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第二部第二卷,有一段戏中戏,题目叫《宗教大法官》。说的是一个宗教大法官遇到了到处传道的耶稣,引发的一连串诘问。
耶稣和宗教大法官辩证的话题围绕着“面包与自由展开”:
宗教大法官认为,如果一个人可以赐予你面包,但要求你完全信服和顺从于他,你会接受这一点吗?
耶稣认为,如果面包必须用顺从和感激来换取,还有什么自由可言。
陀大师直接引用了《圣经》中的名言“人不能单靠面包活着”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对于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西方人来说,面包或自由是一道单选题,但对于深受儒家传统观念影响的中国人来说,面包和自由从不是一道题目,自由是爱,面包亦是爱。
《南方,南方》,就是一首写给面包与自由的田园牧曲。
这部电影的故事非常舒缓与简单,舒缓简单到可能会令习惯了爆米花式炸裂叙事的观众感到无所适从的程度。
没有汽车爆破,没有高空跳伞,没有撒不完的血浆,更没有狗血到不行的矛盾与冲突。
《南方,南方》讲述了一个叫杉杉的北漂女孩子,作为留守儿童被奶奶照顾长大,童年缺失父母的陪伴,长大后又为了生计“流浪”在北京的写字楼与筒子楼。
她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个稳重的男友,一尘不变的忙碌,忙碌并没有带给杉杉的人生目的感,在每一个看不到尽头的黑夜,她都会想起家乡的月亮,那么远,又那么亮,像是梦的咒语,装点着她的眼帘。
梦醒了,工位/电脑/电话线组成了她的日常。只有收到远在乡下的奶奶寄来的食物,她才微笑,那笑容直抵了心灵深处最柔软的角落。虽然只是一瞬,但那却是杉杉努力攀爬的力量与勇气来源。
如果再努力一点,再爬一爬,是不是就能看到顶峰的景色?是不是就能拥有真正的快乐?
沉浸于这个飘渺的愿望,杉杉接到了那通将她拉回现实,或者说敲醒了她的电话。
上了年岁的奶奶,离开了这个世界。
曾经,这个有橘子树,有木头桌子,有蒲扇,有奶奶的世界,是杉杉的全部。
杉杉终于明白,北漂的努力固然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但却不是她想要的自由。
人总要等到失去,才知道曾经拥有的普通是多么的不普通。
电影开始的一幕,杉杉做了一桌子家常菜,四个饭碗,四个杯子,一个她。
远在城里务工的父母,躺在七尺之下的奶奶,以及,一个似乎长大了,又似乎从未长大过的她。
用食物作为思念的武器,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与致命一击。
相同的食材,相同的烹饪手法,相同的味道,只是给你做饭,陪你吃饭的那个人,不在了。
我喜欢杉杉为自己斟酒,捧杯,一饮而己的这个画面,没有语言,没有那种痛彻心扉的飙泪,只有怅然所失的笑容,与好好吃饭的念想。
好好吃饭,为了你,奶奶
好好活着,为了你,奶奶
如果说西方人热衷于讨论恋母与弑父情节,那么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头里,是对奶奶/姥姥的依赖与爱。
而这种依赖与爱,不是通过言语,而是通过一道道家常菜,通过一次次沉默的陪伴。
终于有那么一天,倾盆大雨,却找不到那个曾经为自己撑伞的人。
杉杉,迷失了。
奶奶的过世令她产生了放下一切的冲动,回到故乡,回到橘子树旁,回到那个有月亮的地方。
她回来了,但那个能为她做饭的人却不在了。
于是,她成为了那个做饭的人。
山野间的食材,简单的烹饪,热气腾腾的饭菜,为了记忆中的奶奶,也为了找回曾经迷失的自己。
杉杉开了一家民宿。
四个故事,四次相遇,四次感动。
第一个故事,关于恋爱。异地的恋人,分手旅行,厚厚一沓火车票,见证了爱情从最初的坚毅,到最终的泪曲。在这个世界上,每天有多少人相遇,又有多少人失去,相爱的结局,无非两种,走向永恒,或成为渐渐褪色的心间血。
对的人,错误的时间,对的时间,错误的人……爱情就好像是拼图,有人得来不费吹灰之力,有人竭尽全力却始终找不到丢失的那一片。也许很多年之后,这对无缘的情人会想起,在那么一个潮湿的午后,有一个叫杉杉的房东,曾用简单的食物,抚慰了他们心灵的那道裂痕。看到这对情侣,我不禁想到,杉杉是否想起了自己远在北京打拼的前男友,是否有过那么一点遗憾,没能和他一起看看这家乡的月亮。
第二个故事,关于父母之爱。调皮捣蛋的小男孩,关爱过度的奶奶,耽于工作的父母,一场家庭旅行,却没有人露出笑容。故事的转折点在小男孩偷偷离开了父母,跑回民宿,他和杉杉一起摘栗子,敲栗子,蒸栗子,做栗子糕。这个衣食无忧的小男孩,想要的不过是父母的陪伴,曾是留守儿童的杉杉,自然明白小男孩的渴望与难过。
在杉杉的带领下,父母和奶奶陪着小男孩在溪水边捉螃蟹,结尾处小男孩发现他捉的螃蟹都被红烧了之后,哇哇大哭,这眼泪,是对失去玩具的懊恼,更是一种如释重负的宣泄,终于,他走进了父母的眼睛里,心坎上。
