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雀西女郎 Chelsea Girls(1966)

雀西女郎 Chelsea Girls(1966)

又名: 切尔西小妞

导演: 安迪·沃霍尔 保罗·莫里西

编剧: 安迪·沃霍尔 Ronald Tavel

主演: 布丽吉德·柏林 Randy Borscheidt Dorothy Dean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1966

片长: 210 分钟 IMDb: tt0061465 豆瓣评分:6.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60年代最惊世骇俗的「地下」电影,带领观众窥视安迪 沃霍尔(Andy Warhol)以及环绕在他周围的「艺文巨星」的生活面向,影片的部分场景在纽约声名狼藉的雀西旅馆拍摄,在这个作家、诗人、艺术家和文艺青年最喜欢斯混的地方,沃荷记录了那一个世代青年的药物、死亡、性欲、同志、变装癖等等边缘议题,有毫无边界的放浪追求及几乎无法承受的孤寂苦闷,沃荷的音乐伙伴「非法利益(Velvet Underground)」乐团担任配乐,歌手妮可Nico也在片中演出。

演员:



影评:

  1. 这片子差点就烂在下水道了。
    我道行不高,所以没法消化这种实验性的片子。

    本来是真的真的想忘记这部电影的存在,
    可我的强迫症比我还顽固。

    以往我看闷片是正襟危坐。
    可对与Andy Warhol这个享乐主义者,
    我没必要累着自己。
    我只能纵容自己趴床上似看非看结束这部片子。

    相较之前我看的热肉渣,这部当然是更为骚。
    但是。
    因为我不解风情,
    所以。
    我再也不要看Andy Warhol的电影了。

    这人。
    成了名人。
    他就是有权力糊弄些东西来忽悠别人。
    哼。
  2. 首先我想說得是,我是個喜愛試驗性强作品的人,對于這部電影的評價,完全是可以打上五顆星的,之所以我打了4星完全在于畫質的顆粒感使我却步了
    情節,表演技巧,導演,演員,嗯,是的,都不錯,就這樣!
  3. 安迪打开窗,放飞银色的包包。看着它们上升飘散,沃霍尔依然羞涩。拼乱的字母,陌生的人,在开创美国当代史之前,小男生受到了爱情的重创。

    他说:“你不要一个东西的时候,会立刻得到它。”诚实如他,单掌而鸣。安迪在天安门照过相,一副吓尿的样子。凭他的高深思想是无法搞明白这个国家的,所以站到那儿就懵了。

    我认识一个35岁的男人,记得他在小区垃圾箱捡废品,那天是中秋节的第二天,月饼的纸盒多,换回了几个烧饼,我差点以为他不是我自己。躺在免费的花园里,我的脑海浮起一句滥遍大街的名言:so what?

    如果有人用摄影机对着央视大楼两天不动,难道是电影?安迪·沃霍尔那样干就是,名人干的事儿,不管什么水平,都会有名。我盯了一会儿《帝国大厦》1965,想起世贸大楼。改看《雀西女郎》,还不错,出现人了。影片的时间自然也长,反正机器摆在那儿,不用怎么管。

    电影的发明者爱迪生和卢米埃兄弟,认为电影没有前途。“人们对于在生活中亲眼看过的东西,为什么要花钱再从屏幕上看呢?”日后电影的蓬勃发展,并不是预测有错,而是因为电影没有照搬现实,作为虚构之梦,得以大展宏图。

    时间化作影像,影影绰绰。这些叔叔阿姨辈的,看上去更像你的孩子。科技产品真不错,贾宝玉如果有晴雯生前的纪录片可看,该有多好。

    歌手尼可在厨房,那时年轻,那时爱笑,拿着镜子和剪子,一个劲地修前额的齐眉穗。美国六十年代的青春,说没就没了,可在那黑白的影像里,他们活在现实的彩色中,和观看他们的人一样。

  4. 第12届##无人知晓单元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雀西女郎》,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地下男女们荒诞不羁的评价了!

    果树:

    于无意义中找意义。

    Bboard19920313:

    从《帝国大厦》到《雀西女郎》,我只想说一句:安迪·沃霍尔,你有多远滚多远吧!

    格系艺人:

    60年代的先锋艺术片。没有从传统的叙述角度出发,通过分屏的技术以及对于声音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导演在电影艺术上的探索。

    张益达:

    疯狂但精致,电影模糊了虚构与现实之间的界限,镜头也经常无意变焦,短小的故事气氛营造的很好,但是实在看的令人有些痛苦。

    我们敏熙:

    这才是“关于无尽”吧。挺费神的电影,左右分屏并不因为人有两只眼睛而能同时看,眼睛的焦点要在左右来回切换。黑白彩色进化退化,无声有声此起彼伏,刺激着官能感受。最妙的是看的时候幻想自己是第三块屏幕里的人,也在运动。

    Daisyrrr:

    3个半小时的时长,屏幕一分为二,同时显示两个不同的画面,一半有声一半无声;各种镜头推拉缩放,加上很多曝光过度的镜头,观影过程着实让人头大。在我这里不能将其称之为一部电影,更像是集合以安迪·沃霍尔l为代表的60年代纽约文青们的情绪。欣赏不来。

    子夜无人:

    与其说分屏妨碍了内容,不如说内容本身配不上分屏;当然电影也可以没有内容,但一部“什么都没讲”的好电影,同时给人的体验应该是“什么都讲了”;创作者在电影当中自然也可以坚守全程自闭的立场,但在拒绝对话的空气里头,所有的虚无和迷情没有升级成一种感觉,只留下自言自语的噪音。本来只想给两星,但想了想比起在后来学会了偷奸耍滑的《纪念品》之流,当年对文艺青年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展现,无论态度还是方式都要真诚太多了。

    ##DAY2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