫,《她比烟花寂寞》。
  3. 父子之间,敌意和友谊之间的那条分隔线如此之细,往往微风起拂扬起了一层花絮,就把那条细红线遮盖住了,可是又轻轻一吹,细线就又暴露在哪里。那种秘密的,纤细的,不为外人所知的(有时甚至不自知的),裹在父子情这张很厚的包子皮里的那朵叫做“耻感“的,小小的馅心,可是你绝对不会忽视它,因为它是那个包子的内核。

    片中运用了很多的镜像,可能有多重用意:
    1. 表明儿子在父亲去世前,始终无法和父亲正面相对,而需要镜子作为一种第三者的媒质(现实生活中则由母亲担当此职),直到父亲死后,直到他证实了盘旋在他脑海中那么多年的父亲外遇谜团终于揭晓,他才终于可以坦然面对父亲,面对自己。
    2. 反映了blake所处的一个特殊人生阶段:中年危机之中,对认定价值的怀疑,自我身份的焦虑等,都让他自己有看不清自己的感觉,就好像看镜子里的自己,既模糊又清晰,镜子里是熟悉的自己,又好像一个陌生人,和一向认得的自己很是不一样。
    3. 镜子反射出来的影像是虚像,隐喻了儿子在父亲即将离去前和刚离去后的身心之虚空。
    4. 而有时室内的多折镜造成的镜像一分为二的效果,也就是说在同一镜面上看到两个blake则表现他内心始终游移着对父亲恨和爱,怀疑和肯定,否定和认同的挣扎。
    5. 镜像让三维世界变成了二维的平面空间,让他和他父亲有了机会在同一平面相处,实现了父子身份的替换和传承。从此以后,他也成为了他的父亲,也预示着他和他父亲之间的种种心结,可能在他和他的子女中重演,甚至他也会有场外遇(很可能会有,影片中已有苗头),并将困扰他子女的一生。


    电影后半段有三场催泪弹,一场是blake舔了口父亲的骨灰,然后一家轮流撒父亲的骨灰;一场是少年blake和父亲在院子里紧紧相拥,然后切换为幻想中的中年blake和父亲做同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姿势,另一场就是电影的最后一幕,父子两人在客厅里装吊灯,装完后灯火通明,两人在灯光璀璨中互视。是两个人在整部片子看起来最年轻最神采奕奕的时候,好像是父子关系的回光返照,blake看着父亲,歪着头浅浅地笑,看得让人屏住呼吸,不想灯光熄灭,不想时光流逝,不想电影结束,不想生命终止。实在是因为扮演blake的conlin firth太难得笑啦,他每一个笑都是一场a distinct piece of action,看惯他经常是那种好像两个眉头之间安装了吸铁石,而两颊上好像吊着千斤铁一样凝重肃穆,就让这难得的释然一笑简直有点倾城意味了!
  4. 看了And When Did you Last See Your Father,泪流满面。

    在Blake还是小男孩的时候,父亲在孩子的心中何其伟大。回忆他的一生充满了小欺骗,耀武扬威,可在孩子的心里却是万能的。塞车的时候不顾他人插队冒充贵宾入场。而在小孩的心里是父亲好棒。

    而随着自己的成长,父亲在自己心中,却也不再相同。因为第三者的出现,更因为父亲的never supportive.他不喜欢自己选学的English,而希望自己读医学。面对自己的专业,Blake遇到的总是父亲的冷嘲热讽。你怎么靠文字来过生活? 而Blake终于拿到文学大奖时,在获奖感言上说:父亲一定又要说了,你怎么靠这个赚钱啊?父亲从来没有读完一本书,从来不看我写的诗,连努力得来的奖杯都讥笑的说这是塑料做的?Blake无奈,愤恨,和父亲的积怨大概永远无法解开。儿子只是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只需要他说一句”Well” and “Done”,他何曾知道,父亲的口是心非呢。此时在长大的Blake眼中父亲哪是曾经的高大,而是一个”The mean-spirited, sanctimonious, narrow-minded old sod(卑鄙平庸毫无思想的讨厌鬼)”

    直到宣告父亲的癌症,似乎一切都很突然。巴不得他消失,而当有一天真的死神降临,我们将如何面对?你用一生都在逃避和他说话,而终有一天发现想和他说话时已经太晚。。。老头子还是那么嘴硬,Blake从一开始的不接受,也终于搬回了父母亲家照顾他。父亲的病一天天严重,眼看这个倔老头无法控制的虚弱下来,从可以说话,可以“牛饮”,到发不出声音。他似乎在看着我。。。这是父亲生前最后一丝力气在做的事,我无法再拥抱你,只有用我最后可以的方式来表达爱。。。心脏起搏器再也用不到了,即使还在跳动,父亲已经无法复生。

    其实做父亲的何尝又在意孩子是否做什么职业呢?只是希望孩子幸福,有稳定的工作,吃穿不愁,合家欢乐。嘴上嘲讽着说着你又有钱了?可又默默支持着Blake. 在Blake远行去上大学分离时,父亲虽然还是固执的骂为什么不听我的劝学医呢?却也不再一如英国式的含蓄哭着拥抱他说I miss you。而此时,此时的Blake再也见不到父亲了,看到父母一世的恩爱走过,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而同样身为一个男人,亲情是深沉的爱、是支持与理解、是原谅。情感向来复杂,却又可以那么简单。

    Boom Boom Boom….Can you hear it???父亲,我也想你,可这样的声音,却再也听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