跟随着小男孩的故事,我们看到杉杉的过去,努力为女儿创造更良好环境的父母,努力变得懂事的女儿,随着父母的离开,曾经那个小女孩杉杉还是没有忍住泪水,抱住她肩膀的人,是奶奶。夜晚,为她摇着蒲扇,寸步不离的人,还是奶奶。缺失的父母之爱,通过另一种方式填补了回来。
第三个故事,关于奶奶。这个故事是《南方,南方》中,最为克制,也最为动人的一篇。失去了奶奶的杉杉,与失去了丈夫的赵奶奶,在南方小小一隅相遇了。杉杉开着车,载赵奶奶重回故居。破败的老宅子,空荡荡的神龛,故乡的一寸土,赵奶奶无声的哭泣。洗尽铅华,重归故乡,只是身边的那个人,不在了。
离开故乡到了他乡,他乡就成为了故乡,而故乡则成为了他乡。所以,到底哪里是故乡,哪里是他乡呢?是赵奶奶为杉杉缝衣服,是杉杉为赵奶奶做吃食,有你在,就是故乡,有你在,就是心的方向。
杉杉的民宿,是驻扎在回忆里的世外桃源,来了,爱了,哭了,终还是要离开。短暂与现实抽离之后,赵奶奶还是要回到她的亲人身边,而杉杉,也要从这个有奶奶陪伴的梦中醒来,生活还要继续。她将手作的食物寄给赵奶奶,这不仅仅是食物,还是一份念想,一份来不及说出口的我爱你。
最后一个故事,关于一对退休夫妇。多年海外打拼,儿女长成,他们卸下重任,开始享受人生。这对夫妇的故事最为轻松,也最为甜蜜。他们相爱,他们相偕,他们相守。从她们身上,杉杉看到了自己的父母,父母的忽视,不是故意为之,而是不得已。人生那么多不得已,又怎能期待平凡人的父母做到十全十美。他们一直在做的,也不过是为杉杉提供更好的生活而已。这样的父母,身为人子又怎么忍心指摘。
所以,杉杉拿起来手机,发出了那条一直没有发出的微信。
与其说她与父母和解了,不如说她和自己,和童年时那个高大恐怖的阴影和解了。
人生皆苦,如何强求别人做到尽善尽美。
更何况,杉杉的人生中,曾拥有过绝对的爱与关怀。
面包和自由,杉杉都想要。
自由,是随心所欲的生
面包,是毫无保留的爱
这部电影,几乎每隔几分钟,就会触及到我发达的泪腺
童年时的忽视,成长中的缺失,
努力打拼的疲惫,甚至那一通报丧的电话
恍惚间我以为,我和导演时相识的,否则,他怎么会知道我的失去与痛苦
出演杉杉的女演员白沙的表演,那么轻飘,那么不露痕迹,那么克制,眼眶中时隐时现的泪,轻扬起的嘴角,米白色的亚麻衫,构成了杉杉的底色。
通过白沙的眼睛,我看到了充满色彩的乡间景色,她做的饭,有一种平淡又美好的生活的味道。
舒缓,是这部电影的基调
美食,是这部电影的色彩
杉杉,则是另一个我,另一个你,另一个我们
?文艺片专属的慢节奏 返璞归真,非常在地的南方乡村生活气息 不同节气的农忙都感受到了 做菜的镜头很真实,食物的香味仿佛能透过大屏幕闻到??? 这就是电影版的“李子柒”吧~ 映后导演也来到现场分享创作经历。非常真诚,没想到这是他的第一部电影?️,制作挺成熟的 浓浓乡土气息的文艺片,在商业电影世界如同清流?
实名写一篇影评,不想那么公式化,想到哪说到哪儿,可能会有点剧透哈,但不影响你观影
我是被先导片吸引去的,先导片有句:即是治愈,也是自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像是社畜一样在努力的活着~
每个人都在一边努力的“接受,或者被接受,适应,或者被适应”
甚至还有不少的人一直祈求着自己与自己和解
但,真的可以吗?南方南方这部慢慢的温情片用了100多分钟教我怎么和自己和解
片中分了几段章节,有情侣两人、有一家三口、有独身老太、有老年二人世界,每一段最终的汇聚点都在女主角的民宿(见图)
看似描述的美食引出乡愁,实则都是在讲人生在世,自己才是自己的主角,自己要过成什么样子都是自己可以决定的(纯个人理解)
这部电影肯定不如商业大片那么刺激,不知道你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吗?我们每天活的就像是个演员一样还不够刺激吗??
甚至已经被刺激的麻木不仁了吧
我喜欢这部慢节奏的南方南方,至少让我能把自己在100多分钟里面和浮夸的世界剥离出来!!
有几句让人破防的台词一定要安利一下:
1、即是治愈,也是自愈
2、我想好好吃饭
3、我就是不想分开啊
4、馋这口了,我们俩会回来的
Ps:棒
海平、熊鹰邀我数次,前次点映因堵在停车场而未如愿,今日首映礼方得一睹南方真容。 中文片名是《南方,南方》,我却更喜欢他的英文名:back to the south——回到南方。一个漂泊在大城市的姑娘,放下一切,回到南方的故乡。理由竟然是:为了能好好吃饭……这哪里是为了那口家乡的饭哟,分明是一场内心的自我疗愈与救赎。就象片中说的那样:不要说我的选择是为了你,那是你当时当刻自己认为最好的决定…… 影片整体节奏与画面,如观溥心畲的画作,淡雅、疏朗,100多分钟就在这松驰感中悄然而过,直到出现片尾飞字,才猛然惊觉已是剧终。随即有些遗憾:怎么就结束了呢?我们年轻的时候,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选择了离开故乡,奔波经年,他乡渐渐成了故乡。而心灵之河深处那不经意泛起的故乡的沉渣,我们还能回得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